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恭人者,和州义里民家女。生而奇颖,有僧摩顶相之曰:“儿后大贵,惜顶骨少偏,当遭厄而后起。”
至正初,红巾大乱,天下绎骚,孙父母相继沦亡,无所依怙。年十三,流转濠州,托于郜氏。郜氏有女,颇亲爱之。居五年,郜女归于东丘郡侯花云,以孙为娣。时云从太祖南定金陵,东征江、浙,勤劳王事,靡有室家;而郜与孙形影相依,亲爱愈笃。
至正二十年,云以行枢密院判守太平府,挈家以行。时太平新附,粮饷未充,而地当东南要路,云与知府事许瑗昼夜筹画,未暇息肩;而暴雨水涨,陈友谅率舟师来寇。云结阵迎战,三日不休,城中乏食,士马俱惫,城遂陷。许瑗死。云叹曰:“城亡与亡耳!”贼缚云急。缚于舟樯,丛射杀之。妻郜氏,生子方三岁。已而闻云就缚,乃赴水死。孙奔救之,已无及矣。
家有苍头、婢、仆十余,一时星散。孙独收郜尸,瘗之。抱三岁儿而逃,为汉军所获。孙自度年少动人,一死非难,其奈儿何,乃断发剺面,自毁其容,杂处乞儿中,以故得免。至九江。鞠儿于渔舟。渔舟翁无子,遂留视如己子。未几,汉败,翁将谋夺其儿。孙氏觉之,故敛衣囊簪珥,嘱翁为守,抱儿浴于河津。翁以其留囊橐,不疑也。而孙竟窃儿去。夜宿陶穴中。天曙渡江,顷之,入芦渚中。渚有莲实,孙氏取以啖儿。凡七日,无一人语声,四围水绕,无由得渡。孙氏日夜号泣,祝天曰:“死难之臣,惟此一息,皇天忍绝之乎?”忽夜半有人掉舟来,急呼之,逢老父,号雷老,孙氏泣语之故,老父怜而载之,得达太祖行在。
太祖置儿于膝,视之,泣曰:“吾尝谓尔父黑面骁勇,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儿子将种,酷肖其形,此天生尔,以缵尔父功也。孙氏贞贤,必重报之。”以三岁儿袭父爵。赠郜氏东丘侯夫人。封孙氏为恭人,食二品俸,即子其儿,享年八十余,富贵没世。验之幼时僧相,若目睹其终始行,亦神哉矣。
(节选自《觅灯因话·孙恭人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B.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C.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D.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1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正”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红巾”指红巾军,是元代末期由汉人组成的起义军,最初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
C.“苍头”可以指裹头的军队,也可以指奴仆,还可以指年老的人,本文中指卫兵。
D.“太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常把第二代帝王庙号定为“太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初年,红巾起义,天下动乱,孙恭人父母相继去世,孙恭人几经流转,寄身于郜氏家,和郜氏的女儿关系很好。
B.陈友谅率船队侵犯太平,花云列阵迎战,最终城陷战死,郜氏闻讯也投河自尽,孙氏想救人却没来得及。
C.孙恭人带着孩子被困在一片芦渚中,只能用莲子来喂孩子。她日夜哭号:“死难之臣,只剩下这一口气了,上天怎么忍心断绝?”
D.孙恭人几经磨难,终于将花云遗子带到太祖面前,因此受到封赏。后来她活了八十多岁,一直富贵,应验了幼时僧人的预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从太祖南定金陵,东征江、浙,勤劳王事,靡有室家。
②孙自度年少动人,一死非难,其奈儿何。
③孙氏觉之,故敛衣囊簪珥,嘱翁为守,抱儿浴于河津。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20:36:08
免费下载:《2015-2016学年安徽合肥八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恭人者,和州义里民家女。生而奇颖,有僧摩顶相之曰:“儿后大贵,惜顶骨少偏,当遭厄而后起。”
至正初,红巾大乱,天下绎骚,孙父母相继沦亡,无所依怙。年十三,流转濠州,托于郜氏。郜氏有女,颇亲爱之。居五年,郜女归于东丘郡侯花云,以孙为娣。时云从太祖南定金陵,东征江、浙,勤劳王事,靡有室家;而郜与孙形影相依,亲爱愈笃。
至正二十年,云以行枢密院判守太平府,挈家以行。时太平新附,粮饷未充,而地当东南要路,云与知府事许瑗昼夜筹画,未暇息肩;而暴雨水涨,陈友谅率舟师来寇。云结阵迎战,三日不休,城中乏食,士马俱惫,城遂陷。许瑗死。云叹曰:“城亡与亡耳!”贼缚云急。缚于舟樯,丛射杀之。妻郜氏,生子方三岁。已而闻云就缚,乃赴水死。孙奔救之,已无及矣。
家有苍头、婢、仆十余,一时星散。孙独收郜尸,瘗之。抱三岁儿而逃,为汉军所获。孙自度年少动人,一死非难,其奈儿何,乃断发剺面,自毁其容,杂处乞儿中,以故得免。至九江。鞠儿于渔舟。渔舟翁无子,遂留视如己子。未几,汉败,翁将谋夺其儿。孙氏觉之,故敛衣囊簪珥,嘱翁为守,抱儿浴于河津。翁以其留囊橐,不疑也。而孙竟窃儿去。夜宿陶穴中。天曙渡江,顷之,入芦渚中。渚有莲实,孙氏取以啖儿。凡七日,无一人语声,四围水绕,无由得渡。孙氏日夜号泣,祝天曰:“死难之臣,惟此一息,皇天忍绝之乎?”忽夜半有人掉舟来,急呼之,逢老父,号雷老,孙氏泣语之故,老父怜而载之,得达太祖行在。
太祖置儿于膝,视之,泣曰:“吾尝谓尔父黑面骁勇,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儿子将种,酷肖其形,此天生尔,以缵尔父功也。孙氏贞贤,必重报之。”以三岁儿袭父爵。赠郜氏东丘侯夫人。封孙氏为恭人,食二品俸,即子其儿,享年八十余,富贵没世。验之幼时僧相,若目睹其终始行,亦神哉矣。
(节选自《觅灯因话·孙恭人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B.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C.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D.不意其赤心忠义如此/城陷之日/尽传一门死节/吾深痛之/以为安得彼有孑遗/尽力图报/而孰知天卒存其孤也
1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正”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红巾”指红巾军,是元代末期由汉人组成的起义军,最初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
C.“苍头”可以指裹头的军队,也可以指奴仆,还可以指年老的人,本文中指卫兵。
D.“太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常把第二代帝王庙号定为“太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初年,红巾起义,天下动乱,孙恭人父母相继去世,孙恭人几经流转,寄身于郜氏家,和郜氏的女儿关系很好。
B.陈友谅率船队侵犯太平,花云列阵迎战,最终城陷战死,郜氏闻讯也投河自尽,孙氏想救人却没来得及。
C.孙恭人带着孩子被困在一片芦渚中,只能用莲子来喂孩子。她日夜哭号:“死难之臣,只剩下这一口气了,上天怎么忍心断绝?”
D.孙恭人几经磨难,终于将花云遗子带到太祖面前,因此受到封赏。后来她活了八十多岁,一直富贵,应验了幼时僧人的预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从太祖南定金陵,东征江、浙,勤劳王事,靡有室家。
②孙自度年少动人,一死非难,其奈儿何。
③孙氏觉之,故敛衣囊簪珥,嘱翁为守,抱儿浴于河津。
本题关键词:后顶,顶后皮质,顶颞后斜线,顶叶中央后回,顶骨骨膜,人文主义思想家,吊顶面板,基础顶面,吊顶面层,平面吊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