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诽谤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逆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宣:宣传

D.三年,乃流王于彘。 乃:竟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告,则杀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是障之也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C.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民不堪命矣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公针对厉王的暴虐,大胆劝谏,使得厉王十分生气,于是找来巫师,让他严密监视召公。

B.召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原因在于“伤人必多”,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召公“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

C.召公认为天子执政,应该广开言路,虚心采纳各阶层人士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做到行事不悖。

D.面对召公的劝谏,厉王却一意孤行,暴虐执政,让百姓敢怒不敢言,最后终于激起民愤,他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⑵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小题】译文:

⑴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

⑵推行百姓认为妥当的,预防人们认为失误的,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解析:

【小题】 A.直言劝谏;C.公开表达;D.最终)

【小题】 A.就、顺承/判断动词;B.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顺承关系/假设关系)

【小题】 A.“监视召公”错,应为“谤者”;C.“虚心采纳”错,应为“斟酌取舍”; D.“身死国灭”错,厉王只是被流放)

【小题】译文:

⑴ “是故”“决”“导”“宣”各1分,文意1分

⑵ “备”“其”“所以”“阜”各1分,文意1分

参考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老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推行百姓认为妥当的,预防人们认为失误的,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奄至广都 奄:忽然

B.以殄百姓 殄:通“腆”,使……好

C.亮教答曰 教:指上对下的告逾

D.思惟背亲舍德惟:希望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碗见推之后 见推:被审讯罪状

B.呼问占梦赵直 占梦:根据梦中情景预测吉凶

C.举茂才,琬固让刘邕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D.后事宜以付流后事:指诸葛亮的丧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表示受任官职的一项是()

A.除广都长B.辟琬为东曹掾 C.举茂才 D.迁为参军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成为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②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③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④背亲合德,以殄百姓 ⑤丞相亮开府,辟琉为东曹掾 ⑥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A.①④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③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主刘备出访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喝得大醉,要给他定罪,但诸葛亮为他求情,说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方圆百里的小才。

B.蒋琬被免职以后,曾问赵直占梦,得知主公一定会秉公办事,这是大福将至的预兆。

C.蒋琬坚辞茂才之举,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即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又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D.蒋琬深得诸葛亮赏识与器重,以州中小吏而最终成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处理政事以大体为重,而不追求表面形式。

6.翻译下面几句话。

(1)以是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译文:。

(2)公琰託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译文:。

1.D

2.D

3.C

4.B

5.D

6.(1)因此您应该向天下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2)公琰立志忠正,他是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解析:

1、惟:本义是思、想、考虑;思维,是同义复词。

2、后事,指诸葛亮死后的国家军政大事。

3、汉代荐举人才的制度为荐举制和征辟制,并不表示升任官职。

4、③是赵直的占梦语。⑤是诸葛亮器重蒋琬之体现,两句均不是原因

5、A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出得知日后一定能官至三公 B诸葛亮认为大家对这种举动有所不愿,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

6、(1)是以,因此;功举,因功而被举荐;清重,清高而有声望。(2)託,立志;赞,佐助、辅助,《赤壁之战》有“此天以卿—人赞孤也”句。

参考译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就与有弟泉陵人刘敏一同天下闻名。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进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先主曾因游览视察突然来到广都,看到蒋琬吭什么事都不处理,这时又喝得酩酊大醉,先主大怒,打算判罪杀掉他,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处理政事以安定百姓为根本,而不追求表面形式,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先主向来敬重诸葛亮,于是就不加罪于他,只是匆忙罢官而已。蒋琬被审讯之后,夜里梦见一头牛,头在门前,流血淋漓不止,心中非常讨厌,就喊来占梦者赵直。赵直说:“看到牛血,事情就清楚了。牛角和鼻子,是‘公’字的形状,你的官位一定能到三公,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不久,被任命为什邡令。先主做了汉中王,蒋琬被召入府任命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主持国政),开设官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后来被举荐秀才,蒋琬坚决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写告谕对他说:“想想你离开家乡亲朋,放弃侍奉父母的义务,是为了使百姓好,你这样做大家都不愿意,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因此,你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后又升任为参军。建兴五年,亮驻兵汉中,蒋琬和长史张裔留守共同主持府中军政大事。建兴八年,代替张高任长史,又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都以丰足的粮草和充足的兵器供应他。诸葛亮常常说:“公琰立志忠正,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后秘密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记新疆边防

纪昀①

戊子②昌吉③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杂坐。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__库,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者。所可扼者,此山中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

及贼既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返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④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枪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温公叹曰:“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⑤徒善应对趋跄⑥耳!”故是役以德为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三十一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为总纂官。先后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②戊子:乾隆33年,1768年。③昌吉:新疆省县名。④砰訇(pēng hōng):拟声词。多用以形容巨大声响,此指枪弹声。⑤参将:官名,与今之上校相等。都司:都指挥使司,为四品武职。⑥趋跄:趋行快步走,这里形容依附权势的样子。见《诗·国风·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未有萌也 萌:征兆,迹象

B.然皆百战劲卒 劲:强劲有力

C.马逸则人乱矣 逸:安逸

D.我兵噪而乘之 乘:追击

下面六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德“临阵镇定”的一组是( )

①视贼蔑如也 ②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

③公莫如驻兵于此 ④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

⑤敢先鸣者,手刃之 ⑥举旗一挥,众枪齐发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昌吉之乱时守备刘德叩马献策、临阵从容的动人事迹,三言两语便把一个其貌不扬却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将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屯官醉后逼迫诸流妇唱歌,结果诸流妇奋起__,杀了屯官,抢了仓库,占据城池,酿成一场变乱。

C.城中守军虽然只有一百五十来人,但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在刘德的正确指挥下,很快就全歼了上千反贼。

D.叛乱分子都是些乌合之众,他们骑的马也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屯马,所以守军的火枪一响,他们就互相冲撞,乱作一团。

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

译文:

⑵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

译文:

⑶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

译文: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⑴看那灰尘,反贼虽不过一千人左右,但都是些犯死罪的亡命之徒,势必拼命来攻打,倒也不是容易抵挡(对付)的。(得分点:“然”“必”“当”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⑵你们看我旗子挥动,才可以开枪。谁敢先开枪,我就杀死他!(得分点:“视”“许”“手刃”各1分)

⑶可是给朝廷的捷报上不能详细地一一记述这件事,现在把他详细地记下来,这才可以不埋没他的功劳。(得分点:“缕”“曲折”“庶”各1分)


解析:

【小题】 逸,逃逸,逃跑)

【小题】 ①写城中守军轻敌;②刘德分析敌情;③刘德给温公出谋划策,从容应敌;④刘德临阵从容;⑤向士兵申明纪律;⑥指挥若定)

【小题】 参与叛乱的不仅是“诸流妇”,应是“诸流人”,也就是那些被流放到新疆的罪人)

【小题】参考译文:

乾隆戊子年,昌吉地方的变乱,在事前并没有什么征象。当地屯官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慰劳那些流放到新疆的罪人,在山坡上摆酒席,男男女女混坐在一起。后来屯官喝醉了,强迫流放的妇女要她们唱歌,于是一下子激起变乱,(叛乱分子)杀死了屯官,抢夺了__库,占据了城池。十六日拂晓,变乱的消息传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温福,时为镇守都统)催促着聚集士兵。那时,士兵们分散在许多屯里,城中只有一百四十七个人,但都是身经百战的强兵,(他们)根本不把贼人放在眼里。温公就率领他们开拔前进。到了洪山口,守备刘德拉住了马对他说道:“这里到昌吉有九十里路,如果我们一天之内火速赶到那城下,那(形势)是他们安逸,而我们已疲劳了,他们坐着守城,我们却仰着攻城,不是一百多人所能办到的。况且从这里到昌吉都是平原,玛纳斯河虽然稍微宽阔些,但到处可以骑着马渡过,没有险要的地方可以扼守的。所可以扼守的,只有这山口的一条路罢了!贼人拿下了城,一定不肯死守在那里,那情势必定前来。您不如驻扎在这里,借这突起的山崖遮蔽着,贼人必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马,等他们来的时候,凭借险要山势向下攻击,这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的方法,可以打败贼人。”温公听从了他。

等到贼人来后,刘德左手拿着红旗,右手拿着快刀,命令众人道:“看那灰尘,反贼虽不过一千人左右,但都是些犯死罪的亡命之徒,势必拼命来攻打,倒也不是容易抵挡(对付)的。幸而他们所骑的都是屯里的马,不曾上阵作过战,如果受了伤,一定会向后逃走。你们各自擎着枪,屈一只脚跪在地上,只管伏着打那马,马一逃跑,贼人也就慌乱了。”又下命令道:“望着影子就开枪,那么枪弹打不到贼,火药倒先用完了。等贼人到眼前时,反而没有子弹可用了。你们看我旗子挥动,才可以开枪。谁敢先开枪,我就杀死他!”一会儿,贼人的许多枪争着开火了,乒乒乓乓的声音,惊天动地。刘德道:“这些都是空发的,一点也没有用处。”等到枪弹打伤了我军前队的一个人,刘德说:“他们的枪打得到我们,我们的枪一定也可以打得到他们了。”于是把旗一挥,大家便一同开枪。贼人的马果然都四散而逃,自相冲撞。我军士兵便高喊着冲向前去,贼人就完全被歼灭了。温公感叹地说:“刘德的相貌,像个乡下老头儿,但在战场上却这样的从容镇定。一般参将和都司,只会应对趋跄,迎合上司罢了。”所以这次刘德就得了头功。可是给朝廷的捷报上不能详细地一一记述这件事,现在把他详细地记下来,这才可以不埋没他的功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

郑余庆①,清俭有重③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③望重,皆凌晨诣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⑤。余庆呼左右曰:“处分⑥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⑦,舁⑧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胡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⑨进而罢。

(选自《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

【注释】

①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②重:厚,大。③故相:老丞相。④诣:到,到……去。⑤嚣然:饥饿的样子。嚣:通“枵”,中心空虚的树根,引申为空虚。⑥处分:嘱咐。⑦逡巡:顷刻,不一会儿。⑧舁(yú):抬。⑨强:勉强。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2)朝僚以故相望重

(3)皆凌晨诣④4之

(4)处分厨家

(5)诸人强进而罢

把下面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

(2)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本文的伏笔:______;悬念:____________。

说说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小题1】(1)厚  (2)声望  (3)到,到……去。   (4)嘱咐   (5)勉强

【小题2】(1)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2)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小题3】伏笔: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悬念: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小题4】从文字看:赞颂郑余庆虽居高位,但清俭有德。从深处品味:官场奢靡,少有人不沾染这样的风气;郑余庆召客会食,意在告诫官员不应奢侈。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郑余庆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勉强吃了下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手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释】

①御制:宣宗画的画。②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③待诏:官名,指供奉内廷的画家。地位低微。④水次:水边。⑤著:使颜色附在纸上。⑥麾:挥手。⑦直:通“值”,价值。⑧怃然;形容失意的样子。⑨得糈:换饭吃。糈(xǔ):粮食。⑩御:使用。⑾缣素:都是丝织品,缣色微黄,素色白。⑿数奇(jī):命运不好。⒀真:指戴进的真迹。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

【小题1】(1)进献  (2)之于  (3)这样

【小题2】(1)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

(2)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3)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

【小题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小题4】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朝的画工妒忌戴进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谗言诋毁他。

【小题5】戴进认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为稻粱谋,而是想借此使名声不朽。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能托之缣素,才能够托名不朽,所以弃工习画。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⑥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⑧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⑨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⑩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⑾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③玉盏:玉制酒杯。④坏冢(zhǒng):破败的坟墓。⑤世宝:传世之宝。⑥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⑥吏:此处指仆人的头领。⑦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⑧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⑨间视:偶尔抬头看。间,间或,偶尔。⑩亟:急。渠:他。⑾解:懂得。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顾吏曰(2)烛燃公须(3)公遽以袖摩之 (4)渠已解持烛矣

翻译

(1)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

(2)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韩魏公的大度是通过哪两件事体现出来的?请用简明语言概括之。

第一段除了神态和语言描写之外,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公之宽厚”?

【小题1】(1)回头看(2)通“燃”,烧(3)迅速,急速(4)他

【小题2】(1)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2)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小题3】(1)不惩罚碰碎玉盏的侍卒 (2)不惩罚烧着自己胡须的持烛士兵

【小题4】衬托。通过坐客的惊愕和“吏的惶恐,衬托韩魏公的宽宏大量。”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制酒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破败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一点儿的瑕疵,可算是传世之宝了。”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到掉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又回过头对那差役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 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 帮助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从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1分,定语后置1分,故事1分,“是”1分,错一个扣分,扣完为止,共3分)

(2)秦国人没有空暇哀怜自己,只有后人哀怜它。(宾语前置1分,暇1分,共2分)

(3)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六国呢!(“向使”,以前假使,1分;“强暴”,强横凶暴,1分;“安得”,怎么能,1分,共3分)


解析:

参考译文:合纵连横的说法虽然是反反复复头绪很多,然而大体说来,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往昔先代圣王建立许多国家,亲近各诸侯国,使诸侯以朝见访问相交好,以举行飨宴相欢乐,以会见盟誓相结合,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让它们同心合力来保卫家国啊。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够灭亡六国呢?韩、赵、魏三晋国家,是齐国、楚国的屏障;齐国、楚国,又是三晋国家的根柢;形势互相帮助,表里互相依托。所以以三晋去攻齐、楚,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柢啊;以齐、楚去进攻三晋,是自己撤除自己的屏障啊。哪里有撤去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爱护我而不进攻我”,这难道不荒谬吗?

阅读《鸿门宴》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B.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C.则与(之)斗卮酒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樊哙闯帐,面斥项王,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斗争中起的作用是( )

A.使刘邦一方变劣势为优势 B.使刘邦一方摆脱了被动的处境

C.使项王决定放弃杀害刘邦的念头 D.使项、刘双方的斗争更加扑朔迷离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解析:

【小题1】A、B、C三项中补出的“之”分别作动词“止”、介词“以”、动词“与”的宾语,而D项中“为”(认为)的宾语是“大王不取”,其间不应加“之”。

【小题1】为沛公辩解。

【小题1】联系全文事件发展脉络及情节间的关系作推断确认。

【小题1】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刑人如恐不胜

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A.函封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籍吏民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 D.余因得观遍群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译文: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沛公奉上一杯酒,给项伯祝健康,相约结为儿女亲家。

(2)现在别人有了大的功劳却攻打他,这是不讲道义的。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小题1】A “要”=邀,B“倍”=背C“蚤”=早

【小题1】止,使……止

【小题1】籍  :登记

【小题1】因:趁机。A依靠 C沿袭 D因此

【小题1】(1)大意1分;“为寿”1分;“婚姻”1分。

(2)大意1分;“而”1分;“义”1分。

(3)大意1分;“所以”表原因,1分;“出入”1分;“非常”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示意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的翅膀

C.则与斗卮酒 与:给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樊哙侧其盾以撞 B. 拔剑切而啖之

吾其还也 夜缒而出,见秦伯

C. 欲诛有功之人 D. 窃为大王不取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公为我献之

翻译下列语句。

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⑵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根据文段情节,简要概括范增、樊哙二人的性格特点。

答: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⑴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⑵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小题1】

⑴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果敢坚决(2)勇猛粗豪,不顾生死;粗中有细,勇中有谋。


解析:

【小题1】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小题1】之:均作结构助词,作定语,的。A其:上句,作定语,他的;下句,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顺承,可不译;下句,表修饰,可不译。D为:上句,动词,认为;下句,介词,替,给。

【小题1】⑴计分点:不、若属、为所。

⑵计分点:遣、出入、非常。

【小题1】意思对即可,各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