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画 皮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女喜,从生归。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
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遇于野,长跪乞救。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自不敢窥也,使妻窥之。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号。婢入烛之,生已死。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幸遁未远!”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去少顷而返,曰:“果有之。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飕飕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术浅,诚不能起死。市上有疯者,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习知之,乃别道士,与嫂俱往。
见乞人颠歌道上,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固哀之。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陈红涨于面,有难色。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格格而下,停结胸间。乞人遂起,行已不顾。追而求之,不知所在,惭恨而归。
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陈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以手抚尸,渐温。天明,竟活。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微告妻 微:暗中
B.偶适市,遇一道士 适:恰逢
C.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 匝:环绕
D.道士谢不能 谢:推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至为妖 大王来何操
B.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 扣舷而歌之
C.道士以木剑枭其首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B.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C.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D.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王生路上遇到一个女子,带回家去,藏到密室。过后告诉妻子,妻子劝他把她打发走,但是王生不听。
B.道士见王生满身邪气,问他遇到什么,王生不肯以实相告。他虽然觉得道士的话有点奇怪,但还是认为道士是借除灾驱邪来骗饭吃。
C.王生终于明白自己心爱的姝丽是一个恶鬼时,急忙追赶道士,把实情告诉他。道士闻言,拿着木剑到王家去,施法杀死了恶鬼。
D.陈氏抱着王生的尸体痛哭,悲痛得想要呕吐,突然吐出一块结实的东西直落王生胸腔,陈氏一看,竟是一颗人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 分)
四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分)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分)
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4分)
9.B 10.C 11.A 12.C
13(4)父母贪财,把我卖给大户人家作妾。正妻十分妒忌,早晚都辱骂责打侮辱我,我实在忍无可忍,想逃得远远的。(4分)
评分标准: 4分,重点词“赂”“鬻”“嫡”“詈、楚”“堪”“遁”,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镇武宁 徙:调任
B.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属:嘱咐
C.天子不垂原宥 宥:宽恕
D.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报:回报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B.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C.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D.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C.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5分)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5分)
7、B属:归属
8.C
9.B(古代少数民族一般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10.B(说霍彦威靠着淳于晏的帮助学会了礼节,于文无据。)
11.(1)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方”、“内难”“岂”“乃”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常聘他跟从自己,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高”、“自从”“无”、“以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后来事奉梁太祖,太祖也喜欢他,升迁为邠宁节度使。李茂贞派后梁的叛将刘知俊攻打邠州,霍彦威坚守一年多,每次捉到刘知俊的俘虏,一定放还,刘知俊感激他,后来就不再进攻了。迁徙到天平,和后晋的军队在黄河边相互对峙。后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后来,赵在礼__,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城中之人有什么罪,戍卒思归不得回家罢了!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霍彦威自己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庄宗死了,霍彦威跟随明宗进入洛阳,首先率领群臣劝明宗称帝,内外事物,都由霍彦威决定。霍彦威平时与段凝、温韬有矛盾,就擅自抓捕段凝、温韬下狱,准备杀掉,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霍彦威调任镇守平卢。朱守殷__,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少数民族的规矩,起兵指挥军队,以传箭为号令,然而不允许以下对上威有个宾客叫淳于晏,年少时考上明经科,遭遇乱世,归附霍彦威。霍彦威曾经战败逃走,
部下兵无人相从,只有淳于晏徒步提一剑相从于荆棘之间才免于一死。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常聘他跟从自己,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天成三年冬,霍彦威死于镇守任上。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①,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③.会广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
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新唐书•甄济传》)
【注】①诸府:几个官署。②钧礼:表敬的礼节。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B.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C.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D.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C.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D.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济文章雅致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
B.蔡希德虽为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大将,但也是性情中人,敬慕有气节的人。安禄山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惧,终于感动蔡希德,并回报安禄山甄济有病在身。
C.因被安禄山感动,甄济出任安禄山的属官,但他淡泊仕途,且性格刚直能正直论事。他觉察安禄山有反谋,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
D.安庆绪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国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
②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
(10)“卫”为地名,是“至”的处所,后面停顿,排除AC;“为起”的主语是“甄济”,“禄山”是下一句主语,两者不可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B译文为:安禄山到了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拜访他,甄济不得已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行礼.
(11)B“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出等”错误,“出”为从京城到地方任职,为官职调动,不是升职.
(12)C “因被安禄山感动错",后文提到他的出山是不得已.
(13)①左右,在身边;阳,假装;舁,抬着.译文为: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装吐血,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
②趋前,走到他跟前;引颈,伸出脖子;以实病告,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译文为: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
答案:
(1)B
(2)B
(3)C
(4)①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装吐血,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
②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
参考译文: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他的叔父曾任幽州、凉州都督,家在卫州,他的宗族因为侠义著称.甄济从小就成了孤儿,只喜欢学习,因为文雅著称.居住在青岩山十多年,远近的人都钦佩他的仁义,环山都没有敢打猎捕鱼的.采访使(官职名)苗晋卿推荐他,各部门五次征聘他,朝廷的诏书下发过十次,他坚持不出任官职.
天宝(唐玄宗年号)十年,甄济以左拾遗的官职应召,还没有到任而安禄山入朝,向唐玄宗请求把甄济给他,任命他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到了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拜访他,甄济不得已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行礼.他在任上,议论问题非常正直.时间长了,发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不接受规劝.甄济一直和卫令(官职名)齐?关系很好,因此面见安禄山请求回到卫州,把情况都详细告诉了齐.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装吐血,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携带封刀去召他,说:“如果甄济不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面色不改,用左手写道:“无法出行.”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后来庆绪有让人强行抬着他到了洛阳安国观.恰逢广平王李极平定洛阳,甄济到军营求见痛哭,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诏让他到三司署,让叛贼官员向他跪拜,让他们感到惭愧.任命甄济为秘书郎,有人说官职太低,改任为太子舍人.
来瑱征聘他担任陕西襄阳参谋,官封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的庙占地九十亩,甄济在它旁边建立宅第.来瑱死后,甄济在此隐居了七年.大历(唐代宗年号)初期,江西节度使魏少游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去世.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古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三个月。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5分)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分)
10.C
11.B(“小功”为五个月。)
12.B(“唐睿宗停止修建道观”属无中生有;且魏知古前后两次进谏,第一次是站在百姓角度,第二次站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角度。)
13.(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乖”、“崇”、“震摇”、“藉藉”各1分,句意1分。)
(2)(魏知古)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通判苏州。二浙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
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大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非才,由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湜、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入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
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
(节选自《宋史·梅挚传》)
10.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B.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C.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D.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掖是宫中的旁舍,为妃嫔居住的地方。
B.学士在古代既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泛指读书人。
C.庑即堂下四周的廊屋,东庑即正屋东边的廊屋,古代宴饮场合以东为上首,位尊。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
12.列对原文看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挚体恤百姓。二浙地区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粮食、食物又催促百姓偿还。梅挚认为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困苦,下令延缓偿还日期。
B.梅挚直言进谏。国舅李用和被授予官职后,梅挚上奏皇帝,祖宗对授予名位非常慎重,应该授予有功之人,而非只以权贵论功。
C.梅挚注重尊严。梅挚参加朝廷为契丹使者举办的宴会,认为自己应当坐在殿门之内,而同僚让自己坐在殿门外是一种侮辱,愤然离席。
D.梅挚淳厚清净。他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亦如此。平常从未过问家里的事情,喜欢作诗,写出许多警句。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
(2) 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
10.C 11.D (吏部掌管文官) 12.A“下令延缓偿还日期”错,是皇上下令的。
13.(1)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被放过不曾遭遇查问,梅挚请求将他们全部杖责发配。(简札、殴徼、杖配各1分,句意2分)
(2)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行陈、系缧、厉各1分,句意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__百馀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__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贼。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执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馀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B.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C.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D.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B.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__,但各有自己的专项任务:太子太保教武,太子太傅保护其安全。有时也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衔,有衔无职。
D. “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轼断案能力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__,被提拔为四川副使。
B. 王轼为官也有波折。他因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揭发而降职,事情弄清楚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C. 王轼作战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调兵遣将,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战计划,各路军队都取得胜利。
D. 王轼懂得进退。获得了皇帝的封赏之后,他连续请求退休,最终在武宗即位后,赶上他有病,皇帝答应了他。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2)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10、C
11、C
12、A
13、(1)年成不好,(王轼向朝廷)请示拨十万两官银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下属揭发而降职。(“凶”“按”“讦”)
(2)(王轼)指挥战争一共五个月,攻破贼人的山寨一千多处,斩杀四千八百多贼人,俘获了一千二百人。(“凡”“破”“有奇”)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中进士。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迁任右寺正。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冤情(__一百多人),被提升为四川副使。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后,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事情真相大白后,官复原职。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而(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事情真相大白,被恢复原职。
弘治初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升南京右食都御史,任提督操江。八年,晋升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储,不久被命令巡枧贵州。第二年调入京任大理卿,奉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布天下。
十三年,拜授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命兼任左副都御史,督率贵州军务,征讨普安贼妇米鲁。当时镇守宦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铁共同发兵讨伐米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俘,普安几乎失陷。杨友等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因此就任命王轼。王轼还没到达,而杨友等派人招降贼寇。贼寇表面上宣扬要投降,暗地里却聚集众人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又利用机会劫持杨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远等战死。
王轼到后,根据形势调动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会合贵州兵,分八路进军,使退休的都督王通率一路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攻破六坠寨。贼逃循,渡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便进军解安南卫之围,而曹恺、王通及都指挥李政也各自攻破贼寨。贼回军攻打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用云南兵抵御。贼逃回马尾笼寨,官军聚集攻打更加激烈,土官凤英等击杀米鲁,余党于是被扫平。用兵共五个月,破贼寨一千多座,斩首四干八百有余,俘获一千二百人。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嘉奖慰劳。应召回京,赏赐赠送有加,记功,加授太子少保。后来,改任南京兵部。连续请求退休,皇上不许。武宗即位,遇病又一次请求。皇上诏令加授太子太保,赐命乘坐传车归家。去世后,赠予太保,谧号襄简。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太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三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度。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区。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选自《宋史·张美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B.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C.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D.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美较善迎合。周世宗在镇守澶渊时,每次有求取,张美一定设法为他提供给养。周太祖因此事生气将他改任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B.张美仕途较为顺利。世宗登基后,让张美入朝任枢密承旨。后来因为宰相景范生病,世宗再任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主管三司。
C.张美料敌于先。李筠镇守上党,常干不法之事。张美料想到他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为太祖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D.张美廉洁疏财。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退休之后,他还捐献出了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
(2)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
10.C
11. C(领:以高位兼低职。)
12. D(时间混淆,应该是在张美退休之前就捐出了自己京城西边的田产。)
13.(1)一天,正在打瞌睡,忽然感觉心中一动,立刻惊觉起身在宫城中巡视。(采分点:方、假寐、遽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张美能力很强有心计,能全面理解事情的利弊,每有逐条上奏的建议,皇上大多同意他的意见,一直凭干练机敏著称。(采分点:周、可、干敏,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附:文言文翻译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年轻时善于做文字与筹算,初时担任左藏小吏,因办事干练闻名。三司上奏推荐,破格补为本库专知,出任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守澶渊,每次有需求领取,张美一定设法为他提供给养。周太祖听说后大怒,想要谴责他,又恐怕伤害世宗之心,改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枢密承旨。当时宰相景范兼管三司,患病,世宗任命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暂代主管三司。世宗征讨淮,留张美任大内部署。一天,正在打瞌睡,忽然感觉心中一动,立刻惊觉起身在宫城中巡视。过了一会儿,内酝署起火,已经有了准备,马上扑灭了大火。不久,正式授任三司使。
显德四年(957),世宗两次到淮南,张美都担任为大内都点检。世宗北伐,又任命他为大内都部署。__回朝,任为左监门卫上大将军,充任宣徽北院使,主管三司。张美能力很强有心计,能全面理解事情的利弊,每有逐条上奏的建议,皇上大多同意他的意见,一直凭干练机敏著称。世宗逢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匮乏,非常信任他。但因为在澶渊时对他有过请求,非常看不起他,张美也自感惭愧。恭帝即帝位,加任他为检校太傅。
当初,李筠镇守上党,招募亡命之徒,常干不法之事,渐渐倔强难以控制。张美料想到李筠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后李筠果然叛乱,太祖亲自率兵讨伐,大军十万从太行出发,经费不缺,是张美的功劳。授任定国军节度。朝廷在关中买木材,同州每年拿出缗钱数十万来来借给百姓,长吏取走十分之一,称为率分钱。每年达数百万,只有张美不收取此钱。不久,别的郡里有人到朝廷告发长吏受率分钱,朝廷命令长吏们都偿还出。
乾德五年,改为镇守沧州。太平兴国初期进京朝见,改任左骁卫上将军。张美献出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太平兴国八年,请求告老,在原官职上退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文长传
B.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C.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D.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诸生,即生员,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的学习者,也称秀才。
B. 幕,即幕府原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后指将帅办公的地方,也用来泛指官署。
C. 公,古代爵位之一,后又用作对人的尊称,也可用于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称呼。
D. 卒,古代称大夫死为卒,后来也可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皇帝的死则称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徐渭很有才能,尤其是擅长写作。薛公蕙认为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中丞胡宗宪慕名而聘他为幕僚,从此胡的所有疏记都由他来撰写。
B. 徐渭寄情山水,以诗抒怀。他漫游天下,饱览塞外风光,观山历海,历经各种奇异气象和事物,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感都汇入诗作中。
C. 徐渭喜欢书法,受到了后人称颂。他喜好书法,用笔奔放如同他的诗歌一样,苍劲之中跃动着妩媚的姿态,作者借用欧阳公的话来称颂。
D. 徐渭老年对世事更加愤恨,做事越发狂放。达官贵人登门造访,他有时将其拒之门外;常至酒馆,与奴仆一起饮酒;甚至自伤自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5分)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5分)
10.(3分)B
11.(3分)D(诸侯死称薨。)
12.(3分)A(所有疏记的撰写是在得白鹿徐作表上之后,而非聘为幕僚之后)
13.(10分)
(1)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能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肆意饮酒,纵情山水。
(句意2分,“有司”“遂”“恣情”各1分。)
(2)后来因为疑忌而误杀了自己的续弦妻子,徐文长被投入监狱,判成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解救,得以出狱。
(句意2分,“卒”“论”“力解”各1分。)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生员,名声很高。薛公蕙认为他才华卓越,视他为国家杰出人才。然而他命运不济,屡次应试都落第了。中丞胡公宗宪听说他的名声,把他聘为幕僚。文长每次进见,总是身穿葛布长衫,头戴黑头巾,毫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十分高兴。这时胡公正统率着几路边防军队,威镇东南地区。顶盔贯甲的武士,要对他跪着讲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而文长却以帐下一个生员的身份,对胡公却很高傲。恰遇胡公猎得一只白鹿,嘱托文长起草贺表,奏表呈上后,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从此更认为他才能非凡,所有奏章、簿计都由他草拟。文长深信自己富有才能谋略,好出特殊的计谋,谈论军事常常切中要害,看天下士人没有一个能令他满意的。
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能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肆意饮酒,纵情山水,漫游齐、鲁、燕、赵等地,饱览了北方沙漠风光。他见到群山奔驰,海浪耸立,沙尘飞扬,雷霆千里,雨声轰鸣,树木横卧,幽深的峡谷,喧闹的都市,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奇鱼珍禽,这一切使人__惊讶的景象,都被他一一写进诗中。他胸中蕴藏着奋发向上、不可磨灭的气概,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所以他写的诗,像是狂怒像是嘻笑,像是激流在峡谷中发出涛声像是春芽破土充满生机,像是寡妇深夜啼哭般凄凉像是旅居之人被夜寒冻醒般孤寂。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如同他的诗一样,苍劲之中跃动着妩媚的姿态。正像是欧阳修公所说的那种美人年老仍有未尽的风韵一样。
后来因为疑忌而误杀了自己的续弦妻子,徐文长被投入监狱,判成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解救,得以出狱。到了晚年,文长对世事越加愤恨,越发狂放,显贵的人物登门,有时拒不接见。他经常带上钱到酒馆去,招呼奴仆和他一起饮酒。有时拿着斧子砍击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断裂了,用手揉摩,发出响声。有时用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两耳,刺进一寸多深,最后也没有死。周望说文长晚年的诗文更加奇异,没有刻印本行世,但编辑成集藏于家中。我有在越地做官的同时中考的同年,委托他替我抄录,至今没有送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两种而已。然而文长终于因为不合于时,抱负难以伸展,怀着对世道的怨愤而死去。
梅客生曾经写信对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这个人要怪,他这个人比他的诗要怪。”我认为文长是个没有一处不奇特怪异的人。没有一处不奇特怪异,这就是他无时无处不命运乖舛的原因。悲哀啊!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 。夏酋令ロ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ロ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积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5分)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5分)
10.A(3分)(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11.B(3分)(“‘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12.D(3分)(“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13.(1)陆诜询问种谔用什么话来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㖫,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
【5分;关键词“所以”(“用来……话”“如何”)、“报”(“回复”“答复”)、“易”(交换)各1分,大意2分。】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
【5分;关键词“因”(于是,就)、“示”(给……看)、“南”(“南归”“南行”“向南去”)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赶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事不会停止。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范汝为寇闽,以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入境,韩世忠已平贼。迁尚书右司员外郎,又迁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除兵部侍郎,复知镇江。
未几,召为给事中兼侍讲,直学士院,复迁兵部侍郎。寻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宣抚吴玠以军无粮,奏请踵至。世将既被命入境,约玠会议。蜀之饷运,溯嘉陵江千余里,半年始达。于是奏用转般摺运之法,军储稍充,公私便之。
绍兴九年,玠卒,以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时关陕初复,朝廷分军移屯熙、秦、鄜延诸道。明年夏,金人陷同州,入长安,诸路皆震。蜀兵既分,声援几绝,乃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诏除端明殿学士。
十一年秋,朝廷复用兵。会母丧,命起复。遂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取华、虢,兵威稍振。未几,疡发于首。除资政殿学士致仕,恩数视签书枢密院事。卒,年五十八,命有司给葬事。
(选自《宋史•胡世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B.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C.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D.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最后一级——__考试者。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兵部尚书也称夏卿。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卒: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依据《周礼》记载,天子死用“崩”,诸侯死用“薨”,大夫死用“卒”,士死用 “不禄”,庶人死用“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进士及第,后曾任尚书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退休时享受签书枢密院事待遇。
B.吴玠因为军队缺少粮食,不断上书。胡世将受命入境后,与吴玠商议。因蜀的军粮运输困难,耗时长。于是上奏使用转般摺运的方法,使军中储备得到稍微充实。
C.胡世将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蜀军分屯各地,不能互相援助。胡世将巧妙用兵,“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
D.绍兴十一年,胡世将守完丧后,率军先后攻下陇州、岐下、华、虢等地,使军队士气得到了一定的提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5分)
(2)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5分)
10.C(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11.A(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而不是“参加”最后一级__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
12.D(“会母丧,命起复”可知,胡世将为母亲守丧的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就下令起复原职了。)
13.(1)适值建昌发生兵变,杀了太守和副职,环城固守来__,胡世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发兵讨伐平定了叛乱。(“会”、“婴”、“便宜”各1分,整体语意2分)
(2)没过几天,吴璘在石壁和扶风获胜,金军徘徊不前,不敢越过陇,分屯的军队得以全部归来。(“捷”、“逡巡”、状语后置各1分,整体语意2分)
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育人。
【附】翻译: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胡宿的曾孙。崇宁五年考中进士。范汝为侵犯闽的时候,朝廷任命胡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进入境内,韩世忠已经平定范汝为。改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又改任起居郎,升迁为中书舍人,赏赐三品官服,兼人修政局。因被论奏而被罢官只领取俸禄,不久,授予徽猷阁待制、镇江府知府,征召入朝担任礼部侍郎,改为刑部侍郎,离开朝廷担任洪州知州兼人江西安抚制置使。适值建昌发生兵变,杀了太守和副职,环城固守来__,胡世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发兵讨伐平定了叛乱。任命为兵部侍郎,又担任镇江知府。
不久,征召为给事中兼任侍讲,直学士院,又改任兵部侍郎。不久,以枢密直学士身份出朝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宣抚吴玠因为军队没有粮食,上奏求援接连不断。胡世将受命入境后,约吴玠见面商议。蜀的军粮运输,逆嘉陵江而上一千多里,半年才能到达。于是上奏使用转般摺运的方法,军中储粮才稍微充实,对公对私都有利。
绍兴九年,吴玠去世,任命胡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当时关陕刚刚收复,朝廷分军移驻熙、秦、鄜延等地。第二年夏天,金人攻陷同州,进入长安,各路都受到震动。蜀兵已经分散,声援几乎断绝,于是派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兵凤翔,郭浩出兵奉天,杨政从赤谷回河池。没过几天,吴璘在石壁和扶风获胜,金军徘徊不前,不敢越过陇,分屯的军队得以全部归来。下诏授予端明殿学士。
绍兴十一年秋,朝廷再次出兵。恰逢母亲去世,下令丧期未满而起用复职。于是收复陇州,攻下岐下各屯,又攻取华、虢,兵威稍振。不久,头部生疮。授予资政殿学士退休,待遇同签书枢密院事。五十八岁去世,朝廷命令有关部门给他办理丧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