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可不许 许:答应 B.相如因持璧却立 使……退却
C.臣愿奉璧往使 奉:捧着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
19.下列各组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秦强而赵弱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D.敢以烦执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0.下列对各句加点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左右欲刃相如 ②毕礼而归之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舍相如广成传 ⑥怒发上冲冠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⑨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⑩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①⑤⑧/②③/⑦/④⑥/⑨⑩ B.①⑤/②③⑦⑨/④⑥⑧/⑩
C.①④⑤⑥⑧/②③⑦/⑨⑩ D.①⑤⑧/②③⑦⑨⑩/④⑥
18.B
19.D
20.A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句中无使动用法,解释为“退后”。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前句为主谓之间,后句为代词“我”;B前句表并列关系,后句表假设关系;C前句为在,后句为向;D两句均为介词“拿”。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①⑤⑧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③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为形容词用作动词,④⑥为名词作状语,⑨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C.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D.顾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1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是 (3分)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1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渑池相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14.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1.D
12.C
13.B
14.
〔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格。
〔2〕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顾:应为只,不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2.
试题分析:〔4〕句写对门客的挽留。 〔5〕句是写对秦王的不惧,含此两句的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B“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每题2分,共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直夜溃围南出 B.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项王则夜起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5.D
6.C
7.B
8.D
【解析】
5.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应先将各选项中句子意思翻译正确,然后再比较。题中,A项的“属”分别为“跟随”和“写文章”之意。B项,“期山东为三处”中“期”为约定,“期功”指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C项“卒”分别指最终、通“猝”。D项都是指骑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解析:此题综合考查问实词和虚词。解答此题,应先将各选项中句子意思翻译正确,然后再比较。题中,A项“此天之亡我”的“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必三胜之”中的“之”为代词。B项第一句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句为代词,……的人。C项均为表修饰的连词。D项第一句为副词“才”,第二句为副词,“只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题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A项的“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多指某一区域;B项的“山东”,古义是指崤山以东或一般指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C项的“左右”,古义指身边的侍从,今义多指方位或约数。D项古义今义都指战败、失败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小题(12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3分)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因跪请秦王 D.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高兴。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演奏。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偷偷地。
D.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回头。
1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秦御史前 B.左右欲刃相如 C.而相如廷叱之 D.相如张目叱之
13.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C.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10.D
11.C
12.D
13.C
【解析】
10.
试题分析:D为“请允许我”,其他皆为“请求”。文言文中“请”有如下意项: 1.请允许我,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2.请求,要求,如:曹刿请见。——《曹刿论战》;3.拜见,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4.询问,如: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5召,邀请,如:战则请从。——《曹刿论战》;6.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如:请说之。——《墨子·公输》;7. 请教,请示,如: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窃,私下地。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B、刃,名词用作动词,杀;D、廷,名词用作状语,当廷。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文来理解。上文写的是渑池会的情景,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谋略,然而仅有蔺相如,也不足以让秦国畏惧,秦国之所以能让赵王安全返国,还因为廉颇带重兵在边境严阵以待。所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突出了廉颇的重要作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日将夕,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及至,又前进。日已昏夜,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於靴中取张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生知其盗也,乃弹之僧,正中其脑。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韦生知无可奈何,亦不复弹。良久,至一庄墅。数十人列火炬出迎。僧延韦生坐一厅中,笑云:“郎君勿忧。”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复曰:“郎君且__安之,即就此也。”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固无他,幸不疑耳。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焉。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札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揖韦生就座,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谒见。”言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於阶下。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即成齑粉矣!”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乃呼飞飞出参郎君。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腊。僧曰:“向后堂侍郎君。”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堂中四隅,明灯而已。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弹丸尽,不复中,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韦断其鞭数节,竟不能伤。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韦具言之,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僧终夕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泣而别。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连镳,言论颇洽 洽:融洽
B.素善弹,乃密於靴中取张卸弹 弹: 射弹弓
C.今向迟暮,欲改前非 向:已经
D.韦引弹,意必中 意:集中注意
1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焉 然力足以至焉
B.郎君且__安之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D. 垂泣而别际 夜缒而出
14.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僧“欲改前非”的一组是( )
①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
②僧但言且行是
③徐曰:“郎君莫恶作剧。”
④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
⑤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
⑥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泣而别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
(2)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札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
(3)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
12.D
13.D
14.C
15.
(1)韦生答应了,于是叫家人先走。僧人安排他的随从先走,回去准备食宿用品。(得分点:许、处理、具)
(2)过了一会儿,开始摆筵席,端上来的是蒸犊,蒸犊上插着十几把刀子,周围摆着切碎的饼。(得分点:有顷、布、环)
(3)没想到飞飞竟跳到梁上去了,沿着墙壁慢慢行走,象猿猴一样敏捷。(得分点:不觉、循、虚走)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中的意,应该是心想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D都是连词,表修饰。A.于之,兼词;这里,代词。B.暂且,副词;将要,副词。C.替,给,介词;做,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②③④答非所问,排除后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唐德宗建中初年,读书人韦生举家迁往汝州,中途遇一僧人,便和他并辔而行,彼此言论很融洽。天快黑时,僧人指着一个岔路说:"离这里不远是我的寺庙,您能不能到那去住一宿?"韦生答应了,叫家人先走。僧人让他的随从先走,回去准备食宿用品。走了十余里还没到,韦生问僧人。僧人指一处林烟说,这就是。可是,走到那后又往前走了。这时,天已经黑了,韦生有点疑心,他平常就擅长射弹弓,他便悄悄地从靴中取出弹弓,怀中有铜丸十多粒。这才以责备的口气问僧人:"我的行程是有日期的,方才见到你,由于言谈投机,便应邀而来,现在已经走了二十里啦,怎么还没到?"僧人只说走吧,他自己往前走了百多步,韦生看出了他是一个大盗,便拿出弹弓射他,正打中他的脑袋,僧人起初像不知道似的,打中五发后,他才用手去摸打中的地方,僧人慢慢说:"郎君(指韦生)你不要恶作剧。"韦生也无可奈何,不再打了。又走了一段时间,到了一处庄园。好几十人打着火把出来迎接。僧人请韦生到一厅中坐下,笑着说:"郎君不用担心。"又问左右的下人,夫人的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吗?又说,郎君就在这里好好休息吧。韦生看到了妻子子女住在了另一处,住处安排得很好。夫妇互相看着都哭了,僧人来了,拉着韦生的手说:"我是个大盗,本来未怀好意,不知郎君你有这么高的武艺,除非我,别人是受不了的。现在没别的事,感谢你没有怀疑我,方才我中郎君的弹丸都在这。"说着举手摸脑后,五个弹丸便落下来。过了一会儿,开始摆筵,端上来的是蒸犊,蒸犊上插着十几把刀子,周围摆着切碎的饼。请韦生就座。又说,我有几个结义弟兄,我叫他们拜见你。说完,有五六个穿红衣扎巨带的人站在阶下。僧人喊道:"拜郎君,你们若是遇到郎君,早粉身碎骨了。"吃完饭,僧人说,我干这一行很久了,现在已经老了,很想痛改前非。不幸的是我有一个儿子,他的技艺超过我,我想请郎君为我除掉他。他便叫来了儿子飞飞出来拜见韦生。飞飞才十六七岁,穿着长袖的绿衣服,皮肤蜡黄。僧人说,你上后堂去等郎君。僧人给韦生一把剑和五粒弹丸,并向韦生说,我乞求郎君使出所有的武艺来杀他,老僧我今后就没有累赘了。他领韦生进入一个堂中后,他出来反锁了门。堂中四个角落,都点了灯。飞飞拿一短鞭站在当堂。韦生拉紧了弹弓。心想必然打中。弹丸射出时,没想到飞飞竟跳到梁上去了,沿着墙壁慢慢行走,象猿猴一样敏捷。弹丸打光了,也没打中他。韦生又持剑追逐他,飞飞腾跳躲闪,只离韦生有一尺远。韦生把飞飞的鞭子断成数节,却没有伤着飞飞。时间过去很久了,僧人开了门,问韦生,你为老夫除了害了吗?韦生把方才的经过告诉了他。老僧人怅然若失,对飞飞说:"你和郎君比武,弄得你非得做贼了,只好这么办了么?"僧人和韦生谈论剑术和弓箭之事谈了一夜,天要亮时,僧人把韦生送到路口,并赠给他绢布一百匹。二人垂泪而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__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趋而后息 趋:疾走
B.,诎指而事之 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捐助
D.士争凑燕 凑:奔赴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因孤之国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余船以次俱进
C.涓人言于君曰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5.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B.①②⑥ C.②⑧④ D.③⑤⑥
16.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5分)
13.C
14.D
15.A
16.C
17.
①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卑身"译为“礼贤下士”也可得分)②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解析:(1)卑身、以、句式各1分,语序2分。(2)且、见事、于,句式各1分,语序2分。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解析】
13.
试题分析:捐,花费的意思。
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无论是做实词选择题还是翻译题,考生都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具体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D项,且,尚且的意思。A项,前一个为“趁着”的意思,后一个为“依据或随着”的意思。B项,前一个为“用”的意思,后一个为“按照”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对”的意思,后一个为“到”的意思。
文言虚词题考生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②③不是燕昭王所做。
答此类题题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看对象是否错位。命题人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表现对象的错位。②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表达方式多样,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混编到选项之中,易造成考生得出错误判断。③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④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命题人有时会故意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错。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题的答题要求是:①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②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③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④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注意: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 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 (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7.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划线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8.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字和例句中划线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A. 苟无民,何以有君? B.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9.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10.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7.B
8.D
9.A
10.B
11.BCE
【解析】
7.考查一词多义。
使做名词时,当“使者”“使命”讲。
使做动词时,当“让”“派”“出使”讲。
“使”②与“者”字构成“者”字短语,是“出使”的意思。
“使”③与“奉”连用,是“使命”的意思。
8.考查词多义,多词一义,例句中的“以”与D句中的“以”都用在目的复句中,当“来”讲。
9.翻译时注意语境。“贱”译成卑贱的,次要的。是形容词做名词用。
10.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注意此句中“婴儿子”即“北宫之女”。
11.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第二段,通过赵威后问两个隐居的贤士是否任用,一个孝女是否“入朝”表达了她主张任用贤人,提倡孝道的治国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霓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静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4 、B (宗:归顺)
5、C (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6、A (“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3分)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__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1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益衰而智益盛 形:身体 B.其唯先有度 度:度量
C.见人操金 操:持,拿着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 句读之不知
B.人皆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奸路以除而恶壅却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3分)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5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
12.B
13.C
14.C
15.(1)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
(2)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
(3)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解析】
12.
试题分析:度:法度,准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 取独;提宾标志。B. 代词,“那里”;代词,他。C. 转折连词。D. 连词,就;“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数:多次。
以为:通过(这)来……。除:去除。(2)齐人有欲得金者:定语后置句。被:同“披”,穿上。鬻:
卖。(3)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明:明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5.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3分)(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8.把文中划线的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5分)
(2)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分)
15.B
16.C
17.A
18.(1)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
(2)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做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意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解析】
15.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 宗:归顺,尊奉。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旧恶、用希、得、怨、执鞭、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贤明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只走大路,从不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了。所以他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