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译为:让六国诸侯各自爱惜那些人民,就完全可以抵抗秦国。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呜呼! , ; ,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 , , 。(苏洵《六国论》)
,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
【小题1】灭之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小题3】事不同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小题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文言文阅读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奈何取之尽锱铢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族秦者秦也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秦爱纷奢 (6)多于在庾之粟粒
5.翻译文中画线句。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1)(怎么) (2)(假使、如果) (3)(使……灭亡)
(4)更加 (5)繁华奢侈 (6)粮仓
5.(1)答: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举、炬、可怜各得一分,句意2分)(2)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不暇、鉴、复各得一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判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22.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不暇:不及 B.南亩:泛指农田
C.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D.独夫:孤单的人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2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B
22.D
23.①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②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24.统治者不爱人民
25.(1)指六个国家;(2)(3)相同,指六国统治者。
【解析】
21.
试题分析: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独夫:代词,代“秦始皇”。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得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
试题分析:该句意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可从中具体分析“六国”的含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杜牧
苏洵
李桢
【小题1】C(爱:爱护)
【小题2】C(C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A项①动词,让;②连词,假使。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D项①介词,比;②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为“到”)
【小题3】D(A项“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项“经营”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
【小题4】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专门因为这个原因怪罪秦国。(准确译出“罪”字得1分,译文语句通顺得1分)
【小题5】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每错一处扣0.5分)
【小题6】杜牧:六国不爱其人,以致国家灭亡(从反面回答“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亦可)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李桢: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参考译文: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 。(杜牧《阿房宫赋》)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同样写六国的,有《六国论》中的“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
万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 ,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无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2)①对酒当歌___________ ,譬如朝露,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②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①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②落日故人情 ③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不得出现错别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任选其一)(5分)
(1)呜呼! ① ,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②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④ , ⑤ 。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① 。
所以游目骋怀, ② ,信可乐也。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④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⑤ 。
(1)灭六国者;非天下也;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足以极视听之娱;既窈窕以寻壑;泉涓涓而始流;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