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习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于臣
B.良乃入,具告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为相 为击破沛公军
D.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4.下列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为击破沛公军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D.籍何以至此
【答案】
12.C
13.B
14.D
【解析】
12.
试题分析:C项中“活”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这句话是项伯杀人,我使他活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于”介词,对;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C项前一个“为”动词,作为,担任;后一个“为”介词,给,替。D项前一个“以”连词,用来;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省略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B项属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2.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6分,每小题3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子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见:被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经过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愿图国事于先生 ②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B.①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②臣左手把其袖
C.①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D.①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分)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2分)
③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3分)
16.请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中太子丹、田光、荆轲的为人行事。(5分)
【答案】
13.D
14.A
15.
(1)既想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刘备是天下智勇杰出的英雄,与操有仇怨,现在寄居在刘表那儿,刘表嫉妒他的才能因而不能任用他。
(3)燕太子丹眼看秦国将要消灭六国,军队已经临近易水,担心灾祸就要到来,为这件事很是忧虑。
16.太子丹以国事为重,仇视秦王;礼贤下士,而又心存疑心。鞠武深谋远虑,有知人之明。田光智谋深邃,勇敢沉着;节烈刚直,以死报国。(太子丹两分,鞠武1分,田光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D项“过”应为“拜访”, “愿足下急过太子”是“愿足下赶紧去拜访太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于”均为介词,“与”的意思;B项①中“其”为代词,它,此指骐骥,②中“其”为代词,他的,指代秦王;两个“其”指代的内容不同;C项①中“以”为介词,因,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连在一起为“因此”; ②中“以”为目的连词,来;D项①中“之”为结构助词,的,②中“之”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本题是对高中文言虚词的考查,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本题的解答策略一般有以下几个:一、词性界定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二、数学代入法,即把题中的某一个字的释义代入到另一句中去验证,看是否能表达清楚,符合文意。三、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四、语境推断法,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五、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封”、“肆”、“阙”、“隙”、“恶”、“且”、“以”、“患”等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概括时应以原文为依据。如太子丹的为人行事可从“燕、秦不两立”、“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等语句中总结出仇视秦王、礼贤下士,而又心存疑心。其余两人也可从他们的语言中总结出其为人行事的特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鞠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赵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希望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
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2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 幸:宠爱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 遗:赠送
C.张子得出,必德子 德:感激
D.郑袖是之 是:对的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B.奉以上庸六县 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挟宝地以为资 资之以金玉宝器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2分)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3分)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4分)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分)(《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赤壁赋》)
【答案】
21.D
22.C
23.A
24.
⑴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王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
⑵秦王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跟随着她,让她高兴。
⑶楚王被欢乐所迷惑,必然过分地尊敬她、热爱她,而忘记了您,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
⑷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⑸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
【解析】
21.
试题分析:D项,是:以……为是,认为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A项,助词,主谓之间/助词,的;B项,介词,用/连词,然后;C项,副词,将;D项,名词,资本/动词,资助。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3.
试题分析:A项不是这个目的,只是利用了这个说辞。文中有“靳尚为仪谓楚王曰”之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翻译文中的句子,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根据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对词义的引申、对句意的变通的能力。⑴句关键点:“拘”、“出”。⑵句关键点:“简”、“习音”定语后置、“从”。⑶句关键点:“……于……”被动句、“厚爱”、“贱”、“疏”。⑷句关键点:“嘉”、“道”、“贻”。⑸句关键点:“渔樵”、介宾结构后置、“侣”、“友”的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这时怀王的佞臣靳尚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作为享乐之地,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成为君王的妻子,然后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袖说:“一切拜托您办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5.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河内凶 凶:年成不好,饥荒。
B.数罟不入洿池 洿:池塘。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起来。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赈济。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7.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孟子在对话开始之际,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直接进行反驳,语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从而占据对话的主动性。
B.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效果。
C.孟子善于设喻,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说理显得生动化。
D.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图景与暴政虐民情形的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国的必要性。
2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答案】
25.C
26.B
27.A
28.(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什么遗憾了。(3分)(2)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到荒年,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您了。(3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检:约束。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来揣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
试题分析:B连词,均表修饰;A介词,用/介词,按照;C表判断语气/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D代词,宾语前置/结构助词,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
试题分析:“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语言犀利”有误,孟子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欲擒故纵,采用迂回方式,因势利导。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第一句要注意“胜”解释为“尽”,“是”解释为“这”,“生、死”为动词用作名词;第二句注意“罪”为名词用作动词,责怪,“至”解释为“投奔”。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家畜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责怪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 B.弃甲曳兵而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胆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答案】
23.C
24.D
25.B
【解析】
23.
试题分析:畜:畜养。根据后面“无失其时”可以推断此处畜应是动词。理解实词,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D项均为代词,这。A前句为代词,这样,后句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前句连词,表修饰,后句连词,表转折;C前句介词,用,后句介词,按照。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
试题分析:孟子批评梁惠王并不是说他胆怯,而是委婉地批评他不能施行王道。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思考。另外 ,还可把四个选项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河内凶 凶:年成不好,饥荒。
B.数罟不入洿池 洿:池塘。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起来。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赈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13.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孟子在对话开始之际,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直接进行反驳,语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从而占据对话的主动性。
B.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效果。
C.孟子善于设喻,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说理显得生动化。
D.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图景与暴政虐民情形的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国的必要性。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答案】
11.C
12.B
13.A
14.(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什么遗憾了。(3分)(2)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到荒年,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您了。(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检:约束。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来揣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B连词,均表修饰;A介词,用/介词,按照;C表判断语气/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D代词,宾语前置/结构助词,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语言犀利”有误,孟子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欲擒故纵,采用迂回方式,因势利导。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第一句要注意“胜”解释为“尽”,“是”解释为“这”,“生、死”为动词用作名词;第二句注意“罪”为名词用作动词,责怪,“至”解释为“投奔”。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每题2分,共6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上朝的衣服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1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1.C
12.D
13.B
14.
(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2)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朝服:穿上上朝的衣服。这里“服”是名词动用,“穿衣服”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①表现离别时的苍凉,凄婉;②是侧面描写;④秦王的行动。故排除这三句后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B 蒙嘉是因受贿为别人说好话。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关键词“白衣冠”、“以”分别理解为:穿白衣,戴白帽,来;(2)关键词“愿”“假借”分别理解为:希望,原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感到奇怪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D.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还:通“环”,围绕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荆轲沉着机智的一项是( )(3分)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倚柱而笑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④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⑤恐惧不敢自陈 ⑥右手持匕首揕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到了秦国,用重金收买了秦王宠臣蒙嘉,经蒙嘉进言,取得秦王的完全信任,得以进见秦王。
B.荆轲、秦武阳进见秦王时,秦武阳害怕得脸色都变了,荆轲回头讥笑他,并向秦王做了圆说,消除了秦王的猜疑。
C.荆轲追杀秦王,在场君臣都惊呆了,惊慌失措,失去了常态,赤手空拳与荆轲搏斗。
D.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秦王又怕又急,不知所为,侍臣们提醒才醒悟过来,拔剑杀荆轲。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答案】
11.C
12.D
13.B
14.
(1)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2)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发: “展开”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②只表现其沉着,③表现其勇敢,⑤是蒙嘉说的话。故排除这三句后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B “荆轲回头讥笑他”说法错误,笑并非讥笑。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关键词“函”是名词动用,用盒子装的意思;“闻”是使动用法,使之听说的意思。(2)“者,也”是判断句式,“以”是表目的连词“用来”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顏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丑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还许②。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敗。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 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球。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 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紹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
【注】①公:指曹操。②许:地名,许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良可禽也 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販下 勒:勒令
C.遣徐晃、史涣邀击 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 将:率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将渡兵向后者 若入前为寿 B.欲与公决胜败 彼与彼年相若也
C.何向而不济 青泥何盘盘 D.绍初闻公之击琼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
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
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
1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B
12.D
13.D
14.(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勒:率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操亲自东征刘备,打败了他,回到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淳于琼、颜良攻打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并亲自领兵到黎阳,准备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后我们用轻装__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__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瞭望袁军,瞭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说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走开呢?”袁绍大将文醜率领五六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全体上马。当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醜。颜良、文醜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
八月,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交战不利。曹操写信和荀彧商量,打算退回许县。荀彧认为:“袁绍现在把全部军队集中在官渡,是想和您决一胜败。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况且袁绍不过是个没啥了不起的人物,虽能聚集人,却不会使用。以您的英明勇武,加上辅佐天子讨伐叛乱的正当名义,到哪儿不能成功呢?”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袁绍运到了几千辆粮车,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进行截击,把这些粮车全给烧了。
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袁绍派骑兵来救援淳于琼。有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请求分兵抵抗。”曹操发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讲。”于是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把他们都杀了。起初,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他去攻打淳于琼,我就去攻占他们的营寨,他就无处可归了!”于是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颌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__。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县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
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5.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7.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 )(2分)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
14.C
15.D
16.C
17.C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大意可知,济:渡河。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结构助词,的;A,用在主谓句间,表取独,无义;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为状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为状语后置句。所以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体现的是郑国实力弱小,不属于退兵的理由。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