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1,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1】輗(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2】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2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2分)(原创)

2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4分) (原创)

21.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2分)

22.不矛盾(1分)。“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1分)。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2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原创)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

21. 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1分)

22.找出两段文字里表意相同的句子,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5分)

2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

22. 答案示例:深则厉,浅则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分)孔子认为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2分)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正确,乱世虽滔滔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有一丝改善,每一位有才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掌握,能力层级为A。要求用术语简洁准确的答题。难度系数0.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C。在理解两段文字的基础上,要指出两类绝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并结合现实社会,对几千年来的仕与隐做出自己的评价。难度系数0.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底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所蒙蔽。

21.以上语录中体现了孔子、韩非子不同的义利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义利观。(2分)

22.你赞同哪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4分)

21.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

   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1分)

22.示例:

赞同孔子的看法。(1分)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材料二: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

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21.(根据浙江省余姚名校2016届高三期中卷改编)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结合材料一、二,他们追求的快乐有何不同?(2分)

22.(原创)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联系你的人生态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参考答案】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1分)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1分)

    【考点对应】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中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在解答时,注意文中的关键的词语,从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2.【参考答案】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1分)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3分)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1分)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 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3分)

    【考点对应】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观点评价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态度围绕观点进行分析,阐明理由,要求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节葬》

21. 1.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 ,联系所学,说说孔子的丧葬观。 (2分)

22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21.节丧薄葬    久丧厚葬(守丧三年)

22.示例:孔子提倡周礼,久丧厚葬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根本出发点是维护阶级统治。墨子以平民出身,认为久丧厚葬是一种奢侈浪费,不利于社会发展。

参考翻译: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埋葬的原则,即是: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想行仁义,追求做上士,上想要符合圣王之道,下想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所以就应当对以节葬来行政的道理,不可不加以考察。”就是这个道理。

(原创)(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吕氏春秋·季春纪》)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2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2分)

2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4分)

21.交友论人应该重其德行;要多观察其行为和交往对象。

22.交友应该友其德。正如孟子所言‚“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友挟”。交友时我们应该多看对方的内在,而不是肤浅地认同对方的外在条件。人的外在条件是可以变化的,真正不变的可贵的是内在的优秀品质,那才是真正能与我们自己内心相契合或者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交友应该友其德。(2分)  联系实际(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6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1.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3分)

21.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

(答出“中庸”给1分,对文段①的理解给1分,结合其他章节分析给1分)

22.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对孔子和子贡的言论分析各2分,满分3分)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材料一: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材料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注:①女乐,女子歌舞队。

②季桓子,鲁国上卿。

21.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趋而辟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即离开鲁国。两者有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示例: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1分)多说无益,更怕孔子劝说。(1分)

22.示例:不矛盾。(1分)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分)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2分)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思想。(3分)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1分)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 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3分)

 

21(命题思路:原创,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的把握,材料一为课外,材料二为课内。考查“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中庸之道”。)

22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论语/文本研读

理解和探究

鉴赏/理解

0.60

(命题思路:原创,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的把握,材料一为课外,材料二为课内。考查“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中庸之道”。)

(三)阅读两则材料,完成21-22题。(6分)

(1)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里仁》

(2)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 孟子·告子下》

【注】 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21.概括材料中两人论述的共同的话题。(2分)(原创)

2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原创)

21.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孔子强调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认为认为父母有过错时,即使劝说无效也不能怨恨。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打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

【附翻译】

(1) 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2)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被激怒。更加疏远父母,这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激怒,也是不孝。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材料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材料三:“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妊,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子·六反》)

2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董仲舒与孔子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原创】

24.阅读以上材料,对儒法两家观点做简要评述。(3分)

第23题

(3分)   相同之处:两者都重视、追求义。

不同之处: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抑制自身的私欲,使个体私利完全服从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整体利益,可能造成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

第24题

(2分)   儒家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法家则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人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利害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能把义利统一起来,符合人们理想的追求;而法家完全否定义,是功利主义的表现,这种观点将给社会带来危害,不可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