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同“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三国志·吴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 辟:征召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赍:通“资”,钱财
C.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 阴:暗中
D.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寝:息止,搁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 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B.依琮居者以百数 敌数以轻船钞击
C.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 后言次及之,琮对曰
D.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 所获何可多致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军队不可前往。孙权不听他的话,结果出兵一年后,十分之八九的士兵得病而死。
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
⑵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我认为交易并不是着急的事,可是士大夫处境困苦危急,所以趁便赈济,来不及禀报。 采分点:“以”、“市”、“急”、“倒悬之患”、“振赡”各一分,句意1分。
(2)你先前陈奏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有答复你,今天的胜利,也还是你的功劳啊!
采分点:“前”、“陈”、“相”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
[f58cb8d337a9d355.jpg]
【小题2】
[a02f8f674196599b.jpg] [dbf0dfe5969ca34b.jpg]
【小题3】用排除法,排除①⑥即可。
【小题4】“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理解错。
【小题5】略
[d44f070db64c6d58.gif]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领关羽包围樊、襄阳,全琮上疏陈奏可以征讨关羽的计策,当时孙权已经暗中与吕蒙商议袭击关羽,怕事情泄露,所以搁下全琮的奏章不予答复。等到擒获关羽,孙权在公安置办酒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奏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有答复你,今天的胜利,也还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派水师大出洞口,孙权派吕范督率诸将抵抗魏军,两军军营相望。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全琮常常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守候观望不停。不久,几千敌军在江中出现,全琮攻击并打败了魏军,砍下了魏将军尹卢的头。
嘉禾二年,全琮督率五万步兵和骑兵征讨六安,六安百姓都四散逃走,诸将想要分兵抓捕他们。全琮说:“冒险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采取行动不能做到百无一失,不是从国家大局考虑的。现在分兵抓捕民众,得失各半,难道可以说是百无一失吗?即使有所捕获,还不足以削弱敌人来符合国家的威望。如果有意外,损失不小,与其获罪,全琮宁愿亲自承担罪责,不敢求功而辜负国家啊。”
当初,孙权将要围攻珠崖和夷州时,都先向全琮询问,全琮说:“凭我们吴国的威势,攻向哪儿,哪儿不被攻克?然而远方异域,水土潮湿有瘴气,自古就有,军民进出,一定会生病,去的人都害怕不能活着返回,攻克所获又怎能多得?我还是有所担心的。”孙权没有听从他的建议。__出征一年后,因疾病瘟疫而亡的士卒十有八九,孙权大为悔恨。后来说到这件事时,全琮回答道:“在这个时候, 群臣中有不敢直言进谏的,我认为(他们)是不忠的。”
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十二年去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快跑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C.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D.诸侯皆属焉属:下属
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1】略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贵张顺传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用铁索连起的杙船)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__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宋史·忠义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恃其骁勇 凭借
B.洎登舟 等到
C.以死拒战 拒绝
D.众皆辟易 退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浮尸溯流而上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B.素为诸将所服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以三舟联为一舫 以勇气闻于诸侯
D.乃有过被挞者 公子乃自骄而攻之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分别表现张贵“智”“勇”的一组是( )
A.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B.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C.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乃举炮鼓噪发舟
D.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顺外号“矮张”,张贵外号“竹园张”,他们智勇双全,带领一支三千人的义军敢死队,从水道乘舟进攻元兵大营,援赴襄阳。
B.元军防守严密,连锁数十里,鱼虾不度,但义军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并即“还报”,义军的机警、顽强等品质生动地体现出来。
C.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不久襄阳平定,张贵告别文焕向东而下,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
D.本文在写作艺术上颇具特色,作者按战事发展顺序,详略有致地叙写,文字简洁、流畅而生动,极富表现力。
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2)、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3)、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小题1】C(拒:抵抗)
【小题1】B(表被动A表修饰;表并列C把;凭借D是;竟然)
【小题1】D
【小题1】C(“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错)
【小题1】(1)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你们如果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应该快点离开,不要破坏我们的大事.
(2)众将士都很惊讶,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修坟安葬,并且修庙来祭祀他。
(3)身体遭受十枪,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被杀害。
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募淮军援江苏,铭传率练勇从至上海,号铭字营。招抚南汇降贼,简精锐隶其军。贼由川沙来犯,击败之,连克奉贤、金山卫,累功擢参将,赐号骠勇巴图鲁。
⑵光绪六年,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召铭传至京,疏陈兵事,略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疏上,虽格未行,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发之。
⑶十一年,法兰西兵扰粤、闽,诏起铭传,督台湾军务。敌三犯沪尾,又犯月眉山,皆击退,歼敌千余,相持八余月。十一年,和议成,法兵始退。初授福建巡抚,寻改台湾为行省,改台湾巡抚。檄将吏入山剿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生番①,薙发归化②。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增茶、盐、金、煤、林木诸税。始至,岁入九十余万,后增至三百万。兴造铁路、电线,防务差具。屡因病陈请乞罢,久始允之。
⑷二十一年,朝鲜兵事起,屡召,以病未出。寻卒,诏念前功,赠太子太保,赐恤,建专祠,谥壮肃。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有删减)
乙
(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其正者则在治国,故雅不以武功自震襮③,尤殚精经世之务。
(节选自《刘壮肃公家传》江宁程先甲撰)
注:①生番: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②薙发:剃发
③震襮:显扬,表露
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⑴简精锐隶其军⑵防不胜防
⑶檄将吏入山⑷奇零之数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不为疆臣所牵制B.故雅不以武功自震襮
C.列坐其次D.暮去朝来颜色故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⑴其机括则在铁路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⑴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⑵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⑴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⑴(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⑵引以为流觞曲水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
⑵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
乙文中程先甲赞刘铭传“尤殚精经世之务”,甲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点?
【小题1】(4分)选拔、挑选;尽;用檄文晓谕或声讨,名作动;技艺、权术
【小题2】(2分)A
【小题3】(2分)B
【小题4】⑴(3分)俄罗斯按协议应归还伊犁,可俄有违背协议的言论(或俄违背协议内容,大意),(朝廷)紧急防备边患。(议、主语朝廷、句子大意3分)
⑵(3分)(刘铭传)丈量田地,清理赋税,(收入)超过过去的数额三十六万多两/或:(收入)比过去增加三十六万多两。(主语刘铭传、溢、有奇)
【小题5】(3分)
1、上疏建议修筑铁路,有卓识远见;
2、对台湾土民剿抚结合,维持台湾稳定;
3、在台湾发展实业促进经济发展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⑴副词,强调“就,就是”;⑵连词,如果B、动词,是C、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⑵助词,的,所欲为名词性D、⑴连词,因为或者动词认为;⑵介词,用拿把)
【小题4】略
【小题5】略
附译文:
(甲文)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招募淮军救援江苏,刘铭传率领练勇跟随(李鸿章)到上海,称为"铭字营"。招抚了南汇地区的降贼,选拔精锐之人隶属自己的__……
光绪六年,俄罗斯按协议归还伊犁,(可是俄罗斯)有违背协议的言论。朝廷紧急防备边患,下令让刘铭传到京城。(刘铭传)上疏陈述用兵之事,提出方略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本应按次序进行,其中关键就在(修建)铁路。铁路的便利,难以尽述,对于用兵来说尤其是急待实行不能延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旦开通,南北东西短时间内可互相通连,没有征调军队匆忙急迫的担心,没有运输粮草艰难险阻的忧虑,在此基础上裁撤兵员节约饷银,合并成为劲旅,一个士兵可当十个士兵使用。权柄操自皇上,不被各地的封疆大吏牵制;建立自身强大的基础,杜绝外国人非分企图,全在这里了。”奏疏进上,虽然未得实行,但中国兴建铁路,其实是从刘铭传开始提议的。
光绪十一年,法兰西出兵骚扰广东,福建,朝廷下诏书起用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敌军多次进攻沪尾,又进犯月眉山,都被刘铭传击退,歼敌一千余人,相持八个多月。朝廷和法国和议谈成,法军才撤退。(刘铭传)开始被任命为福建巡抚,不久朝廷改台湾为行省,刘铭传被改授台湾巡抚。命令将士进入山中清剿安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的当地土民,都剃去头发归顺朝廷教化。(刘铭传)丈量田地,清理赋税,(收入)超过过去的数额三十六万多两,增收茶,盐,金,煤,林木等税收。刚来的时候,(台湾)每年收入九十多万两,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两.(刘铭传)在台湾兴建铁路,邮电,防务大体完备。
(乙文)刘铭传一直因为古代兵家都把用兵列为末技(或者刘常认为古代兵家……),正道却是在治国,所以平素从不因为军功显扬自己,特别尽心于治理国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义田记(节选)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稔:庄稼成熟
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俟:等待
C.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逮:及,达到
D.事业满边隅 隅:墙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如公之存也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D.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虽然是一篇人事“记”,但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不但对范公的义田义举进行了记叙,同时也围绕主体事件展开了议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范公的“义”。
B.本文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详叙范公的义田之举,然后才简叙其 “初”与“殁”时的情况,最后引古人事例紧扣“义”字议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
C.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表现手法上不乏排比、对比和引用,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又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
D.本文引入晏平仲的事例是为了反衬范公的“好施”;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突出晏平仲和范文正的“仁爱有等级”。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晏 子 为 近 之 观 文 正 之 义 贤 于 平 仲 其 规 模 远 举 又 疑 过 之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每处l分,“义”后可断可不断)
【小题1】(靠边的地方。)
【小题2】(并列连词/转折连词。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对于。D介词,拿、用。)
【小题3】(晏平仲的事例不能说“反衬”,只能说衬托或突出。)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机巧制 制:构造
B.以宣寄情志 宣:宣告
C.出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D.征拜尚书 征:征召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D.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不如因而厚遇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下列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候风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B.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张衡不畏强权,勇于和他们针锋相对,但终因宦官们都说他的坏话而受排挤,心生归隐之志。
C.张衡担任河间相时,当地政事一片混乱,上自河间王,下至豪族大户,都不遵守制度法令,胡作非为。
D.张衡在河间相任上任职三年后,向皇上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未被批准,且又被授予尚书的官职。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宣:表达
【小题2】“以”均为介词,用。B。代词;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表转折,却;表修饰。D于是;才。
【小题3】张衡没有和宦官针锋相对,而是“诡对而出”。
附参考译文: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大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椽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后汉书·朱晖传》)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舍之而去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晖寻以病去②由山以上五六里
C.①晖乃厚赠送其家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D.①见忌于上②不能喻之于怀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译文: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译文: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
(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2)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小题1】候:探望,问候。
【小题2】(A项,代词,他/助词,取独;B项.介词,因为/连词,“而”;C项,都有“于是”之意;D项,表被动/介词,在)
【小题3】①句讲的是不畏强暴③句是对朱晖的赞叹⑤句写东平王对朱晖的尊敬,三句都不能直接表现朱晖不惧权势。
【小题4】阴就只是“骄横”而不奉法给璧,并非“图谋”,另外,与蔺相如相比是王苍的说法。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晖早年死去父亲,十三岁时,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婆家人从田间进入宛城。路遇一群贼人,持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服财物。昆弟宾客都惶恐,伏在地下不敢动。朱晖拔剑上前道:“财物都可拿走,诸母衣不许动。今日是我朱晖死的日子了!”贼人看他年小,其志很壮,笑道:“童子把刀收起吧!”就舍弃他们而走掉了。起初,光武帝与朱晖之父朱岑都在长安学习过,有旧交。等到光武即位后,找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朱晖不久困病离职,卒业于太学。性情矜持严厉,进止必守礼节。诸儒生称赞他品德很高。
永平初年,显宗的舅父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问候,朱晖避而不见。阴就又派家丞送礼,朱晖就闭门不受。阴就就听见了,叹息道:“真是有志之士呀,不要夺其气节。”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便送厚礼至其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我不敢闻命,的确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现在相送,表明我不是有爱惜之意。”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而提拔他,很有礼貌地待他。正月初一天明,刘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玉石。这时阴就为府卿,贵而骄,官吏傲而不守法。刘苍坐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求玉石找不到,刘苍回头对掾属说:“怎么回事?”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玉石,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壁玉而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奉之于刘苍。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求他了。”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皇上听说称其勇敢。后来当幸长安时,想严格调整宿卫,所以用朱晖作卫土令。再升为临淮太守。
朱晖好讲节操,有所拔用,都严厉执行。—些报怨之人,以义犯率,朱晖都替他们求其理,多得到生济。那些不义之囚,立即倒下。吏人对朱晖十分畏爱,作歌道:“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几年后,因违法免去官职。
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所忌,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讽他不与众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每石值钱千余,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族都归附他。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朱以老病请求退休。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D.政尚清静尚:崇尚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憨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甚”、“异”各1分,句意3分)(2)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素”、“绝伦”、“屏居”各1分,句意3分)
【小题1】(度:考虑)
【小题2】(①表现陶季直“早慧”,③表现陶季直的“吏节”,④表现陶季直屈从世俗之见,三句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小题3】(人们悲伤的是陶季直死后家无余财,而不是他的志向)
【小题4】略
参考翻译:
陶季直,丹阳秣陵(南京)人。他的祖父陶愍祖,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的广州刺史。他的父亲陶景仁,官至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把四盒银子放在面前,让孙子们各自来选,陶季直当时才四岁,只有他没有去拿。别人问他原因,陶季直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赏给伯父、父亲,不应该考虑孙子,所以我不拿。”陶愍祖对他更加感到惊异。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伤心。起初,他母亲没病时,他受家命出家为僧;母亲去世后,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号啕大哭,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悲伤感动。
等到长大,(陶季直)好学,对于名利淡薄。开始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耶镇西行参军,他都没有赴任,当时人称他为“聘君”。因为父亲去世服丧三年,孝服除后,尚书令刘秉担任丹阳尹,引荐陶季直为丹阳后军主簿,担当领军功曹的职务。出任望蔡县令,很快因病免官。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比一天显赫,想要图谋废掉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跟他商定计策。陶季直认为袁粲、刘秉是儒士,一定会导致颠覆败落,坚决推辞不肯赴任。不久,刘秉等人果然被诛。“
齐朝建立之初,陶季直担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是尚书令,与陶季直关系一直很好,接连让他出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死后,尚书令王俭因为褚渊有极高的善行,想加谥号为“文孝公”,陶季直请示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他这个人恐怕不具有这样的美德,不如加谥号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话。陶季直又请求王俭为褚渊立碑,他自己从始至终地保护着这碑,很有属下的操守,当时的人都赞美他。
他升迁为太尉参军。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他任职期间东莞郡被称为清静安定,回朝后,被任命为散骑侍郎,领军左卫司。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死后,明帝作为相国,铲除异己,陶李直不肯逢迎他,明帝很是忌惮他,就把他调出京城任命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关地区的长官,一向士人很少担当:有人劝季直登门表达谢罪之意,明帝召见了他,便留他,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升迁为建安太守:治理政事崇尚清静无为,百姓感到安警。回朝为中书侍郎,王台府升迁为游击将军,兼任廷尉。
梁建立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常称官当到两千石;他的愿望就全达到了,没有致力于凡俗间的事物,就以病辞官归还故乡。天监初年,在家里被授予太中大夫。高祖说:“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死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
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到死时,家徒四壁,子孙没有用来殡殓他的费用,听说这种情形的人没有不为他的操守感叹悲伤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审舒归里序
(清)施闰章
杜生审舒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己也。”意者太左计。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口呿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以币进,则拒之惟恐不速。焦形槁颜,手校雠而口伊吾,夫子病矣。如是而谓贪,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
施子曰:“噫!何子之泥于言贪也!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①餗者乎?戕其躯,籍其家,以沈其宗者,比比矣。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其行若踬,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先人后己,亦夷亦惠②,忧谗畏讥,补缺修弊,籝有一金而不知所置。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③者也。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饱食高坐,进退生徒。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盗不睥睨,民不咒诅;人见不足, 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
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吾目迷五色,而不蒙夫人之诮;行忝颜、闵④,而窃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惧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何敝敝然为我谋?”
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
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鼎食而覆餗:意即由富变穷。②亦夷亦惠:夷,即伯夷;惠,即柳下惠。他们被后人尊称为圣之清、圣之和者。③尼父:指孔子。④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 赆:赠给人路费或礼物
B.戕其躯,籍其家 籍:登记
C.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 鄙:见识浅陋
D.行忝颜、闵,而窃附有道之林 忝:谦辞,表有辱他人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司橐者以匮告 ②洎牧以谗诛
B.①何子之泥于言贪也 ②不知老之将至
C.①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下列各句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在作者做官三年期间,身为学生的杜审舒一直追随着他,所以他对作者说自己是天下的贪夫感到惊讶,连脸色都变了,以致对作者表面拒绝别人礼物而暗地里却收受贿赂极为不满。
B.作者认为,君子要“贪”求道德修养、学问知识,这才是抢夺不去、永远拥有的财富。他把正人君子的行为称为“贪之至”,反称钻营私利之人为“非贪”,出语惊人而又深具讽刺幽默。
C.作者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能被孔子一类的人接受的,所以他“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表达了他与孔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D.这篇赠序,大量篇幅都在论说自己的“贪”,与送人无关,而结尾“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则显得很突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
译文:
(2)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
译文:
(3) 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
译文:
【小题1】B(通“藉”,践踏,抄)
【小题1】B(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 C项第一个“焉”为代词,译为“他”,第二个“焉”为兼词,译为“于之”;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为连词,表修饰。)
【小题1】B (A项错在“以致对作者表面拒绝别人礼物而暗地里却收受贿赂极为不满。”,杜审舒只是对作者此言表示疑惑;C项“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是作者自谦的言辞,他只怕自己做的和孔子要求的还相差太远;D项正是结尾一句“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使得全文豁然开朗,原来他是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
【小题1】
(1)与您交往的人,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的人很多,但是先生您自己口袋中没有多余之物。(关键词:“所”字结构,“虚”,“长”。)
(2)况且空有虚名而没有实际才能,是对道德的欺骗;勉强从事一项工作而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主张,是只抓住事情的细枝末节。(关键词:“其实”古今异义,“尽”,“末”,判断句。)
(3) 奉命出任,完成任务即返回,所得到的太多了,(这样)还敢认为自己廉洁吗?(关键词:“终事”, “侈”,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书生杜审舒从山东返归故乡,施先生(即作者)想送点礼物给他,管仓库的人告诉我库存匮乏。杜生致谢,并且皱着眉头说:“先生顾念我到极点!但我私下里怀疑您宽厚待人而忘记了自己。”言下之意,是说太不会谋划生计了。施先生说:“你以为我太廉洁了吗?我是天下最贪婪的人啊!你为什么惶惶然为我着想呢?”杜生张口结舌,变了脸色,过了好久,他才说道:“跟随先生做官三年了,事无巨细没有不知道的,与您交往的人,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的人很多,但是先生您自己口袋中没有多余之物。人家送钱给您,就拒绝惟恐不够快。您形体憔悴,色如槁木,手校文字,口诵诗书,先生太劳累了。这样却说贪婪,难道是表面拒绝而暗中却收纳了吗?请把您这样说的理由说给我听听。”
施先生说:“唉!你何必拘泥于说贪呢!获取而不能保有,不是贪;不获取而保有,而别人又不能夺走,才是最大的贪了。庄子说,‘君子内无饥寒交迫之患,外无受人劫夺之忧’。你没看到当今那些由豪富而衰败的人吗?自己被杀,家被抄没,宗族也受到牵连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刚开始也不过是为贪得点滴的私利,最后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都赔进去了却无暇顾恤。人们抛弃他非常珍爱的东西,甚至抛弃身家性命,舍妻弃子,把这称为贪是不可以的。我是一个浅陋的人,在没有做事之前清心寡欲,自己的行为好像要跌倒,自己的官职好像要失去,一人独处好像仍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先人后己,像伯夷也像柳下惠那样纯洁谦和,害怕谗言讥讽,修补缺点弊漏,口袋中有一点点金就不知放到哪里。我患得患失,让孔圣人见笑了。然而,疾风惊雷,泰然处之,饱食高坐,教导生徒。登临泰山,观望大海,拜谒孔子故里,陈设诗书。搜寻旧籍古典,积书数车,片纸只字都收藏好。盗贼不会窥视我,老百姓不会咒恨我;别人以为我很贫穷,而我自以为富足有余,这也是贪到极点了。况且空有虚名而没有实际才能,是对道德的欺骗;勉强从事一项工作而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主张,是只抓往事情的细枝末节。我虽然老眼昏花不辨五色,但没有蒙受用人失察的指责;我虽然德行远逊于颜回、闵损,但自以为身附道德之林。我寻循孔子圣学的门墙,很担心,害怕自己不能入门。奉命出任,完成任务即返回,所得到的太多了,这样还敢认为自己廉洁吗?你朴实厚道而志向端正,回去后研习学业,务必守住这别人不可劫夺的品行就可以了,何必惶惶然为我的生计谋划呢?”
书生杜审舒听了这话,高兴地说:“我现在知道先生说自己贪的原因了。”于是举杯喝酒道别离开了。
第二天,施先生把这次谈话记录下来,追到济水之上送给杜审舒。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 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小题1】C(害:痛恨。)
【小题1】C(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B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C均为助词,的。D①连词,于是,便;②副词,反而,竟然。)
【小题1】B(“刻廉刚直”是“廉洁无私,刚正不阿”的意思。④是说平原君意欲曲线救辟阳侯。⑤是说平原君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宁愿身死。⑥说的不是平原君。)
【小题1】C(“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的说法有误。朱建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
【小题1】(1)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3分。“厚”、“死”、“诚……则”各1分)
(2)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3分。“绝”、“及”、“而”各1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