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于马邑。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B.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C.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D.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非常喜欢宇文神举,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

B.宇文神举是一个治理有方的人。在治理并州的时候,宇文神举针对此地的现实状况,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月之间,远近心悦诚服。

C.宇文神举对待士人礼贤敬重,黄门侍郎卢思道曾参与反叛,被捉住后,将要被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

D.周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恐怕自己遭殃,心中不安。后来被周宣帝派人赐毒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5分)

(2)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5分)

10.D(3分)【解析】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11.A(3分)【解析】“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12.A(3分)【解析】“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错误,因为宇文神举被任命为帅都督是在“(武帝)保定元年”后。

13.(10分) (1)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5分)(“孤”“夙”“器异”各1分,句意2分)

(2)刚平定没多久,民风浅薄奸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5分)(“甫”“浇讹”“豪右”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世宗初年,开始担任中侍上士。世宗留意有知识的翰林,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武帝保定元年,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升任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保定四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主管小宫伯。天和元年,升右宫伯中大夫,晋封清河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建德元年,升京兆尹。三年,出任熊州刺史。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齐人很害怕他。五年,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室别都,控制着交通要道。刚平定没多久,民风轻薄狡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宇文神举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个月之内,远近心悦诚服。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

   宣政元年,神举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皇帝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准备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就是这样礼贤敬重文人。适逢稽胡反叛,侵入西河。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赴援。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

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当作心腹委任。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时四十八岁。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__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潼、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议,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B.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C.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__税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庆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 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 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B(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11.C(【解析】“冒用上级尊号”错误,应为冒用帝王尊号)

12.B(【解析】“自率兵征讨”错误,原文有"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意思是吴百朋下令,蔡汝兰捵擒获清规)

13.(1)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羽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采分点:“阳”“悉”各1分,译出大意3分。共5分)

(2)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少数民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指着手掌看一样。(采分点:“亭障”“指掌”各1分,泽出大意3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授职为永丰知县。他受征召,就任御史,历任淮、扬、湖广的按察使。晋升为大理寺丞、右少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夏天,他升任右佥都御史、郧阳巡抚。改任提督,负责军务,巡视南昌、赣州、汀州、漳州。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伐、平定河源的乱贼李亚元、程乡的乱贼叶丹楼,又会师一处,在海丰打败倭寇。起初,广__埔的百姓蓝松山、余大眷倡导叛乱,在漳州、延平、兴州、泉州之间流窜、抢劫。官军击败了他们,他们逃到永春,与香寮的盗贼蓝阿普、范继祖联合侵犯德化,被都指挥耿宗元打败,他们假装请求招安。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徒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叛贼巢穴没有攻下。三个巢穴是指和平的李文彪所占据的岑冈,龙南的谢允樟所占据的高沙,赖清规所占据的下历。朝廷因为倭患棘手,十年没有讨伐三股乱贼。李文彪死后,他的儿子李珍与江月照接替他,更加猖獗。嘉靖四十四年(1565)秋天,吴百朋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依然巡防上述地区。他上奏说“:三个巢穴的乱贼冒犯尊卑之礼而称王,即刻招安即刻又叛乱。广东的和平、龙川、兴宁,江西的龙南、信丰、安远,被蚕食过半。不赶紧讨伐,祸害不可言说。三个巢穴中只有赖清规的势力跨江西、广东六县,最违逆圣命,讨伐必须从下历开始。”世宗将奏章交给部中议论,并依从了他。吴百朋便命令守备蔡汝兰在苦竹嶂讨伐并擒拿了赖清规,震慑了众贼。

隆庆初年,吏部因为吴百朋颇受兵营之苦,渐次升他任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奏请穆宗仍将吴百朋留任负责剿灭乱贼,穆宗下诏将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依旧巡抚故地。吴百朋上奏,春天用兵妨碍农田的耕作,应该进行招安,穆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请求回乡终养天年,穆宗不同意。改任为刑部右侍郎。父亲去世后回乡服丧,再度出山时改任兵部职。

万历初年,奉命巡视宣州、大同、山西三镇。吴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等八件事情考核边疆大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的官吏,分别受到升官赏赐或罢免的处理。又进呈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了如指掌。后由于探视母亲回乡。又出任南京右都御史,升任刑部尚书。过了一年去世。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府檄摄其县。及摄长洲、华亭,皆有声。

浙东提举常平王华甫辟主管帐司文字。时,钱庚孙守常,朱熠守平江,吴君擢守嘉兴,皆倚嬖幸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震赞之也。

震曰:“民生蹶矣,岂宜重困之?”以没官田三庄所入,应之。补刻《六经》《仪礼》,修复朱熹祠,树晏殊里门曰“旧学坊”,置祭社稷器,复风雷祀,劝民种麦,禁竞渡船,焚一千三百余艘,用其丁铁创军器五百间。升提举常平仓司。旧有结关拒逮捕事系郡狱二十八年,存者十无三、四,以事关尚书省,无敢决其狱者。震谓结关犹他郡之结甲也,非作乱比,况已数赦,于是皆释之。新城与光泽地犬牙相入,民夹溪而处,岁常忿斗争渔,会知县事蹇雄为政扰民,因相结拒,起焚掠,震乃劾罢雄,谕其民散去。初,常平有慈幼局,为贫而弃子者设。久而名存实亡,震谓收哺于既弃之后,不若先其未弃保全之,乃损益旧法。凡当娩而贫者,里胥请于官赡之。弃者许人收养,官出粟给所收家。成活者众。震论役法,先令县核民产业,不使下户受抑于上户。大兴水利,废陂、坏堰及为豪右所占者,复之。

移浙东提举,时皇叔大父福王与芮判绍兴府,遂兼王府长史。震奏曰:“朝廷之制,尊卑不同,而纪纲不可紊,外虽藩王,监司得言之。今为其属,岂敢察其非,奈何自臣复坏其法?”固辞长史,累进宗正少卿,皆不拜。

震尝告人曰:“非圣人之书不可观,无益之诗文不作可也。”居官恒黎明视事,事至立断,自奉俭,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所著《日抄》一百卷,卒,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节选自《续通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B.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C.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D.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宝佑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进士第,即考中进士。

B.浙东提举,提举,职官名。宋代设立,专门主管特种事务。元明沿其制,清以内务府大臣担任。

C.《六经》是指《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 《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论语》《春秋经(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D.“私谥曰‘文洁先生’”中的“谥”,即“谥号”,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官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震任吴县尉,曾权摄华亭、长洲县,为官有声望,得到百姓认可。

B.黄震不愧为中国古代集勤、俭、能、直于一身的清官、好官。

C.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看到黄震的思想境界和高尚人品,而且还可以了解黄震的治学和创新理念。

D.黄震不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心系百姓,为官正直,体现了“以民为本” 的处事准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倚嬖幸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

(2)居官恒黎明视事,事至立断,自奉俭,人有急难周之,不少吝。

10.C (3分)

11.C(3分)【解析】《六经 》中无《论语》,应是《乐经》。

12.C(3分)【解析】没有谈到创新理念。
13.(1)皆恃宠压民。王华甫病重,但仍强起弹劾罢免了这三个人。( “嬖幸”“厉民”“革” “劾罢”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嬖幸”受宠爱 ;“厉民” 苛待人民,欺压百姓;革,急。病革指病情危急;“劾罢”, 弹劾罢免。)

(2)其为官,天不亮就到职办公,处理事情果断,自奉节俭,遇人有急难,则慷慨周济,一点都不吝啬。(“视事”,“奉俭”,“周”,“少”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人。于宝佑四年考中进士,调任吴县县尉。吴县有许多豪势之家,他们告私债则勾结官属之尉,致使民多死于尉卒之手。黄震到任后,不受理贵家之告,所颁檄文震慑全县。到治理长洲、华亭时,皆有名声。

  浙东提举常平王华甫用黄震主管帐司文字。当时,钱庚孙守常州,朱熠守平江,吴君擢守嘉兴,皆恃宠压民,王华甫病重,但仍强起弹劾罢免了这三个人。黄震对华甫所为十分赞赏。

震说:“老百姓已经很困苦,难道忍心再增加他们的苦难吗?”黄震不得已,只好拿官田收入来打发转运司。在这段时间里,黄震还组织补刻《六经》、《仪礼》,修复朱熹祠堂,树立晏殊旧居门牌曰“旧学坊”,制造祭祀社稷的器物,恢复风雷的祭祀祈祷,劝导农民种麦,禁止造竞渡比赛用船,并焚毁一千三百多艘船只,将其材料用来建造军营五百间。

  黄震得以升为提举常平仓司。旧有因结关抗拒逮捕者被判入郡中牢狱二十八年,活着的十个里面也没有三四个了,因为此事与尚书省有关,所以一般执法官吏不敢轻易决断,黄震认为:结关好比其他郡之结甲,不能视为作乱。何况已经分批予以赦免,于是将尚在狱中的结关者全部释放了。新城与光泽两地边界犬牙相交,两地百姓夹河而居,常常为争河中之鱼发生争斗。恰遇知县蹇雄为政扰民,他们相互联结起来,以致发生焚烧劫掠的事件。黄震弹劾罢免了蹇雄,百姓纷纷离去。起初,常平司下有慈幼局,主要是为了收容哺养那些被遗弃的婴儿与小孩。但是,时间一长,慈幼局便名存实亡。黄震认为:与其被动地收哺那些已弃之婴孩,不如设法在婴孩未弃之前采取保全措施。于是,修改原有之法,对那因贫困而不能哺养孩子的人家,经申请后,由官府帮助赡养,对已弃之婴孩,容许由他人收养,官府出粮给收养之家。这些措施使得许多弃儿活了下来。黄震在谈论劳役之法时认为,劳役之法不应扰民生产,不应使下户受抑于上户。黄震还提倡大兴水利,恢复了许多废弃的陂塘、损坏的堰渠以及被豪势之家霸占的水利设施。

  (黄震在改任提点刑狱后,有富贵之家害民,黄震予以严惩,遭到富贵之家的怨恨。黄震还强行把富人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百姓,也遭到富人的怨恨。御史中丞陈坚根据谗者的言论,劾罢了黄震。所谓谗者,就是那些怨恨黄震的富人。于是,黄震只得去奉云台祠。贾似道罢相后,召黄震为宗正寺簿,朝廷还打算让他与俞浙并为监察御史,由于内戚害怕黄震的刚直而从中阻挠,皇上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俞浙也因直言而被迫去职)

  黄震后移浙东提举常平,当时,皇叔大父福王与芮判绍兴府,黄震遂兼王府长史。黄震为此上奏说:“朝廷之制,尊卑不同,但朝廷纲纪不可打乱,按理在外虽是藩王,监司也可察之,现在监司成了藩王部属,又怎敢察主人之非呢?为何要从我开始坏其法呢?”黄震由是坚决不受长史之职。后命黄震进侍左郎官及宗正少卿,皆不受拜。

  黄震曾对人说:“不是圣人之书不要读,无益之诗文不做可也。”其为官,天不亮就到职办公,处理事情果断,自奉节俭,遇人有急难,则慷慨周济,一点都不吝啬。着有《日抄》一百卷,去世后,其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文锦,安丘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瑾诛,起故官。再迁郎中。迁安庆知府,度宁王宸濠必反,与都指挥杨锐为御备计。宸濠果反,浮江下。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玺书褒美,擢太仆少卿。

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大同北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文锦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议于城北九十里外,增设五堡。参将贾鉴督役严,卒已怨。及堡成,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戍之。众惮行,请募新丁,僚吏咸以为言。文锦怒曰:“如此,则令不行矣。镇亲兵先往,孰敢后!”亲兵素游惰有室。闻当发,大恐。请孑身往,得分番。又不听,严趣之。鉴承风,杖其队长。诸边卒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至是,卒郭鉴、柳忠等乘众愤,遂倡乱。杀贾鉴,裂其尸,走出塞,屯焦山墩。文锦恐与外寇连,令副将时陈等招之入城,即索治首乱者。郭鉴等大惧,复聚为乱,焚大同府门,入行都司纵狱囚,又焚都御史府门。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出故总兵朱振于狱,胁为帅。时嘉靖三年八月也。

事闻,帝命侍郎李昆赦乱卒。昆为文锦请恤典,不报,久之,文锦父政讼其子守安庆功,礼部为之请,终不许。文锦妻李氏复上疏哀请。帝怒,命执赍疏者治之。副都御史陈洪谟言:“文锦偾事,朝廷戮之可也。假手士卒,传之四方,损国威不小。”复降旨诘责。自是,廷臣不敢言。万历中,始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追忠愍。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B. 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C. 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D. 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 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 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文锦料事精准,并提前防备。他料定宁王一定反叛,当攻打南京时,他策动士兵责备宁王的不义之举。

B. 张文锦加强战备,有军事头脑。他针对大同以北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修筑五个城堡对敌寇进行防御。

C. 张文锦治兵不当,激起众怒。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贾鉴催督甚急,引起了军队的__,导致军事变乱。

D. 张文锦死于兵变,死得可惜。张文锦死后,上至礼部、朝廷命官,下到家人多次请求朝廷给予抚恤,未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瑾诛,起故官。
(2)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

10.C

11.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12.D(“未果”表述不当,文段末尾“万历中,始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追忠愍。”这就是对张文锦的抚恤。)

13.(1)正德初年,张文锦被刘瑾诬陷,逮捕关押在监狱中,罢官为民。刘瑾被诛后,被朝廷起用官复原职。(给分点:逮系、斥、故,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敌人侵犯宣化府却又不能攻入城内的原因,是因为葛谷、白阳等各堡垒作为屏障。现在城外就是战场,拿什么给予防御呢?(给分点:……者……也、何以、示重,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张文锦,山东安丘人,弘治十二年进士,职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年,被刘瑾诬陷,皇帝命令缉捕入狱,罢官为民。刘瑾被诛后,被朝廷起用官复原职。后又升迁任户部郎中。不久调往安庆任知府。 张文锦在安庆府任上时,认为宁王朱辰濠不久必定会起兵反叛,于是就跟都指挥使杨锐提前做好了防备的计划。不久宁王朱辰濠果然起兵叛乱,带兵沿江而下。张文锦担心叛军会进攻南京,在叛军到达安庆时,命令军士登上城楼,以君臣大义责备宁王。宁王被辱,于是停兵攻打安庆,却久攻不下。后宁王兵败被诛,朝廷亲撰表彰诏书赞扬其功绩,擢升为太仆寺少卿。 
    嘉靖元年,官封为右副都御史,兼任大同府巡抚。考虑到大同府以北乃平畴旷野,若有敌兵侵犯则没有御敌的凭借之所,张文锦说,“敌人来犯宣化府却又不能攻入城内的原因,是因为城外有葛谷、白阳等堡垒作为屏障之故。但是现在大同城外一马平川,出城即是战场,拿什么给予防御呢?”因此与众官商定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增修五座城堡。负责监工的参将贾鉴督促甚严,因此役卒们都心怀怨恨。 等五城建好,文锦等计划派大同镇卒两千五百余户前往驻守,士卒们害怕远行,于是建议招募新兵派驻,部署各级官吏也赞同这个意见。张文锦于是生气的说,“如果这样,那么军队发出的命令将不会再被贯彻执行。大同巡抚衙门的镇兵务必带头出发。如果有拖延迟疑的一定会军法处置。”但是其身边的亲兵们平时放纵懒散惯了,且都有家室,听说要出外驻守,都很担忧自己的家人,便向文锦请求只身前往,不带家眷同行。然而文锦拒绝了兵士们的请求,而且严厉督促他们尽快前行。贾鉴秉承文锦的意思,杖责了执行不力的亲兵队长,因此引起了边卒的怨愤。在此前,已经发生过甘州第五卫所杀死驻守巡抚许铭的事情,而朝廷只是对带头叛乱的士兵进行了很轻微的处罚,所以兵卒们都毫无忌惮。所以终于导致了郭鉴、柳忠等人趁乱起事。叛军杀死了贾鉴,分裂其尸身,冲出边塞,驻扎在山峦之上。文锦恐怕叛军向外勾结蒙古军队,于是命令副将时陈等人招降叛军回城,却又暗地下令缉捕带头叛乱的首脑。于是郭鉴等人大为惊恐,又聚众叛乱,烧掉了大同府城门,冲进巡抚等官署衙门,放出了羁押的囚犯,并纵火烧掉了都御史衙门。文锦闻讯后__逃走,藏匿在博野王府内。叛军得知后欲放火烧掉王府,博野王害怕,于是向叛军献出了张文锦。叛军杀死文锦,也分裂了他的尸身。然后又焚烧了总兵衙门。叛军放出了因事被系入狱的前总兵朱振,胁持其为大同总兵。其时实在大明嘉靖三年八月。 
    大同兵变的事情被朝廷知道后,上命兵部仕郎李昆招抚叛军。李昆乃上书朝廷请求为张文锦进行抚恤,被朝廷驳回。文锦之父张政后来又上书争请其驻守安庆时的功绩,礼部念其功劳,代为上书朝廷请功最终也没有得到批准。不久文锦妻又上书朝廷恳请抚恤,皇帝大怒,命令对那些上书为张文锦说话的官员全部进出处罚。副都御史陈洪谟对皇帝说:“张文锦处理兵事不当以致引起兵变,朝廷对他进行处罚就可以了,如果纵容让兵士们来处理自己的主帅,一旦传之于天下,对我大明的声誉影响可是很不好的。”皇帝于是下令诘责陈洪谟,此后朝廷臣不敢再议论这件事情。万历年间,方追赠为右都御史。天启年间,追谥为“忠愍”。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11.下列是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5分)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5分)

10.C

11.B(“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2.C(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13.(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据”、“刎”、“所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以为”、 “宜”、“寝”、“从”各1分,句意1分。“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对学生不作要求。)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馀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馀年。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

[注]①虫出:人死数日后尸体生虫。比喻死后无人掩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B.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C.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D.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dào jiāo 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__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祖途径赵国时,虽然赵王张敖对他的礼节十分恭敬,但还是被高祖傲慢地呵斥,这让赵王的手下十分不满。

B.赵王张敖为人忠厚,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制止,致使赵王受牵连获罪。

C.田叔对赵王十分忠诚,在贯高谋反事发后,自愿以家奴身份追随赵王,后来事情查清,赵王向皇上推荐了田叔。

D.出于对太后身体的忧虑,田叔劝景帝不要管梁孝王犯法的事,景帝因此觉得田叔非常贤能,让他做了鲁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5分)

(2) 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5分)

4.C   5.B   6.D  

7.翻译:

(1)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会,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省略句,独,何为各1分,句意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王昶字文舒,少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绝侈靡,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振旅而还。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王昶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B.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C.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D.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建时代太子多居住东宫,所以常用“东宫”称太子。有时东宫又是太后的居所。
B.关内在明清以前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方,文中的“关内侯”是一个爵位名。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在夏商周时期又称为庠序。
D.三司在西汉时期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到魏晋时期依然位居极品。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昶关心朝政,成绩显著。担任洛阳典农,勤恳勉励百姓开垦了很多田土,不在朝廷任职,仍想着朝政,积极提出治国建议。

B.王昶审时度势,治军有方。在徐州任职期间,根据需要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方便训练水军,又广泛开垦农田,使仓库粮食充盈。
C.王昶见识卓越,深得信任。嘉平初年,他提出崇道笃学、用考试等五条治国建议,受到诏书褒奖,皇帝因此命他拟制考核百官的方案。

D.王昶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他利用孙权流放良臣,引发遮庶纷争的机会,挑起吴、蜀矛盾,发动战争并获得成功,被升任征南大将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5分)

4.(3分)B

5.(3分)C

6.(3分)D

7.(1)(5分)考试就犹如绳,没有放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判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而空谈官员是否称职的。(译出大意,2分。“意正曲直”“黜陟”“能否”翻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遣几路军队顺着大路撤回,让贼敌望见而使他们感到高兴。(译出大意,2分。“引致”“案”“喜之”翻译正确一处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征拜散骑常侍。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

  太康初,拜右仆射。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混一,宜用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以舒为左仆射,领吏部。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以年老,每称疾逊位。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韦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为卑贱之服。

②画筹: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

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B.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C.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D.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

  A.台辅,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舒不愿要虚名。40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魏舒为人坦诚。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魏舒才华出众。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官清廉。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5分)

  

‚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5分)

10.A(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11.B(廉,是指为官廉正) 

12.D(“均因清廉”以偏概全)

13.(10分)

(1)钟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于射箭。魏舒射姿优雅(容貌风范清闲优雅),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的,满座之人(露出)惊讶的样子,没有人能与他匹敌(相当)。(“其”“中”“坐”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的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够辞掉荣耀有个良好结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过谁(这种人)。(“时论”“善终”“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是任城樊地人。年幼时父亲死去,被外祖父宁氏家收养。身高八尺二寸,体形容貌秀美伟岸,能喝一石多酒,然而迟钝质朴,不被乡亲们看重。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韦衣,进入山中沼泽地,以捕鱼打猎为业。只有太原王乂对魏舒说:“你最终将成为宰相,然而如今不能让妻子儿女免去饥寒,我应当帮你经营生计。”时常赈济魏舒生活上的不足,魏舒接受并不推辞。 

  他四十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宗族人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别去赴试,可以此表现高洁。魏舒说:“如果赴试而考不中,那责任在我,怎能以不赴试窃取高洁的虚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学功课。百天学习一部《经》,因而对答策问并考中。朝廷授他渑池长,又升迁任浚仪令,后入朝任尚书郎。当时要挑选淘汰郎官,不称职的要罢免。魏舒说:“我就是该淘汰的人。”卷起被褥就走。一向没有高论的同僚中人都面有愧色,谈论此事的人称道魏舒。

  逐渐迁任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经常和部下射箭,魏舒常常为他计算射箭成绩而已。后来遇上友人不足,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魏舒善于射箭。钟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于射箭。魏舒射姿优雅(容貌风范清闲优雅),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的,满座之人(露出)惊讶的样子,没有人能与他匹敌(相当)。钟毓感叹着道歉说:“我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有如此好的射艺,难道仅限于射箭这一件事吗!”魏舒转任相国参军,被封为剧阳子。在官府朝中细碎的事务上,未曾看出魏舒(治政)的好坏;至于关系到国家废兴的大事,众人没有能作出决断的,魏舒慢慢筹划它,往往超出众议之外。文帝深深器重他,每逢朝会完毕,用目光送走他说:“魏舒容貌堂堂,是众人的领袖。”迁任宜阳、荥阳两郡太守,很有好名声。征入朝中担任散骑常侍。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简明仁爱而有名声。又入朝担任侍中。武帝因为魏舒清廉朴素,特地赐他百匹绢。迁任尚书。

太康初年,官拜右仆射。魏舒与卫罐、山涛、张华等人认为天下统一,应按照古代典章在泰山封禅,前后多次陈述此事,皇帝谦让不同意。任命魏舒为左仆射,兼管吏部。魏舒德高望重,俸禄赏赐分送给亲属,家中没有多余财物。因年老,常称病辞职。当时的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够辞掉荣耀有个良好结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过别人。太熙元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谧号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10.A

11.A (一甲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12.A (“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13.(10分,每题5分)

⑴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

⑵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配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句意2分,“豫”“第”“赙”各1分)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上言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 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金明西北边有浑州川, 土地肥沃平坦。在浑州川的尽头处有叫桥子谷的地方, 这是敌寇出入的狭隘通道。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的旁边修筑招安砦, 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 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砦, 王信修筑龙安砦, 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 修筑十一座城池。到开通名、平戎之道, 沟通永和、乌仁关, 将东西阵法更换为方阵,这样减少了不少兵械。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 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调往定州,奉召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封为颍国公。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

(选自《明史•朱亮祖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B.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C.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D.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枢密院”,元代,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被朱元璋废除。

B.“洪武元年”,“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元年”即第一年。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起源于秦始皇。

C.“圹志”,“圹” 堑穴也,即“墓穴”,“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D.“侯”,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亮祖作战勇悍。徐达等围攻建康,朱亮祖突围,使常遇春被创而还,令徐达手下诸将不敢出战。

B.朱亮祖战功卓著。朱亮祖曾俘获同佥元帅,在克崇安、下天台、取广东、平广西等战斗中立下战功。

C.朱亮祖得到太祖赏识。朱亮祖在洪武三年被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世袭罔替,后虽被杀,但死后仍以侯礼葬。

D.朱亮祖不得善终。朱亮祖因在伐蜀中曾擅杀军校等不法行为被揭发,触怒皇帝,连同儿子一起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5分)

(2)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5分)

10. C

【解析】注意区分几个选项的差别,关键点在“番遇知县道同”和第二个“亮祖”分别做后句的主语,不做前句的宾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