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中国的月亮

(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听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答:

2.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答:

3.第(7)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答:

4.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1.现代科学的观点把月亮只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使月亮失去了温情、人性和美感,失去了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不朽生命。

2.(大意对即可)(1)李白:皓月当空,普照四方(2)杜甫:江月涌动,充满活动(3)白居易:月光如水,静谧温婉

3.①对中国人来说,月亮是美的化身,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文学上不朽的名画。②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把月亮当作朋友和倾诉的对象。③月亮通人性,月亮会关心人,通过月亮表现文人们的品行、情怀。

4.(1)赞美月亮的古代诗文不胜枚举。(2)独有与月亮相关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1.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B(“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应为“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1,3,5

 
2.D(文中说:“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可以表明古铜矿对现代矿山没有产生影响,更谈不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0.5%。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致病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此外,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医务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壮年。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2004年沱江被四川化工厂排放的污

水污染,下游内江市停水持续26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05年吉林石化发生爆炸,危害人体健康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006年二三月间,白洋淀再次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地渔民损失惨重;“华北明珠”白洋淀风光不再,游客寥寥。

现在,治理水污染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治理水污染,一定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毒物质等可引发传染病,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蔓延。

B.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排入长江,沿岸一些城市已不能直 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污水中的金属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造成的慢性中毒很难发现,发现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D.据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了受到污染的水,致使每天有2.5万人得病或死亡。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已经丧失了自身水体功能。

B.受河流污染的影响,海湾和湖泊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连地下水都不能饮用。

C.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水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许多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将不复存在。

1.B(A项中“有毒物质直接导致中毒”错;C项中“很难发现”的信息与原文不符;D项中“得病或死亡的原因并非都是喝了受污染的水”错)

2.A(A项推断不正确,原文信息不能推知长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B项由地下水难逃厄运推知;C项由治理水污染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推知;D项由“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污染等信息推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之情

(日)薄田泣堇

暴雨即将降临的天气,原野的道路上沙尘飞扬。我看到一个农夫急急忙忙将割下的草收集起来,浓郁的青草气息向四方飘散。闻到草香,我的脚步自然放慢了。我尽力翕动着牡牛一般的鼻孔,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无法言状的草的芳馨。站到草堆前的一瞬间,我的胸中蓦然浮现出一系列那些被割下的草名称:蓬艾、萱草、野菊、犬蓼、杉菜、露草、酸叶……我不但感知着它们那种不怕践踏、不畏蹂躏的生命之魂,而且切实品尝到了这些杂草可人的清香。我有着天生如牛一般愚钝、正直和坚韧的性格,也有着牛一般的嗅觉。我若也有牛一般的胃袋,我将同牛们一样,变成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我对此确信无疑。

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何处?

在我看来,草不论多么渺小,多么细弱,都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它们有触觉,它们知冷热。所谓“生命”,不管采取多么飘忽不定和徒然无为的表现方式,其内里总是积聚着美、力量和光辉。万物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草的生命更加谦恭、素朴、正直和坚毅的东西了。对于我,草就是“语言”。它是一种一刻也不能安住的奇异的存在。草没有蹄爪,它是一直伫立于同一地方的小兽;草没有声带,它是永远保持沉默的小鸟。

然而,我对于草的亲情并不仅限于此。

孩童时代,我是在草丛中长大的,更确切说,我和草一起成长。我生在乡野寒村,我只有几个小伙伴,我同这几个仅有的小伙伴玩耍,总是选择草地。当我和伙伴们不在一起时,就一个人在草丛上跌打滚爬。因为小草已经开花,结籽,我可以同它们一道玩了。朝鲜牵牛花吸附在手指上,稍一接触,会发出蝈蝈般的鸣声,同时从荚里弹出一棵酸浆果来,使得还是小孩子的我甚感惊异,更促使我玩得天昏地暗,忘了时间。

草地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虫,有纺织娘,土蜘蛛,屁股挂剑、俨然军人模样的蟋蟀,生着长长的触角、酸意十足的螽斯,装模作样的螳螂,花花公子般的放屁虫,还有蝼蛄,蚯蚓……这里有着神话之国的君主和小百姓们忙碌而又悠闲的生活。拨开草叶,压弯草茎,向里边一看,这些演员们正上演一幕幕好戏,对我发出一阵阵难以抵挡的__。虫的亮相,虫的情恋,虫的对打,虫的舞蹈,虫的谋反……一声一景,颇为动人。他们一发现有我在盯着,大吃一惊,立即收敛一切动作和表演,草草退场,落荒而逃。于是,这些气急败坏的小冤家们,便来咬我的手指,用长满细毛的双腿,抓蹬我的额头。

那是什么时候,我和上田敏先生一起在京都御苑散步。苑内的草地上嫩芽新萌,在阳光里耀目争辉。上田喜欢法国,他看到这副景象,立即若有所思地说:

“日本的草,大多手感粗硬,法国草原上的青草既柔软又很少生虫,看上去十分舒服。”

我听了,不由感到,这位长在大都市的学者和我这个乡巴佬之间,对于草和昆虫的感触真是相差万里。虫时时咬我的手指,螫我的肌肤,然而它们始终是和我嬉戏的伙伴。

不光是虫,草偶尔也向人露出白牙。萱草有剃刀般的叶子,数度割伤我的指头。蓟草的针好几次刺伤我的掌心。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一看见草就满含亲情,真想叫一声“啊,我的兄弟”。哪怕它们沾满沙尘,哪怕他们被牛尿濡湿,我都毫不在乎。

同乐共欢,相辅相成,我和草的关系须臾不可离分。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暴雨袭来前的田野道路上,一闻到草的清香就不由停下了脚步。

硕大的雨点描画着飞箭般的银线,噼噼啪啪打落下来。那农夫慌忙背起草捆儿跑了,我紧紧跟在他的后头。

1.文章在开头两段多次将“我”比作牛,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写“草之情”,“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进行具体概括。

答:

3.从全文看,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中三次写到“暴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1.形象地说明“我”与草有着像牛对草一样的深情。

2.①草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②“我”和草一起成长。

3.①开头一段写暴雨快来了,我不躲雨,却放慢脚步,深吸草香,文章以此引出话题,表达自己对草的深情。②倒数第二段写暴雨,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或答“呼应开头”“ 前后照应”等),回答了了“我”对草的深情的原因。③最后一段写暴雨来了,“我”在雨中追随着草,表达“我”对草的一往情深。结构上是紧承上文,文脉贯通,自然作结。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然美作为一种特定的美的形态,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对自然美的研究,就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支配着自然,改造着自然,并最终使自然能为“我”所用。在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前,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于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并且,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时候,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为我”关系,也未能立即形成。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它的权力。”这种服从与依赖的关系,无法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对象的支配、改造,因而它实际上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物不可能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也就谈不上“美”。

通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日益密切和广泛的关系。原来对人类有害或者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有益的或是有关的了。自在的客观自然界,变成了“为我”的对象。于是,自然界就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使人从中实现本质力量自我关照的审美特点。马克思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美学基本原理》节录)

1.短文第二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

A.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利用的关系

B.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的日益密切和广泛的联系

C.指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服从与依赖的关系

D.指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支配和改造关系

2.下列对“自然美”的解说,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美是美的一种特定的形态

B.自然美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自然物

C.自然美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物的理智复现

D.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3.根据文意,给“审美”一词进行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审美”就是人们对本质力量的自我关照的行为

B.“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

C.“审美”就是人们观察体味美的内涵的过程

D.“审美”就是人们对自我力量的一种关照的行为

4.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眼前的自然物,有些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有些则还不能

B.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界是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的

C.自然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们在支配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

D.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着“为我”的成分,所以,审美活动便包含了“自私”的因素

1.A    2.C    3.A   4.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__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文本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__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在史怀泽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目的,就在于不懂得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__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无法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1.文章开头,史怀泽认为“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的理由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史怀泽认为的“敬畏生命”的含义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最后一段文意,写出“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与悲壮尽在于此了”一句中“伟大”和“悲壮”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选出符合本文意思的两项

A.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而只能互相保持各自心灵的秘密。

B.不懂得心灵生活的神秘性,往往会导致对别人公开索取理解或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

C.世界上一切生命都充满神秘,所以史怀泽提出要“敬畏生命”的主张。

D.强求人与人的理解和被理解,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E.一个人很难了解自己,是因为每个人心灵都充满神秘。

1.答:①任何人都存在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羞耻,允许保守心灵的秘密。②应该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及心灵生活。③强求理解与被理解,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答:有着深刻而丰富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对他人的神秘的精神本质充满敬畏。

3.答:伟大: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灵的神秘,但人们能以自己的心灵孤独去领悟别人的心灵孤独,并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悲壮:虽然每个人都以朝圣般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只能在各自的心中努力,只能在__中并肩前行。

4.答:B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__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

(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3.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1.C    C项“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错误,应是“金星云雾的大气上层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

2.B    B项不属于的原因在于金星与地球结构的诸多相似是金星产生生命的因素,而金星在相似条件下不能产生生命的原因,却是金星表面的大气云雾,所以A、B、D中有关大气的内容,正是金星快车所要探测的内容

3.C    理解有误,从文中找不到依据。

4.D    A项推断没有依据,本文并没有提供金星与地球大气对比研究的信息;B项有以偏概全之嫌,并非所有的太空探索的费用都是越来越低;C项夸大了金星快车的使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达坂城

长吟

寂寞的公路无休止地延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都沉没在古远的苍凉与寥廓之间。忽然路边有醒目招牌——达坂城,还有十公里。

达坂城,好有名气的达坂城,竟会随路而遏,好不喜出望外!

不久,我们看到一块绿地,初始只是有些绿意而已。走近了,看标志果就是达坂城。这哪里是城呵,几乎还没有一个庄子大。

戈壁滩上就是这样,有一点水的地方便有树木,便有生命,便有人类,便有生存。

这无疑便是达坂城了。

远处是山,我说那山像标本,硬朗朗的轮廓恐龙的骨架一般,似乎由中国画的披麻画法写成。这山是天山,是天山的一截可见的部分。山下是辽阔的戈壁,再向西北又是戈壁无际。

这“城”坐落在离盐湖不远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公路穿“城”而过。说离盐湖不远,只是地理说法,其实根本看不到盐湖,所能看到的唯有戈壁而已。

树多是高杨,头多被风吹折过。矮一点的树木以左公柳为多,郁郁葱葱蔚然可观。一条干涸之河从这里经过,在这低洼处露些水迹,几十户人家的房子参差错落地散栖在树阴之中。

若以城论,这一定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城了。它没有街市,没有楼房,没有金融中心,没有冒黑烟的工厂,没有伤痕累累坍塌的城墙,没有喧嚣,只是一个充盈着宁静的村庄。如果不是公路从这里经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

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大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里的姑娘辫子长呀,两颗眼睛真漂亮。(达坂城的姑娘美如水呀,达坂城的小伙子壮如牛)”。没有去过达坂城的人,提起达坂城一定会想起那首歌,一定会在脑海里描绘一个美丽的达坂城,可如何也想象不出眼前这幅风景。

所谓吃肉不如闻香,看景不如听景,地道也。传说太神奇了,舆论太有力了。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那城是人们给她冠加的,又不是她自谓的。有这样一个去处,在这茫茫戈壁已诚属难能可贵了。况且,这地方也够缬美够清静的了。

那位写歌的人一定在这里生活过,谱曲的人随后也来这里,唱歌的那位在这村头调过嗓子;或者写歌盼谱曲的歌唱的都是一个人,或者起初就是这里的某个人唱出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人在这里一定有他或她十分美丽动人的故事。

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这里生活着,他喜欢上了那么多好姑娘中的一个。那些姑娘就像没有污染过的空气一般。

一辆长途公共汽车在我们车旁停住,车上走下几位穿着花枝招展剪着男式发型的女孩子,挎着时髦的女包,提着或拉着皮箱。村里立即跑出一群姑娘,将这几个女孩又拥又抱起来。村里出来的姑娘们果真穿戴的是民族服饰,留着长长的辨子。尤其那辫子,扎着蝴蝶结挂着玻璃球拨浪鼓一样在腰间在屁股蛋上摇曳着。她们都个子高高的,鼻梁高高的,胸脯高高的,雅典娜一般。我没法形容出她们的美来。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洁的高贵的美。我知道,形容这种美,笔是很笨拙的了。

她们说着她们的话,我们听不太懂。

她们嬉着闹着跳着笑着。那几个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带回来的,一定是戈壁之外的__。

现代文明呀,你是伟大的。现代文明呀,你又是残酷的。

达坂城古铜色的美也正在受着金黄色的引诱。想达坂城的姑娘“出山”只凭达坂城这块招版,如果委身滚滚红尘,一定会有看好的前程。如果那位歌唱家再来达坂城体验生活,绝非再是单纯的高山草原戈壁小溪,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供她采撷呢!

于是,我们忽又羡慕起古典美来。

苍凉的古道绵绵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响处马帮来,多少个日日夜夜艰难的行程,走弯了月又走圆了月,突然远处发现一片绿洲,人们惊呼起来,驼马也来了精神。好客的达坂城人在四面来风的广场中,当着朗朗圆月,燃起堆堆篝火,跳起婀娜多姿的达坂舞,姑娘们捧出了玉液般的酥油茶……

可我们现在,一天走了古人一月的路,却不能在这,在这达坂城里拥有一夜圆月。

我们继续驱车远去。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稍加修改)

1.(1)文中,除掉传说中的“神奇”,作者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达坡城是什么样的?

答:

(2)“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中的“自己的美”指什么?

答:

2.“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作者认为《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原因是什么?

答:

3.文中,作者写了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几位女孩子和从村里跑出的一群姑娘。从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1)你发现了什么?(2)作者对眼前的这一瞥作出了哪些思考?请你对这些思考作出阐释。

答:

4.这篇散文寥寥几笔就写了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达坂城,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选取一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

1.(1)戈壁滩上的一块绿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城,一个宁静的村庄。

(2)幽美清静,原始纯洁高贵的古典美。

2.①看景不如听景,传说的作用太神奇了。

②歌曲来自生活,有极强的感染力。

3.(1)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①现代文明是伟大的,又是残酷的。

伟大,说明现代文明冲破了长期封闭的一个被戈壁滩长期封闭的小村庄;残酷,说明金钱物质的追求将会改变这里的原始纯洁的高贵的古典美。

②这里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两种文明的碰撞与结合,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将更丰富多彩。

4.本文以驱车经过达坂城暂停的一瞥,由远及近写对达坂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扣住一个方面的内容或一种写作特色赏析,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线是无线电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就有天线,这是一种小型天线,在大型的无线网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开发了智能天线技术。所谓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适应天线阵列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列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和自适应空单数和数字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处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零线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与其他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示出巨大潜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移动通信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我国SCDMA系统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作为TD—SCDMA系统中的关系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能够使系统在高速运动的信道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智能天线采用独特的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用于基台的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它可自动测出用户方向,并将波速指向用户,从而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它可提高天线增益,减少信号发射功率,延长电池寿命,减小用户设备的体积。或在不降低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基站的覆盖率。广义地说,智能天线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台的最佳空间匹配通信。

在手机中上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由于智能天线可以从用户方向和传播时延获知用户位置,它将是一种不受建筑物阻挡的定位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如导航、紧急救助等。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率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智能天线技术是解决频率资源匮逐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内,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技术和趋势,将促使智能天线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选自2007年第2期《百科知识》(上半月刊)

1.下列关于智能天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能天线技术的开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智能天线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移动通信等方面。

C.智能天线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D.通过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问题。

2.下列关于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方面应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被淘汰。

B.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中的关系技术。

C.采用智能天线可以彻底解决因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的问题。

D.带有智能天线的手机,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提供导航、紧急救助等新服务。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无线电领域中,智能天线是最重要的环节。

B.智能天线能区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是因为利用了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和独特的技术。

C.智能天线具有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的作用。

D.随着智能天线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天线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使用,智能天线完全代替其他各种天线是大势所趋。

1.B(不包括“移动通信”)   2.D  3.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他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1.(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比拟。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

3.作者叙写香港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

4.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