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无无文言文,完成6—10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取材于《宋史》,有删改)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寓意倜傥 倜傥:不同寻常

B.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 狱:案件

C.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会:会合

D.若非上天垂佑 垂佑:保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以材干闻于朝 上忧之,居正驰传招集

A. 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宜共思济物 以副上意焉

C. D.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理解: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

B.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理解: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

C.车驾将亲征太原,太发民馈运

理解: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的发给民众缺少的物资

D.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理解: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薛居正勤政为民的一组是 ( )

①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②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③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④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⑤居正弛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⑥或有阙政,当与振举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薛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文章来自我解嘲。

B.乾祐初年,史弘肇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人敢忤逆他的命令,居正法办他了的属下,他也没有办法。

C.监军使怀疑一千多僧侣是贼寇的同伙,居正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擒贼主帅,从贼人手中救下全部僧侣。

D.居正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他出任宰相时处事宽厚,士大夫对此很是称赞。

11.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发用斜线(/)断句。(5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 以 为 也 仲 尼 不 可 毁 也 他 人 之 贤 者 丘

陵 也 犹 可 逾 也 仲 尼 日 月 也 无 得 而 逾 焉 人 虽 欲 自 绝 其 何 伤 于日 月 乎 多 见 其 不 知 量 也。”

(取材于《论语 子张篇(第十九)》)

6、C   7、D   8、C   9、A   10、C

 1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可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评分:共5分。共10处,答对2处得1分。


解析:

附:文言文翻译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他的装饰盖板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不同寻常,了解的人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不定期一年,登进士第。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帅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案件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又不能救助。后周广顺衩年(951),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令薛正居跟从国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956),迁升为左谏议大夫,擢任为弘文馆学士、决馆事。六年(959),出使沧洲核定民租。不久因为他的才干扬名朝廷,擢升为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调任户部侍郎。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建隆三年(962),到朝廷任枢密直学士,代理知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居正出任朗州知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商议准备全部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于是率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预,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乾德初年(963),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为此感到忧虑,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后百姓都恢复生业。朝廷命居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973),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975)二朋,皇上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应当一起想着利众济人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居正等愈发勤修政事,来符合皇上的意愿。

太平兴国六年,去世,终年七十岁。追封为太尉、中书令,赐谥号为文惠。

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能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阅读下面 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召见,赐袍带。时元帅府草创,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帝知其忠谨,亲信之。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酌此血汉。”存中请复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复任城,迁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首破贼于玉隆观,追至筠州。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诸将夜见存中曰:“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存中曰:“杀降吾不忍。”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迁宣州观察使。

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父、祖及母皆死难,存中既显,请于朝,宗闵谥忠介,震谥忠毅,赐庙曰显忠,曰报忠。又以家庙、祭器为请,遂许祭五世,前所无也。祖母刘流落蜀、陇,存中日夜祷祠访问,间关数千里,卒迎以归。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 绝:超过

B.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 意:意思

C.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 营:扎营

D.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私:偏袒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 / 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B.存中既显,请于朝 / 首破贼于玉隆观

C.焉用俯首为腐儒哉! / 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

D.常呼郡王而不名 / 御军宽而有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杨存中“忠勇”的一组是 (  )

①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

②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③令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④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

⑤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

⑥存中曰:“杀降吾不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存中年青时就机智灵敏,熟读经书,极富力气,学孙武、吴起兵法,善于射骑。宣和末年,因为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志向远大的杨存中便应招攻打贼寇,建立了功勋。

B.皇上非常欣赏信杨存中,令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片刻也离不开他。在杨存中与李昱作战时,皇上非常赞许他的勇敢,并且赐给他酒以示褒奖。

C.讨伐李成时,诸将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认为分兵就导致力量削弱,又加上诸将地位相同,不能互为所用,因此不能分兵。张俊听从了杨存中的意见。

D.杨存中的父亲、祖父及母亲都死于国难,他贵显之后,朝廷主动给他父亲、祖父加赠谥号、赐庙,又允许祭祀五代。祖母刘氏流落他乡,朝廷也帮助寻访、迎接回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存中请复往,帝止之。(2分)

译文:

(2)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4分)

译文:

(3)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4分)

译文:

9.B

10.D

11.C

12.C


解析:

9.B(意:以为,认为)

10.D(A.凭借 / 率领; B.向 / 在;C 做 / 被动;D.连词,表转折 )

11.C(①表现客观介绍了杨存中个人情况,与“忠勇”无关;⑤表现了杨存中用奇兵破敌;⑥表现了杨存中的仁爱)

12.C(A.“熟读经书”错;B .皇上欣赏杨存中与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前后顺序错误;D.赐谥号与寻访祖母都不是朝廷主动的行为 )

13.(1)(2分)杨存中请求再次前去,皇帝阻止他。

   (2)(4分)战斗还未结束,降卒太多,突然发生叛乱,该怎么办?非将他们全部杀掉不可。

   (3)(4分)治量军队宽容而有纪律,所使用的将士,专门挑选才勇之士,不偏袒原有的老部下。

附参考译文: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深沉勇猛,小时候机智灵敏,背书数百句,力气超过他人。慷慨激昂地对别人说:“大丈夫应当用武功取得富贵,怎么能埋头苦读做一腐儒呢!”于是学孙武、吴起兵法,善于射骑。宣和末年,山东、河北群盗四起,杨存中呼应招募攻打贼寇,积累功劳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军再次围攻汴京,各路军队来救援王室,杨存中与张俊、田师中随从信德府守将梁扬祖率领一万军队入援,后来隶属于张俊部下。上向张俊访求将领,张俊以杨存中应对。皇上召见杨存中,赐给袍带。当时元帅府刚开始创置,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没有片刻离开。皇上知道他忠诚谨慎,十分亲近信任他。大盗李昱据任城,官军久攻不下,杨存中率领数骑冲入敌阵,击杀数百人。高宗登上高处望见,杨存中甲胄全都变成红色,以为他受了重伤。召他前来一看,原来都是被贼人的血所沾污,赞许他,赐给他酒,说:“给这个血汉子斟酒。”杨存中请求再次前去,皇帝阻止他。杨存中说:“这些盗贼已经胆碎,就要被擒拿了。”于是大破盗贼,收复任城,升任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跟从张俊讨伐李成。诸将商议,大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说:“贼人形势如此,分兵则力量就会削弱,又加上诸将地位相同,没有招讨使监督,一定不能互为所用。”张俊同意了。整顿军队来到豫章,杨存中率领几千士兵,首先在玉隆观击败敌人,追到筠州。敌人骁将率十万贼众前来支援,沿着河两岸扎营。杨存中对张俊说:“敌众我寡,攻打他们应使用奇兵,我愿意率骑兵从属,公带步兵居前。”张俊听从了他的意见。杨存中在夜里偷偷渡过筠河,从西山出来,急驰而下攻击敌人,张俊以步兵夹攻,俘敌八千人。众将夜见杨存中说:“战斗还未结束,降卒太多,突然发生叛乱,该怎么办?非将他们全部杀掉不可。”杨存中曰:“我不忍心杀死投降的人。”众将转告张俊,竟然在夜里把俘虏活埋了。乘胜追到九江,李成于是逃走。升任宣州观察使。

杨存中天生忠孝勇敢,历练大小二百余战,身受五十多次创伤。宿卫出入四十年,过失最少。孝宗因他是高宗旧臣,尤其给予他特殊的礼遇,常常称呼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杨存中的父亲、祖父及母亲都死于国难,他贵显之后,向朝廷请求,给杨宗闵加谥号为忠介,杨震谥号忠毅,分别赐庙叫显忠、报忠。又请求家庙、祭器,于是被允许祭祀五代,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祖母刘氏流落蜀、陇,杨存中日夜祈祷访求,辗转几千里,终于把她迎接回来。治量军队宽容而有纪律,所使用的将士,专门挑选才勇之士,不偏袒原有的老部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

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攫型部郎中。奏堕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日:“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举:中举

B.寻坐事免 坐:因为

C.奉敕以行 行:施行

D.道不拾遗 遗:遗失,丢失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A

9.B

10.B


解析:

8.A(B因犯……罪或错误,C出行,D遗失的东西)

9.B(A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②是宣宗的行为;D(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10.B(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11.(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译出大意给2分;“交荐”“擢”“见”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译出大意给2分;“后期”“执”“桎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多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葙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荻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来流亡的百姓,蛤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孛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朗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

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变。他上奏有荧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的的粟米,李骥拘捕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责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州。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使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

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叉编纂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毕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孛麟。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牵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无限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采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拜访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__,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注】:①赇(qiú):贿赂 ②马防:马廖之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因此酬对政道 酬:应答

B.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 案:追查

C.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 妄:随意

D.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笃为乡里所废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况乃以为从事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其无私若此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①移书属县,晓告百姓

②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③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

④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⑤言事无所依违

⑥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2分)

译文:

⑵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3分)

译文:

⑶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3分)

译文:

1.D(简:挑拣,精简。)

2.C(乃:副词,表转折,竟/副词,表条件,才。A、以:介词,因为;B、为:介词,表被动,被;D、其:人称代词,他。)

3.C(①②③都不是表现“公正无私”。)

4.C(“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的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5.(8分)(1)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改由水路离开会稽。(“阴”翻译准确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2)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以”和“抑损”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3)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蕴藉”和“见”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跟随淮阳王到京师,与其他官属一同被皇上接见。光武帝(刘秀)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回答为政的见解,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委任他担任会稽太守。会稽地区的风俗,是喜欢多设祀庙,喜欢占卜。百姓常常滥杀耕牛来祭祀鬼神,因此财产匮乏。第五伦上任后,向所属各县发出文书,明白告知百姓,凡是巫祝借托鬼神来敲诈恐吓愚弄百姓的,都要捉拿问罪。凡是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害怕,有的巫祝还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以后这类事便逐渐绝灭了,百姓因此安定下来。

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律被征回朝廷接受惩治。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相跟随(不忍他离去)。因此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改由水路离开会稽(奔赴洛阳)。

后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用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因为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把家境丰足的官吏全部精简掉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的官位,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

肃宗刚继位,第五伦便从太守提拔为司空,取代了牟融。皇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马家兄弟都居于要职,官员们都争着去迎合投靠他们。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等到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听说马防请杜笃担任从事中郎。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耻,寄居在美阳,他的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觉得奇怪,何况竟然又让他担任从事,我恐怕人们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以免有失众望,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但他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斟酌处理的意见,他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过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便总是要想起他来,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罢了。我儿子有病,即使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如此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解析:

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孙侔字少述,世吴兴人。父及,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侔方四岁,从其母胡氏家扬州,母亲教之。侔虽幼,已能自伤其孤,悲泣力学,七岁能属文。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庆历、皇祐间,与临川王安石、南丰曾巩,知名于江淮间。安石自序所谓“淮之南有贤人焉,曰少述,余得而友之”者也。侔内行峭洁,少许可,不妄戏笑。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们弗见,虽邻不与之通。其论曰:“文,气也、君子之气正,众人之气随。行之于身而正者,然后为文,故必见诸行;行不正,则言无以信于世。”故侔之诗严劲简古,自成法度,如其为人。

尝举进士不中,母病且革,颇恨不及见其仕。侔呜咽自誓床下,终身不求是仕进。葬其亲苏州之阳山,庐墓终丧。久之,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

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所至一坐为之凛然。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侔闻,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故相晏殊颇称其才,知制诰唐询、刘敞、钱公辅尤尊礼之。询嘉佑中守苏,表其孝行,赐素帛。又荐之曰:“履道而常其守,处贱而得其安。”敞为扬州,论其贤,以为孝弟,“求之朝廷,吕公著、王安石之流也”。诏以为试秘书郎、扬州州学教授。侔凡五辞,卒不赴。敞守永兴,奏请侔安抚司,亦以病免。英宗即位,知制诰沈遘王陶荐侔及汝阴王回、常秩三人,又不赴。熙宁三年,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

侔初罢举进士,穷无所归,天章阁待制王鼎以女妻之,世多称鼎为能好贤。侔贫,自奉俭约,家人化之,妻子相对蔬茹而已,闺门雍雍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得而友之 友:以……为友

B. 众人之气随 众:很多

C. 颇恨不及见其仕 仕:做官

D. 侔初罢举进士 初:当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侔“不求仕进”和“志节刚果”的一组是( )

所居人罕识其面 所至一坐为之凛然

论其贤,以为孝弟 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非其所善,造们弗见 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

又不受命 侔凡五辞,卒不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侔的父亲虽然曾任高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孙侔从小由母亲养育教诲,而孙侔很懂事,能哀伤自己是个孤儿并努力学习。

B.孙侔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稍稍长大后,读书能够懂得圣人的深意。和王安石、曾巩一起在江淮间出名,王安石还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

C.孙侔虽然被晏殊等人高度称赞并多次举荐,但因为母亲临终时他曾在母亲床前发誓终身不求仕进,所以就屡屡推脱了对他的任命。

D.王鼎把女儿嫁给孙侔的行为受到世人的称赞,孙侔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妻子、儿女们的生活得很和睦,这从侧面表现了孙侔的贤能。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们弗见,虽邻不与之通。(5分)

译文:

(2)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

译文:

1、B(众:一般。“众人”指一般人)

2、D(A项分别表明“志节刚果”和“贤”“孝弟”;B项都表明“志节刚果”;C项分别表明“志节刚果”和“不求仕进”)

3、B(王安石并没有称赞主人公文章写得好,原文的意思只是称赞他的贤能)

4、(1)跟他一起居住的人很少有人见到他,不是他认为好的人,即使登门造访,他也不接见,即使离他很近的人,他也不与他们交往。

(2)看待那些权贵和善于做官的人,他内心里就像对待奴隶一样看待他们,因此无法跟他交往的人,就都一起排挤诋毁他。(“罕”“善”“邻”“通”各1分,语意通畅1分)

孙侔的字叫“少述”,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吴兴人。他的父亲叫孙及,做官做到了尚书都官员外郎。父亲去世时,孙侔才四岁,他就跟着母亲到扬州安家,由母亲来教育他。孙侔虽然年纪尚幼,但已经能够为自己是个孤儿而感到哀伤,并在悲痛的情形下努力学习,七岁时,他就能写文章了。等到稍微长大以后,他在读书的时候就能够理解圣人的深刻用意了,还写了很多文章。庆历、皇祐年间,他与临川人王安石、南风人曾巩一起在江淮一带出了名。王安石曾经在自己的书序中这样写道:淮南有个贤能的人,叫孙少述,我幸而和他交往并交了朋友。孙侔性情刚直,品行高洁,他很少称颂或赞扬他人,为人不苟言笑。跟他住在一处的人很少见到他,他认为不好的那些人,登门拜访他他也不见,即使离他很近的人,他也不会跟这些人交往。他曾经在文章中关于如何作文发过一段议论,他认为:“写文章,关键在于气。君子的气直,而一般人的气比较随意。一个人自身行为端正,写出的文章就必然能行之于世;反之,行为不端正,他的言论就不会被世人接受。”正因为如此,孙侔的诗歌显得严肃刚劲,简约古朴,自成一格,就像他为人处世一样。

孙侔曾经考过进士,但没有考中,而母亲生病将要去世,没看到孙侔做官,感到非常遗憾。孙侔呜咽着跪在母亲床前,他发誓终身不再求仕做官。母亲去世后,他将母亲埋葬在苏州的阳山上,还在坟墓旁盖房安居,一直到守丧结束。过了很久,亲戚朋友劝他重新考取进士,但他一概不听。

孙侔性情刚毅果断,从来没有过矫情过激或奇特诡谲的行为,但他的气质外貌足以打动别人,所到之地,满座的人都因他而恭敬严肃起来。他看待权贵和那些会做官的人,内心就像对待奴隶一样看待他们,因此那些跟他没有交往的人都一起排挤他诋毁他。孙侔听到这些事情,就更加谨慎地保持自己的节操,并未因此而有所屈服和改变。

前任丞相晏殊对他的才能赞赏有加,知制诰唐询、刘敞、钱公辅对他尤其尊重,并以礼相待。嘉佑年间,刘敞镇守苏州时,表彰过他的孝行,赐粮食丝绸给他,还向朝廷推荐他,认为他:“履行道义而坚持操守,身处贫贱而身心安泰。”刘敞主政扬州期间,讨论他的贤能,认为他能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并认为他“与朝廷官员相比,是吕公著、王安石一类的人才”。朝廷曾下诏任命他为试秘书郎、扬州州学教授。孙侔先后推辞了五次,最终没有赴任。刘敞镇守永兴县期间,曾上奏朝廷,让孙侔在安抚司任职,他也因为生病而推辞掉了。宋英宗即位,知制诰沈遘、王陶也曾推荐孙侔和汝阴人王回、常秩三人,他又没有赴任。熙宁三年,翰林学士韩维再次推荐他,让他做常州团练推官,他又没有接受任命。

孙侔当初没有考中进士,后来陷于困厄之境,没有安身之处。再后来,天章阁待制王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世人都称赞王鼎能够尊重贤能之人。孙侔家里很贫困,自己带头奉行节约之道,家人也受到他的感化,妻子儿女只是吃些简单的蔬菜而已,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和和睦睦。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 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 使……屈于之下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3分)

①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④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4.A.物色:形貌特征。

5.C 

6.C

7.(1)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2)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

      (3)(3分)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


解析:

4.A.物色:形貌特征。

5.注意是直接表示. 

6.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7.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9.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涴:弄脏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 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 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吾尝跂而望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9.D

10.A

11.B

12.A


解析:

9.贷:宽恕(3分)

10.A没有用来……的办法;B给/结交;C这样/但是;D表并列/表修饰(3分)

11.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3分)

12.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的,而不是主动认罪的。(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帝初嗣位,掌锦衣者硃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后仇鸾得宠,陵嵩出其上,独惮炳。炳曲奉之,不敢与钧礼,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得鸾阴私。及鸾病亟,炳尽发其不轨状。帝大惊,立收鸾敕印,鸾忧惧死,至剖棺戮尸。

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以发鸾密谋,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伯禄。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二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 (《明史卷·陆炳传》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 从:跟随

B. 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 次:驻扎

C. 徐以计去其易己者 易:轻视

D. 及嵩与言构,炳助嵩 构:勾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 敛赀财以送其行

B.为御史所纠,诏不问 嵩德炳,恣其所为

C.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炳所作所为的一项是()

①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②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③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④结权要,周旋善类;⑤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⑥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炳出身军旅之家,其父陆松为承袭父职,曾因跟随世宗皇帝而都到皇帝恩宠并逐步升迁,而陆炳则通过参加武会试而获得军职。

B.陆炳曾随世宗南行至卫辉时,遇到行宫起火,陆炳推倒门屏背着世宗逃出,被世宗任命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C.陆炳能够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但当夏言与严嵩相互诬陷时,他则帮助严嵩,揭发夏言与边将勾结,从而报得一箭之愁。

D.陆炳虽贪墨不法,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但却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1.D

2.C

3.C

4.B


解析:

1.构,结怨,倾轧

2.A项中“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来”;B项中“为”分别为“表示被动,与‘所’字构成‘所字结构’”与“动词,做”;D项中“而”分别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与“连词,表修饰关系”

3.①是陈述陆炳父亲情况;⑤是陈述夏言与陆炳之间的恩怨,非陆炳所为;⑥是陈述世宗对陆炳的宠信,也非陆炳所为

4.“都指挥同知并掌锦衣事”,是皇帝多次提拔的过程,“屡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抵押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中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幸:侥幸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则与斗卮酒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

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每小题3分,共k.&s~5*u9分):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k.&s~5*u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k.&s~5*u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求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条陈述

C.琥怒,谋中以危法 中:内心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k.&s~5*u

④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⑵ 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⑴ 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可,1分;复,1分;置,1分)

⑵ 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在基本译出大意的基础上,判断句1分,“旧治”1分,“盍”1分)


解析:

【小题1】中:中伤

【小题2】③表清廉。④也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小题3】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拿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 :“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 “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