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我们做人做事能够经常反省并且不愁苦不惧怕,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B.司马牛之所以对不忧不惧即可为君子的说法不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出于问心无愧。

C.司马牛既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又愁自己没有兄弟,终日陷于愁苦忧虑之中。

D.子夏所说的兄弟就是司马牛所说的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只是他劝解司马牛的话。

(2)从摘选的①②两则的内容看,君子一定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答:

(1)B

(2)是个“无忧无惧”且践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因为他“内省不疚(问心无愧)”,且敬业不爽,待人谦恭有礼。


解析:

(1)A项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不疚”;C项说司马牛终日陷于愁苦忧虑之中,于文无据,且“忧”在文段中皆无“虑”之义;D项“子夏所说的兄弟就是司马牛所说的兄弟”的判断有误,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2)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剽窃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分) B

(2)(3分)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解析: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⑴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⑵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1)C(“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解析:

(1)(“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无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在先秦诸子散文里,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B: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幻想国家退回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思想,是完全消极的。 C: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他提倡仁政和王道,并在各诸侯国中间积极游说。 D: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有互补性,共同影响了我们民族思想的发展。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解析:

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每点1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第一则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可用原文概括。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孔子的“恕”道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题2】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即是行仁之道。(1分)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分)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 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 的理解。

(1) 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解析:

(1) “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要准确翻译文言文,结合选文及孔子的其他“仁”的主张深刻体会“恕”的含义。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四史》是指哪一项列出的作品

A:《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 B:《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C:《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D:《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