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节选自《童贤母传》明??方孝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政一任之 一:全,都。

B.元季无政 季:指后期或末期

C.俾小民佃者代输 代输:代理运输。

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饮食必执匙箸以进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①贤母事之孝敬雍顺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①后或背负,绝不与较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事于不可者戒勿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贤母躬抱持洗涤②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

③不足宁出己粟以输 ④宜减息一斗

⑤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 ⑥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

A.①③⑥ 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

B.童贤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甲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

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

1、C

2、D

3、B

4、C


解析:

1、代输:代为交纳租赋。

2、介词,对于。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B①代词,他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 ①代词,有的人;②副词,倘或,如果。

3、①说童贤母孝慈;②说他持家有方;⑥说他善于识人,与“乐善好施”无关,可排除。

4“里正”.即“里长”,对正直的人来说是一种差役,见《促织》中“里正役”的说法.且“专心管理”在文中无依据.只涉及她的“乐善好施”。C项说法有误。、

参考译文:

童贤母.姓罗,是宁海县一个叫童释卿的处士的妻子.罗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贤母非常孝顺恭敬地侍奉他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处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她清洗。吃饭时,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她,长久如此,从不懈怠,

 童贤母聪明能干,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得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等到童处士去世后,每个儿子长大了,娶妻生孙,全部听从童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家庭之间,收入支出有规矩,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童贤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大户人家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已田地的人代交,里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的人做里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乡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乡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麦子,她召集几个儿子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侯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一斗的利息,来作为乡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尊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去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人,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同时还给他娶媳妇,帮助他建立家业,像这样的(得到帮助的)有二十多人。有来诉说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可以排解,就嘱托儿子们帮助排解。后来有的人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赶不上。家人婢仆上千,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上曰:“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上谓宰臣曰:“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则止也。”琚与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居一年,复表致仕,乃许。

【注释】

①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沉厚好学,博通经史、词章。②唐括安礼:本名斡鲁古,字子敬。贞元中累官临海军节度使,后官至右丞相。进封申国公。③裕:宽宏。④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3)居一年,复表致仕

(4)复表致仕,乃许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2)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石琚为什么要辞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上谓宰臣曰”一句,似乎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1)坚持辞官  (2)只采用自己的意见  (3)过了  (4)答应

【小题2】(1)我了解你年龄大了,我仍然希望能为了我的缘故留职,等一二年,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2)喜欢向人发问请教就显得宽宏大量,只采用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气量狭小。

【小题3】石琚以年老为由而辞官,是为了让贤。

从国家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

【小题4】看上去似乎与石琚辞官没有关系,然而这一句写出了皇上知人善任,而且不滥用权力。这更能说明石琚辞官也是对朝廷十分放心。因而这一句不可删去。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石琚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要辞去官职,皇上说:“我了解你年龄大了,我仍然希望能为了我的缘故留职,等一二年,我会思考这个问题的。”皇上对丞相说:“我身为天子,从不敢独断专行,每件事情都要询问你们,你们认为可以做就做,不可以做就不做。”石琚和平章政事唐括安礼上奏说:“喜欢向人发问请教就显得宽宏大量,只采用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气量狭小。陛下能这样做,是天下的大幸啊!”过了一年,石琚又上奏辞去官职,皇上才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搔③窃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④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弗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⑤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⑥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

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搔:通“骚”,扰乱。④褊:狭隘。⑤惄(nì):忧思。⑥微:如果没有。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2)因具以闻楚王

(3)此梁之阴让也

(4)梁王以为信

说出下面两个“恶”在句中的意思。

(1)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2)人恶亦恶

下列加点词与“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B.尉以请宋就

C.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D.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报怨以德”中的“怨”具体指_________,“德”具体指______。(均引用原文)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小题1】(1)暗暗地(2)详细(3)责备(4)真诚

【小题2】(1)嫉妒、憎恨  (2)坏

【小题3】D

【小题4】 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小题5】 因往夜搔窃梁亭之瓜 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小题6】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担任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如果没有翻动人家瓜的行为,他们该不会还有其他罪过吧?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高宗还平城,太华殿 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农隙 因:利用

C.欲以君之短 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不能言 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 )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3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3分)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4分)

译文:

  9.A

10.B

11.B

12.(1)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或“何况”)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损失)怎能尽数计算出呢?(或“是可以全都算出的吗”)

 (2)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或“难以”)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

 (3)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解析:

   9.起:兴建,建造

10.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一词,可以排除C项,因为此项都是他人的评价;A项前一句是侧面表现高允的忠诚,后一句主要表现高允的性格、为人,而“风骨”强调的品格、节操;D项前一句说的高允做官的情形,后一句表现高允的才华、学识

11.“我知道高允的过错”意思和原文不符,原文“联知其过而天下不知”一句中“其”应该指的是“我自己”。

     译文: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十二日),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乖巧善变,他又游说高宗大肆兴筑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可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差役二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得增加一倍,预期半年可以完工。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或“何况”)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能尽数计算出呢?(或“是可以全都算出的吗”)这是陛下您所应该留心的事。”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他就立刻请求觐见。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有时,二人从早到晚相谈,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各位大臣不知他们谈些什么。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他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高宗看完后对大臣们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亲有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说臣子侍奉君主,又何尝不是这样?君主有了什么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这是想要使君生的短处昭彰于世,显示他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一名忠君之臣所应该做的事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或“难以”)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能说是忠心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全都做了大官,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可是,高允还仍然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来没有升过官。高宗对各大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持刀箭,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地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时,要求赏赐一官半爵,现在,你们全都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仅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赏赐给他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但高宗不同意。高宗很器重高允,平时经常称高允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曾经称赞汉代卓茂、刘宽的为人,心地狭窄的人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从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高允内心美好光明,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时总是慢腾腾的,就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司徒崔浩曾经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我也认为是这样,直到崔浩犯了罪,不过是因为一些细微小事,可是,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浑身发抖,声嘶力竭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也都吓得爬在地上,汗流浃背,个个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人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进一步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有条理,阐明的事理清楚有深度,且声音高亢、宏亮,连皇上听着都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捏着一把汗的,这种行为,不是刚毅的风骨又是什么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

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诏诛浑邪王 诛:指责

B.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 裨:副(将)、偏(将)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 传:传车,古代驿站上专用的车

D.有气敢任 任:担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B.①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①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的一组是( )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⑤无子,绝,国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时,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军数百里,去夺取战功,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 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B


解析:

【小题1】(诛:杀)

【小题2】(A项,均为副词,就。B项,①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些;②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①代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情”;②助词的。D项,①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与“已”组合成“而已”,相当于“罢了”)

【小题3】(①表现霍去病的理想抱负;③体现霍去病作战的策略;⑤是说霍嬗死去,他没有儿子,因而后代断绝了,封国被废除)

【小题4】(是甩开大军几百里,不是追击敌军数百里)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做将领

C.月靡粟万计 靡:浪费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 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粟帛莫富于姑苏 (陈述句)

B.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C.于胜小敌何有 (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

①原句:自高其能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③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①自己认为自己的才能很高            ②所占地形地势没有谁比姑苏便利的

   ③宴请他所招募的将士饮酒作乐,实际上却未曾带过兵。


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文言文断句。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

欧阳修 范仲淹

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

【小题1】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小题1】《岳阳楼记》《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

《醉翁亭记》《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小题1】仗义执言,刚强,不捞取私利。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说出两点给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 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 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 逮:及,达到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赐也厚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王见贤以乐贤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善哉!子其祝我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D.使君之年长于胡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臣子拿国君所赐的丰厚财物施惠于百姓,是越权行为,表现了忠正之臣对国君权威的维护。

B.晏子认为管仲接受封赏是智者的千虑一失,而自己面对封赏赐“再拜而不敢受”,正是愚人的千虑一得。

C.齐景公目睹一位背着柴草的长者面有饥色,心生怜悯,命令官吏供养此人,充分说明他深明治国之本。

D.景公认为,百姓可能在君王那里获罪,而君王不可能在百姓那里获罪,后经晏子劝谏,才终有所悟。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退,与上文的“进”(入朝)相对,应解释为“退朝,在朝堂外”。

【小题2】两个“也”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C项第一个“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的”。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略

【小题4】齐景公只是有同情心,并非深明治国之本,他是在晏子的劝导之下才“推恩”,做出了符合治国之本的事情。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来到,(晏子)把食物分给使臣吃,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唉!晏子的家贫得像这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市租(此处指税收权),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了。多次送来,最终(晏子)行再拜礼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凭借你的赏赐,恩泽(已经)遍及三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散发给百姓,那是臣子代替君王做人民的君王,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不散发给百姓,那是用筐箧收藏财富,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王的赏赐,在朝外得罪士人,自己死后财物变为别人所有,这是替管家收藏财物,聪明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十块粗布、一种食物(供穿衣咆饭),心中满足,可以免除忧患了。”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王桓公用登记的500社(25户为一社)人口、土地封赏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推辞不受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收获。想来,管仲这一次失误,却是我的一次收获吧?所以行再拜礼辞谢而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景公在寿宫游览,见到一个年老背柴的人,面有饥色。景公同情这个人,叹息着说:“叫官吏把他养起来!”晏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为贤能的人高兴而替没出息的人哀伤,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笑了,面有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为他高兴,见到没出息的人就替他哀伤。现在请让我替老弱得不到抚养的人、鳏寡没有家室的人请求,经过评议供养他们。”景公说:“好吧。”于是老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寡的人有了家室。

景公到麦丘游览,问麦丘的封人(管理疆界的属官):“年纪多大了?”回答说:“我85岁了。”景公说:“高寿啊!为我祝祷吧。”封人说:“让您的年寿比先君胡公还长,对国与家都合宜。”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让您的后代,寿数都像小臣我的年龄一样。”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让您不要在老百姓那里获罪。”景公说:“确有鄙贱百姓在君王那里获罪,这样说还行,哪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呢?”晏子劝谏说:“君王您错啦!(确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那(与君王)疏远的人有罪,(与君王)亲近的人惩治他,卑贱的人有罪,高贵的人惩治他;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谁来惩治他呢?我斗胆问:桀纣,是(诸侯)国君诛杀的呢,还是老百姓诛杀的呢?”景公说:“我固陋啦。”于是把麦丘赏赐给封人作为采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② 瘗:深埋入地。

(10). 翻译下列语句:(答案见参考译文)

①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

②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

(1)金人很生气,断绝了他的饮食来折磨他

(2)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解析:

关键词和采分点

(1)饩

(2)行人 细事  曹遭

参考译文:

金方逼迫朱弁做叛臣刘豫的官员,并且骗他说:“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朱弁说:“刘豫是我们的国贼,我曾经恨不能吃他的肉,又怎能做他的臣下?我只有死。”金人很生气,断绝了他的饮食来折磨他。朱弁坚守着驿门,忍受着饥饿等死,誓不屈服。金人也受了感动,对待他礼貌如初。后采时间长了,又想让他当官,朱弁说:“自古交兵,使者在他们中间,使者的话可以听从的就听从,不可以听从的就囚禁使者、杀掉使者,何必让他做官呢?我的官职是本朝任命的,现在只有死了,绝不会失节做金官来使我们国君受辱。”并且写信给耶律绍文等人说:“您国封我官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