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 失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蹑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遮安军 遮:拦截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平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3分) ( )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3分) ( )
A.平安率领先锋__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 引却:后退
6.C(①⑥燕王朱棣所为;③乃顾成语,是间接表现)
7.A(燕王逃脱是因为恰遇朱高煦救兵到来)
8.(1)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
(“创”受伤,1分;“竭”用尽,1分;“折”折断,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2)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
(“谕”告诉,“谨”小心,“示”给……看,三处各1分。整句语意明显错误或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3)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__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
(“谋”谋划,1分;“就”获得,1分;“夜”在夜间,当晚,1分;“走”迅速出发,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翻译:
平安,滁州人,字保儿。建文元年,攻打燕国,平安凭借列将的身份跟从出征。后来担任先锋。燕王说:“平安,竖子罢了,以前跟随我出塞,识破我用兵的计策,我要先打败他。”等到打仗的时候,不能挫败平安。燕王迷了路,只有三个骑兵跟随他。平安打败了燕国将领。燕王看到情况紧急,亲自上战场冒着箭雨、飞石奋力作战,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燕王于是飞奔登上大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迷惑敌人,恰好高煦救兵来到,才得以幸免。在这时,平安作战最为尽力,燕王差一点就被平安的兵器伤到。
第二年,燕打败了盛庸,调军和平安作战。平安大败他们。又在滹沱河作战,又打败了他们。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做成楼台,达几丈之高,作战激烈时,就登上楼台眺望,用强弓向燕军发射,燕军死了很多。滹沱河这场战斗,箭射在燕王的旗帜上就如同刺猬身上的刺那样多。燕王派人送旗帜到北平,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顾成在这之前已经被捉到了燕国,看到旗帜就流下了眼泪说:“我从小参军,现在年老了,经历了多场战争,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激烈)的。”
八月,平安和燕将李彬在杨村作战,打败了他。建文四年,燕军攻破萧县。平安带领军队跟随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击敌人。平安辗转作战,斩杀王真。王真,是一员骁将。燕王曾经说:“如果诸位大将都像王真一样奋力勇猛,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燕王于是亲自迎战,平安的部将火耳灰手持长矛大声呼喊,径直上前刺杀燕王,这时,身下战马突然跌倒,火耳灰被活捉。平安稍微引兵退却一些。过了一些时侯,又前进到小河旁,从左右两路夹击燕军,杀了它的大将陈文。不久,何福的军队也到了,与平安的军队会合。燕军更加害怕,燕王一连几天几夜都穿着铠甲。
何福想要持久作战使燕军疲劳,就把__转移到灵璧,深挖护城河(壕沟)加高城墙来使自己的城池坚固。粮草运输遭到燕军的阻截。平安派兵前往迎接,燕王用精锐骑兵阻截平安军队,使他一分为二。何福打开壁垒前来救援,被高煦打败。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__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第二天,燕军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声炮,士兵误以为是自己的信号,争着赶赴城门,于是军队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军人马纷纷跌落壕沟,把壕沟都填满了。平安等三十七人都被捉住。平安在真定驻扎了很久,多次打败燕兵,斩杀了好几员善战的大将,燕军将领没有人敢触其锋芒。现在被捉住,军中士兵欢呼震动天地,说:“我们这些人从此就安全了!”燕王爱惜他的才能和勇气,选精锐士兵护送他到北平,命令世子和郭资等人好好照顾他。
永乐七年三月,皇帝在北京巡查,批阅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对身边的随从说:“平保儿还在啊?”平安听说了这件事,就自杀了。皇上命令用指挥使的俸禄给养他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 “无以异也。”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汤放桀 放:流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后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B(学习)
10.A(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C.①连词,来。②介词,把。D.①副词,才。②副词,乃至,甚至。)
11.C(②⑥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
12.C(“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13. (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4分)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哪里呢?
(3)(3分)(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
【附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廪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齐宣王问: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 “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做“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①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②,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③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阳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④。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然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⑤,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覸然⑥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予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曰:“埙真义士也,吾欲为之作传。”先生没而传未作,弼故补之。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
(取材于明·张弼《东海文集》,有删改)
注:①门达:丰润(今属河北)人。 ②复辟:指明英宗恢复皇位,重新称帝。③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④升遐:指帝王之死。⑤淟涊:污浊。⑥覸(jiàn)然:偷偷地看着人的样子.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嗾觇卒潜致其罪 嗾:唆使
B.、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 狱:案件
C.、埙阳诺之 阳:假装
D.、先生没而传未作 没:通“殁”,去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B(应解释为“监狱”)
11.B(B两个“为”都是介词,“替”A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C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第二个“因”是动词,“沿袭”。D第一个“何”是代词,“为什么”;第二个“何”是语气词,“啊”)
12.C
13.(12分)(1)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揭发这件事。(“冤”“莫”“发”各1分,)
(2)杨埙于是直接陈述,他所说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和李贤没有相干。(“乃”“所言”“无预”各1分,)
(3)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特”“计”“庶”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即使没有证据,也不敢__。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69d624ba20c1df07.jpg]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
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然而这种众人的议论,凡是具有人的面目的人都能知道,但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号称科举及第的人,却不敢出头,行为污浊,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扫门捧尿,无所不至,悄悄地看着他人,心得意满,大声地向他人夸耀,为什么利害改变人们的节操竟然像这样严重呢!听到杨埙的节操,也应该稍稍心中有愧啊!我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说:“杨埙,是个真正的义士啊,我想为他写传记。”先生去世了而传记没有写,所以张弼就补写了这篇序。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殷常戒子孙曰:“事君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夫几谏之功,无异犯颜,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乘舆入殿。然殷在公卿间,常恂恂有卑让之色,故能处骄暴之国,保其富贵,不失令名,以寿考自终。
……
三月,汉主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为之起凰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以为:“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穷一人之欲也。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陛下践阼以来,已作殿观四十馀所,加之军旅数兴,馈运不息,饥馑、疾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乎!今有晋遗类,西据关中,南擅江表;李雄奄有巴、蜀;王浚、刘琨窥窬①肘腋;石勒、曹嶷贡禀渐疏。陛下释此不忧,乃更为中宫作殿,岂目前之所急乎!昔太宗居治安之世,粟帛流衍,犹爱百金之费,息露台之役。陛下承荒乱之馀,所有之地,不过太宗之二郡,战守之备,非特匈奴、南越而已。而宫室之侈乃至于此,臣所以不敢不冒死而言也。”聪大怒曰:“朕为天子,营一殿,何问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众!不杀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斩之!并其妻子同枭首东市,使群鼠共穴!”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而陛下杀臣。朱云有言:‘臣得与龙逄、比干游,足矣!’”左右曳之不能动。
大司徒任、光禄大夫朱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易等叩头出血曰:“元达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门下,尽忠竭虑,知无不言。臣等窃禄偷安,每见之未尝不发愧。今所言虽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聪默然。
刘后闻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四海未壹,宜爱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何如哉!夫忠臣进谏者固不顾其身也,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陛下为妾营殿而杀谏臣,使忠良结舌者由妾,远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②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当之!妾观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为之,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妾诚无面目复奉巾栉③,愿赐死此堂,以塞陛下之过!”聪览之变色。
任等叩头流涕不已。聪徐曰:“朕比年已来,微得风疾,喜怒过差,不复自制。元达,忠臣也。朕未之察。诸公乃能破首明之,诚得辅弼之义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等冠履就坐,引元达上,以刘氏表示之,曰:“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赐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遥园曰纳贤园,李中堂曰愧贤堂。聪谓元达曰:“卿当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
【注】①窥窬:暗中观察,伺机而动。窬,yú。②阽:diàn,危险。③巾栉:手巾和梳篦。指洗沐用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失令名, 以寿考自终 令:善,美好
B.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 牧:治理,管理
C.四海未壹,宜爱民力 爱:喜爱,喜好
D.天下之罪皆萃于妾 萃:聚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谏诤而斩列卿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岂为民父母之意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以塞陛下之过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A.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B.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C.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D.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主刘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并为之大兴宫室,廷尉陈元达认为这是以无数百姓的性命来满足一人的欲望,是穷奢极欲之举,于是极力反对。
B.朝中诸大臣因偷窃俸禄,和陈元达相比深感惭愧,于是集体叩头恳求汉王刘聪宽恕敢于直谏的陈元达。
C.刘娥皇后深明大义,对汉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尤其那句“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带给我们鉴古思今明得失的深深思索。
D.选文中的刘殷是采取几谏的方式委婉劝谏,既不触犯龙颜,又能让汉王乐于接纳;而陈元达则是以锁腰方式直谏。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3分)
译文:
6C
7.D(A项,因:介词,因为;介词,通过。B项,乎: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助词,表停顿。 C项,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介词,用。D项,都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的”。)
8.A (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9.B(朝中诸大臣都是在职位上苟且偷安,每次见到他时没有不感到惭愧的。)
10.(1)等大臣们离开,刘殷单独留下,替刘聪(把刚才谈论的问题)铺陈发挥再理出头绪,商讨事宜,刘聪从没有不采纳他的建议的。(计分点:“为”“敷畅”“未尝”“从之” )
(2)当时刘聪在逍遥园的李中堂里,陈元达事先拿锁锁住腰进去,进去后便用锁把自己锁在堂下的树下。(计分点:“时”“锁腰”各1分;补充出“锁”“锁”之间省略的“把自己”,1分)
(3)在外有像您这样的人辅佐,在内有像皇后这样的人辅佐,我还忧虑什么呢!(计分点:“外”“内”名词作状语,1分;“朕”1分,“何忧”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B 【解析】寻:推究。
5.D 【解析】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6.C 【解析】“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7.答案见参考译文。
(1)“依德而至”“缘政而生”各1分,“于殿屋”,“于庭际”各1分,通顺1分。
(2)“举”“狱”“断”各1分,“化”被动1分,通顺1分。【参考译文】
何敞字文高,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辈在汝阴安家。何敞生性正直。自己认为取舍不合时务,每被征召,常常称病不出仕。元和中,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宋由用特殊礼仪待他。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当时京城和周围多处出现奇异的鸟兽草木,议事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何敞通晓经传,心里很讨厌这种说法。于是向宋由、袁安二人说:“吉祥的征兆应随美德而到,灾异因恶政而产生。现在奇异的鸟在殿屋飞翔,怪异的草在庭院生长,不能不明察。”宋由、袁安害怕,不敢回答。过了不久,肃宗就去世了.
当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超过规定。何敞上书给宋由说:“赏赐超过限制,使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空竭,国资损耗。推究公家的用度,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明君赏赐,应该有品级规范,忠臣受赏,也应有限度。现在您地位尊贵责任重大,应该先正己来给群下做表率,送回所得到的赏赐的物品,再趁机陈述得失,奏请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以节省朝廷开支,赈济穷困孤独的人,那么恩泽施与百姓,百姓高兴,上天听见看到,一定会很快感应。”宋由没有采纳。
窦宪任车骑将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一起大造邸第,征调劳役让百姓愁苦。何敞上书劝谏说:“我虽然是才识短浅的人,实在私下感到奇怪,认为窦笃、窦景作为亲近显贵的大臣,应当做百官的表率。现在百姓愁苦,官府没有救助施为,反而突然大造府第,崇尚玩好,这不是用来体现美好的品德的啊,应当遣归工匠,体恤人们的困难。”奏章递上了却没有人理会。
后来担任尚书,又上书劝谏说:“过去郑武姜宠爱共叔段,宠爱却不教诲,最终铸成大错。由此看来,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来害他的啊。窦宪掌握三军的重任,窦笃、窦景总管宫中护卫的大权,而虐用百姓,过分奢侈,诛杀无罪的人。现在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共叔段又在汉室再生。虽然知道劝谏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还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实在不忍心亲眼看见他们有祸患却沉默以苟且保全自己。”
何敞多次极力劝谏,诉说诸窦罪过,窦宪等人深深怨恨他。当时济南王刘康尊贵骄横无度,窦宪就奏请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太傅。一年多后升任汝南太守。何敞嫉恨那些只知道引用法令条文的俗吏用苛刻之政谋求当时名誉,所以在太守任上以宽厚和善为政。每到勘察冤狱疑案,就用《春秋》之义判断。因此郡中的人没有怨恨,百姓被他的恩礼感化。与父母别居的人,都回去赡养他们的父母,推财相让的有二百多人。又整修[07ec9052d07ac237.gif]阳旧渠,百姓靠它获得好处,垦田增加三万余顷。官吏百姓一起刻碑,歌颂何敞的功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之,越石父请绝 绝:断绝、断交
B.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 谢:道歉
C.至其书,世多有之 多:称赞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匡:纠正、挽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余船以次俱进
B.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作《师说》以贻之
1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A.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B.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C.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C】“多”应是“很多”的意思
11、【D】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他”的意思(A由于/按照 B在/比 C连词,表承接/代词,你的)
12、【A】
13、(1),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2)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3)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翻译】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之,越石父请绝 绝:断绝、断交
B.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 谢:道歉
C.至其书,世多有之 多:称赞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匡:纠正、挽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余船以次俱进
B.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作《师说》以贻之
1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A.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B.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C.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C】“多”应是“很多”的意思
11、【D】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他”的意思(A由于/按照 B在/比 C连词,表承接/代词,你的)
12、【A】
13、(1),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2)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3)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翻译】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新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 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备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属”译为“连接”)
5.D(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 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6.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7.(1)河水将要危害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害”“虽”“且”各1分,句意2分)
(2)又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讽”“庶”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 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 诚善:诚实善良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 D(诚善:诚,的确,确实;善,好,对。)
3、B(排除①④⑥,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 ④说的是白乐天 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4、B(“遭到世人的责怪”错,世人只是觉得韩琦可比伊尹,对他羡慕乐天不能理解,没有责怪之意。)
5、(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或: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
(2)大臣竭尽力量为国君做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么能够预先忧虑事情不能成功,就停止下来不去尽力做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Ks5u (3分)
A.弗及屏也 屏退
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
D.帝怒形于色 表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普告于帝
|
|
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
|
|
刑以惩恶 少赂其使者可也
12.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
|
臣实预闻顾命
|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
|
帝竟从其请
|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
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
C.赵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
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
14.断句和翻译。(10分)Ks5u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 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 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 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3分)
②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4分)
10
文言实词
3
C
A.屏:遮蔽、隐藏。B.谓:认为。D.形:表现。
11
文言虚词
3
D
他的,代词。A.向,介词/在,介词。B.他,代词 /的,结构助词。C.把,介词 /来,连词。
12
信息筛选
3
D
A.前句属“忠实诚信”;后句是预先聆听遗命。B.前句写赵普紧急迎接皇帝车驾,不属“忠实诚信”;后句是刚毅进谏的内容。C.前句写赵普在皇帝面前推辞不接受南唐厚礼;后句是刚毅直谏所取得的结果。
13
内容归纳
3
A
秘密赠给南唐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的不是赵普,而是太祖。
14.【断句与翻译】(10分)
(1)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3分。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3分止。“百姓得雨/各欢喜”和“能回帝意/类此”,可断可不断。]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我确实未曾打开书信,如果知道这样,必当奏报而退回(拒绝)它。
[3分。“发”,1分;“却”,1分;大意,1分。]
②太祖醒悟,最终认可他的奏请,后来某人也果真因称职而闻名。
[4分。“可”,1分;“果”,1分;“闻”,1分,大意1分。]
【文言文(一)参考译文】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当时我正担任“南康军”(一职),因疾病折磨,想辞去官职,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这番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起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关系到唐代治乱的转折,但和后人又有什么关系?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它这样的呢?
《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一切的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淳熙已亥年十一月已巳日冬至。
【文言文(二)参考译文】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后主李煜派遣他的弟弟郑王李从善前来朝见进贡。在这时才去掉唐的国号,改国君印章文字为“江南国主印”,赐予诏书时(李煜)请求直呼其名,(宋太祖)准从。
先前江南国主馈赠宰相赵普五万两银子,赵普向太祖报告,太祖说:“这不能不接受,只是要用书信答谢,稍许贿赂他的使者就可以了。”赵普叩头推辞,太祖说:“大国的体统,不可自己来削弱,应当让别国无法猜测。”等到李从善入朝觐见,(太祖)除通常赏赐之外,秘密赏赐他与南唐馈赠赵普的相同数量的银子。江南国主臣子听说此事,全都震动惊骇,佩服太祖宏伟的气度。Ks5u
有一天,太祖因事出宫,忽然来到赵普的宅第。当时吴越王钱俶正好派遣使者送给赵普书信和十瓶海产,摆放在廊檐下,恰好遇到皇上突然驾临,赵普立即出去迎接,来不及隐藏。太祖看见了,询问是什么东西,赵普据实回答,太祖说:“海产必定佳味。”当即命令打开,原来全都装满了瓜子金。赵普惶恐不安,叩头谢罪说:“我确实未曾打开书信,如果知道这样,必当奏报而退回它。”太祖笑道:“只管接受没有害处,他们以为国家事务都要通过你这书生呢。”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强坚毅果断,把天下之事视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打算任命某人为某官,太祖不任用;第二天,再奏请,还是不任用;再过一天,再奏请。太祖发怒,撕裂奏章扔到地上,但赵普仍脸色自如,慢慢拾起奏章回家,拼补缀合,再奏请如初。太祖醒悟,最终认可他的奏请,后来(某人)也果真以称职而闻名。又有立了功应当升官的某人,太祖一向讨厌此人,不给予升迁。赵普极力陈请给予(他)升迁(的机会),太祖发怒说:“朕不给他升官,你打算怎么办?”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邪恶,赏赐用来报答功勋。刑罚赏赐是天下社稷的刑罚赏赐,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赏赐,怎么能按个人喜怒好恶而专断!”太祖不听,起身,赵普紧跟其后。太祖进入内宫,赵普就立在宫门前,很久不离去,太祖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有一天,(太祖)举行盛大宴会,突然下起雨来,久久不停,太祖一脸怒色,左右大臣都震惊恐慌,赵普于是进言:“外面百姓正盼望降雨,这对盛宴有什么损失呢!只不过沾湿了供设的帷帐、乐人的衣服罢了。百姓喜得甘霖,各自欢喜不已,现在奏乐正是合适的时候啊,请皇上命令乐官就在雨中奏乐献技。”太祖听了大为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这样随机应变,总能使太祖回心转意。
开宝六年八月,赵普被免去宰相的职位,外放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出守藩镇后,上书自诉说:“外人认为我轻视、非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双全,(我与他)哪里会有什么嫌隙呢?况且昭宪皇太后病危之际,我确实预先聆听了临终遗命。了解我的人是君主您啊,希望圣上明鉴!”太祖亲手封存了赵普的信,藏入金柜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