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岸外而臼中 臼:低凹

B. 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 运穷福艾 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①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或:大抵)滋味不能甘甜而容易(或:大都)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或:遭受风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②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唱和),没有谁懂得(或:人们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③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解析:

【小题1】寝:睡觉

【小题1】略

【小题1】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小题1】“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小题1】①关键词:大率、善、中

②关键词:樵、拊、和

③[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耸中间低凹。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自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就这样,鲜支、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无不聚集分布密密排列。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为“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过后却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疾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带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童儿几人,扫开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穿着木屐登上山崖,靠着高高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说:“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软暖和的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房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何曰:“幸甚!” 幸甚:很好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4分)

(2)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6分)


解析:

【小题1】(准备饮食)

【小题1】(均从侧面体现韩信的过人才能。)

【小题1】(因果推断不当。)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愁心满强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稚理为奸,已而亭长,数废。为吏,以治狱延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资赋,杀伤其多,稍迁至广平都 尉。择那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赋。快其意所欲得,引人虽有百罪,费法,即有避,国其事夷,亦宗。以其教课赵之郊盗赋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违。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奸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今 那县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部吏如居广平时方路,捕郡中豪猾,那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减,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备十余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来,会春②,温舒顿足叹日:”

哇乎,今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奸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放河内,徒诸名祸猾吏与从事,河内则杨皆、麻戌、关中杨、成信等。又纵为内史。惮未敢恣治,及纵死,张汤敢后,徒为延尉。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徒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温舒受员骑钱,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其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禄徐自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放乎!”温舒死,家直累千金。

[注]①椎理:盗墓。②黎来:追捕抓来。会春:正好春天到了。按汉法,春天不执行死刑,死犯必在十二月底前杀死。④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发兵攻大宛。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督盗赋,杀伤甚多 督:监督

B.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族:灭族

C.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履:考核、考查

D.家直累千金 直:价值、财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少时推理为奸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①天子闻之,以为能 ②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①皆知河内豪奸之家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①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温舒作广平都尉时,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数关,掌 握他们每个人隐秘的罪行。让他们抓捕盗赋,因而盗赋不敢接近广平。

B.任何内太守时,王温舒上书皇上,请求惩治郡中豪强奸猾之人,秦蔬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帝的答复,河内人以为神速。

C.王温舒喜欢杀伐,展咸武,严格执法,从不徇私舞弊,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将他提升为中尉。

D.征讨人宛的军队出发,朝延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隐藏起来。不久他因被人告发接受在额骑兵赃款而自杀。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督,督捕、逮捕。)

【小题2】D(A项①做:②替、给。B项①认为;②因为。C项①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丧转折)

【小题3】C(“严格执法,从不徇私”的概括有误)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不久,当了县里的亭长,屡次被免职。后来当了小官,困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史。服事张汤,升为御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属官,让他们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从而故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虽然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问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皇上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治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家中财产完全没收,偿还从前所得到的赃物。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河内人都奇怪王温舒的奏书,认为神速。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国去了,待到把他们追捕抓回来,正赶上春天了,王温舒跺脚叹遭:“唉!如果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予。天子听了,认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他治理政事还是效仿河内的办法,调来那些著名祸害和奸猾官吏同他一起共事,河内的有杨皆与、麻戊,关中的有杨赣和成信等。闲为义纵当内史,王温舒怕他,因此还未敢恣意地实行严酷之政。等到义纵死去,张汤失败之后,王温舒改任廷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这时,他的两个弟弟以及两个姻亲之家,各自都犯了其他的罪行而被灭族。光禄徐自为说:“可悲啊,古代有夷灭三族的事,而王温舒犯罪竟至于同时夷灭五族!”王温舒死后,他的家产价值累积有一千两黄金。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 旦( ) 子( ) 延(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 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句:( )

(2) 如是者三旦。

字: 句:( )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 、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攻打、进攻;   早晨;    你;    伸长。        

2。(1)乃,乃罢其兵。(2)此,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3。(1)螳螂,螳螂。(2) 黄雀,  黄雀。                                                           

4.螳螂、蝉、黄雀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知了、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解析: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赏析: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渤海太守龚遂入为水衡都尉。先是,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两千石不能擒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召见,问:“何以治渤海,息其盗贼?”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②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于是悉平。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由是被召。

注释:①潢池:即天潢,本星名,转义为天子之池。此借指皇室。后以“弄兵潢池”为__的讳称。②传:驿马车,分为三等,高等四匹健马称“置传”,中等四匹马称“驰传”,末等四匹马普通马称“乘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兵:兵器

B.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安:平定

C.固欲安之也。 固:当然

D.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诸:凡是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龚遂的“治理措施”的一组是( )

①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②悉罢逐捕盗贼吏

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④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⑤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⑥持兵者乃为贼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本来是朝中的水衡都尉,由于渤海郡乱,无人能治,才调离京城,后来渤海治理太平后,又被朝廷召回,说明朝廷能够知人善用。

B.龚遂向皇帝提出请求,希望丞相、御史不要拿法则来约束他,使他可以看情况行事。这一请求得到了晋宣帝的批准。体现了晋宣帝的英明果断。

C.龚遂到渤海后,立刻下令撤消了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并规定手执锄头、镰刀和其他农具的,一律视为良民,不得刁难。说明龚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条例,很有才干。

D.龚遂注意到当地风俗奢侈,人民好经营商业,不愿经营农耕,于是他以身作则,提倡节约,劝导百姓从事农桑,说明龚遂能够真正为百姓着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两千石不能擒制。

(2)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1)在这之前,渤海的临郡闹饥荒,出现盗贼,连两千石的大官也无法擒拿他们   

(2)我希望丞相、御史现在不要拿法规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一切事情


解析:

【小题1】“安”是“安抚”的意思

【小题2】①是龚遂的比喻⑤是龚遂治理的结果⑥是龚遂的论断

【小题3】龚遂是先治理的渤海郡,后被朝廷召回做的水衡郡尉

【小题4】

(1)先是、两千石 各2分,语意1分 

(2)文法、便宜 各2分,语意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正要·任贤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 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②,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工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 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注】①隐太子:唐高宗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 隐太子”。

②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__子小白的衣袋钩。后公子小白获胜, 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访:询问

B.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雅:文雅

C.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益:增补

D.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加:比得上

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太宗胸襟宽广的一组是

①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②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③ 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 ④ 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⑤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⑥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组是

A.魏征本是李世民的政敌,在太子李建成被杀后,他知耻后勇,累累犯言直谏以打消李世民对他的疑虑,后来成为“贞观之治”的名臣。

B.魏征归附李世民后,觉得遇见了知己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李世民,竭智尽忠。

C.李世民认识到“ 载舟覆舟”的道理,也认识到人心的可贵,他才把本来属于敌人营垒的魏征收来为己所用。

D. 文中的李世民是一位以知人善任而著称的贤君。这段文字表明李世民任人唯贤,心胸宽广,即使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画线的几个句子

(1)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2)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 3分)

(3)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2)派遣太监赏赐给他粗布被子素色的褥子,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习惯。(3)我难道只有过去有过错,现在都是对的吗?


解析:

【小题1】雅:一向、向来

【小题2】②是说魏征才干突出  ④是说魏征对太宗补益  ⑥是说太宗对魏征的追悼

【小题3】A“知耻后勇,累累犯言直谏以打消李世民对他的疑虑”不合文意,B“惭愧难当”文中无此意  C、说法绝对化

【小题4】(1)语合语顺1分,阴、倾夺、谋各1分(2)语合语顺1分,遂、尚各1分(3)语合语顺1分,岂独、兹各1分

参考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贞观十二年太宗因皇太孙的出生下诏宴请公卿。太宗十分高兴对近臣说:“贞观以前,应付艰难险阻,玄龄的功劳别人无法相比。贞观以后,对我尽心尽力,献纳忠言安定国家,福利百姓成就我今日的功业 被天下称道,只有魏征。古代名臣怎么比得上它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贞观十七年,就授于他太子太师,如过去一样掌管门下事物。魏征自陈有病太宗说:“太子是宗族的根本需有师傅教导,所以要选拔中正之人来辅佐他我知道您有病,你可以卧床看护教导他。”魏征这才任职。不久魏征得了重病。  先前他住宅里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想营建一座小宫殿,于是停用材料为他建造正堂,五天就建成功了。派遣太监赏赐给他粗布被子素色的褥子,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习惯。过了几天以后魏征去世,太宗亲临痛哭,追赠司空,封谥文贞。太宗亲自为他制作碑文 ,又亲自写在石碑上。特意赏赐魏征加九百食封户 。他常常对近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常保有这三面镜子,来防备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就丢失一面镜子啊!”因而哭泣很久。于是下诏说“ 过去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即使有过错没有谁来彰显。我难道只有过去有过错,现在都是对的吗?从此以后,各自奉上你们的诚心。我如果有什么过失,直言不讳,不要隐瞒。”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①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屡次

B.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犯法

C.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干预,影响

D.於是信孰视之 熟悉

全都能体现韩信是难得的人才的一组句子是( )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虽为将,信必不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滕公感到韩信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一开始就很赏识韩信,觉得他才能出奇超众,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C.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D.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要汉王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留住韩信。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⑵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如果要争霸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能给大王出谋划策。(3分)

(2)诸将军都很高兴,人人都认为自己会被拜为大将军。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5分)


解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仓皇东出(往东边)

C.吾三恨也(仇恨)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负而前驱 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得失,阐明中心论点,既赞叹庄宗成功又慨叹庄宗

失败。

B.以庄宗的“极盛”和他的“极衰”构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强调“人事”

的作用。

C.“岂得之难……而皆自于人欤?”连用问句,发人深思,并寓结论于疑问中,

又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天命”。

D.段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判朝政,讽谏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

味深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性。

17.翻译下面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是这样吗?

(4)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激发的人不这样,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巢谷传(节选)

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畜弓箭,习骑射 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 友: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 习:学习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 诵:诵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译文: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译文: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气节,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船行到新会时,有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


解析:

【小题1】B.友,与……交朋友。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C.习,熟悉,通晓。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D.诵,通“讼”,公开。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小题2】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小题3】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小题4】“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小题5】(1)计分点:“知”“缓急” “缓急可托者也”判断句式(2)计分点:“橐装” “获”“获于新州”的倒装句式、整个句意(3)计分点:“虽”“何以”“发”

参考译文: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而其见父 冠:戴帽子

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

C.以免尘累 累:劳累

D.欲造而不敢 造:拜访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云是王家所得 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追许由于穹谷 后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为之惧 亲友因呼为“居士”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百万,但孝绪一点没留。

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不喜欢表哥的为人。

C. 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 牵累、连累 

【小题2】C(A 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 介词,把/连词,来;C 均为介词,在;D 介词,因/动词,作)

【小题3】B (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并非不喜欢表哥的为人,而是因为他“度之必至颠覆”。)

参考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

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玉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

当初,建武末年,青溪皇宫的东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了,大风把东宫门外的杨树吹翻了。有人拿它请教孝绪,孝绪说:“这是青溪皇家的旧宅邸。齐国五行属木,东方是木位,现在东门自己坏掉了,齐国大概要衰落了。”

鄱阳忠烈王的妃子,是孝绪的姐姐。大王曾经命令驾车,想和他一起出游,孝绪凿穿墙__逃走了,始终不肯相见。各个外甥过年时多有赠送礼物,一点也没有收纳。有的人认为他奇怪,他回答说:“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接受。”大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