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

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

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

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

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

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

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

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

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班固的《汉书>是传记散文的杰出代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

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

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

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

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10.(3分)B

11.(3分)C

12.(3分)B(“对他构成威胁”不对)

13.(1) 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评分标准:“让”“宣言”“相”,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评分标准:“不”“困厄”“激”,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会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媟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城,它还有石头城、金陵等名称。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女杀父母、奸臣杀忠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5分)

(2)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5分)

10.C(原文标点: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D(“奸臣杀忠臣”错,“弑”没有这种意思)

12. A(“便宜”理解错误,不是“价格便宜”的意思)

13.(1)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得分点:绳、举、袖各1分,句意2分)

(2)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得分点:忤、中、状语后置句“以飞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泽文】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年,叶义问进士及第。调任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做宰相,叶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上疏揭发他的恶行。任饶州教授,代理州事。当年旱灾,叶义问自行决定开官仓赈济百姓,提刑黄敦书弹劾他,皇帝下诏不再追究。从前的枢密史徐俯门下僧人犯罪,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

叶义问任江宁知县。召秦桧的亲友服役,同僚不同意,叶义问说:“不这样做,那又怎么能让别人心服。”最终令他们服役。任江纠通判。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张宗元路过九江,张常先发文书给叶义问,命他阻拦张宗元的船只,叶义问扔掉文书说:“我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张常先告诉秦桧,罢官而去。

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他,皇帝记起他曾弹劾范宗尹,召到朝廷。叶义问进言台谏官罢免任用权在皇帝,秦桧的亲友党羽应全部罢黜斥逐,因上言获罪者应当复官任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仿效秦桧的做法,树立他的党羽周方崇、李庚,安插在台谏部门,铲除不与自己同流合污的人。叶义问连续上奏章弹劾汤鹏举,有“一个秦桧死了一个秦桧还活着”的话,汤鹏举和方崇等人一齐被罢免。又进言:“凡是选择将领遇到一员空缺,命令枢密院开列三人的姓名听从皇帝的旨意,那么军政大权就都在皇帝掌握中了。”

皇帝听说金人有侵犯边境的意图,派遣叶义问出使观察动静,回来上奏:“他们在造战船,准备武器,他们一定是有目的的,应当驻军在沿海关键的地方防备他们。”金主完颜亮果然南下侵略。皇帝命令叶义问去视察__,他平常不熟悉行军打仗。到达镇江,听说瓜洲官军和敌人相持不下,惊慌失措,就发动民夫挖掘沙沟,插树枝做鹿角栅防御敌人,一天晚上潮水上涨,沙沟荡平,树枝都漂走了。恰巧在建康留守的张焘遣人报告军情紧急,叶义问就由陆路撤退,说是到建康催促进兵,百姓都辱骂他。又听说敌人占据瓜洲,采石军队很多,又打算退回镇江。士兵们喧嚷吵闹说:“不能回去了,回去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往建康行进。后来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__退回,叶义问回到朝廷,极力请求退职,就罢了官。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参劾叶义问“以前指挥诸将差一点误事,而且利用官位给自己亲友好处”。贬谪到饶州。乾道元年,皇帝下诏其可以任意居住。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

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又论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奸者,宜著为令;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仁宗悉从之。

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虏,义不忍往。”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

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知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B.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C.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D.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解褐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亲的丧事一般要辞官回家守丧。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鼎臣正直敢言。朝廷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认为正遭旱灾,不宜搞宴会;龚鼎臣认为,应规范大礼时的赦免制度,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行为。

B.龚鼎臣见义勇为。石介被人诬陷叛逃辽国,龚鼎臣认为这件事不实,杜衍从怀中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称赞龚鼎臣见义勇为,前途无量。

C.龚鼎臣得到皇帝照顾赏识。龚鼎臣因很多亲属被辽国夺走而不想出使辽国,皇帝答应了;龚鼎臣与神宗交谈,神宗认为他精明而值得任用。

D.龚鼎臣关心、教化百姓。他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他在淮南救灾,救活很多人;黄河决口,他去安抚;他在渠州兴建学校,渠州开始出人才。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5 分)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5 分)

10. C  “累岁”做前句的修饰语,“故”表原因,另起一句,前面断开。

11. A  “解褐” 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12. B  “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错误,应该是“杜衍”的奏书 

13.(1)只有龚鼎臣按照户籍分为十等。一点也没有增收,兖州人感激他。(“独”“差次”“德”各得1分,句子大意2分)

(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嘉”“ 义”“ 匈奴使留在汉者”各得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龚鼎臣,字辅之,鄂州须城人。幼年时父亲去世,自己独立做事,景祐元年考中进士,任平阴主簿,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担任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去世,进谗言的人说石介向北逃到辽国。皇帝下诏兖州揭发罪状。郡守杜衍会审,下属没有人回答问题,只有龚鼎臣说:“石介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我愿意用全家来证明他已经去世。”杜衍从怀中取出上奏的稿子给龚鼎臣看,说:“我已经担保石介了,你年经轻轻却这样见义勇为,前途不可估量。”碰上母亲去世,履丧期满,任安丘县知县。赐五品官,任渠州知州。渠州过去偏僻没有读书的人,龚鼎臣向朝廷请求,建学校、选拔同乡人作为学生。每天讲学,设立学习检查制度,百姓受到很大的鼓励,开始有考中进士的人。

提拔为起居舍人。这一年冬季干旱,朝廷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说:“旱灾太严重,不是君臣同乐的时候,请罢除宴会来回应上天的告诫。”又论述凡是举行大礼进行赦免,请按照太平兴国时的诏书,前面下达的禁令,后面有违犯的不原谅,以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人,应该纳入法令中;开封三司在法外断案,朝廷大多曲意顺从他们的请求,希望交给中书审核。宋仁宗全部听从了他的意见。

兼国子监管勾,详细审定缓解民力的奏议。淮南发生灾害,让龚鼎臣体察安抚,免除拖欠的债务救济赈灾,使很多百姓存活。任辽正旦使,龚鼎臣上奏说:“景德年间,辽国侵犯淄州、青州,我的祖母、哥哥、姐姐都被夺走,在道义上不忍心前往辽国。”皇帝答应了他,并下诏后来的子孙都免去辽国。

龚鼎臣在谏官位上好几年,宽恕细小的事,至于大事,没有顾忌。然而他的话从容平和,不说苛刻过激的话,使皇帝容易听从,退朝后也不曾告诉别人,所以他说的事情大多得以实行。

任兖州知州。这时,各地方田的使者求取功名赏赐,一概收取虚报的税额和曾经免除的赋税。加在以前户籍来害百姓。只有龚鼎臣按照户籍分为十等,一点也没有增收,兖州人感激他。改到吏部任职,任提举西京崇福官。又任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咎辞皇上,宋神宗和他交谈一会儿,高兴地说:“别人说您老了不能做事,您竟然如此精明,将重用您了。”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流民饿死的人布满荒野,龚鼎臣费力地前来赈灾安抚,回家的人不可数尽。以正议大夫的身份退休,年龄七十七,元祐元年去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兄友弟悌,多士推之。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

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节选自《旧唐书·王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

琴赋诗/啸咏终日

B.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C.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D.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在唐朝,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职权。

B.昆仲,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

C.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所以京城亦可称为行在。

D.豪右,是指豪门大族。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贱,故“豪右”和“闾左”就分别指豪族和庶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非常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不仅受到许多士人的推荐,就连豪门大族也视其兄弟为座上宾,待之如师友。

B.王维被安禄山挟持,事后差点被定罪,好在他写了一首《凝碧诗》,加上其弟为他赎罪,才没有被定罪。

C.王维不仅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书画方面尽管还有缺陷,但成就也很高,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

D.文章写王维在辋川的所作所为,以及其对fó jiāo 的虔诚和生活的简朴,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淡泊性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

(2)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10. B(3分)

11. C(3分)

12. A((3分)

13.(10分)

(1)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於是特别赦免他,任命他任太子中允。(“会”“削”“宥”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5分)

(2)王维兄弟都信仰fó jiāo ,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更是终年吃素,不穿华美的衣服。(“奉”“居”“衣”个1分,句子通顺2分,共5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0、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佚之 (吊:吊丧)B.必有不言而言(蕲:祈求,希望)

C.古者谓之天之刑(遁:逃避,违反) D.安时而处顺,哀不能入也(乐:音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B.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D.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B.庄子认为人体秉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C.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D.庄子本人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13、翻译下列句子。 (共10分)

(1)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5分)

(2)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5分)

10. (3分)D(乐:欢乐。)

11.(3  分)A
12.(3分)D(《庄子-养生主》与《逍遥游》的主旨一样,它们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

10.(10分)(1)、 译文:我将游说吴越之王,激荡起西江之水来救你,可以吗?
(2) 译文:我现缺失的就是我常常所需要的,没有我生存的地方。我只需要斗升                                              水就能使我活下来罢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将子三百金 贷:借给 B.周视车辙中 顾:回头看

C.鲋鱼来!子何者 为:为了D.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活:使…活下来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B.子何为者邪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9、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借鲋鱼的故事,意在向监河侯强调要同情弱者,表达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

B.这则寓言故事揭露了监河侯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惯用的伎俩。

C.庄子认为人们做事应顺应自然之道;而违反自然之道,必然会遭到人们厌弃。鲋鱼的故事形象地承载了庄子的这一主张。

D.善于借用寓言说理,将枯燥的说教寓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让人在沉思中受到启迪是《庄子》语言的一大特色。

7.(3分).C(为:动词,做。)   

8. (3分) B(B项是宾语前置句,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9.(3分). A(“同情弱者”、“悲天悯人”说法错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春,字仁仲,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耶,进左。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淮王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被追封入庙。交城王秉杋由镇国将军嗣爵,而进其妹为县主。春皆据礼驳之,遂著为例。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遣其徒二人还乌思藏①,请给国师诰命②如大乘法王例,岁时入贡,且得赍茶以行。春持不可。帝命再议,春执奏曰:“乌思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虽设四王抚化,其来贡必有节制,使不为边患。若许其赍茶,给之诰敕,万一假上旨以诱羌人,妄有请乞,不从失异俗心,从之则滋害。”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春又奏:“西番俗信fó jiāo ,故祖宗承前代旧,设立乌思藏诸司,及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番人,许之朝贡。贡期、人数皆有定制。比缘诸番僻远,莫辨真伪。中国逃亡罪人,习其语言,窜身在内,又多创寺请额。番贡日增,宴赏繁费,乞严其期限,酌定人数,每寺给勘合③十道,缘边兵备存勘合底簿,比对相同,方许起送。并禁自后不得滥营寺宇。”报可。春掌礼三年,慎守彝典④。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遭忧,服阕起南京吏部尚书。寻以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卒。赠太子大保,文简。刘氏世以科第显。春父规,御史。弟台,云南参政。子彭年,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彭年子起宗,辽东苑马寺卿。起宗子世赏,广东左布政使。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鹤年孙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有征缅功。皆由进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乌思藏:元代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②诰命: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③勘合:验对符合的文书凭证。④彝典:常典、旧典、旧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祟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B.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C.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D.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我国古代多以年号纪年,此法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吏部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作吏部尚书。

C.服阕的意思是服装缺乏,“阕”通“缺”,文中之意为刘春赴任南京吏部尚书,却无一套好衣服,所以内心忧虑。

D.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春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淮王、郑王、交城王欲僭越礼制获取封号,均被刘春依据礼法予以驳斥,并被朝廷记录下来作为定例。

B.刘春忠君爱国,大胆进谏。面对西僧的不正当要求,刘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极力反对,陈述利弊,忠心可见。

C.刘春行事谨慎,恪守旧典。刘春掌管礼部,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

D.刘春家族子弟读书勤奋,世代以科举扬名。刘规、刘春、刘彭年等皆为进士,均身居高位,战功卓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5分)

(2)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5分)

10.(3分)B(注意叙述主体:“崇信”、“袭”、“演法”的主语是“帝”,“出入”、被封为大德法王的主体是“绰吉我些儿”。另外,虚词“者”的位置也是点断的重要依据)

11. C(“服阕”又称“服除”,  “阕”为“终了”之意,乃守孝期满除去孝服。古代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有“五服”之说:1.斩衰(cuī),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2.齐衰(cuī),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服期多为一年。3.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九个月。4.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5.缌(sī)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3分)

12.(3分)D(“均战功卓著”错。以偏概全,有战功的仅为__年的孙子刘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征讨缅甸立有战功)

13.(10分)

(1)(5分)刘春的奏章呈上,皇上驳回了他们赐给茶叶的请求,但最终还是给予了诰敕。

(2)(5分)刘台的儿子__年,担任云南布政使,凭借廉洁公正的名声闻名。(评分细则(1)“赍”、“卒”、“诰命”各1分,句子通顺得2分。(2)“台子”、“清誉”,“以……闻”各得1分,句子通顺得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春,字仁仲,四川人(今重庆)。成化二十三年( 1487)考中进士。授编修职,几次升迁之后,任翰林学士。正德六年( 1511)提升为吏部右侍郎,又升左侍郎。八年接替傅珪为礼部尚书。淮王朱祐棨、郑王朱祐檡都是王族旁支承袭藩王封号,而朱祐棨称他亲生的父亲为先考,朱祐檡并且想追封入庙。交城王秉杋是由镇国将军继承爵位的,而将其妹封为县主。刘春都依据礼法予以驳斥。于是著录作为定例。

明武宗尊崇信任西方(西藏)僧人,常常穿着西方僧人的衣服在内厂演讲佛法。有个叫绰吉我些儿的西域僧人常出入豹房,被封为大德法王,他派遣两个徒弟回乌思藏,要求效法大乘法王的例子授予国师诰命,每年按时向朝廷入贡,朝廷赐给茶叶让其带回去。刘春表示反对。武宗下令再议,刘春奏道:“乌思藏远在西方,极其愚昧蛮横。虽然设四王安抚他们,但其入朝进贡必须有节制,使其不造成边患。如果同意赐给他们茶叶,给以诰敕,万一他们假冒圣旨诱骗藏人,向朝廷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朝廷不答应其要求则藏人不满,答应其要求则滋生祸害。”奏章呈上,皇上驳回了他们赐给茶叶的请求,但最终还是给予了诰敕。刘春又奏道:“西番信奉fó jiāo ,因此祖宗承前代旧例,设立乌思藏诸司,以及在陕西洮州、岷州、四川松潘建立诸寺庙,用以教化引导番人,许其朝贡。贡期、人数都有定制。近因诸番地处僻远,难辨真伪。内地的逃亡罪人,学习番人语言,藏身在内,又多建寺庙请求僧人配额。番人进贡的日益增多,宴请赏赐繁费。请求对上朝入贡的番人严格地限制日期,酌情限定人数,每座寺庙只给经核实的十张通行证,沿边军队备存经核实后的底本,比较对照人员与底本相符合,才允许起程。从此之后禁止滥建寺庙。”武宗回答可以。

刘春掌管礼部三年,慎守法典。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回家里处理丧事,丧服期满,刘春被起用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专门负责诰敕,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十六年( 1521),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简。

刘氏世代以科举扬名。刘春的父亲刘规是御史,弟弟刘台为云南参政,儿子刘彭年为贵州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刘彭年的儿子刘起宗为辽东苑马寺卿。刘起宗的儿子刘世赏为广东左布政使。刘台的儿子__年担任云南布政使,凭借廉洁公正的名声闻名。__年的孙子刘世曾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出征缅甸有功。他们都是由进士进入仕途的。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

开元初,自太子詹事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暕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

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4.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6.D(曲解文意。“通撰的……审核后”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通撰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7.

(1)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担负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的职务),(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以(认为)” “固(坚决、坚定)”“乃(便、于是、就)”“焉(他)”,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1分]

(2)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为……所(被动)”“构(陷害、构陷、诬陷)”“见(表被动)”“美(名词作动词,赞美)”,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

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

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

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元忠少厉节操,居丧以孝闻。袭爵平棘子。元忠粗览史书及阴阳数术,解鼓筝,兼好射弹,有巧思。遣母忧去任未几相州刺史安乐王鉴请为府司马元忠以艰忧固辞不就。

初,无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天平初,复为太常。后加骠骑将军。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 常布言于执事云:“年渐迟暮,志力已衰,久忝名官,以妨贤路。若朝廷厚恩,未便放弃者,乞在闲冗,以养余年。”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乃除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曾贡世宗蒲桃一盘。世宗报以百练缣,遗其书,其见重如此。

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遣母忧去/任未几/相州刺史安乐王鉴请为府/司马元忠以艰忧固辞/不就

B.遣母忧去/任未几/相州刺史安乐王鉴请为府司马/元忠以艰忧/固辞不就

C.遣母忧/去任 / 未几/相州刺史安乐王鉴请为府/司马元忠以艰忧固辞/不就

D.遣母忧/去任 / 未几/相州刺史安乐王鉴请为府司马/元忠以艰忧/固辞不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射,指射箭技术,是古代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一种。起初只有贵族才能学习。

B.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C.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使持节,一种官职。

D.藜藿是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元忠年轻时就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因为母亲年老多病,曾花数年时间去研习医学,最终颇有心得。

B.李元忠天性仁爱宽厚。对于病患,不分贵贱,都会为他们请来医生进行救治;又曾烧掉乡人的借据,为他们免除债务。

C.李元忠当官不拘小节,而且非常谦虚。平时不管日常闲事,常常喝醉。还说希望朝廷能让自己担任闲职,给贤才让路。

D.李元忠为人洒脱。经常挟弹携壶,饮酒作乐,怡然自得;有人来访,他坐在树下披着被子喝酒迎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州境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5分)

(2)年渐迟暮,志力已衰,久忝名官,以妨贤路。(5分)

4、D

 5、D【解析】“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错误,“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6、B

 7、(1)当时州内灾荒,人多菜色,元忠上表请求赈贷。待秋收后归还。

(2)(我的)年纪渐渐老了,志气精力已经衰微,愧于久居显位,阻碍了进贤之路。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委营 遁:撤军

B.宋金刚于介休 走:使……走,击退

C.策其马世充 谢:告别

D. 即斩关外兵 纳:容纳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B.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C.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D.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B. 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C. 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D. 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rú lái 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第Ⅱ卷(105分)

四、(19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3分)

(2)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4分)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分)

13.D   “纳”应理解为迎接

14.A

15. D  不是王世充不重用他,而是秦琼看出王世充不是明主,不值得效忠,所以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16.(1) 敌军有十余万人,而张须陀所统帅的兵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只能加固壁垒而不敢进攻,最后粮食吃完了,便想率兵退去。(坚壁、引,句意1分)

(2) 你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于我,并且又立了大功,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美女财物呢!(恤、使、啖使动,况每项一分)

(3)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丧失了国中六个郡,而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全天下的人耻笑。

附译文:

秦琼字叔宝,是齐州历城人。他最初在隋将来护儿手下做事,他的母亲死了,来护儿派遣使者向他的母亲赠衣被来凭吊她。  

不久,跟随通守张须陀在下邳攻打敌人卢明月。敌军有十余万人,而张须陀所统帅的兵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只能加固壁垒而不敢进攻。最后粮食吃完了,便想引兵退去。须陀说:敌人看到我们退兵,一定会用全部的人马来追我们,如果我们用精锐的士兵去袭击他们的营寨,一定能胜利,谁愿意为我去?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叔宝与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于是分了一千精锐的士兵埋伏在草丛中,须陀弃营撤军,明月用全部的军队追击。叔宝等人骑马快速攻打敌营,城门关着进不去,于是爬上城楼拔下敌人的旗帜,杀了几十人,敌营中开始混乱,叔宝等人便砍断门闩迎接外面自己的军队,放火焚烧了三十多个屯。明月返还,须陀回击,大败明月。又与孙宣雅在海曲进行战斗,秦琼第一个登上城楼。因为前前后后的功绩升为建节尉。  

(秦琼)跟从须陀在荥阳攻打李密。后来须陀死了。秦琼率领剩下的__归附裴仁基。仁基投降了李密,李密得到叔宝后很高兴,封他为帐内骠骑,待他非常好。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仗,李密中箭落马,快要死了,追兵到,幸亏叔宝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后来又归附王世充,被封为龙骧大将军。他和程咬金商量说:王世充很狡诈,多次与下属诅咒发誓,简直就是巫婆,而不是能改变乱世的主人!于是相约一同西去,秦琼骑着自己的马前去向王世充告别,说:我自认为不能为侍奉您,请让我现在告辞吧。王世充不敢逼迫他,于是秦琼来投奔高祖。  

高祖让他在秦王府做事。秦琼镇守长春宫,官拜马军总管。在美良川打仗,他打败了尉迟敬德,功劳很大,皇帝赐给他黄金瓶,慰劳他说:你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于我,并且又立了大功,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财物、美女呢!后来又封他为秦王右三统军,他在介休击退宋金刚,官拜上柱国。跟从秦王讨伐世充、建德、黑闼三个叛贼时,他没有不冲锋在前,在战场上激战的,战场上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进封为翼国公。每当敌军有勇猛的将士在军前出入来炫耀,秦王就命叔宝前去击败他。秦琼跃马挺枪在万军中(奔驰),没有不取胜的,因为这秦琼颇为自负。平定隐、巢后,他因功升官为左武卫大将军。  

后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他曾经说: 我从小长在军队,经历二百多次战争,多次受重伤,出血有好几斛,哪能不生病呢?死后,秦琼被追赠为徐州都督,他的灵柩被葬在昭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