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皆遵约束 约束:规约,规章

B.编类礼书 会:恰逢

C.鲁曰:“袭帕误耳……” 让:谦让

D.鲁复如此,文运昌乎! 其:大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rú jiāo 国家化由此开始。

B.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即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10. C,根据前后文意思,“让”解释为“责备”。

11、B “定都北京”说法不当,应该是“定都南京(应天府)”。

12、D “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理解不当,根据文意可知,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13、(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第(1)句中,“以”翻译为“因为”;“辞”翻译为“推辞”;“下阶”翻译为“降一个品级”;“不之许”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许之”,翻译为“不同意他的请求”。第(2)句中,“属文”翻译为“写文章”;“间”翻译为“偶尔”。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二十八年(1010),(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C

11.B(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12.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13.(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关键词:“假”“鬻”“逋”“物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关键词:“终”“戮”“过”各1分,句子大意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周,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日:“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臣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B.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C.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D.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发行的“宝券”“会子”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来也泛指一般的纸币。

B.《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C.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胡晋臣政治才能突出。他得到了制置使范成大的推荐,并受到孝宗的召见。他能够明确阐述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很快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人刚正不阿。他敢于上奏论述皇帝亲信的大臣受恩宠弄权的情况,皇上为此醒悟,从此近臣也十分害怕。

C.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侍郎林栗弹劾朱熹不接受任职的行为十分傲慢,胡晋臣上疏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遭到人们的议论。

D.胡晋臣对大宋尽忠职守。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辅政,竭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死于官任之上,可谓竭忠尽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5分)

(2)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5分)

10.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分析短语结构,准确判断每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弄清楚句子的成分,是准确断句的前提。该句中,“执政”是主持政事的人,该词应做“诘其故”的主语,应该在它的前面断开,排除B、D两项。“习招权”的意思是皇上的亲信弄权,后面不能连接上“丞相”,“丞相”是下一个句子的主语,排除A项。)

11.C(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2.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遭到人们的议论”错,“物论归重”的意思是人们认为他做事慎重。)

13.(1)胡晋臣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亏损,皇上稍微息怒,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折变”“霁”“首肯”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从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御朝”“同心”“帖然”各1分,句意2分)  

【文言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是蜀州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个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为著作佐郎兼任右曹郎官。

    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正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广泛听取采纳意见,通晓下面的事情,来消除没有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上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亏损,皇上稍微息怒,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上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胡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既分条详陈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上感叹醒悟,从此近臣们十分害怕。

    胡晋臣因为双亲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管理汉州,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次被召回,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治理水渠大坝,更改度量法,流通楮币。”皇上对辅政的大臣说:“胡晋臣所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任度支郎,多次升迁后担任侍御史。朱熹被任命为兵部郎官,因为脚有病未能就职。侍郎林栗和朱熹谈论《易经》不合,于是弹劾朱熹不立刻接受任职是傲慢行为。胡晋臣向皇帝进奏章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人们认为他做事慎重。

    光宗继承皇位,(胡晋臣)升迁为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宫内降恩坚持不下达,皇上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谢恩的日子,皇上命他分条列举军事政事的利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皇上,孝宗对他说:“嗣君提拔任用的几位大臣,很符合我的心意,听说朝廷之外也没有表示不同意的话。”胡晋臣磕头谢恩。

(胡晋臣)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上从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是以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为首要,其次涉及亲君子、远小人、抑制侥幸、消除结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人们没有不知道的。不久,死于官任之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①,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范氏、中行氏:春秋时晋国大夫,与智伯、赵、韓、魏合称“晋国六卿”。

10.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抓住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C.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 掩:遮掩

D.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

故国士报之

B.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

国士报之

C.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D.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

国士/报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剌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作了缜密的安排。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5分)

②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10.D(恨:仇恨)

11.B

12.C(“时刻提防,防范严密,作了缜密的安排”错)

13.①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赴死,女子为欣赏自己的人打扮。

②然而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以自己的行为来使天下后世怀着二心来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羞愧。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遂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库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10.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1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8.(3分)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9.(3分) 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10.(3分) A (“奖赏”于原文无据)

11.(10分)(1)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2)(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没有肩挑行李的吏员 。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谯周:人名 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0.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纪年法,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文中的“泰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迁”是指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制。文中“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结草"的典故记载:秦将杜回与晋将魏颗相遇,二人厮杀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杜回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魏颗,魏颗因此被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C.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而心怀不满的牢骚。

D.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但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晋武帝坚持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

10.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11 B项“除”指拜官授职,“贬”与“谪”相近。

12.D 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李密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孝期满,武帝再次征召他做太子洗马。

13.(1) (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暇”、“师”、“方”各1分,句意2分)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琐碎。(“敌”、“是以”“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港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潜,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考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如文中“康熙”就是清圣祖的年号。

C.隋唐起,中央朝廷一般设三省六部。明清时还沿用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其中吏部掌管文武官吏的考核、任免与升降等。

D.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名声很大,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人们称为“白燕堂”。这种孝顺家风也被他的儿子传承了下去。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彭鹏、陆陇其、邵嗣尧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予死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4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分)

10.C

11.C (“吏部掌管文武官吏的考核、任免与升降等”解说有误,武官的考核、任免与升降是由兵部掌管。)

12.B(“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分析有误。李天馥主张“奉行成宪,不失尺寸”,是不希望政令繁多以致劳民扰民,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意思,而不是“保守僵化”。)

13.  (1)(李天馥)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而被免除死刑。(“虑囚”“坐”各1分,句意3分。)

(2)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选择问句式)

(3)(汉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住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毫无隐瞒地全部陈述出来,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建议修筑高家堰重要堤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李天馥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皇上说:“机密的事务责任重大,不能任用喜欢多事的人。李天馥为人老成,清廉谨慎,学问品行都很优秀,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生事。”康熙三十二年,(李天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原籍,皇上赐给他亲笔书写的贞松匾额,用大儒的学识勉励他;又说:李天馥待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来。康熙三十四年,李天馥服丧将满,(朝廷)起用他担任先前的官职,进入内阁处理政事。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

他曾说:“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严格实施,不偏移一丝一毫,才是我报效国家朝廷的方法啊。”康熙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

李天馥在位时,注重人才,曾响应皇上诏令举荐彭鹏、陆陇其、邵嗣尧,(这些人)最终都成为名臣。(李天馥)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而被免除死刑。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在狱中,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李天馥侍奉父母很孝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有一双自燕飞来,不离开,人们称他守墓的茅屋为“白燕庐”。他的儿子李孚青,考中进士,担任编修的官职。因为替父亲(即李天馥)服丧而回乡,不再出来做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叵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风意。更广夫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范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 国子指国子监,又称国子寺,在隋唐时期,既是中央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教育主管机构。

C. 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 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崇敬之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 孔颖达少年及第,学惊宿儒。大业初年,他考中进士,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 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旨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 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储君的威严来进呈谏言。有人为他的安全担忧,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颖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5分)

(2)已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5分)

10. D

【解析】“舍之于家”,即杨玄感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封曲阜县男”,男是爵位。

11. C

【解析】“庶人”不能指太子,李承乾后来被废为庶人,史书追称其为“庶人承乾”。

12. B

【解析】他考中的是明经,明经和进士虽然都是科举的名目,但又有区别。

13. (1)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关键词:“疑滞”“改容”)

(2)自己的才华技艺虽然多,还是认为少,仍然向才华技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关键词:“犹”“就”)

【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余字。成年后,他尤其明悉《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还擅长算术和历法,会写文章。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意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颖达一举夺魁。那时颖达还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太宗曾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说什么?”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自己的才艺虽然多,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然认为少,却向才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炫耀聪明,凭才能和势力压人,文过饰非,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贞观六年,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兼国子司业。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承乾命令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增加了正言讽谏的渠道,学者都颂扬他。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颖达主讲《孝经》,颖达讲完后,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褒奖赞美他,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颖达说:“太子长大成人了,多次受到人当面斥责他的过失怎么合适?”颖达回答说:“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直言谏劝更加恳切,承乾不能接受。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大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荫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__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选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B.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C.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B.谥,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官死后,朝廷根据他身前事迹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评。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乡试,又称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凡中试者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廷玉出身显贵,仕途通达。以进士身份入仕,历任的官职都很显赫。

B.张廷玉器量纯全,颇有建树。上书建议约束江南棚民,录用其中才力出众者;军机处初设,规制皆由廷玉所定。

C.张廷玉周敏勤慎,很受皇上的倚重。康熙皇帝军政大事都倚赖他,临终时还任他为顾命大臣。

D.张廷玉历仕三朝,辅佐皇帝尽心尽力,也得到了天子的厚遇,是满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5分)

(2)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5分)

10.C(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11.D(“会元”应改为“解元”。)

12.C(“康熙”应为“雍正”。)

13.(1)对于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人,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人,朝廷应该加以考察、检验,合格者予以录用,希望朝廷能够聚集百姓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 “膂力”“技勇”“教训”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 “以” “抒诚”“他日” 各1分,大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张廷玉,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在康熙三十九年时考中进士,后改做庶吉士。后又通过考试被授与检讨职务,入直南书房,因为服丧回家。服丧期满,升迁为太子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职。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命张廷玉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予廕生视一品,提升为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又下诏命他入直南书房。与左都御史朱轼一起任顺天乡试考官,皇帝赞许他公正谨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不久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调任到户部。他上书说:“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广信、赣州,临近闽、粤等地,那些流离失业没有户籍的人,进入山里种植大麻,搭建草棚居住,称作‘棚民’。日子长了,(他们)繁衍的人口会一天天地多起来,(他们中)那些体格强健剥悍的人就会四处抢劫。请下诏命令督抚谨慎选择廉洁能干的州县长官,(对棚民)严加约束。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考察清楚,检验录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朝廷下诏让督抚议定施行。

雍正八年,皇上对西北用兵,命令增设军机房隆宗门内,让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总管事务。接着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制定规制:诸臣上奏,一般的事用疏章,从通政司上达,下放给内阁拟旨;重要的事用摺,从奏事处上达,下放给军机处拟旨,必须皇上硃笔亲自批复再下发。从此以后,内阁权移交给了军机处,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能够参与政事,每天必须进宫面见皇上,接受旨意,商议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机密。

张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奋谨慎,尤其为皇帝所仰仗。十三年,世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张廷玉与大学士鄂尔泰等一同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就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张廷玉__事务,授予他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编写完成,上表进献给皇帝,皇帝命令他仍然兼管翰林院的事务。乾隆十三年,因为年老多病,上书请求退休。皇帝颁发圣旨说:“爱卿受到两代皇帝的厚恩,况且尊奉先皇的遗命(你)可以配享太庙,哪有享受配享的元老之臣回家养老的呢?”张廷玉说:“宋代和明代享受配享待遇的各个大臣也有请求退休被允许的呀。况且七十岁退休,古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啊。” 皇上才答应廷玉退休,命令他等到第二年春天冰雪消融后,再乘船回到故乡。

二十年三月.张廷玉去世,皇帝诏命依然遵照世宗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谥号文和。到清朝结束,汉人大臣中,享受配享太庙待遇的,只有张廷玉一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