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为自己建造的山水园是()

A:辋川别业 B:阿房宫 C:颐和园 D:杭州西湖

汉朝一处巨大的植物园、动物园和种植园是()。

A:阿房宫 B:上林苑 C:未央宫 D:甘泉宫

汉朝有一处巨大的植物园、动物园和种植园是()

A:阿房宫 B:上林苑 C:未央宫 D:甘泉宫

下列各项中,建造于秦始皇统一之前的是 ( )。

A:都江堰 B:灵渠 C:骊山陵 D:阿房宫.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8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3)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请你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6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答题时首先要把认识论的有关哲理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分成若干层次,把每一层次与认识论的有关哲理一一对应,即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融合。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

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的机关。文化职能是国家的主要职能之一。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公共财物,也是人类共同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保护好和合理开发好各种文化遗产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公共职责。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5分)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5分)

(10分)(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5分)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5分)

真假火烧阿房宫

材料一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 (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 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问题: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则材料中,哪则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1)材料一: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来看,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被火烧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

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解析:

本题通过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考查历史上“火烧阿房宫”的真假,目的是考查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历史真实程度的佐证作用。解答第(1)问需要解读材料一、三、四中关于“火烧阿房宫”的叙述,提炼出每则材料的核心观点;第(2)问,比较四则材料,从文字记载对史学研究的佐证作用的大小来判断,进而分析其史学研究价值低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的叙述提炼观点,根据史学研究的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真假火烧阿房宫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问题: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段材料中,哪段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 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1)材料一:秦始皇作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看,阿房宫未建成,更没有被烧,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