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妻以宗室女 妻:妻子
C.累迁江夏内史 迁:升职
D.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捉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若属皆且为所虏
B.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 蟹六跪而二螯
D.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 余船以次俱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方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让他无功而返,最终杀了被竺超民抓住的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B(妻:名词作动词,把……嫁给……做妻子)
【小题2】A(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副词,却,竟。C项,第一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
【小题3】B(“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不正确,回宋国是冯弘的派遣,并非出于传诏的帮助)
参考译文: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兴平氏人。曾祖父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祖父朱序,做过豫州刺史。父亲朱谌,做过益州刺史。朱修之从州主簿生职为司徒从事中郎,宋文帝说:“你的曾祖父以前是丞相王导的中郎官,你现在是王弘的中郎官,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到彦之从黄河以南回去了,留下朱修之戍守滑台,被敌人包围,几个月粮食就吃完了,将士们只好烤老鼠吃,于是(城池)被敌人攻陷。
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给他侍中的官职,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谋划回南方,妻子怀疑他,常常流着眼泪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很感动妻子的节义,但最终没有告诉她。后来鲜卑人冯弘自称燕王,拓跋焘讨伐他,朱修之与刑怀明一起跟从。还有一个叫徐卓的,又要准备率领军队中的南方人叛动,事情泄露而被杀了。朱修之与刑怀明非常害怕而去投奔了冯弘,冯弘并没有礼待他们。留了一年时间,适逢宋国的使者传诏来了,朱修之的名声地位本来就显著,传诏到了就马上拜见他。冯弘的国家敬重传诏,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如此敬礼有加,才开始礼待朱修之。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到了京城,宋帝让他做黄门侍郎,积累功劳升迁为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了,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大乱,朱修之作为征西司马去讨伐他们,但失败了。宋孝武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外加都督的称号。朱修之为政宽容简单,士人百姓都乐于依附他。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檄文给朱修之跟他一起起兵;朱修之假装同意和他一起叛乱,但派遣使者向宋孝武帝陈述了自己的诚心。宋孝武帝嘉奖了他,让他做荆州刺史。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和自己同心,就用鲁秀作为雍州刺史,攻打襄阳。朱修之命令毁坏了马鞍山的道路,鲁秀没有办法前进,只好退回去了。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当时竺超民抓到了义宣,朱修之到了以后,就杀了他,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了__,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终究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但生性节俭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吃饱了才离开。
袁盎者 , 楚人也 , 字丝。父故为群盗 , 徙处安陵。高后时 , 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 , 朝罢趋出 , 意得甚。上礼之恭 , 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 上曰 :“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方吕后时 , 诸吕用事 ,擅相王 , 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 ,主兵柄 , 弗能正。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 太尉主兵 , 适会其成功 , 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 臣主失礼 , 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 , 上益庄 , 丞相益畏。己而绛侯望袁盎曰 :“ 吾与而兄善 , 今而廷毁我 !”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 , 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 , 征系清室① ,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 , 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 , 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 , 杀辟阳侯 , 居处骄甚。袁盎谏曰 :“诸侯大骄必生患 , 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 , 治 , 连淮南王 , 淮南王征 , 上因迁之蜀 , 鞠车② 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 , 乃谏曰 :“ 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 以至此 , 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 , 如有遇雾露行道死 , 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 有杀弟之名 , 奈何 ?”上弗听 , 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 , 病死 , 闻 , 上辍食 , 哭甚哀。盎入 , 顿首请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 :“上自宽 , 此往事 , 岂可悔我 !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 盎曰 :“陛下居代时 , 太后尝病 , 三年 , 陛下不交睫 , 不解衣 , 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 , 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 , 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__ , 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 , 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 , 西向让天子位者再 , 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 , 而陛下五以天下让 , 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玉 , 欲以苦其志 , 使改过 , 有司卫不谨 , 故病死。”于是上乃解 , 曰 :“将奈何 ?” 盎曰 :“ 淮南王有三子 , 唯在陛下耳。” 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节选自《史记·袁盎晃错列传》 )
[ 注 ] ①清室 : 汉代囚禁官吏有罪的牢狱。②鞠车 : 囚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畔 : 背叛 B. 己而绛侯望袁盎曰望: 望: 盼望
C. 盎遂不谢 谢: 谢罪 D. 且陛下迁淮南王 迁 : 放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 ,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适会其成功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
B. ①绛侯乃大与盎结交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上因迁之蜀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①以不用公言至此②将有作 , 则思知止以安人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 全都表明袁盎 “直陈大义、能言善辩” 的一组是
①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 ②臣主失礼 , 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
⑤上弗听 , 遂行之 ⑥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①②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 , 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 , 存亡一体 , 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的安危。
B. 袁盎认为臣下与主上不可缺失礼节 , 君主要有君主的威严 , 否则臣子就会骄矜无礼。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 后来在上朝的时候 , 皇上显得较为威严 ,丞相也就比较敬畏陛下。
C. 淮南王进京朝见 , 杀了辟阳侯 , 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 , 认为淮南王太骄横 , 必然会发生祸乱 , 应给予责罚 , 并削减他的封地。
D. 袁盎宽慰皇上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一是伺候得病的太后三年 , 孝顺超过曾参; 二是朝内混乱时 , 冒险奔赴京师 , 勇猛赛过孟贲、夏育;到了代王官邸 , 一再让天子位 , 谦恭礼让许由不及。
1、B
2、C
3、D
4、B
1、B 望 , 怨恨。
2、C (A 项 : 代词 , 他 / 代词 , 这样 ;B 项 : 副词 于是 ,; 就 / 副词 , 竟 , 竟然 , 居然 ;C 项 : 副词 , 于是 , 就 ;D 项 : 连词 , 因为 / 连词 , 来。 )
3、D ③指袁盎与绛侯的交往 ; ⑤指皇上的态度 ; ⑥ 指皇上过去对淮南王的做法。
4、B(“否则”不当。注意原文“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 臣主失礼”)
【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 , 字丝。他的父亲曾经合伙做过强盗 , 后来迁居安陵。吕后时期 , 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到了孝文帝即位 , 袁盎的哥哥袁哙就保举袁盎当了中郎。
绛侯担任丞相 , 退朝后快步走了出来 , 很是志得意满 , 皇上待他很恭谨。常常亲自送他。袁盎上前说 :“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 :“国家的重臣。”袁盎说 :“ 绛侯 ( 周勃 ) 是通常所说的功臣 , 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 , 存亡一体。当吕后的时候 , 诸吕当权 , 擅自封王 , 刘氏的命脉 , 像丝带一样的微细 , 几乎快要断绝 , 那时绛侯当太尉 , 掌握兵权 , 不能匡扶挽救。吕后去世后 ,大臣们一起反对诸吕 , 太尉掌握兵权 ,恰巧凑合他成功 , 是所说的功臣 , 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傲慢的脸色 , 而您又谦虚退让 , 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 , 我私下觉得您不该如此啊 !”后来在上朝的时候 , 皇上显得较为威严 , 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 , 过了些时候 , 绛侯埋怨袁盎说 :“我和你哥哥素来相当要好 , 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依然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了封国 , 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征召关在狱中 , 宗室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惰 , 只有袁盎说明绛侯是无罪的。绛侯得以被释放 , 袁盎出了不少力。于是络侯这才和袁盎倾心结交。
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 , 杀了辟阳侯 , 举止很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 :“诸侯太骄横 , 必然会发生祸乱 , 应给予责罚 , 削减他的封地。”皇上不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的太子准备谋反的事被发觉 , 追查治罪 , 牵连到淮南王 , 淮南王被征召 , 皇上就用囚车传送 , 把他逐到蜀地去。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 , 于是进谏说 :“您素来骄纵淮南王 , 不加一点限制 , 以至于落得现在这个地步 , 如今又突然地严惩他。淮南王为人刚愎 , 万一遭受风寒而之在道途上 , 您就会被认为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 , 背上杀死弟弟的罪名 , 到时又怎么办呢 ?”皇上不听 , 终于那样做了。
淮南王到达雍地就病死了。皇上听了这消息不吃不喝 , 哭泣得十分哀恸。袁盎进来 , 就叩头请罪。皇上说 :“因为不听取你的意见 , 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袁盎说 :“皇上请自我宽心 , 这已是过去的事了 , 难道可以反悔吗 ? 况且您有三种高出世人的品行 , 这事并不足以毁了您的名声。 ”皇上说 :“ 我高出世人的行为是哪三种呢 ?”袁盎说 :“ 您在代国的时候 , 太后曾经病了三年 , 您不曾合眼 , 也不曾解衣就寝 , 凡汤药不是您亲口尝过的 , 都不准送给大后。曾参作为平民 , 尚难做到 , 而您作为君王却亲自这样做了 , 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得太多了。诸吕当权时 , 大臣独断专行 , 而您从代地乘坐六辆车驾 , 奔驰到如有不测深的京师来 , 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 , 也比不上您。您到了代王官邸 , 面向西让了两次天子的尊位 , 面向南让了三次天子的尊位。 ( 当初上古的 ) 许由只让一次 , 您却让五次 , 超过许由有四次之多啊 ! 况且您放逐淮南王 , 为的是要他劳苦心志 ,使他改过自新。由于官吏护卫不够严谨 , 所以他才病死。”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 , 说道 :“那以后怎么办呢 ?” 袁盎说 :“ 准南王有三个儿子 , 随您安排了。” 于是文帝册立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为王。袁盎也因此在朝廷声名显赫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侍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太子课民稼穑,使无牛者借人牛以耕种,而为之芸田以偿之,凡耕种二十二亩而芸七亩,大略以是为率。使民各标姓名于田首以知其勤惰,禁饮酒游戏者。于是垦田大增。
八月,乙丑,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 志:志向。
B. 忽起,捽树头,掣下床 捽:捶打。
C. 苟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 便:便利,方便。
D. 为之芸田以偿之 芸:代之种植蔬菜的田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乞减太半以赐贫民
B. 不听奏事,朕之过也
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C. 朝廷不治,实尔之罪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 八月,乙丑,魏主畋于河西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古弼“质直”的一组是( )
①尝以上谷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
②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
③苟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④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
⑤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
⑥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因为古弼请求他把皇家苑囿一半的占地赐给百姓而对其不满,当古弼再次进宫上奏时,魏王借与刘树下围棋而对他置之不理。
B.古弼在魏王面前公然打骂刘树,可见古弼对魏王也根本没放在眼里。
C.古弼督促百姓种庄稼,让没有牛的人家去向有牛的人家借牛来耕种,然后再替有牛的人家锄地来作为偿还,还禁止百姓喝酒和游玩。因此,开垦的农田大大增加。
D.古弼几次冲撞魏王,但魏王都未因此而治他的罪,反而对其大加赞赏与恩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
译文:
⑵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译文:
【小题】C
【小题】 B
【小题】A
【小题】D
【小题】⑴我听说过建造社坛的工事,是要一跛一拐地去干活;完工后,要衣冠端正地去祭祀,神灵就降福于他。可是你有什么罪过呢!(重点词语:“社”“役”“蹇蹶”“端冕”等)⑵现在蠕蠕正处于强盛时期,南方贼寇还未消灭,我把肥壮的马供军队所用,瘦弱的马供打猎所用,这是为国家做长远打算,虽然被处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重点词语:“方”“强”“以”“虽”“伤”等)
【小题】志:心思。捽:揪住。芸:通“耘”,耕耘。
【小题】A.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而”;B.句末助词,表判断;C.人称代词,你/指示代词,这样;D.介词,在/介词,对于。
【小题】③是帝王对他的安慰,不能直接表现其“质直”;④说的是他的下属恐慌胆怯,这从侧面表现其“质直”,不是直接表现。
【小题】A.因为古弼是为请求魏王把皇家苑囿一半的占地赐给百姓进宫时才看到魏王与刘树下围棋的,所以该项说法错误。B。“古弼对魏王也根本没放在眼里”这不符合其“忠慎”的品格,不合文意。C项所述的事是太子所为,不是古弼所做。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古弼为人忠厚谨慎,善良正直,曾经因为上谷的皇家苑囿占地面积太大而请求减去一半面积,赐给贫民百姓。当他进宫晋见拓跋焘,打算奏请这件事时,拓跋焘正在同给事中刘树下围棋,他的心思没在古弼身上。古弼坐等许久,没有得到说话的机会,他忽然跳起来,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床,揪着他的耳朵殴打他的后背,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拓跋焘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奏请事情,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过!放了他!”古弼把要奏请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拓跋焘完全同意。古弼说:“我身为臣属,竟无礼到这种程度,罪过实在太大。”说完出宫来到公车官署,脱掉帽子、光着脚请求处罚。拓跋焘召他入宫,对他说:“我听说过建造社坛的工事,是要一跛一拐地去干活;完工后,要衣冠端正地去祭祀,神灵就降福于他。可是你有什么罪过呢!戴上帽子穿上鞋做你该做的事去吧。如果是对国家有利,方便百姓的事,就要尽全力去做,不要有任何顾虑。”
太子拓跋晃督促百姓种庄稼,让没有牛的人家去向有牛的人家借牛来耕种,然后再替有牛的人家锄地来作为偿还,通常是耕种二十二亩,替人家锄地七亩,大概都以这种比例来进行。让百姓把自己的姓名标在地头,这样就可以看到谁勤谁懒。同时,禁止百姓喝酒和游玩。因此,开垦的农田大大增加。
八月,乙丑(初三),北魏国主拓跋焘去河西狩猎,尚书令古弼留守平城。拓跋焘下诏让古弼将肥壮的马送给打猎骑兵,但古弼提供的却全是瘦弱的马。拓跋焘勃然大怒说:“笔头奴胆敢对我的诏令打折扣。我回去,先折了这个奴才!”古弼的头长得很尖,拓跋焘经常把他的脑袋比作笔尖。古弼的属下官员惶然__,唯恐自己受牵连被杀。古弼却说:“我身为人臣,不让人主沉湎于游玩狩猎之中,这个罪过是小的。如果不预防国家出现的不测之事,使国家缺少军队所用的物资,这个罪过才是大的。现在蠕蠕正处于强盛时期,南方贼寇还未消灭,我把肥壮的马供军队所用,瘦弱的马供打猎所用,这是为国家做长远打算,虽然被处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这一切是我一个人所做的,你们不要担心。”拓跋焘听说后,感叹说:“我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宝呀。”赏赐给古弼一套礼服、两匹马和十头鹿。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见译文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他的)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于是(赵宣子)也逃亡了。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旨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以属淳 属:归属,归于 B.生女多不举 举:抚养
C.盗服辜 辜:罪行 D.以理卜 卜: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呼为“张一包”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闻淳言以告十八 敛赀财以送其行
C.盗正濯足于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今闻吾去乃归耳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淳定案“敏断”的一组是 ()
①日夜阅案牍 ②片晷分析无留滞 ③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④下令劫夺者死 ⑤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 ⑥从之,事遂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孚众望,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张淳精心定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夫妇一并关押,从而诱捕了大盗。
C.张淳特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并处以死刑,有效制止了大旱之年公然抢掠的现象。
D.张淳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1.A
2.D
3.B
4.B
1.A(嘱咐,委托)
2.D(就;A于是/凭借、利用;B表承接/表目的;C在/从。)
3.B(①勤勉;④严于治理;⑥敏于事理。)
4.B(并非“一并关押”。)
【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政。
朗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已卯来金陵①,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③。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④,姬固却之。 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侯方域《李姬传》)
注:①雪苑侯生:侯方域,号雪苑。 ②城旦:一种服苦役的刑罚。
③中郎:指东汉蔡邕,曾官中郎 。 ④开府:官名,用称督抚。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补出所省略的成分)。
(1)然不轻发也。译文:______________
(2)为清议所斥。译文:______________
(3)中郎学不补行。译文:______________
(4)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译文:_____________
(1)然而不轻易歌唱。
(2)被公正舆论排斥.
(3)蔡中郎的学问不能弥补品行的不好
(4)这次分别何时相见不能约定时间,希望你始终自己珍爱自己。
关键词和采分点
(1)发
(2)清议
(3)补行
(4)可期 自爱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译文: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译文: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译文:
(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2)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
(3)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关键词和采分点
(1)(“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共3分,“今幸兵食有余”句1分,“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2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事”:侍奉;鲜:很少;克:能够。共2分,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庭”,可意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共3分,“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2分,“非所以重朝廷也”句1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__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熹宗立,起光禄丞。天启元年进少卿。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下廷议。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攀龙遗书切责之。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及向高去国,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准、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南星议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顷之,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讦攀龙挟私排挤。诏复凤翔故官,削攀龙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攀龙晨谒宋儒杨龟山祠,以文告之。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闻周顺昌已就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入与夫人语,如平时。出,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jiǒng关闭)户。移时诸子排户入,一灯荧然,则已衣冠自沈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遣表也,云:“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国辱。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复别门人华允诚书云:“一生学问,至此亦少得力。”时年六十五。远近闻其死,莫不伤之。
呈秀憾犹未释,矫诏下其子世儒吏。刑部坐世儒不能防闲其父,谪为徒。崇祯初,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授世儒官。 (节选自《明史·高攀龙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 导:唆使
B.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按:巡行
C.谓攀龙党南星党:袒护
D.矫诏下其子世儒吏矫: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②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
B.①辄有志程、朱之学 ②攀龙遗书切责之
C.①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②以文告之
D.①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勿与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攀龙亢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 ②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 ③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 ④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 ⑤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攀龙一生崇尚儒学,为官正直,操守纯正。
B.高攀龙对魏忠贤阉党专权乱政深恶痛绝,与他们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C.高攀龙刚正不阿,但受儒学影响,思想迂腐不讲斗争策略,导致斗争失败。
D.东林党失败后,高攀龙毅然赴水而死,体现了杀身 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译文: 。
②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
译文:。
1 D
2 C
3 D
4 C
5 (1)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2)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
1 D(矫,应为“假传诏令”)
2 C(C都作介词,“用”。A①表判断,②介词,替。B①助词,“的”;②代词,代“王志道”。D①介词,“和”;②动词,同意。)
3 D(③句为皇帝下旨严厉追究高攀龙;⑤句为高攀龙义不畏死。)
4 C(“思想迂腐不讲斗争策略,导致斗争失败”理解不正确,高攀龙毅然赴水而死,体现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
5 (1)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2)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小时侯读书就立志研究程、朱的学说。万历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行人的官职。
熹宗即位后,起用了高攀龙为光禄丞。天启元年晋升为光禄少卿。第二年四月,他上疏弹劾皇亲郑养性。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孙慎行利用“红丸案”攻击原任内阁辅臣方从哲,皇帝批下交给廷臣议论。高攀龙引用《春秋》一书首恶必杀的事例,归罪于方从哲。给事中王志道替方从哲辩解,高攀龙写信深严厉责他。
天启四年八月,高攀龙被授予左都御史。杨涟等人群起攻击魏忠贤,双方已经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等到向高离职,魏广微整天唆使魏忠贤作恶,而高攀龙是赵南星的门生,二人都身居要职。御史崔呈秀巡行淮安、扬州回京,高攀龙揭发他贪污受贿的事实,赵南星提议将崔呈秀充军。崔呈秀处境危急,连忙去魏忠贤那里,哀求做魏忠贤的干儿子,于是揭出谢应样一事,指责高攀龙袒护赵南星。皇帝下旨严厉追究责问,高攀龙马上获罪离职。没多久,南京御史游凤翔被外任为知府,诬陷高攀龙出于私人成见把他排挤为外官。皇帝下令游凤翔出任知府,削夺高攀龙的官籍。崔呈秀不解心头之恨,一定要上了他,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一天早晨,高攀龙去拜遏宋儒杨龟山的祠堂,写文章告祭杨龟山。回家后,和两个门生、一个弟弟在后花园池边饮酒,听说周顺昌已经被逮捕,笑着说:“我视死如归,现在果然是这样。”进到内室和夫人说话,就像平时一样。他走出内室,写了两张纸,对他的两个孙子说:“明天交给来逮捕我的官校。”把孩子们打发出去,他关上了门。过了一会儿,他的儿子们推门进入园内,只见一盏灯发出昏暗的灯光,而高攀龙已经衣冠整齐地投池自杀了。拆开他封好的纸,原来是写的遗书,上面说:“我虽然被削去了官职,但过去曾是大臣,大臣受到侮辱是国家的耻辱。我恭敬地面北叩头,学屈原的办法投水而死。”另一张纸是给门人华允诚的诀别书,说:“我一生从事学问,到这时也多少得力于学问的启示。”终年六十五岁。各地的人们听到他死去的消息,没有不伤心的。
崔呈秀还是不解恨,他假传圣旨,把高攀龙的儿子交给司法部门治罪。刑部给高世儒的罪名是没有防范他的父亲,将他判罪服劳役。崇祯初年,追赠高攀龙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号为忠宪,授给高世儒官职。
秦纮(hóng),字世缨,单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鱼鹏(pì)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
天顺初,以御史练纲荐,迁雄县知县。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统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民五千诣阙讼,乃调知府谷。宪宗即位,迁葭州知州,调秦州。母丧去官,州人乞借纮,服阕还故任。寻擢巩昌知府,改西安,迁陕西右参政。岷州番乱,提兵三千破之,进俸一级。
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骇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爵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统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于是夺奇涧等三人爵,王亦削禄三之一,而改纮抚河南。寻复调宣府。
小王子①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统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未几,召还理院事,迁户部右侍郎。
弘治二年三月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恩城知州岑钦攻逐田州知府岑溥,与泗城知州岑应分据其地。纮入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留官军戍之,乱遂定。
统之初莅镇也,劾新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②,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明史·秦纮传》,有删改)
【注】①小王子,指当时鞑靼族小王子 ②鞫,音jú,审问犯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官尚亨籍纮家 籍:登记
B.宜从都御史勾稽 稽:考证
C.交通土官为奸利 交通:沟通,交流
D.法司当景死 当:判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紘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①紘人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紘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暴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六句话,全都表现秦纮刚正果敢的一组是( )
①母丧去官,州人乞借统,服阕还故任。 ②内官尚亨纮生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③岷州番乱,提兵三千破之。 ④纮入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⑤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 ⑥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纮上书朝廷,诤诤直言,弹劾太监宫廷官员随意收罗江南珍贵特产。受到宫廷权贵的忌恨,被贬为湖广驿丞。
B.太监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恣意骚扰,残暴横行,不惧杜坚官高势大,把他捉住打了一顿,皇帝下沼将秦纮治罪。雄县百姓愤报不平,皇帝最后调秦绂为府谷知县。
C.秦纮上奏镇国将军奇涧的罪恶,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在皇帝面前为其儿子辩护。皇帝为照顾庆成王的面子,竟把秦纮逮捕入狱,并派人查抄他的家产。
D.两广总兵安远侯柳景和周太后有姻亲关系,蛮横不法,贪财残暴,秦绂将其囚禁,问成死罪。但皇帝为了照顾太后的面子,仅仅削去了柳景的爵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绒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
译文:
(2)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译文:
(3)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译文:
9、C
10、D
11、D
12、B
13、(1)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2)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酉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或:法制)的,请求严加禁绝。 (3)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
9、C ( 交通:暗中勾结)
10、D (A项,①连词,表递进;②副词,将要。B项,①代词,他们;②句末语气词。C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D项,①②都为语气词,在句中表停顿)
11、D ( ①得民心。②表清廉。⑥说的是柳景)
12、B ( 秦纮把杜坚的随从捉住打了一顿)
13、(1)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2)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酉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或:法制)的,请求严加禁绝。 (3)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
参考译文:
秦纮,字世缨,单县人。景泰二年中进士,授为南京御史。他弹劾惩治太监傅锁儿的罪行,进谏言阻止宫廷官员到江南收罗翠毛、鱼鹏等珍贵特产。因此宫廷权贵忌恨他,流言蜚语四处传播。适逢朝廷考核审察官员,(秦纮)因为这个罪名被贬为湖广驿丞。
天顺初年,因为御史练纲的举荐,(秦纮)被提拔为雄县知县。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雄县百姓五千人到京城状告杜坚,于是调任秦纮为府谷知县。宪宗即皇帝位后,秦纮升任葭州知州,后调任秦州知州。因母丧离职,州里百姓请求朝廷能让秦纮再来此地做官,服丧期满后回来仍任旧职。不久,(秦纮)被提升为巩昌知府,改任西安,又调任陕西右参政。岷州的番民发生叛乱,秦纮率三千精兵平定了他们,被提了一级俸禄。
成化十三年,(秦纮)被提升做了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他上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的罪恶,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在皇帝面前替儿子辩护,并且编造罪名诬陷秦纮。黄帝不愿驳庆成王的面子,把秦纮逮捕入狱,交法司治罪。钟镒诬告的事都毫无根据,太监尚亨奉旨查抄秦纮家,拿抄到的几件破旧衣服向朝廷奏报。皇帝感慨地说:“秦纮家里竞贫穷到这个样子呀!”赐钞万贯表彰他。于是削去奇涧等三人的爵位,庆成王也被削去三分之一的俸禄,而改任秦纮巡抚河南。不久又调任宣化卫巡抚。
鞑靼族小王子率领数万骑兵进犯大同,长驱直入顺圣川,占领宣化全境。秦纮和总兵周玉等协同作战,小王子逃走,不久又进犯兴宁口,秦纮接连打退了小王子的进攻,夺回被抢去的财物,收复失地,皇帝发文告慰劳他们。不久,召回理院事,升任户部右侍朗。
弘治二年三月升任右都御史,监督两广的军事事务。秦纮上奏章说:“镇守两广的太监、武将,大都纵容部下扰乱商家,中饱私囊。擅自处理公事,杀害无辜百姓,与当地官员相勾结,谋取私利。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百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的,请求严加禁绝。总镇守府原先有赏功所得,每年积下的金钱数万,经费支出缺少审批,应该由都御史查考审计。广州、潮州、南州、韶州多有盗贼,应该设立社学,采取保甲制,来杜绝产生盗贼的源头。”皇帝全部听从了他的奏请。恩城知州岑钦攻打并驱逐了田州知府岑溥,和泗城知州岑应瓜分占据了岑溥的地盘。秦纮到田州赶跑岑钦,使岑溥回到府中,并留下官军戍守田州,争乱于是平定下来。
秦纮开始到任的时候,(上奏)弹劾总兵安远侯柳景贪财残暴,将他逮捕囚禁。柳景也反诬告秦纮,(结果)审理柳荣所告全无证据,法司判处柳景死罪。柳景和周太后家是姻亲关系,有这样深厚的后台,柳景不断罗织罪名,诬陷秦纮。皇帝下诏一并逮捕秦纮,并亲自当廷审问,最终也没有发现秦纮有罪。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中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
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
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孤鞠于外家 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指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鲁宗道为人刚正的品德的一组是 ( )
①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
②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③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④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⑤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②④⑥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
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3)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9、C
10、B
11、B
12、A
13.(1)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白拿俸禄感到
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
(2)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
(3)宗遵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绎笺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
9.C(先:……之前)
10.B(A 而: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 因:趁着、趁机;C 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以:把/因为)
11.B(①表示鲁宗道勤奋刻苦有志气;②是鲁宗道的政治主张;⑥是表示鲁宗道的忠实;以上三项均与为人刚正的品德无关)
12.A(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C: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 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13、(1)评分说明:共三个点:徒,只。1分;耻,以…为耻,1分;尸,白白.1分.共3分
(2)评分说明:共四点:一:用事者,当权者,1分;惮,惧怕,1分;目.名词动用,看1分;骨鲠如鱼头.秉性如鱼头骨一样坚硬.1分;共4分。
(3)评分说明:.共三点:容,容忍,1分;为;动词,注意,1分;谨,细节1分;共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勤奋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成纶,戚纶很器重他。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拉,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宗道说:“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后乘辇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呆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邪恶之人),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经穿着便装到酒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为何来得这么迟,该找个什么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