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5
9.B
10.C
11.(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5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5分)
解析:
9.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大事
10.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此题因果倒置和张冠李戴。“差点被打死”是因为他“上疏言事”;“下锦衣卫狱”是改任交阯道后。
思路分析 做文言文概括和分析题目的前提是准确筛选与整合,而筛选与整合的前提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意;据题干找准信息源。C项原文为“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11.“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肋折者三”,定语后置,1分。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饯都门外”状语后置,1分。“几”,1分。“发”1分。“去”1分。句子通顺各得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阯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
宣德五年,《成祖实录》修纂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九年,英宗皇帝到国子监视察。李时勉讲解《尚书》,言辞旨意清楚明了。英宗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很多东西。(之后)李时勉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也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英宗皇帝身陷北方,李时勉日夜悲恸,派他的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奖表彰忠臣节士,把英宗皇帝接回来。景泰元年得到代宗皇帝的嘉奖回信,然而此时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封谥号为“文毅”。
当初,陈敬宗和李时勉都供职于翰林院。陈敬宗仪容魁梧,李时勉相貌稍丑,后来二人同时做了两京祭酒。李时勉为人平和,能推己及人,士人多与他交好,陈敬宗正直严厉。整个明代为世人称为贤能的国子监祭酒,就是“南陈(敬宗)北李(时勉)”。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二子:两个女儿。中和:唐僖宗年号。缗:穿钱的绳。绐:哄骗、欺骗。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 伏:“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 义不杀少而杀众
D.泰怃然久之 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 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D.泰惊悸,召诘之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
5.下面全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项是
①姨卒,泰娶其姊 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 ⑤泰惊悸,召诘之 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DBABCC
解析:
1. D 2.B(表被动。A且:暂且;况且。C而:就;却。D之:助词,无义;代词,它)3.A(都:大)4.B 5.C 6.C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 生口:指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6.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3分) ( )
①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④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下请求。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不顾风险,就上书要求释放那些因酷刑而屈招的犯人,最终使皇帝醒悟,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
6.B
7.B
8.(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因为这)连累你们。(“合”、“坐”、补出“以”后省略“之”、“相”各1分)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负信”“还”“中国”“贷”“诚便”各1分)
解析:
5.谢:谢罪。
6.①说明袁安刚到任,④只能说是间接,⑤谢罪之举,看不出题干所要求的意思。
7.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8.见译文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我们又前往掠夺他们(的土地),北方的单于认为我们欺负他们,谋划着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zī]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虚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中的“之”是提宾标志。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4.翻译文中的画线语句 9分
(1)未几花开,薄如蝉翼。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3)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5.你认为本文主旨有何现实意义? 3分
1. B2. D3. D4.(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3)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 5.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自然生物规律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1. (惭,为动用法,“为……惭愧”)2.(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3.(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5.(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
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依,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惨
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交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听子孙改之 听:听从,听便。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咨乃谢病去 谢:谢罪
D.所凶无状,干暴贤者 干: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畅,为博士
②因请为设食
③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
④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 )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咨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荐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
就。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不因为曹暠效法自己的孝廉而停留,于是曹暠感到很惭
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
的影响力很大。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1.C 2.D 3.A
4.B 5.C
解析:
1.C(这里的“谢”应该是“推脱”的意思)
2.D(①与②的“为”分别是动词“做”和介词“替”,③和④的“其”虽然都是代词,但意思不同,③“他的”,是“故吏”的定语,而④是“他”,作主语。)
3.A(“望尘不及”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现在多用其比喻义,比喻远远落后)
4.B(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
5.C(关键是对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是“赵咨原先任敦煌令时举荐的孝廉”;“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也比较模糊,这件事主要是为了
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体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延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1.D 2.A 3.C 4.C
解析:
1.D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A 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3.C 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C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__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__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赵彦深,自云南阳宛人,彦深幼孤贫,事母甚孝。年十岁,曾候司徒崔光。光谓宾客曰:“古人观眸子以知人,此人当必远至。”性聪敏,善书计,安闲乐道,不杂交游,为雅论所归服。昧爽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率以为常。
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神武在晋阳,索二史,子如举彦深。征补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神武每谓司徒孙腾曰:“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发,握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既而内外宁静,彦深之力。及还发丧,深加褒美,乃披郡县簿为选,封安国县伯。从征颍川,时引水灌城,城雉将没,西魏将王思政犹欲死战。文襄令彦深单身入城告喻,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
文宣嗣位,仍典机密,进爵为侯。天保初,累迁秘书监。以为忠谨,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转大司农。帝或巡幸,即辅赞太子,知后事。文宣玺书劳勉,征为侍中,仍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为特进,封宜阳王。武平二年拜司空,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司徒。丁母忧,寻起为本官。七年六月暴疾薨,时年七十。
彦深历事累朝,常参机近,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自皇建以还,礼遇稍重,每有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孝昭既执朝权,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致言。孝昭尝谓王晞云:“若言众心皆谓天下有归,何不见彦深有语?”晞以告,彦深不获已,陈请,其为时重如此。常逊言恭己,未尝以骄矜待物,所以或出或处,去而复还。
齐朝宰相,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北齐书•赵彦深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候司徒崔光 候,探望
B.乃披郡县薄为选 披,拿来
C.城雉将没 城雉,城墙
D.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令,好的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辄自扫门外。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①以母弟相托。 ②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①子如言于神武 ②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①晞以告,彦深不获己。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出赵彦深忠诚、恭谨的一组是 ( )
①昧爽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
②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
③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
④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
⑤每有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
⑥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致言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彦深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十岁就很受司徒崔光的赏识。
B.文襄帝攻打颍川时,赵深请缨与西魏大将王思政和谈,并最最终劝降成功。
C.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赵深都骑马陪着,当文宣外出巡游时,也常让他辅佐太子。
D.赵侍奉高氏几代帝王,大多被委以重任,掌管国家机密,经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及 神 武 崩 秘 丧 事 文 襄 虑 河 南 有 变 仍 自 巡 抚 乃 委 彦 深 后 事 转大 行 台 都 官 郎 中。
13.将下面句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3分)
②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5分)
8.B
9.A
10.D
11.B
提及。(“提”1分,“奖”1分,后三句大意各1分)
12.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错一处扣1分)
13.①(赵彦深因)被祖珽离间,出任兖州刺史。(“为……所”1分,“间”1分,大意1分)
②(赵彦深)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
解析:
8.B披:打开、翻阅。
9.A:就。/B①偏指一方 ②互相。 C①对 ②在。 D①把 ②来。
10.D
11.B(请缨不妥)
译文:
赵彦深,自称是南阳宛人。——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对母亲十分孝顺。十岁时,曾经探望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古代人看眼睛就能知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前程一定远大。”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们所叹服。每天拂晓时,他就起来打扫门外.不让别人看见,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刚开始时,赵彦深是尚书令司马子如的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替他干些书写之事。神武帝高欢在晋阳时,索求二史之职,司马子如推举赵彦深。赵彦深就被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国家机密大事。文章词句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人们常称他聪明伶俐。高欢每次对司徒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敬、谨慎,万古之人很难和他相比。
等到高欢死时,秘不发丧。高澄担心河南有变,要自己亲自去巡抚,于是就把宫中的事委托给赵彦深,转迁为大行台都宫郎中。临出发时,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泣着说:“母弟族的事情都托付给你,很幸运有像你这样的人。”后来,宫廷内外一片宁静,靠的全是赵彦深的力量。等到高澄从河南返回发丧,对赵彦深大加褒扬和赞美,于是,翻开郡县簿籍,选封赵彦深为安国县伯。出征颖川,引水攻城,城墙即将被水淹没,而西魏大将王思政仍想死战。高澄命令赵彦深一人入城劝降王思政,当天颖川城就投降,赵彦深拉着王思政的手走出城门。
文宣帝高洋即位,赵彦深仍掌管国家机密,并进爵为侯。天保初年, 升至秘书监。冈为忠诚和谨慎,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时,都令赵彦深兼任太仆卿,骑马陪着皇帝。转升大司农。文宣帝有时外出巡游,赵彦深就辅佐太子,对后宫之事了解很深。——文宣帝下诏慰劳和劝勉他,征他为 中,仍典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为安乐公, 次升迁至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又升尚书令,作为特殊的升迁,被封为宣阳王。武平二年,拜为司空,因被祖珽离间,出任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升司徒。——武平七年六月,因暴病而死,享年七十岁。
赵彦深经历几个帝王,经常参与国家重久决策。他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从皇建以来,帝王对他的礼节日益隆重,每次召见,就坐在皇帝的床上,皇帝常称他的宫号而不直叫其名。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确定,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为先,行为轻薄的人,根本就不提及。孝昭帝高演已经执掌朝政,群臣多次劝他即位,而只有赵彦深不进言。孝昭帝曾经对王唏说:“如果说许多人都称天下有归,为什么不见赵彦深有话。”王唏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他迫不得已,向高演陈请了自己的意见。赵彦深在当时就是如此地被看重。他常常说话谦逊,内心恭敬,接人待物从没有骄傲过,因而有时在京或外调,离开后又返回。
北齐的宰相能善始善终的,只有赵彦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