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西夏阳县人。长到七岁,外表严肃端庄如成人。听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爱,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不知饥渴寒暑。 


解析:

“凛然”即“外表严肃端庄”, “退”是“回到家”, “大旨”即“ 大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__、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 质:问 B.一切……时日之说屏不用 屏:除去

C.年荒劝振 劝振:鼓励振作精神 D.霍人罢市巷哭 罢市:市上停止买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静存为要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父欣然从之 施从良人之所之

C.为设里社、里谷坛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廉则吏不敢欺 位卑则足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的一组是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C.遭艰归……服阕,改蒲州学正 诸生得人师矣

D.既丧,庐墓六年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4.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fó jiāo dào jiāo 、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面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1.C

2.B

3.D

4.B

5.

(1)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

(2)曹端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


解析:

1.劝振:勉励救灾。振,通“赈”

2.第1句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第2句的“之”是动词,“往”、“去”的意思。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白话的“就”。

3.“贫不能归葬”可见为官时的清廉。

4.A项“fó jiāo dào jiāo ”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5.

(1)“化”“耻”等关键的词语

(2)“高”、“行谊”、“延致”等关键词语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

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既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在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fó jiāo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fó jiāo 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dào jiāo 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父母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道理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浦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丧之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故乡安葬,于是留葬在霍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完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中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延尉殊。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猎,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盎素不好晁错,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藏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未应,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盎惧,以窦婴进说,上诛错。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传受

C.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别:离间

D.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案:拷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还,因上便宜事 相如因持璧却立

B.力未有以伤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D.乃先请,为儿所卖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晁错“擅权”和“欲报私仇”的一组是

A.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B.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D.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抵罪,诏赦以为庶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凭着文学见长当了大常掌故,孝文帝时晁错看天下没有治尚书的人,就自费到济南去学习《尚书》,学成后“得幸太子。”

B.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之事,以及一些法令的更定,但是孝文帝就是不听,不过,却提拔他做了中大夫。

C.晁错与丞相申屠嘉不合,丞相借内史府另开大门之事奏请皇上把晁错交给廷尉治罪,晁错得知消息,当夜到皇上那说明原委,皇上没有因此治他的罪。

D.晁错削减诸侯土地,更定法令制度,引起了诸侯对他的攻击,他的父亲也因此而自杀身亡。吴楚七国__,就是以“诛错”为借口的。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认为晁错之死,是“变古乱常”。

B.晁错在诸侯__时,急于报私仇,私仇未报,反以亡躯

C.晁错擅权,独断专行,终致吴楚七国__。

D.对法令的多所变更,在太史公看来那是“变古乱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译:

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译: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①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重点词:善、好;②请求(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重点词:请、枝郡。


解析:

【小题】受:接受,引为学习。

【小题】 A因:于是,就;连词。 B以:表目的关系,来,用来;连词。 C乃:却;乃:就,意义不同。D为:表被动,介词。

【小题】 “莫敢难”说明其擅权,别人怕他;“欲请治”说明想报私仇,除掉袁盎。

【小题】 是“太常”派晁错去学习尚书,不是“自费”。

【小题】“擅权”与“七国__”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小题】无

附译文:

    晃错是颖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住处学习申、商刑名的法术,凭着文学见长而当了太常掌故。晃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有一伏生是秦朝时的博士,研究《尚书》,年龄已九十多了,因为年老,无法征召他,就诏令太常派人去他那里学习,太常派了晁错到伏生住所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称述《尚书》,上书陈说方便适宜的计策。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为太子所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孝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上书几十次,孝文帝都没有采纳,但是却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做了中大夫。当时,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借常常好几次请求赐予闲静时私下陈说一些事情,每每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超过了九卿,更定了不少法令。丞相中屠嘉心里感觉很不顺,却没有力量来诋毁他。内史的官府在太上庙内垣外的空地中间,大门开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新开了两个门从南边进出,其中一个门开在了上庙内垣外空地的墙上。丞相申屠嘉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怒,想就这次晁措的过失为奏疏,上陈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风声,就夜里赶到景帝面前,请求赐予闲静时间,一五一十地向皇上禀明。丞相上奏,就告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延尉杀了。皇上说:“这不是庙墙,而是庙内墙外空地中间的墙,不致于能犯法令。”丞相谢罪。罢朝后,丞相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了他再上奏,没想到他竟然先上奏了,反而被这小子给卖了,实在是大错特错啊!”丞相终于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愈发显贵,升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奏折上呈,是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人敢非难这一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与晁错有了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鼓噪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侵占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别人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晃错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不这样做,天子就不受尊崇。宗庙就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下去,刘氏家族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可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终于饮药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降临到我的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起兵__。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没有同堂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拷问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之事,追究治罪。诏令下来,赦免袁盎为庶人。吴楚__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他隐藏,还说吴王不会__,如今果然反了,我想请求皇上治他应该知情之罪。”丞史没有同意,晁错也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了,就通过窦婴进谏陈说,皇上就杀了晁错。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时,屡次进言都不被采用,后来专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首先发难,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私仇,反而因此遭了杀身之祸。常言道“变更古法乱常理,不死就亡”,莫非就是说晁错这等人的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注】①许:许昌。 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 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任命,授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4.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 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 重 之 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 矣。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②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

1.D

2.B

3.B

4.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5.①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

②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


解析:

1.表:上表,上奏章

2.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3.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

4.答案: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5.①关键词: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②关键词: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③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

上以遂年老,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卷89;略有删改)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③胶西王:刘卯。因参与叛乱被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 刺:指责

B.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机:时机

C.今去不得,阳狂恐知 阳狂:刚强勇猛

D.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谏争:上谏书争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贺动作多不正 B.愿赐清闲竭愚

C.王说其谄谀 D.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尝与寝处,唯得所言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D.卒以淫乱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下列对龚遂言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具有宁折不弯的节操,对品行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多方规劝,对傅相严肃批评,激动时乃至于声泪俱下。

B.安乐在昌邑王当上皇帝以后调任长乐卫尉,皇上哀痛未尽,他却每天和一班大臣在一起寻欢作乐;龚遂当面斥责他的所作所为违背正道。

C.龚遂不仅敢谏,而且善讽,他意识到侯得溜须拍马的严重后果,就用胶西王身亡的事例劝昌邑王疏远侯得,终于使昌邑王同意选贤侍坐。

D.龚遂知道仕途险恶,他曾经向往古人的隐退而慨叹今日难以辞官,也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最终还是做了一辈子官,死在官任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国中皆畏惮焉。

译文:

(2)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译文 :

(3)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译文 :

1.A

2.C

3.C

4.A

5、(1)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到了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的地步。)

(2)(胶西)王的所作所为如同桀纣,而侯得却认为是尧舜。

(3)昌邑王的臣子们因犯下使君王陷于为恶不道的境地的罪行,都被处死。


解析:

1.A(机:关键,阳:通“佯”,谏争:规劝,争论)

2.C(行为举止;无人干扰之机;“于”是介词,“是”是代词) 

3.C (到了。的原因。和;参与。因为)

4.A(B“皇上哀痛未尽”不正确。C“劝昌邑王疏远侯得”不正确。D“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不正确。)

5、(1)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到了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的地步。)

(2)(胶西)王的所作所为如同桀纣,而侯得却认为是尧舜。

(3)昌邑王的臣子们因犯下使君王陷于为恶不道的境地的罪行,都被处死。

参考译文:龚遂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凭借明经做官,官至昌邑国王的郎中令,侍奉国王刘贺。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在内向国王进谏,在外指责昌邑王的太傅与相,引经据义,痛陈祸福,以至于涕泣,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当面指责国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掩耳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

王曾经长期与驾车马的奴仆和炊事人员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进去拜见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们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给我机会诉说我的看法。” 昌邑王让手下人回避,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国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至于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做在,您不可以不谨慎啊。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国王答应了。龚遂就选举郎中张安等十人侍奉国王起居。过了一段时间,昌邑王把张安等人全都赶走了。

后来赶上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原王相安乐升迁为长乐卫尉。龚遂拜见安乐,流着泪对安乐说:“大王即位为天子,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提意见他也不再听得进了。如今丧期还未完,每天与宠臣们饮食作乐,斗虎豹,驾着虎皮车,举着九旒旗,驰驱于道,所作所为不合礼法。古代官制比较宽容,大臣可以辞官隐退,而今天却不能辞去;如果假装疯狂又恐怕被知道,落个身死而被世人耻笑。我该怎么办啊?您是陛下原先的相国,理应极力劝谏。”

昌王邑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乱而被废黜。原昌邑群臣因犯让大王陷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这个而被杀掉的有二百余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

……皇上因龚遂年老,授予水衡都尉,皇上非常器重他。最后死在官任上。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仇览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有数,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薄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其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亲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至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次,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暑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谴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薄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那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乡壤,邻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读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贵刺就房谒之,逐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侯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苦身投老 投:接近 B.政尚严猛 尚:尚且

C.虽务经学 务:致力 D.虽在宴居 宴:安闲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之)以田桑。

B.因为(元)陈人伦孝行。

C.今日太学(其人)曳长裾,飞名誉,绵主簿后耳。

D.高揖而去,不复与(览)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仇览重视教育感化的一项是 ( )

①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②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③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

④譬以祸福之方,元卒成孝子。

⑤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

⑥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仇览为官,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教化,使被母亲控告不孝的陈元成为孝

子。

B.王涣对仇览不治罪而感化陈元的一类做法不满,于是仇览离任去太学学习。

C.仇览在太学坚定心志专心学习,当时游谈成风,他不参与,使郭林宗由衷饮佩。

D.仇览学毕回乡,看重操守,不愿做官,居家严格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B


解析:

【小题】

尚:崇尚

【小题】

应是“符融。”

【小题】

①句是政治措施,⑤是拒绝游谈的表态,有①⑤的项不能选。

【小题】

王涣对仇览的做法不满,理解分析有误。王涣基本上认可,但有疑问,经过仇览解

释后,他很赞赏,并让仇览去太学学习。

参考译文

仇览字季智,是陈留县考城人。他青年时作为书生时淳朴寡言,乡里没有人了解他。四十岁时,县府征召他补任官吏,选拔他当蒲亭长。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为百姓制定法令条文,以至到果树蔬菜定出限额,鸡猪规定数量。农事完毕之后,就让子弟们住在一起,回到学校学习。那些剽悍轻浮放荡不羁的人,全都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严格制定惩罚条文。他亲自帮助(有困难的人)办丧事,救助抚慰贫困孤寡的人。一年以后人们称赞当地有了很大改变。仇览刚到蒲亭时,有个叫陈元的人,独自与母亲居住,可是他的母亲到仇览处控告陈元不孝。仇览吃惊地说:“我近日经过你们家,看到房屋很整齐,田地按时耕耘。这个人不是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做到罢了。(你作为)母亲守寡养育孤儿,自己受苦接近年老,怎么能因一时发泄愤怒,把不讲道义之名送给儿子呢?”这位母亲听了很感动、很后悔,流着泪离开。仇览就亲自到陈元家,和他们母子饮酒,乘机向陈元讲述人伦孝敬的行为,用祸福之类的话使他领会,陈元终于成为孝子。

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涣,政事崇尚严厉,听到仇览用道德感化人,委任仇览当主簿。他对仇览说:“你听到陈元的过错,不治罪而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鹯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览说:“我以为鹰鹯(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王涣致谢送走他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大贤人走的路呢(意为前程远大)。今日太学中那些人拖着长长的衣襟,名誉飞扬,都在你之后罢了。我拿一个月的俸禄作为资助,勉励你最终成就崇高的品德。”

仇览进入太学,当时生员中同郡的符融有很高的名声,跟仇览挨着屋子住,常常宾客满屋,仇览常常坚守自己的心志,不跟符融谈话。符融观察他的容貌举止,内心唯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说:“我和您是同乡,房子相邻,现在应变城英雄从四方聚集,是志士结交之时,您虽然致力经学,可守住学业为什么这样坚定?”仇览于是面色严肃地说:“天子建立太学,难道只是让人们在这里游谈吗?”然后向符融高高地拱手施礼离开,不再跟他说话。后来符融把此事告诉了郭林宗,林宗于是与符融带着名帖到住处拜见仇览,于是请求留下住宿。林宗很是感叹,下床向仇览行礼。

仇览学习完毕回到乡里,州郡官府一起邀请他为官,他都用生病推辞。虽然在家闲居,他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表示犯过失)自责。妻子儿女在院中道歉,等到仇览戴上帽子,才敢走进堂屋。家人没有谁见过他因喜怒在说话声音和脸色上表现出的不同。后来他被征召为方正之人,生病后来去世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咋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

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尔自为审择。

译文:

(2)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译文:

①大约可以做你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弟弟自己作出决定。

②凌笛舟最长于写作律诗,如果在省里,弟弟可以找他求教。


解析:

关键词和采分点

①大约可以做你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弟弟自己作出决定。

②凌笛舟最长于写作律诗,如果在省里,弟弟可以找他求教。

(注意画线处)

参考译文: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初一接连收到弟弟三月初一、四月二十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的信,及四书文两篇,笔力确实可爱!信中说,“在兄弟面前直截了当陈述自己的隐情.父子、祖孙之间,不得不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衷曲。”这几句有大道理。我办事,经常自以为只要诚心诚意,可质证天地,有话直说没有什么妨碍。昨按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亲,有时也要委曲行事。这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过错!

香海为人很好,我虽然和他住在一起不久,但了解很深,你可以兄长对待他。丁秩臣、王衡臣两位,我都没有见过,大约可以作你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尔自己决定。如果真是威仪可为表率,淳朴实在,庞博通达,认做老师可以。如果只是博雅能文,认做朋友可以。不论是认做师或认做友,都要抱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等闲视之,慢慢就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你三月的信,所定功课大多,多了就不专了,万万不可以。后信说已向陈季牧借《史记》,这是不可不熟读的书。你既然读《史记》,便不能看其他书了。功课没有一定的呆办法,只是要专。我从前教各位弟弟,常常限定功课,近来觉得这样做是强人所难,如果你们不愿意,虽说天天遵守限定功课的进程,也没有益处。所以近来教弟弟,只强调一个专字。专字以外,又有几句话告诉弟弟,现特地用冷金笺写出来,弟弟可以贴在座右,时刻看看,并抄一付,寄家中的三位弟弟。

香海说学时文要学《东莱博义》,很对。弟弟先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就是不读也可以。无论什么书,总要从头到尾,通览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这本书的大的布局,它的精彩之处,却茫然不知道。学诗从《中州集》入手也好,然而,我的意思,读总集不如读专集。这种事情,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嗜好也不同,我的嗜好,像五言古诗则喜欢读《文选》,于七言古诗则喜欢读昌黎集,于五言律诗则喜欢读杜集,七言律诗也最喜欢杜诗,而苦于不能一步一趋,所以兼读元遗山集。

我作诗最不会作七律,其他体裁都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没有可以在一起畅谈的人。弟弟要学诗,先要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看,先要学一体,不可各体同时学,因为明白了一体,便都明白了。凌笛舟最长于做律诗,如果在省,弟弟可以找他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也可以,但要有恒。每天临帖一百字,万万不要间断,那么几年下来,便成了书法家。陈季牧最喜欢谈书法,并且能深思善悟,我看过他给岱云的信,知道他实在了解书法之诀窍,可爱又可畏!弟弟可以和他切磋。这样好学的朋友,越多越好。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廉 吏 卢 钧 传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已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槥椟:小棺材。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①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钧,事功益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治理岭南三年,在(任期届满)将要调离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几千人到朝廷请求为他建立生祠(即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堂,逢年过节去祭祀),给他刻石记功颂德。

②监军用州府的兵士进行抵抗,直到晚上,经过安抚慰问,那些骚乱的士兵才平静下来。

③卢钧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事业有成,功绩丰厚。


解析:

关键词和采分点

(1)诣阕 

(2)以  抚劳

(3)践历中外  益

[译文]卢钧,字子和,本是范阳人。祖父是卢灵,父亲是卢继。卢钧在元和四年进士及第,又应试“书判拨萃”科,调授校书郎,历任诸侯幕府僚佐。文宗大和五年,升任左补阙。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因此出名。经尚书郎,出任常州刺史。九年,拜官给事中。开成元年,又出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

这年冬天,代替李从易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外国船只贩运之利,珍奇货物云集。旧节度使设法兴利以致富,凡镇守南海的,无不捆装船载财物还京。卢钧性情仁慈宽恕,为政廉洁,请监军使担任市舶使,自己一点也不干预。自从贞元年间以来,有罪流放到岭南的大臣,因其去世、子孙贫困。瞧淬,虽然遇到大赦也不能自己还京。凡是在岭南境内的,卢钧减省俸钱为他们营办小棺材;家中有疾病死丧,则为他们出医药办殡殓;有孤儿幼女,为他们办婚嫁,共数百家。因此山越的俗民,叹服他的德义,令虽不严而众人向化。三年任满将替换,华人蛮族数千人赴衙门请为卢钧立生祠,刻功颂德。先前土人与蛮人、僚人杂居,互通婚姻,官吏有时阻挠,就互相煽诱反乱。卢钧到任后立法度,使华人与蛮人分居、不通婚姻,蛮人不许拥有田地宅院,于是境外清肃,而互不相犯。

会昌初年,迁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四年诛杀刘稹,命卢钧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泽潞邢氵名磁观察等使。这年冬天,诏书命卢钧派五千泽潞镇军去代北防戍。卢钧登上城门钱送戍卒,他们的家属搭帏幄旁观。泽潞军一向骄横,因为与家人告别,乘醉倒戈返攻城门,监军使让州兵拒战,直到晚上,经安抚慰劳才将乱卒平定。诏书命卢钧入朝,拜官户部侍郎、判度支、升任户部尚书。

大中初年,卢钧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宋毫汴颍观察等使,在任时又加官检校司空。四年,入朝任太子少师,进勋位上柱国、封爵范阳郡开国公、食封邑二千户。六年,再任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九年,颁下诏书说:“河东军节度使卢钧,年长才高、博闻练达,见识聪敏、胸襟宏大。蕴藏着山河的灵气、怀抱有执政的才能。多才多能而从不炫耀,行为韬晦反而更显扬。从岭南直到太原,五次更换节钺,仁爱之声满路,舆论越加赞颂。希望你任藩镇时和气不要衰退,让台阁中的清风时常存在,应该升任宰职,用作群僚表率。可授官尚书左仆射。”

卢钧历任中央、地方,功绩众多。后辈子弟,多官至高位。到这次紧急征他入朝,以为应作宰相,虽任尚书仆射,心中特别失望。于是常常称病不办公,与亲戚旧友在城南别墅游玩,有时几天才回来一趟。宰相令狐绚厌恶他,于是他被停罢仆射官,仍然加授检校司空,守太子太师。舆论认为卢钧是长者,都谴责令狐绹滥弄权力。令狐绹惧怕,十一年九月,任卢钧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入朝任太子太师,去世。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进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御史的本分职事)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而已。儒惭而去。中官(宦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泣谢,从之谢:感谢

B.师儒竞劝劝:鼓励

C.继宗榜曰榜:文告

D.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遗:赠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已知其人矣②吾其还也

B.①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

C.①御史杖人至死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D.①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清廉刚正”的一组是()

①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②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③继宗察其非盗,竟辨出之 ④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 ⑤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 ⑥人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体现了一种悯民爱民思想,同时他又善断疑狱,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生性“刚廉孤峭”,一般人难以接近,但他对学官却礼貌有加,待之以宾客之礼。

C.杨继宗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尽管他“罚其父兄”,但却功在百姓,利在百姓。

D.汪直说“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意思是说明朝上下官吏除了杨继宗之外全都腐败透顶,这既是对他的赞美也是对朝政的批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 C

 2 B

 3 D

 4  D

 5 (1) 孔儒无法为难他,但心中深深忌恨

(2) 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


解析:

 1 C(张榜告示)

 2 B(均表转折。A①代词,义为“这个人”,②助词,表婉商语气。C都是助词,①构成者字词组,②用在时间副词后。D①动词,义为“应该”、“就是”,②副词,义为“就要”)

 3 D(①③表现的是杨继宗的“悯民”和“明察”。)

 4  D(不是对朝政的批评。)

 5 (1) 孔儒无法为难他,但心中深深忌恨

(2) 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

(注意画线处)

附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按时为他们提供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救活了很多人。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了。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处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由我来充当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着答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

成化初年,由于王翱的推荐,被提拔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带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冷落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直严肃,无人敢冒犯他。然而,他时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并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去读书的,罚他们的父兄。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竞相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人家,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为治之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劝惩官吏,那些挨家挨户稽查考核的事,本该地方官府去做,不是御史的本份职事。”孔儒无法为难他,但心中深深忌恨。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惭愧离去。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菱角、芡实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印发出官文去取府库的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凭证。”大监们吓得咋舌头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入觐,大监汪直想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破格升迁杨继宗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任职,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