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工草隶,善文 写作 B. 太宗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 丰富 D. 继母忧去职 遭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寻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②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①将至御座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①谮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

D.①由是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1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受太宗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人才和物品,安置到幕府中。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1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B.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C.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D.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16.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11.B

12.A

13.D

14.C

15.B

16.

(1)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徇:攻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2.

试题分析:A. 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把 B.副词,才 C.代词,他 D.介词,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是房玄龄死后得到君王的礼遇,“倚重”偏指生前受到的重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C.(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为争得免。擢工部右侍郎,__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瑾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下旨令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年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年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 “二臣无与,乞罪臣。 ”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年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璜择民教之律令 愿:质朴,恭谨

B.汉庶人牧场久于官 籍:登记

C.以灾异前请 申:明白

D.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疏 浸:逐渐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3分)( )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二臣无与,乞罪臣 ⑥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赵璜善于治理政务,政绩卓出。在济南任职时,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在山东任职时,能据理力争,减免地方百姓的赋税。

B.赵璜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担任左侍郎时,就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担任尚书后,更是在缩减皇室的营造工程方面不遗余力。

C.赵璜正言直谏,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起初就因刘瑾的谗言,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而入狱,后来更因权臣的弹劾,与秦金一起致仕还乡。

D.赵璜很有才干,富于智慧。遇到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在其他人还为此观望惊讶之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5 分)

(2)其后论救踵至,万年不自安,再请贷。 (5 分)

11.C

12.D

13.C

14.(1) (5分)事情平定后,命令他赈济顺天诸(各)府的饥荒,回来后,辅助(佐)部事。

(2) (5分)从那以后,上书皇帝救人的接踵(连)而来,陈万年自己内心不安,两次请求宽恕(他们) 。

【解析】

11.

试题分析: “申”译为“重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 ①写赵璜品行高尚④写赵璜克忠职守,敢于进谏⑤写赵璜敢于担当,不牵连他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文中并没有出现刘瑾对赵璜的谗言,且没有写赵璜和秦金受到谗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振:同“赈”,赈济。饥:饥荒。还:回来。(2) 踵:接踵(连)而来。再:两次。贷:宽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璜,字廷实。小时候跟从父亲去官任,不小心掉到江水中被救。长大一点,在路上走的时候,捡到别人丢掉的金银,全部归还给失主。弘治三年进士登第,授予工部主事。(后来)出京城担任济南知府。府中狡猾的官吏舞文弄墨,多年来像蛀虫一样危害国家人民。赵璜选了一些质朴恭谨的人教给他们国家的法律法令,培训了二十多人,然后驱逐替代了原来的滑吏。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的牧场长久在官府登记,招募了农民租种。济南德王朱见潾(欲趁机将这些田产归为己有,屡屡)上奏,要求将这些牧场归其所用。赵璜勘定还给佃农。在济南任职七年,政绩很有名。正德初年,升任顺天府丞,还没有上任,刘瑾与赵璜关系很不好。因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被逮捕下狱,除名。刘瑾被诛杀后,赵璜复职。不久调任山东。有几百里河滩地,招募无地的流民开垦而免除他们的租金。番僧请求征赋税来充实寺院的斋粮,皇帝同意了,赵璜据理力争得以免除。升任工部右侍郎,总管黄河河道。因为边境告急,改任管理京城附近的军备。事情平定以后,命令他赈救顺天各府的饥荒,回来后辅佐部事。

 明世宗即位后,进官为工部左侍郎,掌管部事。裁减了宦官的丧葬费用及御用监(御用监:设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负责造办皇帝所用之物。就是日常用品采购)的采购材料的价钱。革除内府酒醋面局(酒醋面局:明宦官官署名。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主官,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宫廷食用酒醋、粮酱、面豆等物)每年征收的铁砖价银,一年达到几万。嘉靖元年进官尚书。刘瑾创建玄明宫,浪费钱财几十万,刘瑾死了后,奸人将玄明宫献给皇帝作为皇庄。嘉靖皇帝即位后,斥责归还给百姓,不久又下令仍旧归皇庄。赵璜说,皇帝的诏令才下发几个月就忽然更改,给天下人显示的是皇帝的不诚信。皇帝就回复同意了他的建议。正好赶上修建仁寿宫和清宁宫, 费用不够。 赵璜请求把石景山的各房舍一并出卖来借用, 可以不用百姓苦累,皇帝同意了他的做法。下诏营建皇后的父亲陈万年的住宅,估计工价为六十万,赵璜遵照规定不变。陈万年告诉了皇帝,皇帝把郎中和员外两人下诏审查。赵璜说: “这两臣没有参与,请求归罪与我。”皇帝不同意。从那以后,上书皇帝救人的接连而来,陈万年内心不安,两次请求宽恕。两人得以释放,工价也大减。下诏修建玉德殿,景福和安喜两座宫,赵璜请求等到仁寿宫建成,再慢慢考虑这事,皇帝不同意。不久,用灾异重申前面的情况,皇帝才同意他,并且罢除了仁寿宫的劳役。

 赵璜当尚书六年, 正好是皇帝才执政, 锐意清理杂务, 革除旧弊的时候, 宦官不敢阻挠,所以能够尽他的职责。以后就不停地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有权势而受帝王宠爱的奸佞小人们嫉恨他的人很多,皇帝对他的心意也逐渐疏远了。赵璜与秦金齐名。经过考察和他们自己陈述,与秦金一起退休。朝廷中大臣请求留任,没有同意,车马供应如同旧例。赵璜有办事的才干器局,富于智慧。事情纷乱错杂,别人还在相互观望惊讶的时候,赵璜立刻就办理了。离开后,人们都争着举荐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 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谏议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太子庶子:官职。 ③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④中书二千石:官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躬案行士卒庐室 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 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 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 洁白:廉洁纯贞

15.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3分)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5分)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5分)

14.C

15.B

16.C

17.

(1)然而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在位官员及贵戚人人跟他结怨,他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然”“刻”“人与为怨”“刺讥”“干犯”各1分)

(2)谏议大夫郑昌怜悯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宽饶。(“愍”“以”“当意”“诋挫”以及被动句式,各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犯禁:触犯法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是叙述盖宽饶官职升迁;⑥是王生规劝盖宽饶的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C(“他的职位不升反降”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被推举为方正,对策被定为优等,升任为谏议大夫。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牵连到张安世居官位而无补朝政。彭祖当时实际上下了车,宽饶因犯上奏大臣不实的罪,被贬职为卫司马。

宽饶刚任司马一职时,亲自巡视士卒住室,察看他们的饮食情况,有疾病的亲自探视慰问,并送来医药,对待士卒很有恩德。年终按例交接事务时,数千士卒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来报答宽饶的厚德。汉宣帝嘉奖他,让宽饶做太中大夫,派他巡察各地风俗,查出的多数上报,有的被提拔,有的被降职或免职,接受使命做事适合皇上的心意。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官吏出使到长安,都恐惧不敢触犯法令,京城因此而清静。

宽饶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家中贫困,每月俸禄几千钱,其中一半赏给当耳目送消息的吏民。身为司隶,他的儿子经常步行前去戍守北方边境,公正廉洁如此。然而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在位官员及贵戚人人跟他结怨,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同僚后进有的官至九卿,宽饶自以为行为清廉,才能过人,有益于国家,却被平庸之辈超越,更加失意不快,多次上疏谏诤。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对他说:“英明君主知道你廉洁公正,不畏强暴,所以把司察的官职授命给你,把奉行使命的大权交付给你,高官厚禄也给了你。你应该日夜思虑当世急务,执行法律,宣扬教化,担忧天下,即使日日办好事,月月有功劳,还是没有很好地称职报恩。”宽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这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信任重用中尚书宦官,宽饶上奏说:“如今圣人之道渐渐废弃,儒家的学说不被推行,拿宦官当周公、召公,用法律代替《诗》《书》。”皇上因为宽饶怨谤始终不改,把他的奏书交给中二千石官吏处理。谏议大夫郑昌怜悯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宽饶。皇上不听,就把宽饶交给御吏。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fó xiàng 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听辄默记(完毕)

B.冕因,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之(不同)

D.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15.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3分)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4分)

14.AB

15.

⑴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⑵安阳韩性听了王冕好学的事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就收王冕为学生,王冕学习很勤奋,于是成了通晓古今的学者。

【解析】

14.

试题分析:异:以之为异。潜:偷偷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尽量直译。①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②注意整句意义的连贯通顺;③注意译文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契合;④注意寻找恰当的现代词语替换古汉语。注意“或、蹊、异、录”等词语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范增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征兆。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疏楚君王 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渐渐

C.羽杀卿子冠军 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 浅陋,没有见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曰:增去善矣/羽疑增必自是始矣

B.不此时明去就之分/而诸侯叛之也,弑义帝

C.不用其言杀其所立/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D.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

11.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12.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9.A

10.A

11.C

12.B

13.(1)(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要杀死范增,只遗憾他不能早一点离开罢了;(2)他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本源);(3)陈平虽然很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王呢?

【解析】

9.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间,离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在;介词,因为;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在这个时候,对这件事情。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人必定是先有了猜忌,然后谗言才能入耳。陈平虽然很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王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范增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离开,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征兆,杀义帝又是疑范增的本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恨”、大意各1分;(2)判断句、大意各1分;(3)智、间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汉王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于是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秘密勾结,渐渐的削夺范增的权利。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基本已成定局,(剩下的事)君王自己办理吧。请把我这老骨头赏给我(意译是“告老还乡”),让我回家吧!”范增还没有回到彭城,就因背上长毒疮去世了。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会杀死范增,只可恨他没有早一点儿离开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范增应该以什么理由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为此事失掉了天下,应该在这时离开吗?回答说:“不。范增当时要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是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离开呢?《周易》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就是神明了吧。”《诗经》上说:“看到下雪之前,先凝聚的是水珠》”范增离开,应该是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得民心,是因为他凭借了项燕、秦太子扶苏之名。相遇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然而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义帝被立,范增是主要策划者,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繁盛与衰败?也是范增与其(指义帝)祸福与共的关键。不会有义帝死去,范增还独自长久的活着的事呀!项羽杀死了卿子冠军,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死义帝,就是在怀疑范增的能力,难道还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事物一定是先腐败了,然后才生出虫子。人必定是先有了猜忌,然后谗言才能入耳。陈平虽然很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王呢?

我曾经评价过义帝,认为他是天下的贤明君主。只派沛公入关,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中发现卿子冠军,并将他提拔为上将,如果不是鲜明的君主能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死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容忍项羽。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用等聪明人指点就知道的。范增开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半路上又杀死义帝,这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注意,他必定还会劝谏不听项羽的主张。不采用范增的意见且杀了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当时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范增与项羽一起服侍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未确定。替范增考虑,如果当还是有能力就杀掉项羽,如果不能就离开项羽,他难道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那时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与项羽合得来就留下,合不来就离开,不以此划清离开与留下的界限,却想依靠项羽成就自己的功业,浅陋呀!即使这样,范增还是高帝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①者三,并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

君理第五叔迈,亦方正有干局,仕梁为尚书金部郎。永定中,累迁中书侍郎。天嘉中,历太仆、廷尉,出为镇东始兴王长史、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光大元年,除尚书吏部郎。太建元年,迁为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二年卒,时年五十二,赠散骑常侍。

【注】①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巡,素与高祖相 善:友好

B.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 稍:不久

C.以父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D.以弟君高子遵礼为 嗣:继承人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沈君理受到器重的一组是(3分)( )

①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②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③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

④前后夺情者三 ⑤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 ⑥太建元年,迁为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君理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亲沈巡都担任过梁朝的官职,沈君理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B.沈君理风度翩翩,仪表优美,学识广博,见识卓越,关心百姓。在任吴郡太守时,民众都乐意归附他。

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别任命为陈朝和梁朝的左民尚书,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两次。

D.沈君理在陈朝深得皇室宠幸信任,被选为驸马,先后被任命多次,被封为侯爵,他的女儿也成为皇太子妃。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理第五叔迈,亦方正有干局,仕梁为尚书金部郎。(3分)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3分)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3分)

17.B

18.D

19.A

20.(1)沈君理的五叔沈迈,也端平正直有办事的才能气度,在梁朝做官任尚书金部郎。(2)世俗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3)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稍:逐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叙述的是沈君理的父亲的事⑥叙述的是沈君理的五叔沈迈的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他本人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的说法错误。第二段明确交代沈君理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由此推断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的还是沈君理的父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方正”“干局”“仕”;(2)违、驾、情话、乐;(3)覆、芥、胶、大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祖父僧畟,任梁朝左民尚书。父亲沈巡,一直与高祖相交好,梁朝太清年间任东阳太守。侯景被平定后,元帝征召(沈巡)为少府卿。荆州失陷,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

沈君理有优美的风度仪表,广泛地涉猎经典史籍,有赏识人才、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高祖镇守南徐州时,沈巡派沈君理从东阳出发前去进见高祖,高祖看重他,命令他娶了会稽长公主为妻,征召为府西曹掾。逐渐升迁任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接着加官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监理吴郡政事。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沈君理为)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后)调出朝廷任吴郡太守。这时战争没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饥荒凋敝中,军队和国家所用的,都由国家东边的地域供给,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器械,民众乐意归附,以十分能干会办事著称。

世祖即位,(沈君理)被征召为侍中,升任代理左民尚书,没有到任,任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新任命为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接着改任前军将军。天嘉六年,调出朝廷任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因为父亲去世离职。沈君理于是自己请求前往荆州迎接丧柩,朝廷议论认为(他是)在位的重臣,不便让他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长兄沈君严前往了。等到回来,将要安葬,诏令赠予沈巡侍中、领军将军的官衔,谥号叫做敬子。这年(朝廷)起用沈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后)又起用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后)又起用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三次,都不就任。

太建元年,(沈君理)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太子詹事,管理东宫事物,升任吏部尚书。太建二年,高宗以沈君理的女儿为皇太子妃,赐给沈君理望蔡县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太建四年,加官侍中。太监五年,升任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职务依旧担任。这年有病,皇上亲临探视,九月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诏令赠予(他)侍中、太子少傅的官衔。丧事所需要的,随所用供给。重新赠予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侍中官衔依旧保有。谥号为贞宪。沈君理的儿子沈遵俭早死,以弟弟沈君高的儿子沈遵礼为继承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1分)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 卒: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二千石: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 独:难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郎事孝文帝 (2)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1)至族灭瞷氏首恶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又望其真有

C.(1)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 (2)林木茂斧斤至焉

D.(1)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 (2)击沛公于坐

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5分)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4分)

13.B

14.A

15.D

16.

窦太后闻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17.

(1)既已离开父母出来做官,当然应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和儿女的了。

 (2)匈奴甚至做了郅都的人偶,让骑兵骑马射击,没有人能够射中。(郅都)就是这样令他们害怕。

【解析】

13.

试题分析:受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以……的身份,介词。B组,第一个“则”顺接,第二个“则”反接。C组,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因果。D组,第一个“因”,于是;第二个“因”,趁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组,“上还,彘亦去。”B组,“文弱书生”错,原文说他“为人勇,有气力”。C组,不是“敬重”是害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窦太后”“孝景帝”“雁门太守”都是名词,“便宜”“从事”“得以”通常作为一个词出现,“使使”一般译为派遣使节,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有了这些信息再断句就不难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倍”通假字,译为离开,“亲”译为父母,“仕”动词,译为做官,“顾”译为顾念,“妻子”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子儿女。(关键词,倍,亲,妻子。每词1分,句意不通扣1分。)(2)句中“征诣”这里是“被捉拿到”,“对簿”译为受审,“刀笔”指写字的工具,“谢”译为谢罪。(关键词,征诣,对簿,刀笔,谢,每词1分,句意不通扣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郅都是杨这个地方人。以郎官的身份在汉文帝手下做事。汉景帝的时候,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当面折服朝中大臣。曾经跟随皇上到上林苑,贾姬上厕所,刚好一头野猪冲入厕所。皇上用眼睛示意叫郅都去救,郅都没有去。皇上想亲自手持兵器去救贾姬,郅都匍匐上前说:“死了一个妃子又会有一个妃子送进宫,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贾姬这样的女子吗?陛下您纵然要看轻自己的性命,但国家怎么办,太后怎么办!”皇上回转身,野猪也离开了。太后听说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从此看重郅都。

济南姓瞷的家族有三百多家,豪强不守法度,没有一个在任太守能制服他们,于是汉景帝任命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一上任就诛杀了瞷氏首恶的全家,其余的都吓怕了。过了一年多,济南郡百姓路不拾遗。旁边十几个郡的太守就像害怕上司一样害怕郅都。

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发私人信件,别人赠送的东西没有接受的,别人请求嘱咐的事情没有听从的。常常这样评价自己:“既已离开父母出来做官,当然应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和儿女的了。”

郅都升为中尉,当时丞相条侯地位极高,非常傲慢,可是郅都碰到丞相仅仅作个揖。当时百姓淳朴,害怕犯罪,都很重视自我约束,但是郅都为政单单重视严酷,甚至到执法不回避贵戚的程度,各个诸侯皇亲国戚看到郅都,都是既害怕又愤恨,称他为“苍鹰”。

临江王被朝廷捉拿到中尉府受审,他想要一点书写工具写一封信向皇上谢罪,但郅都禁止下属官吏,叫他们不要给他。魏其侯派人把纸笔偷偷地送给临江王。临江王在写了信向皇上道歉后,于是自杀。窦太后听说这件事,大怒,用严峻的法律惩罚郅都,郅都免了官职回到老家。孝景帝于是派使者拿着朝廷的信物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让他不必回京复命直接上任,并给他不待上奏自行处决事情的权利。匈奴平素听到过郅都的为人,听说郅都守边境,就因为这而引兵离开,直到郅都死之前都不敢靠近雁门。匈奴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做一个像郅都的木偶人,让骑兵骑着马射木偶,但没有一个能射中,匈奴人怕郅都怕到这种程度。匈奴害怕郅都,但窦太后最后竟然还是用汉朝的法律惩罚郅都。汉景帝说:“郅都是一个忠臣。”想释放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于是终于斩了郅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去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吏当便宜从事 便宜: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B.策请纵民贩市,官其算 责: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迹 治:治理得好

D.累遣中使挟医问,赐名药 存:看望,问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宗族初不加礼,决意渡江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李顺乱,川陕选官多惮行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C.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 臣供养无主,辞不奉命

D.谙民俗 孰能讥之乎

1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4分)

(2)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4分)

14.B

15.C

16.A

17.B

18.

(1)在这之前,岭南运送香药,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

(2)适逢江、淮歉收,盗贼很多,朝廷用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级为司封。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责”为“索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代词,那里的/副词,表反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③不是凌策说的话    ⑤是凌策治理有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王旦说的是凌策做事平和公正。莅:治理,掌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仰视木使者曰 顾:回头看

B.檄营帅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C.使者采木及柳 且:将要

D.即驰书告台省发饷 趣:通“趋”,前往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B.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C.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D.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__,平息了事端。

18.(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②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15.D

16.B

17.B

18.①(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②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趣:cù,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意思。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表现江皋的敏慧;⑤表现江皋忠于职守;⑥是柳州人民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是对江皋。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不正确,原文为“公慨然白府”,可见慨然的并非承担赋税,而是对前任县令的遭遇而言。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验问、以、徇、肃然、犯、辈、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长久之计,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县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的勇敢的丁壮巡察,趁时机刺取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为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穷乏困顿,士卒日益骄蛮凶悍,有的甚至掠夺百姓,但无人敢呵斥阻止他们。江公去郊外巡行,看见一些士兵骑马快速猛冲过他乘坐的车,(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府县,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济,士卒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按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按时间到,士卒才安定下来。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拔,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去,我应当首先为此献出生命。”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江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去的。”江公说:“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皇上后得以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都赞叹仰视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两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健武者,统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干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__。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离论光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六邑之民,保伍相比 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 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之 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离论光怀怨望 阴:暗中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兴吾门乎 择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 及守城

C.统土豪 始郊恩

D.朕退叹息 至江州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4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4分)

14.C

15.D

16.D

17.(1)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4分)

(2)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4分)

(3)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折,使受挫,指摘。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①副词,推测语气,多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代词,其中的。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的。C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D项,根据选文第四段,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以、见、遇、独、疑、责、以、堕、隳、以、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将要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离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