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
铁凝
(1)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2)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3)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4)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__的时间,只是永不被__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5)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6)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7)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8)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
(9)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阅读行为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阅读以其快速、便捷正在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作者对网络阅读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而传统阅读凝聚了诸多艺术的神性。
C.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意在强调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反对直奔主题的各种功利心阅读。
D.如今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因为这一类书阅读后立竿见影,所以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2.如何理解第(7)段画线句中“重”和“轻”的含意?
3.文末画线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一句中“这”指代什么?结合文本概括说明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