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__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 趣:趋向,奔赴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归而说之,殆可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1】D(表,作动词,上表推荐)
【小题2】A(A组都作连词,表顺承,可不译;B组都作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C组前者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作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用”; D组前者表被动,后者作指示代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小题3】C(“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与原文意思不符,应是“靳允杀死氾嶷后,回来部署军队加强了城防”)
参考译文: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人家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虽然得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回去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便可一攻即破了。”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十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出击,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发兵向刘岱开战。”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推辞。
太祖曹操到了兖州,征召程昱,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人投降吕布,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如果没有结交其心的人,这三座城池也必发生变动。您是百姓敬佩的人,如能回城劝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著名于当代的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是聪明的人应该审慎选择的。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自用而蛮横无礼,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您一定能固守范县,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 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魏书说:程昱年轻时常常做梦登上泰山,两手捧着太阳,程昱私下里觉得很奇怪,将做梦一事告诉荀彧,等到兖州__,依赖程昱的能力得以保全了三城,于是荀彧就将程昱做梦一事说给太祖听,太祖对程昱说:“你将最终成为我的亲信。”程昱本来的名字是立,太祖就在立字的上面加上日字,改名为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旣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効。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周、齐战于芒山 值:恰逢
B.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 次:驻扎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表。 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 诣:拜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尉迟迥之乱也 ②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 ②尔殊绩以谋反伏诛
C.①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 ②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D.①其戍主甚骁武 ②素大悦,上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万岁十五岁时,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以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而领兵退去。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D(“诣”在这里是“到……去”的意思)
【小题2】B(B中两个“以”都是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A前一个“之”是语气助词.不翻译。后一个“之”是代词“他”。C第一个“于”相当于介词“在”,第二个“于”相当于介词“向、对”。D中的两个“其”分别是“那里的”和“这”的意思。)
【小题3】C(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后并没有就开始对他友善,而是等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人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后,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参考译文: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父亲史静,力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于骑射,骁勇敏捷如飞:好读兵书,并且精于占卜。十五岁时,正赶上北局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芒山。史万岁当时随父从军,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命令左右迅速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打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谅异。
尉迟迥作乱的对候,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军队驻扎在冯翊,看见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让我射杀雁行宁第三只”。发弓射去后,雁应弦而落。三军,无不心悦诚服:等到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必身先士卒。邺城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万岁对左右的人说。情势危急.我去破敌”于是飞马奋勇敢击杀,连杀几十人。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官军士气复振,。平定尉迟迥后,史万岁因功被授予为上将军。
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万岁深受牵连,犯罪除名,发配敦煌为戍卒。敦煌戌主很勇武,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突厥人无论多少都不敢敢抵挡。这个人非常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史万岁非常忧虑.于是说自己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笑着说:“小人也一定能这样”。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常与他同行,总是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名振北夷。窦荣定攻打突厥的时候,吏万岁到辕门请求效命。荣定多次听说他的名声,见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对突厥曰:“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突厥许诺,于是派一骑兵挑战。荣定派万岁出来应战,万岁纵马斩那人的头颅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于是引军而去。因此被授予上仪同,兼任车骑将军。平陈的战役,又因功加封上开府。
等到高智慧等作乱江南时,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杨素征讨他们。万岁率众二千,从东阳别的道路进军,翻山越海,攻陷的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多次战斗战,转战一千多里,中间没有音信十旬,远近的人都人人为万岁全军覆没。万岁因为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于是放置书信在竹筒中,让它在水上漂浮。打水的人得到了.告诉了杨素。杨素很高兴,上奏他的事。高祖赞叹,赐给他家钱十万,回朝后拜为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皇上让晋三广及杨素从灵武出师,汉王谅和史万岁从马邑出师。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太将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到大斤山,与突厥相遇。达头派使者问:“隋将是谁?”侯骑报称:“史万岁也。”突厥又问曰:“莫非是那个敦煌戍卒吗?”候骑曰:“是。”达头听了,害怕而领兵退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知嘉佑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
六年,参知政事。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不然,将为敌有
隧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下面全部表现欧阳修“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①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②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 ⑤凡边防久缺屯戌者,必加搜补 ⑥为安石所抵,故求归愈切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丧父,学习勤苦,聪慧过人,长大后,卓有声誉。他有感于当时文坛的写作陋习,决心学习韩愈文风,与尹洙亦师亦友,与梅尧臣作诗唱和,名冠天下。
B.范仲淹因言事被贬,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遭到司谏高若讷的诽谤,结果被贬为夷陵令,后被征召掌书记,他笑谈进退,辞而不受。
C.欧阳修出使河东时,正赶上战事,有人想放弃麟州,在欧阳修的劝说下,麟州得以保存,在他的倡议下,很多的田地得以耕种,百姓的赋税也得以减轻。
D.欧阳修主持贡举,大力打击“太学体”,虽然阻力很大,但最终扭转了科场习气,他为官尽心政事,注重实效,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死后谥号文忠。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A.而: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因果。B.之: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其:指示代词。\副词,加强祈使语气,一定。D.为:介词,表被动,被。)
【小题2】C(①表明深得皇上信任。⑥是说他求归心切。)
【小题3】B(“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不对,原文是“欧阳修写信指责高若讷”。)
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家境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自幼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人,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兴起已有百余年,但文章体裁,还沿袭五代余留的习气。刻意修饰文词,骈偶刻板,以至于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袭鄙陋,所写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等,都有意创新古文并且光大它,可是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出游随州,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下苦功夫探索奥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参加进士考试,考取礼部会试第一名,选拔为甲科进士,调任西京推官。开始和尹洙交往,做古文,评论当今世上的事,互为师友,与梅尧臣交往,做诗互相唱和,于是凭借文章名冠天下。进入朝廷,任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为进言议论政事被贬,在朝廷的人多上章救他,唯独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欧阳修写信责备他,说他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若讷把他的信呈上,(欧阳修)因此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仲淹出使陕西,聘请他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过去的举措,难道是用来谋求自己私利的么?一同被斥退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过了很久,恢复了校勘之职,升为集贤校理。
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直率,有人看他如仇人一般,唯独皇帝夸奖他敢于直言,当面赐予他五品等级的服饰。看着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从哪里去找呀!”任同修起居注,进任知制诰。按照先例,(这一类的官职)必须考试后才能任命,皇帝了解欧阳修,下诏特地任命他。
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自从西方发动战事,议政的人想着放弃麟州以便节省饷银。欧阳修说:“麟州是天险,不可以放弃;放弃它,那么黄河以北的郡县,百姓都不得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与黄河以东的士兵一起驻守在各个城堡中,紧急时能够用来呼应援助,在平时可以节省运送物资,这在策略上看比较便利。”由此麟州得以保存。又进言说:“忻州、代州、岢岚有很多禁地和废田,希望能让百姓得以耕种它们,不这样,将会被敌人占有。”朝廷下达了他的奏议,很久才施行,一年收获米粟几百万斛。凡是河东赋敛过重百姓不能承受的(情况),(欧阳修都一一)上奏,减免的事情有十几件。
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士子崇尚写险怪奇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狠狠地排斥抑制这种文风,凡是像这样的文章就落选。录取完毕,原来的轻狂浅薄的人等待欧阳修出来,在他马前聚集叫嚷,巡街的士兵都不能控制;然而科场的习气,从此就改变了。加授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继承了包拯的威严,(执政)简略便易遵循法理,不求显赫的名声,京城也安定了。
嘉佑六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兵府,与曾公亮一起考核天下的军队数量以及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位置的远近,重新绘制地图和士兵名册。凡是边防很久缺少军队的,一定要检查补齐。他在官府,与韩琦同心协力辅佐政权。凡是兵民、官吏、财利这类关键事务,中书应当知道的,汇集成总的纲目,遇到事不再向有关部门请求。
欧阳修凭借高风亮节自守。六十岁,就连连祈求辞去工作,皇帝就特别下诏不许他退休。等到镇守青州,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被王安石诋毁,因此请求辞官回家更加迫切。熙宁五年,死去,追授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③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④,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子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讁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⑤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 ③韩、李:指韩愈,李翱。 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⑤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稍:稍微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子美其文如“金玉”、 其人乃“特立”的一组是( )
A.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
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B.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
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
C.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D.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驱逐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B
10.C
11.(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
8.稍:逐渐。
9.“金玉”之喻,一赞文章精妙,二言其不会永被埋没。“特立之士”指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只有B符合这两个特点。
10.C项中“下诏书讽刺”错。“明令禁止写作‘时文’”无依据。另外,B项中“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没错,原文“又几百年”中的“几”字是“几乎、将近”义,不表数目。
11.(1)采分点:①见……于:被。②宝之:以之为宝,当作珍宝。③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采分点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采分点:①以:因为,由于。②过:过失,过错。③废:罢官,削职。采分点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古文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已经像丰城地下的太阿、龙泉剑的剑光那样,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很温和,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全在子美一人身上。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庐陵欧阳修写下这篇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风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人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禽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首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喻其主,并言都支已禽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捡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吏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套万,行俭成节制之。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赢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赢兵走险。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博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顿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泥涅师质京师 质:做人质
B.倍道而进 倍:加倍
C.简精骑,约赍 简:挑选
D. 嗣业馈粮,数为虏钞 钞:钱币
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行俭善用智谋的一组是
①乃尽畀以术 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 ⑤前后杀虏不胜计 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因德才兼备在年轻时得到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将用兵之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用奇谋一举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将他们全都押送到碎叶城。
C.裴行俭奉诏征讨突厥时,得知都护萧嗣业先前运粮时,多次被敌人劫夺,于是他采用粮车伏兵的计谋,给劫粮车的贼兵以沉重打击。
D.裴行俭使用反间计使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并且伏念又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钞:劫掠之意。)
【小题2】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小题3】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附参考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省)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调任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苏定方为大将军,对他说:“我的用兵之术,世上没有值得教的人,现在你德才兼备(值得我教)。”于是把自己的用兵之术全都传给了他。(后来)升为长安县县令。麟德二年,提升为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仰慕他的道义而归附他。朝廷召他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乱,裴行俭出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使诸蕃部落动摇安西,与吐蕃相联合,朝廷想进行征讨。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敬玄进军不利,审礼被杀,怎么能再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师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即路经二番,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 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并且为安抚大食国的使者。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郊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裴行俭又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相约打猎,于是四镇子弟愿跟从他的有万人,接着他暗中部署军队。几天后,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招呼都支。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抗拒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做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一块押送碎叶城。行俭又挑选精锐骑兵,轻装上阵,袭击李遮匐。半路上捉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释放了他,让他前去晓谕他的主人,并且诉说都支已被擒获的情况,遮匐于是投降,行俭将他们全都押送到京师。皇帝亲自设宴慰劳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叛乱之徒就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接着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内二十四州也响应他,共有数十万人。都护萧嗣业讨贼未能成功。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他率领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的部属十八万,又会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共三十余万人,全都归行俭指挥调遣。在先,萧嗣业运粮,多次被敌人劫掠。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敌。”于是伪装了运粮车三百辆,每辆车内埋伏壮士五人,都携带陌刀、强弓,派弱兵拉车前进,又埋伏精兵跟在后面。贼兵果然来劫粮车,弱兵向艰险之地逃跑。贼兵正想从车中取粮,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从此再也没有敢靠近粮车的人。
贼兵拒守黑山,数次交战都失败了,行俭纵兵,先后杀死的贼兵不计其数。剩余的贼兵逃到狼山。裴行俭回朝后,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次年,行俭又回前线指挥诸军,驻扎在代州的陉口,使用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行俭秘不公布,暗中奏报朝廷。后数日,烟尘蔽天向南而来,哨兵惊慌,行俭说:“这是伏念捆绑温傅来降,没有其他事情。但是受降要如同受敌。”于是命令严加戒备,派一个使者前往迎劳。随即得知果真是伏念来降。至此突厥余党全被平定。
申徒嘉,兀者(被砍掉一只脚的人)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②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③,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④,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⑤!”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注释】 ①郑子产:郑国的大政治家。伯昏无人:假托的人名。 ②执政:子产曾是郑国执政大臣,故有此说。③大者:这里指广博精深的见识。④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善射者。彀(gòu):张满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之内,喻指人们生活的社会范围。 ⑤乃:仍。称: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师:学习
B.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后:看不起
C.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 状:陈述
D.而适先生之所 适:适合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子产性格的一组是( )
①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②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③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④子无乃称 ⑤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兀者申徒嘉与执政子产同窗共师,子产却以势傲人,不屑与申徒嘉同出共止。子产以社会地位衡量人的价值,因而“索人于形骸之外”,把申徒嘉“齐执政”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
B.申徒嘉身上则洋溢着一种“等贵贱”的精神,他以“德”取人,因而“游于形骸之内”,彻底挣脱了社会上本末倒置的价值观的拘束。
C.申徒嘉为捍卫自我的尊严,针锋相对,据理反驳,最后终于使子产改变了态度。
D.在本文中,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在二人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刻画了申徒嘉外貌奇丑,品行高洁的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译文:
(2)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译文:
1.D
2.A
3.D
4、(1)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2)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1.D 到、去
2.A①③表现子产傲慢的性格④表现子产知错能改的性格
3.D不是外貌奇丑而是身有残疾。
4、关键词
(1)安:安守 能之:能做到这一点
(2)游于形骸之内:心灵相通、以德相交
【译文】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