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材料二: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1)答案示例:中学生中存在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或"快餐式")现象,其利弊人们看法不一。

(2)答案示例一: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明智的选择。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字斟句酌。快速的"浅阅读"能使我们能尽早熟悉经典的概貌,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从而使我们经典阅读的成效更高;浅阅读还能使我们尽早了解经典的魅力;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经典的兴趣。经典名著博大精深,对经典的浅阅读既适应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能为将来我们对经典由浅入深的阅读打好基础。

答案示例二: "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疏远经典的"祸根"。对经典的"浅阅读"使我们仅得经典的"皮毛",难得其精髓,使我们无法真正领略经典的魅力;同时对经典的"浅阅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阅读,会使阅读的成就感大为降低;这些必然会使我们减少乃至失去对阅读经典的兴趣。长期的"浅阅读"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弱化,使我们艺术鉴赏力下降,从而有意疏远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姥姥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

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勤劳;慈爱;朴实。

2.答案:①以小见大或细节,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的形象,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姥姥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可答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

3.答案: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不喜欢(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3分;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4.答案:①用美好的想象,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③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④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赞美和怀念之情⑤表明姥姥是劳动妇女的典型,这种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种族主义和优生学乃是一丘之貉。加尔顿创立一个应用达尔文主义的学派,声称要用 “遗传理论、变异理论和自然选择原理”改善人种的适应能力。事实证明,优生学与灭种屠杀相去不远。

就历史渊源而论,纳粹提倡的种族灭绝可以追溯到哈克尔。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达尔文主义在德国的传播人,竭力为德国的种族主义寻找科学依据。哈克尔最著名的主张就是:个体发生学再演了系统发生学。他以为已经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个体发生学,即动物个体从胚胎发育为成年个体的过程,重演了系统发生学,亦即物种从比较原始的形式发育为较高级形式的过程。例如,婴儿的鼻子扁平,通体无毛,代表了人类进化的原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低级”的蒙古(亚洲)人种。而一个高加索种(白种)幼儿的成长,重演了最终成为典型欧洲高级种族的演化过程。哈克尔主义者认为低能儿童染患唐氏症猴群的特征,也代表了一种退化到更为原始演化阶段的现象,因此他们称之为“蒙古症”。过去的生物系学生都在课堂上学过他这一套理论。

哈克尔对所谓“野蛮人”也不乏讥评。他坚持,野蛮人的头骨与尼安德达人极为相似, “像歌德、康德、拉马克或达尔文这类人与野蛮人在智力上的差别,远大于野蛮人与类人猿的差别”。而犹太人,尤其是俄国的犹太人。属于“肮脏而笨拙的”人种,哈克尔认为简直不应列入人类。

哈克尔坚信种族主义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元论哲学思想。一元论的前提是所谓日耳曼“种族”的优越性,夸言这一前提已由他们与__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所证实。希特勒拣起一元论的衣钵,不遗余力的推行消灭那些“__”的策略。

其他一些地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受的一元论教育,比起纳粹德国或今日西方世界的新法西斯分子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然,达尔文不应为那些用他的名义所犯下的历史罪恶负责。用萧伯纳的俏皮话来说,达尔丈不过是“巧遇别有用心者”而已。达尔文在临终前已经认识到,他的思想被人滥用了。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以后,达尔文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曾经语带幽默地说:“我偶尔在曼彻斯特的报纸上读到一篇讽刺短文,文中说我已经证明强权即公理。因此,拿破仑是公理,骗子也是公理。”

尽管如此,每一个人.每一个科学家还是应当问一句:“适者生存说”是否真是一种自然法则?或者进而问一问:这究竟能否称得上科学?

(节选自《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纳粹提倡种族灭绝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哈克尔认为犹太人,尤其是俄国的犹太人属于“肮脏而笨拙”的人种,简直不应列入人类。

B.加尔顿创立了一个应用达尔文主义的学派,声称要用“遗传理论.变异理论和自然选择原理”改善人种的适应能力。

C.哈克尔坚信种族主义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一元论哲学思想。

D.哈克尔是一位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达尔文主义在德国的传播人,竭力为德国的种族主义寻找科学依据。

2.下列选项中对“哈克尔最著名的主张”的相关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哈克尔主义者把低能儿童染患唐氏症猴群称之为“蒙古症”,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

的特性。

B.哈克尔已经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个体发生学再演了系统发生学。

C.高加索种(白种)幼儿的成长,就是欧洲高级种族的演化过程。

D.人类进化的原始阶段表现为婴儿的鼻子扁平,通体无毛。

3.纵观全文,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哈克尔认为歌德、康德、拉马克或达尔文这类人的智力远高于尼安德达人。

B.日耳曼“种族”的优越性,已经在他们与__的斗争中得到证实。

C.达尔文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透露出自己已经证明了强权即公理。

D.加尔顿和哈克尔别有用心地利用了达尔文的错误理论,致使种族主义和优生学变成了一丘之貉。

1.D(答非所问。此项内容是对哈克尔的客观评价,不能构成纳粹提倡种族灭绝的理由。)

2.A(B项,原文中是“他以为已经找到了足够的证据?”;C项,偷换概念,“重演”与“就是”的概念不相同;D项,曲解了文中的举例。)

3.A(B项,忽略了原文中的“夸言”二字;C项,不是达尔文自己所说,而是曼彻斯特的报纸所写;D项,应该是“利用了达尔文的理论”,而不是“利用了达尔文的错误理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鼓上蚤另有重用

①在“石碣受天文”中,鼓上蚤时迁排在第一百零七位,倒数第二,最后一名是金毛犬段景住。这种排列,让人未免为之抱屈。看来,这大概同作者看不起小偷小摸的鸡鸣狗盗之徒有关。当小偷不如当打家劫舍的强盗,大有“小反革命不如大反革命”之势,是一种古怪然而又常常如此的逻辑。

②时迁上梁山泊,不曾有谁强迫过,是他自己认识到老干这些偷鸡盗狗的勾当不是好出路,主动要求杨雄.石秀带他投奔晁盖的。途中旧性难改,偷吃了别人的报晓鸡,被祝家庄逮住。杨雄.石秀上山报信,惹得晁盖因“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连累我等受辱”,要砍杨雄.石秀的头。经过宋江劝阻,才算了结。也许,这是时迁名次排得那么后的缘故吧?

③论贡献,时迁其实不是白吃饭的。一百零八人,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顶多也就

是那么三四十人吧?其中有时迁。时迁盗甲可以说虽不致家喻户晓,至少也名声在外,他这也是偷,也是小偷小摸;但已不同以往的偷,目的是把引徐宁上山的甲弄到手。没有徐宁上山,焉能破呼延灼的连环马?论功行赏,粉碎高太尉第一次围剿,时迁立了别人不可代替的汗马功劳。盂尝君靠鸡呜狗盗之徒逃命,宋江靠鸡鸣狗盗之徒打胜仗。可见,只要使用得当,小偷也有妙用。

④时迁在梁山泊排座次后,是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之一。这个职务,大概相当于传令官吧?所用殊非所长。此时山寨家大业大,除非碰到又需要诱使“徐宁”上山或夜袭大名府这类事情,时迁那一番“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本事实在没了用武之地。他只好吃闲饭。于是不禁替他想想出路。

⑤近些年来,断断续续从报上读到一些小偷偷出来的新闻:某县级市领导被窃洋烟三十余条、彩电两台、相机两架及金饰品、现金若干,不曾报案,反而是小偷写信给有关部门称,如能查清这些物资的来历,我肯投案自首。安徽亳州市副市长家被盗约值五千元的金饰烟酒。这回是报案了。公安人员查勘现场时发现,还有更多未被盗的钱财,计现金两万,名烟四十余条,家用电器一批,另有驳壳枪和“__”式手枪各一支……这类新闻还有,不抄了。于是忽然想到,以“替天行道”“单杀赃官污吏”为己任的梁山泊,何不委任时迁为肃贪局局长或总顾问,施展他的特技,到高太尉等大官僚府邸去实地察看,或把详情报告朝廷,或公之于众,岂不妙哉?

⑥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一招,以至于宋徽宗手下的六个大红人富甲连城的具体细节鲜为人知。我们知道的大都是“马后炮”,例如:明朝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的财富光是窖藏的金银就多得让严嵩本人害怕;清朝和坤的私蓄,总教达八百兆两,相当于他当宰相这二十年的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顶四十个堪称巨富的法王路易十四。如果他们在位时能把这些机密曝光,岂不大快人心?前些时报上有一故事新编,让时迁替梁山出版社去偷周邦彦所收藏的外国新潮著作回来,翻译出版赚大钱,看来仍是下下之策,突不破旧框框

(选自《语文读本》第二册)

1.第三段中“可见,只要使用得当,小偷也有妙用”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阅读原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认为“这种排列,让人未免为之抱屈”的理由是什么?

(2)第六段中划横线的“旧框框”在文中指什么?

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鼓上蚤应另有重用?

4.这篇杂文有何现实意义?

1.总结上文,为下文议论鼓上蚤应另有重用做铺垫(或张本)。 

2.(1)时迁曾为梁山泊立下过汗马功劳。(或时迁盗甲为粉碎高太尉围剿立下大功)

  (2)时迁只能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3.①梁山对时迁的使用并非用其所长。

②时迁如果发挥“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本事可能会侦破一些腐败案件。

4.①讽刺现实生活中对腐败现象的监管缺乏制度上的有力措施。

   ②批评现实中对人评价和使用不尽合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审美特征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中国文论往往近取诸身,以人喻诗文。情、貌、言既被作为评人的三个方面,又被作为对文学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学审美尺度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所谓情,是指作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意蕴;所谓貌,是指作品中外在的感性风采;而所谓言,则指作为作品肌肤和载体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形和声两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

中国文学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前辈们受自然、社会感动过的情感的记录,是他们人生情感历程的表现。《诗经》中的怀春之思、黍离之悲等,莫不是情感的表现。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不仅表现在诗、词、曲中,而且贯穿在散文、戏曲和小说中。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甚至认为:“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把抒情性看成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尺度始终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诗·大序》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咏情性”等对《诗经》作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貌”,主要指作品中由描写和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表现在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它们最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神采。文学不只是语言的堆砌,体裁和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宋人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不同的体裁的作品正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作品的风格是作品感性风采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的差异,也有地域的差异,有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也有后天阅历形成的趣味差异。文学作品的体貌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作家的群体与个体的精神风貌,都体现在作品的感性风貌上,它同时也是审美尺度发展历程的重要标识。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优秀的作家往往会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和寓意性,以及那或典雅流丽、或音韵铿锵的语言声色,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与风采。如《文心雕龙·丽辞》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把对句看成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出《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在于视觉的辞采之美,更在于听觉的音色之美。中国的文学评价中,对音节、平仄、双声、叠韵乃至押韵的重视,都是对音色之美的自觉追求。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作者朱志荣,《文学评论》2008年5期)

1.下列对“情”“貌”“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是指中国诗文中所传达的以作者人生情感历程表达为核心的内在意蕴。

B.所谓貌,指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内在神采。

C.所谓言,指作为“情”、“貌”载体的语言具有视觉的辞采之美和听觉的音色之美。

D.“情”、“貌”、“言”,既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也是人们评价作品的审美尺度。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所引用的闻一多的话语,直接证明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情感尺度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审美标准。

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其情感内涵来实现,优秀作品的情韵风采往往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以及语言声色来传达。

C.《文心雕龙·丽辞》认为对句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音色之美。

D.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注重视觉与听觉双重审美效应,中国文学评价中对平仄、押韵等的重视体现了作家对音色之美的追求。

3.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的一项是 ( )

A.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体裁和风格也是作品的要素,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

B.宋朝人倪思说:“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C.作品的风格是作品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地域、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

D.不同历史阶段、地域、作家群体的作品的不同体貌特征,是审美尺度发展的重要标识。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文学作品审美要素的“言”既是“情”、“貌”的表现,同时又有独立的审美特征。

B.《史记》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在情、貌、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又被看作史书。

C.陆机说“诗缘情”,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都有着《诗·大序》评价尺度的影响。

D.中国文学评价强调语言的平仄、对偶等音色之美,对唐宋诗词的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1.B  (所谓貌,指传达作品内在神采的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外在风采。)

2.D  (A.闻一多的话语直接说明了抒情性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创作的审美特征决定了鉴赏评价的审美尺度,所以这段话是间接证明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情感尺度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根源于其情感内涵,最终要“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C.“音色之美”是指听觉审美效果,根据原文,刘勰“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视觉之美主要体现在辞采方面。)

3.C  (答非所问,不能回答题干,C项讲的是作品风格问题。)

4.B  (《史记》本是史书,但因其在情、貌、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又被看作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①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单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②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③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④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罐,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了一些,矮的是棕榈,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

“不抑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⑤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⑥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⑦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桨;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⑧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⑨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人、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⑩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凉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1.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沈从文墓的特征,分点陈述并概括。

2.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一句“美丽总是愁人的”,根据文意,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3.文章中第二段和第七段描写的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们的作用。

4.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沈从文是怎样一个形象?

1.(1)简朴(朴素):没有墓亭、墓道,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

  (2)简单: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上镌刻的是沈从文自己手迹,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

  (3)坐落高处(意义深远):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2.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

3.(1)第2段景物介绍当地环境,安静而又美丽,为下文沈从文墓的朴素美丽做铺垫。第7段有关水的景物描写优美如画,在文中承上启下,为上文沈从文选定这块墓地找到了依据;引起下文“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

4.沈从文一生爱水,一生都在追求美,受尽了委屈和排斥却无怨无悔,柔弱而又坚韧,朴素而不张扬;他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对工作渴望,超越普通人的得失,热情洋溢的追求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切叶蚁

美国的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 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被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来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的抗生素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1、C( 原文是“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无“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的信息。)

2、B(能刺激蘑菇生长的是“链霉素”,而不是“活细菌”。)

3、D (A项“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原文是“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B项“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的是“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而不是“轮作”;C项原文语句是“今后应可仿此研发”,而未“正准备着手研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蓝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的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近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

2.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3.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

4.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càn) 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bié) 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大,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càn) 头 (bié)

2、填空。

引文中用的最多的论证方法是 。“大宅子”比喻 ,“鱼翅”比喻 “烟枪、烟灯”比喻 ,“姨太太”比喻 “(càn)头”采取的态度是 ,“昏蛋” 采取的态度是 ,“废物” 采取的态度是

1、孱     蹩 

2、比喻论证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有害的反面教材)  文化遗产的糟粕部分  不敢接触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柳永(节选)

粱衡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整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那个境界。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1、第二自然段中说柳永曾“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请从文中找到两个例证。

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举黄山迎客松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结尾谈到“这四次共取士916人,绝大多数人都顺利地当了官……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

1、(1)柳永在市井中曾发过牢骚。(2)柳永曾经历两朝四次考试才中进士。

2、论证成功在于妥善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道理,也是对柳永在市井中与逆境斗争的形象概括,并与前文的“艺术种子”相呼应。(或答:是前文“艺术种子”的具体表现。)(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3、反衬柳永在逆境取得的重大成就(或:与柳永在文学史的地位形成对比),从而证明“逆境能成大才”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