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fó jiāo dào jiāo 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fó jiāo dào jiāo 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dào jiāo 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fó jiāo 、dào jiāo 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 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 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 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C.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和“理学”却空前兴盛, “饮茶论道” “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 《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
2. B(“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只是开始“出现’,不能说“进一步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 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效果了。
B.虽然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对它的治疗显得更为困难, 这是因为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
C.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有可能引发死亡率高达20%的伪 膜性肠炎或凶险的败血症。
D.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而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有一种被称为PVL的 毒性较强的毒素,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人类不改变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与耐药病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现状必然得不到改观,甚至还将陷入恶性循环。
B.青霉素从“细菌的克星”到“廉颇老矣”的变化,很可能是现在很多特效抗生素类 药物将要面对的共同的尴尬命运。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病菌”蔓延,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应该尽量少用 甚至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D.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 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1. A(“廉颇老矣”是说青霉素的药效已大不如从前,并不是完全“没有什么效果”)
2. D(结合全文看,确定这一原则的出发点应该是: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 疑 与 激 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怎样联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
1.因为毕加索不断地怀疑自己,使他的创作产生无数的激变。
2.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却得不到受众的赏识。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
3.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4.开头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结尾以“伟大”照应“惊叹”,以“屈服”照应 “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节水潜力巨大
中国是缺水大国,国家对生物节水这一新兴学科学非常重视。“生物节水”一语是中科院山仑院士1991年提出的。生物节水概念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节水三个阶段。广义的生物节水是指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物品种,特别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物节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才能使中国农业走向世界,才能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水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水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2000年以色列的Uri Shamir等提出了“蓝色水”“绿色水”“灰色水”的新概念。“蓝色水”指地上海、江河、湖泊、冰川等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包括土壤水)的总和。“绿色水”一般也称为“虚拟水”,指指生的界生物体内的水分,包括森林、草地、海洋生物、农作物里的水,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文件中指出,全还需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总水储量的0.0001%,淡水量的0.003%。“金色水”指水资源的价值和水资源利用及循环利用后的效率及经济价值。“灰色水”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调配管理及加工改造的水资源。
我们需要保护更多的“蓝色水”资源,通过人工调配和管理及加工改造,将更多的“蓝色水”转化为“灰色水”和“绿色水”(生物水),建立“绿色水”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产生更多的“金色水”。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
生物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利用生物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多保持水分;另一层意思是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减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地灌溉用水的需求,即节约用水;第三层意思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生物节水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生物水转化为中心的五水转化体系。“五水转化”指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分之间的转化。但目前对植物水在“五水转化”中的功能及机理研究重视不够,更没有重视动物水和微生物水转化,因此,生物水转化作用和机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缺陷。水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资源,是一个循环系统,应该加强生物自身对水分的及时、高效利用研究特别是利用生物改良不良水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沙产业”,这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
二是植物高效用水研究。通过不同植物有布局与种植制度的改变和生物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三是作物自身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研究。通过自然进化和人工改良进化。特别是现代的分子遗传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猪”(如水牛、水稻等)驯化和改良成“水吝啬鬼”(如骆驼、谷子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每13期,有删改)
1.对“生物节水”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的生物节水是通过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产生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作物节水。
C.生物节水概念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到生物节水的发展阶段,即由工程措施节水发展到生物措施节水。
D.生物节水有利用生物覆盖保持水分、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节约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三层含义。
2.对“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生物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供人们使用,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供人们操控。
B.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管理及加工改造,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成生物水,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具有贮蓄功能。
C.1977年的联合国水__,全球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淡水储量0.003,生物就像一座水库,拥有一定的淡水资源。
D.人类可以利用生物节水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不良水资源,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调节水资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节水”一词是中科院的山仑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可见,目前中国的生物节水研究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B.要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高水效农业,因此,抗旱耐旱节水植物的研究,将成为农业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C.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可见,我国的生物节水由理论研究进入了实践检验阶段。
D.一旦我们培育出抗旱节水高效利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我们就能解决水资源危机。
1.D(A项错在“植树种草”,原文是“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B项原文信息只说“农作物为主”C项错在“工程措施节水”)
2.A(“生物体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3.B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中国的月亮
(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听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答:
2.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答:
3.第(7)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答:
4.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①
②
1.现代科学的观点把月亮只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使月亮失去了温情、人性和美感,失去了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不朽生命。
2.(大意对即可)(1)李白:皓月当空,普照四方(2)杜甫:江月涌动,充满活动(3)白居易:月光如水,静谧温婉
3.①对中国人来说,月亮是美的化身,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文学上不朽的名画。②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把月亮当作朋友和倾诉的对象。③月亮通人性,月亮会关心人,通过月亮表现文人们的品行、情怀。
4.(1)赞美月亮的古代诗文不胜枚举。(2)独有与月亮相关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1.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B(“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应为“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0.5%。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致病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此外,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医务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壮年。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2004年沱江被四川化工厂排放的污
水污染,下游内江市停水持续26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05年吉林石化发生爆炸,危害人体健康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006年二三月间,白洋淀再次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地渔民损失惨重;“华北明珠”白洋淀风光不再,游客寥寥。
现在,治理水污染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治理水污染,一定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毒物质等可引发传染病,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蔓延。
B.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排入长江,沿岸一些城市已不能直 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污水中的金属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造成的慢性中毒很难发现,发现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D.据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了受到污染的水,致使每天有2.5万人得病或死亡。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已经丧失了自身水体功能。
B.受河流污染的影响,海湾和湖泊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连地下水都不能饮用。
C.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水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许多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将不复存在。
1.B(A项中“有毒物质直接导致中毒”错;C项中“很难发现”的信息与原文不符;D项中“得病或死亡的原因并非都是喝了受污染的水”错)
2.A(A项推断不正确,原文信息不能推知长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B项由地下水难逃厄运推知;C项由治理水污染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推知;D项由“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污染等信息推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之情
(日)薄田泣堇
暴雨即将降临的天气,原野的道路上沙尘飞扬。我看到一个农夫急急忙忙将割下的草收集起来,浓郁的青草气息向四方飘散。闻到草香,我的脚步自然放慢了。我尽力翕动着牡牛一般的鼻孔,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无法言状的草的芳馨。站到草堆前的一瞬间,我的胸中蓦然浮现出一系列那些被割下的草名称:蓬艾、萱草、野菊、犬蓼、杉菜、露草、酸叶……我不但感知着它们那种不怕践踏、不畏蹂躏的生命之魂,而且切实品尝到了这些杂草可人的清香。我有着天生如牛一般愚钝、正直和坚韧的性格,也有着牛一般的嗅觉。我若也有牛一般的胃袋,我将同牛们一样,变成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我对此确信无疑。
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何处?
在我看来,草不论多么渺小,多么细弱,都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它们有触觉,它们知冷热。所谓“生命”,不管采取多么飘忽不定和徒然无为的表现方式,其内里总是积聚着美、力量和光辉。万物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草的生命更加谦恭、素朴、正直和坚毅的东西了。对于我,草就是“语言”。它是一种一刻也不能安住的奇异的存在。草没有蹄爪,它是一直伫立于同一地方的小兽;草没有声带,它是永远保持沉默的小鸟。
然而,我对于草的亲情并不仅限于此。
孩童时代,我是在草丛中长大的,更确切说,我和草一起成长。我生在乡野寒村,我只有几个小伙伴,我同这几个仅有的小伙伴玩耍,总是选择草地。当我和伙伴们不在一起时,就一个人在草丛上跌打滚爬。因为小草已经开花,结籽,我可以同它们一道玩了。朝鲜牵牛花吸附在手指上,稍一接触,会发出蝈蝈般的鸣声,同时从荚里弹出一棵酸浆果来,使得还是小孩子的我甚感惊异,更促使我玩得天昏地暗,忘了时间。
草地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虫,有纺织娘,土蜘蛛,屁股挂剑、俨然军人模样的蟋蟀,生着长长的触角、酸意十足的螽斯,装模作样的螳螂,花花公子般的放屁虫,还有蝼蛄,蚯蚓……这里有着神话之国的君主和小百姓们忙碌而又悠闲的生活。拨开草叶,压弯草茎,向里边一看,这些演员们正上演一幕幕好戏,对我发出一阵阵难以抵挡的__。虫的亮相,虫的情恋,虫的对打,虫的舞蹈,虫的谋反……一声一景,颇为动人。他们一发现有我在盯着,大吃一惊,立即收敛一切动作和表演,草草退场,落荒而逃。于是,这些气急败坏的小冤家们,便来咬我的手指,用长满细毛的双腿,抓蹬我的额头。
那是什么时候,我和上田敏先生一起在京都御苑散步。苑内的草地上嫩芽新萌,在阳光里耀目争辉。上田喜欢法国,他看到这副景象,立即若有所思地说:
“日本的草,大多手感粗硬,法国草原上的青草既柔软又很少生虫,看上去十分舒服。”
我听了,不由感到,这位长在大都市的学者和我这个乡巴佬之间,对于草和昆虫的感触真是相差万里。虫时时咬我的手指,螫我的肌肤,然而它们始终是和我嬉戏的伙伴。
不光是虫,草偶尔也向人露出白牙。萱草有剃刀般的叶子,数度割伤我的指头。蓟草的针好几次刺伤我的掌心。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一看见草就满含亲情,真想叫一声“啊,我的兄弟”。哪怕它们沾满沙尘,哪怕他们被牛尿濡湿,我都毫不在乎。
同乐共欢,相辅相成,我和草的关系须臾不可离分。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暴雨袭来前的田野道路上,一闻到草的清香就不由停下了脚步。
硕大的雨点描画着飞箭般的银线,噼噼啪啪打落下来。那农夫慌忙背起草捆儿跑了,我紧紧跟在他的后头。
1.文章在开头两段多次将“我”比作牛,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写“草之情”,“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进行具体概括。
答:
3.从全文看,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中三次写到“暴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1.形象地说明“我”与草有着像牛对草一样的深情。
2.①草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②“我”和草一起成长。
3.①开头一段写暴雨快来了,我不躲雨,却放慢脚步,深吸草香,文章以此引出话题,表达自己对草的深情。②倒数第二段写暴雨,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或答“呼应开头”“ 前后照应”等),回答了了“我”对草的深情的原因。③最后一段写暴雨来了,“我”在雨中追随着草,表达“我”对草的一往情深。结构上是紧承上文,文脉贯通,自然作结。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然美作为一种特定的美的形态,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对自然美的研究,就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支配着自然,改造着自然,并最终使自然能为“我”所用。在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前,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于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并且,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时候,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为我”关系,也未能立即形成。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它的权力。”这种服从与依赖的关系,无法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对象的支配、改造,因而它实际上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物不可能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也就谈不上“美”。
通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日益密切和广泛的关系。原来对人类有害或者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有益的或是有关的了。自在的客观自然界,变成了“为我”的对象。于是,自然界就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使人从中实现本质力量自我关照的审美特点。马克思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美学基本原理》节录)
1.短文第二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
A.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利用的关系
B.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的日益密切和广泛的联系
C.指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服从与依赖的关系
D.指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支配和改造关系
2.下列对“自然美”的解说,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美是美的一种特定的形态
B.自然美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自然物
C.自然美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物的理智复现
D.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3.根据文意,给“审美”一词进行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审美”就是人们对本质力量的自我关照的行为
B.“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
C.“审美”就是人们观察体味美的内涵的过程
D.“审美”就是人们对自我力量的一种关照的行为
4.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眼前的自然物,有些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有些则还不能
B.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界是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的
C.自然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们在支配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
D.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着“为我”的成分,所以,审美活动便包含了“自私”的因素
1.A 2.C 3.A 4.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__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文本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__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在史怀泽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目的,就在于不懂得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__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无法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1.文章开头,史怀泽认为“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的理由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史怀泽认为的“敬畏生命”的含义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最后一段文意,写出“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与悲壮尽在于此了”一句中“伟大”和“悲壮”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选出符合本文意思的两项
A.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而只能互相保持各自心灵的秘密。
B.不懂得心灵生活的神秘性,往往会导致对别人公开索取理解或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
C.世界上一切生命都充满神秘,所以史怀泽提出要“敬畏生命”的主张。
D.强求人与人的理解和被理解,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E.一个人很难了解自己,是因为每个人心灵都充满神秘。
1.答:①任何人都存在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羞耻,允许保守心灵的秘密。②应该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及心灵生活。③强求理解与被理解,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答:有着深刻而丰富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对他人的神秘的精神本质充满敬畏。
3.答:伟大: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灵的神秘,但人们能以自己的心灵孤独去领悟别人的心灵孤独,并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悲壮:虽然每个人都以朝圣般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只能在各自的心中努力,只能在__中并肩前行。
4.答:B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