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é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解释下列加点词。(每小题0.5分,共5分)

(1)越国以远: (2)吾还也:

(3)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曰: (6)少假借之:

(7)素留侯张良: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再拜献大王足下: (10)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1)以……为边邑  (2)还是  (3)假如没有   (4)处境困窘  (5)眼泪    (6)原谅,宽容   (7)友善、交好、与……交好   (8)出使的人(9)拜两次    (10)被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除了在平时学习课本时要注意多积累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答题时,要注意对一些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通假字等的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逃跑) B: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两次) C: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崤山以东) D: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②战败而亡,实不得已 B:①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②谨使良(张良自称)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下列各句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é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

B.公为我献//愿项伯具言臣不敢背德也

C.不如善遇之//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大王为此计者//何辞

12.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吾谁与归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0.D

11.C

12.C

13.①现在我们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译出“今者”、“辞”、“奈何”各1分,句意1分)

②我们这些人马上就要被他俘虏了!(译出“吾属”和“今”各1分,“为之虏”被动句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1.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两个“因”均为副词,趁机。A项,①句中的“乃”为副词,于是,就;②句中的“乃”为副词,才。B项,①句中的“之”为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②句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D项,①句中的“为”是介词,替;②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13.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今者”:现在;“辞”:告辞;“奈何”怎么办。(2)“吾属”:我们;“今”:马上;“为之虏”被动句,被他俘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6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 B.张良入谢 谢:谢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两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 监督

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后一段话,明是道歉,暗含指责。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了刘邦的礼物,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督:责备

【小题】B判断句,其余是被动句

【小题】“注意外交礼节”不对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一部《史记》,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从古代文化常识的角度把下面句子中关于称谓的加点词归类(先写出归类称呼,然后写出每一类的序号。)(6分)

(1)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而两将之头将献于麾下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4)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5)徒慕之高义也 (6)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燕王私握手,愿结友 (8)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9)小人哉程婴 (10)必不绝赵祀

(11)之功孰与武安君 (12)遂成竖子之名

(13)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14)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5)鲰生说我曰 (16)窃为大王不取也

【答案】谦称(1)(3)(7)(14)(16)    敬称(2)(4)(5)(6)(8)(10)(11)(13)  贱称(“蔑称”也可)(9)(12)(15)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人称自己时,多用谦称,如寡人、愚等;在称谓别人时,常用敬称,如大王、足下等;在看不起对方,蔑视对方时,常用贱称,如竖子等。答题时,根据句意来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是寡人之国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寡德之人。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C: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D:“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