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④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注】①哄:战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④尤:责怪。
20.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20.C
21.曾子认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是要说明,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的情况。这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本题中,C项,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回答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句中“尔”是“你”的意思,翻译出本句话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5》)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关于如何尽孝的问题,孟子认为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无违”,主要是指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C.孔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的赡养,还是去世后的安葬与祭祀,都要依礼行事。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1.根据选段内容,结合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
20.B
21.孔子认为的“孝”,不是简单的赡养,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依礼行事,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1分)赡养父母,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奉养,此外,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大意,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主要是指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理解不正确,无“违”是指不违背“礼”。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鉴赏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抓住文中孔子关于孝的观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例如,“无违。”“事”“死”“祭”均要“礼”;“敬”;由这些关键词,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要从精神上安慰,要重视尊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8.阅读《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⑵。”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⑶之不逮⑷也。”《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⑴司马牛:孔子的弟子。⑵讱(rèn):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⑶躬:身体,引申为自身。⑷逮:达到。
(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孔子在教育子弟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法,比如“□”就是“讱”同义词,“□”就是“行”的同义词,而“□□□□”也与“言而过其行”同义。
请你概述孔子对“言”与“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你有何感想?(3分)
(1)讷;躬;躬之不逮。(3分)
(2)孔子希望人们谨言慎行,先做后说,少说多做。要言行一致,以行动取信于人。 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行动力强的人,如果只会夸夸其谈而做不好实事,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或我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言”在“行”先,有时可以先声夺人,为自己赢得一些进取的机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段的把握以及对文化常识的了解。第一小题其实是变相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以及对文本的辨析能力。注释很多,所以要充分利用注释。“讱”,注释说是“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那么语段中与言语有关系的字只有一个“讷”。利用字形字意的相近来解答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概括“孔子对‘言’与‘行’”,先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逐一理解。“仁者,其言也讱”写出说话要谨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先做后说,多做少说。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文言文阅读B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14.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5.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14.以邻为壑
15.孟子提出,一是从方法上讲,治水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水性;二是从效果上讲,引水入海,顺其自然,这样才能造福老百姓。我们要引以为戒的事做事要顾全整体,顾全大局。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提炼成语的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成语典故知识的积累,联系文中“今吾子以邻国为壑”语句,很容易提炼出“以邻为壑”;第二问,先从文中筛选出孟子批驳白圭的观点,例如,“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 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然后根据句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第三问,要根据孟子的观点,联系现实,从顾全整体和大局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9.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0.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19.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0.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晌,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疏通句意并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筛选出孔子和孟子在文中的观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由孔子的“放于利而行,多怨。”和孟子的“利与善之间也。”可得出答案。第二问,孔子认为善要“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孟子认为,“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注:将本道题的答案写于答题卡E.处方框内】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④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注】①哄:战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④尤:责怪。
17.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18.“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17.C
18.曾子认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是要说明,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的情况。这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解析】
17.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18.在这段话中,子贡为什么受到老师的赞扬?(3分)
17.D
18.孔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1分)。子贡不仅领悟了老师的教导(1分),还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得到老师的赞扬(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本题中,D项,“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本段内容大意为: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而子贡不仅领悟了老师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廋②哉?人焉廋哉?”
【注】①所安:当时的心境。②廋:sōu,隐藏、藏匿。
18.“人焉廋哉”中的“焉”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相同?(2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9.综合所给的两段文字,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30字。(2分)
18.A
19.要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的言论、行动看到他的内心,才能全面了解。(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均为疑问代词,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辱矣。” (论语·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24.从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和子游的话中可以看出儒家什么样的交友观?
25.谈谈你对孔子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的看法。(4分)
24.交友要适度。(1分)
25.孔子主张为人要真诚,他推崇“友直”、“友谅”,提出交友时要“忠告”、“善道”。(1分)他虽然强调交友时要“不可则止”,但他憎恶哪些把仇恨或不满掩藏在心中,表面上装作很友好的人。(1分)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这种“匿怨”之人,具有“乡愿”的特征,不易识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1分)倘跟这种人交往,后果不堪设想,故耻于与这种人交往。(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这两句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总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译文:“忠诚地劝告并和善地诱导他,不行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译文:“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这两句话说明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和朋友相处。也就是说“交友要适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相对开放,答题时,要先了解“匿怨而友其人”的意思,即“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对这种做法,孔子认为是可耻的。组织答案时,一是要点出孔子交友的原则,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诗经 桃夭》,回答问题 (6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2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4分)
21.重章叠句
22.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21.
试题分析: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