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高仙芝,高丽人。年二十余,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仙芝美姿质,善骑射,父犹以其儒缓忧之。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①,其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②,经疏勒③,登葱岭,涉播密川④,遂顿特勒满川⑤,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军为三,使疏勒赵崇玼自北谷道、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与监军边令诚自护蜜俱入,约会连云堡。堡有兵千余。城南因山为栅,兵九千守之。城下据婆勒川。会川涨,不得度,仙芝杀牲祭川,命士人赍三日糒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鞯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诚曰:“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万计。

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师行。三日,过坦驹岭,岭峻绝,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驱我何去?”会二十人至,曰:“阿弩越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来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以精骑一千先往,谓小勃律王曰:“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急遣元庆断娑夷桥,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桥长度一箭所及者,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注]①国名。②③④⑤均为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以女 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 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衣:穿

D.吐蕃至,不克度 克:克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父功补游击将军 父犹以其儒缓忧之

B.其王为吐蕃所诱 拔其城

C.乃潜遣二十骑 功一岁乃成

D.城南因山为栅 乃出降,因平其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仙芝“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

②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③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

④急遣元庆断娑夷桥

⑤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

⑥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起初不太知名,后来受夫蒙灵察提携,才担当重任。

B.由于小勃律国的原因,唐王朝的二十多个附属国都依附了吐蕃,唐王朝多次征讨小勃律却都无无功而返。

C.高仙芝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果敢进兵,大败敌军,一举攻克连云堡。

D.高仙芝与边令诚击破小勃律国后,又招降了小勃律国的国王,随后从连云堡班师回朝。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言文材料断句。

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

②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

5. D.

 6.B

7. B

8.D

9.(1)(3分)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6分)①(3分)假使刚才我们正在渡河的时候,贼人(敌军)攻击我们,我们就全都会死掉了。

②(3分)(我们)不打算要你的城堡,我们只是想借路到大勃律去罢了。


解析:

5. D.【克:能、能够】

6.B.【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他们的。(A.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动词,认为C.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因:介词,凭借/连词,表承接)】

7. B.【①是高仙芝出征的行军线路,⑥是说高仙芝取得胜利,班师回朝】

8. D.【边令诚并没有随同高仙芝进攻小勃律国】

9.(9分)【(1)共4分。错1处不扣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密令元庆曰”句的“庆”和“曰”之间可断可不断,“至皆缚以待”的“至”和“皆”之间可断可不断。(2)①向:假使,1分;方:正在,1分;无类:死光,没人能够幸存,1分。

②若:你的,你们的,1分;假道:借路,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高仙芝,高丽人。二十多岁时,因为他父亲的功绩补任游击将军。几年之后,高仙芝父子成为同僚。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但他父亲还认为他文弱而为他担心。起初他做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人的部下,不是很有名气。后来做夫蒙灵察的部下,才得到优厚对待。开元末年,夫蒙灵察上表奏请皇帝让高仙芝做了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国,它的国王被吐蕃__,吐蕃国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勃律国王做妻子,因此西北二十多个国家都归向吐蕃。自田仁琬以来唐军屡次征讨,都没有成功。天宝六年,皇帝下诏命令高仙芝带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人前去征讨。这时唐军步兵都有自己的马匹随军同行,高仙芝就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城,登上葱岭,涉水过播密川后,就临时驻军于特勒满川,行军总共用了一百天时间。特勒满川,就是五识匿国所在地。高仙芝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派疏勒城守卫将领赵崇玼从北谷道、拨换城守卫将领贾崇瓘从赤佛道、自己与监军边令诚从护蜜一齐进入特勒满川,相约三军在连云堡会师。连云堡有敌军一千多人守卫。敌军还在城堡南边依山建立栅寨,并部署了九千人的军队守卫它。城堡下临婆勒川。这时恰逢婆勒川河水暴涨,不能渡河,高仙芝宰杀牲口祭婆勒川,命令士兵携带够吃三天的干粮到河边集合,士兵不很相信能渡河。等过了河,才发现旗子没有沾湿,马鞍没有沾水。唐军已经排列成阵,高仙芝大喜,告诉边令诚说:“假使刚才我正在涉河的时候,贼人攻击我军,我们就全都会死掉了。现在我们已经过河并排列成阵,这是上天给机会让我们歼灭他们啊。”就登山挑战,时间还没到正午,就打败了敌军。攻下了敌军的城堡,斩敌军首级五千级,生擒敌军一千人,夺得战马一千多匹,衣服物资器物甲仗以几万计算。

高仙芝想就此再深入敌境,边令诚害怕,不肯继续前行。高仙芝留下瘦弱的士兵三千人,让他带着守卫城堡,于是带领军队继续前行。三天后,大军过了坦驹岭。坦驹岭十分险峻,下岭有四十里的路程。高仙芝担心士兵害怕山势太险不敢前进,就事先暗暗派遣二十个唐军骑兵,穿上阿弩越胡人的衣服来迎接唐军。高仙芝事先告诉部下将校说:“阿弩越胡人会来迎接我们,我们没有什么担心的。”到了下山的路口,士兵果真不肯下山,说:“您要驱使我们去哪里?”恰好那二十个骑兵到了,这些骑兵说:“我们阿弩越胡人来迎接大军,我们已经砍断娑夷桥,断绝跟吐蕃的关系了。”高仙芝立即假装十分高兴,命令士兵全部下岭。娑夷河,就是弱水。已经走了三天,阿弩越胡人真的来迎接大军。第二天,到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遣将军席元庆带领精锐骑兵一千人先去小勃律,对小勃律国王说:“我们不打算要你的城池,我们只是想借路到大勃律去罢了。”城中的大头领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秘密命令席元庆说:“要是那些头领逃跑的话,你只管拿出诏书(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叫他们回来,然后拿彩帛赏赐他们,等我到了,就将他们全都绑了来等待我处置。”席元庆按照他的话做了。高仙芝到了后,将那些头领全部处斩。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逃到山洞中躲藏起来,唐军抓不到他们。高仙芝晓喻招降他们,国王才出来投降。于是彻底征服了他的国家,并急忙派遣席元庆砍断娑夷桥,当天傍晚,吐蕃军队就到了,但不能过桥。桥的长度大概是射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需要花一年的功夫才能重新修好。八月,高仙芝带着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一起班师,于是西域各地七十二国的胡人都被震慑住了,主动归降亲附唐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 礼:以礼相待

C.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掌管

D.而旋与佐吏分之 旋:随即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 ( )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又杀了义宣。

B.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C.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文言文翻译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兴平氏人。曾祖父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祖父朱序,做过豫州刺史。父亲朱谌,做过益州刺史。朱修之从州主簿升职为司徒从事中郎,宋文帝说:“你的曾祖父以前是丞相王导的中郎官,你现在是王弘的中郎官,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到彦之从黄河以南回去了,留下朱修之戍守滑台,被敌人包围,几个月粮食就吃完了,将士们只好烤老鼠吃,于是(城池)被敌人攻陷。

    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让他担任侍中,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谋划回南方,妻子怀疑他,常常流着眼泪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很感动妻子的节义,但最终没有告诉她。后来鲜卑人冯弘自称燕王,拓跋焘讨伐他,朱修之与邢怀明一起跟从。还有一个叫徐卓的,又想要率领军队中的南人暗中叛乱,事情泄露而被杀了。朱修之与邢怀明非常害怕而去投奔了冯弘,冯弘并没有礼待他们。留了一年时间,适逢宋国的使者传诏(传达诏命的官员)来了,朱修之的名声地位本来就显著,传诏到了就马上拜见他。冯弘的国家敬重传诏,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如此敬礼有加,才开始礼待朱修之。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到了京城,宋帝让他做黄门侍郎,多次升迁做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了,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大乱,朱修之作为征西司马去讨伐他们,但失败了。宋孝武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外加都督的称号。朱修之为政宽容不苛求,士人百姓都乐于依附他。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发檄文给朱修之让朱修之跟他一同起兵;朱修之假装同意和他一起叛乱,但派遣使者向宋孝武帝陈说了自己的诚心。宋孝武帝嘉奖了他,让他做荆州刺史。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和自己同心,就让鲁秀做雍州刺史,攻打襄阳。朱修之命令断绝了马鞍山的道路,鲁秀没有办法前进,就退回去了。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当时竺超民抓到了义宣,朱修之到了以后,就杀了他,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了__,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终究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但生性节俭苛刻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吃饱了才离开。

【小题1】执:捉拿。

【小题2】②只说朱修之被围困的事;④说的是徐卓的所作所为;⑤说的是朱修之“治身清约”

【小题3】“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不正确,回宋国是冯弘的派遣,并非出于传诏的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__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小题1】 A 在这里用作动词,用檄文征召,晓谕。

【小题1】D “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不正确,“乞”表明是乞请皇上,“以遏制秦桧”原文没有依据。

【小题1】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

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

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

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

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

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

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

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通事舍人 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高其选 高:高,与“低”相对。

C.副四海之望 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 被:蒙受,普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笃志为文章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 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 (1)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全家人都因此而获死罪,只有来济因为年龄小而得以幸免。(“难”“死”“幼”为得分点。“难”为“发动叛乱”,“死”为动词,可译为“为……而死”,“幼”作状语,“年幼”。)

(2)太子承乾事发败露后,太宗询问众人该如何惩治他,没有人敢应对。(“败”,可译为“事发败露”,“何以”即“以何”,可译为“用什么”“如何” ,“莫”不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一个人”)

(3)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我们不贤,请允许我们离开吧。


解析:

【小题1】(“高”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高”或“提高”)

【小题1】(A项中“而”前一个为转折关系,后一个为修饰关系。B项前一个“以”是目的连词,“以便”“用来”,后一个为介词,“用”。D项前一个“及”为连词“和”,后一个为动词“牵连到”。C项“之”均为代词“他”)

【小题1】(句1是讲他擅长议论,通晓实务,不合要求;句3是讲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了他的官职,不合要求)

【小题1】(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以史强谏,以图阻止高宗的行为,而B项却说“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显然不合文意。)

【小题1】略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赵贺字余庆,开封封丘人。少时,尝丧明,久之,遏异医辄愈。事继母至孝。举毛诗及第,补临胸县主簿。贺有干力,知州寇准且知贺。淳化中,调丁壮塞澶州决河,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临朐父老张乐迎贺,准使由谯门过,日:“旌贺之能也。”盐池吏欺缗钱,选贺往解州钩校出入,贺悉得其奸。

契丹入寇,真宗决策澶渊,遣使八人省州县,贺以太子中舍安抚京东。徙知汉州,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事更贺所,多被究诘,人目为“赵家关”,谓如关梁不可越也。

累迁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发运司占隶三司军将,分部漕船,旧皆由主吏自遣,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因以商贩,贫者至不能堪其役。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岁漕米溢常数一百七十万。

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水侵民田。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爽兼领其事,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

在临朐时,用转运使李中庸荐改官。中庸没,无子,贺为主葬,图其象,岁时祠于家。 论曰:其为政爱民,谦己利物,有古道焉。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六十》)

【注解】①谯门:建有望楼的域门。

②盐池:地名。

③缗:穿铜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

④澶渊:地名。

⑤发运司,宋代管理漕运业务的机构。

⑥三司,宋代主管财政赋税的机构。

⑦军将:宋代漕运中负责押送的武职人员。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贺往解州钩校出入 校:查对。

B.事更贺所,多被究诘 更:改换。

C.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 籍:登记。

D.及并海支渠多湮废 湮:填塞。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旌贺之能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贺悉得其奸//其孰能讥之乎

C.贺以太子中舍安抚京东//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D.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很多人逃离了,只有赵贺全数带回了自己统率的人

B.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接受贿赂有高低,或许因为贿赂得多就会多次被派到富饶的地方

C.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依繁难容易程度将漕运分三等,对照官员的功绩和过失来决定去向

D.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采伐石头修筑堤坝,疏通积存的水流,让它们在吴江境内向东流入大海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赵贺年少时曾经失明,生活中对继母非常孝顺,后来在临朐任职,又以才干深得知州寇准的欣赏。

B.在汉州任职期间,赵贺整治了当地官吏,虽多次被朝廷追究问责,但却被老百姓看作是“赵家关”。

C.在江、淮制置笈运使任上,赵贺改变过去用人的方法,制止官吏中饱私囊,为朝廷贡献了更多漕米。

D.赵贺为政爱民且屡有建树,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李中庸也一直铭记在心,因此而为传记作者所赞叹。

【小题1】B【小题1】D【小题1】B【小题1】B


解析:

[5bde049091c5f1ee.jpg]

[b7e5133878b88b51.jpg]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和特点。

【小题1】C

【小题1】(1) 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小题1】(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小题1】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小题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解析:

【小题1】A,连词,而;连词,因为。B,副词,就;连词,却。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分析: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体情境。欧阳晔作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员面对此事该如何对待?这一“笑”里有哪些丰富的内容?分析下来,主要有这些内容:一可见对对方行动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绝,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三表明陈竹在胸,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两拨千斤的轻松、从容;四缓解紧张气氛,给对方一个安抚。

【小题1】问的是“品质”和“特点”,所以要是用形容词来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为来回答。从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选取了欧阳晔那几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分别显示了他怎样的品质。本文记叙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绝贿赂、义不肯署、智断滞狱。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

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必为二子所禽矣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我何渡为 D:何功之有哉 淳于髡说之以隐 窃载与之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 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①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 间:中间

B.真宗幸澶州 幸:宠幸

C.其众数万薄金明 薄:以……为簿,轻视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引:退却

下面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⑤遂募兵筑万安城。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译文

(2)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以军侯身份戍边,和州将一道追杀敌人。

(2) 周美说:“如果敌军知道我军到来,一定会设伏兵袭击我们。不如抄小路攻其不意。”

评分标准:一句1分。共8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①作战勇敢②担任职务⑤战争结果

【小题1】在元昊反叛时受举荐。.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

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

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

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

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①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②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

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

【小题1】兴趣.

【小题1】B

【小题1】博(广等) 精(深、专等)

【小题1】C

【小题1】要点、理由、 语言


解析: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听已,辄默记。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

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就;③入迷;④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fó xiàng 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