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挥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
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
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二)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ī):葛布的统称。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小题1】(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O%下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小题2】(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4分)(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2分)(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4分)
解析:
【小题1】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小题2】(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古诗文阅读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杨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史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之,除伏波将军。延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恩纪。还,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郡县标其门闾 标:做标记,用以表彰。
B.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课:督促
C.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省、俭省。
D.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孝昌中,为葛荣围逼 于人为可讥
C.久之,除伏波将军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 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纂“轻财”的一项是( )
①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 ②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③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④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
⑤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 ⑥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纂少年时因清苦而自立,曾出资办理了县令齐罗的丧事,在守父丧时又很尽礼,后来被推举为孝廉。
B.杜纂从任积弩将军开始,到正始年间做汉阳太守,都能尽职尽责,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清白的名声。
C.杜纂调任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时,因为母亲的担忧而离开了职位,这与他尽礼守父丧的表现是一致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孝心。
D.孝昌年间,杜纂迫于葛荣围逼,投降了葛荣。葛荣灭亡后,定州刺史薛昙尚念及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他因病推辞。
用斜线 / 给下面文段断句。
孔 子 曰 君 子 有 三 思 而 不 可 不 思 也 少 而 不 学 长 无 能 也 老 而 不 教 死无 思 也 有 而 不 施 穷 无 与 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
②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小题6】(1)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
⑵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
解析:
【小题1】俭:歉收,年成不好
【小题2】“而”,连词,表转折。A项“以”,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介词,用。B项“为”,前者是介词,被;后者是动词,是。C项“之”,前者是时间名词后的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后者是代词,它。
【小题3】③有才干。④赏罚分明。⑤受命赈济。
【小题4】“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小题5】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有三种事情不能不去思考: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无所作为;年纪大了而不去教育下一代,死也不能瞑目; 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有钱。所以君子要从小展望将来,就要学习;老的时候不想死不瞑目,就要去教育下一代人;有钱但是想着穷困时有人援助,就应该去施舍别的穷苦人."(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即止)
【小题6】(1)(3分,句意1分,“尤”“泣涕” 各1分。)
⑵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包围逼攻,杜纂交出郡城投降了葛荣。葛荣派杜纂到信都安抚军民,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杜纂有仁德,把他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
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摄:提起。
【小题2】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小题3】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B: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C:不出,火且尽。(如果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D:吾攻赵,旦暮且下。(我攻打赵国,明天傍晚就要攻下。)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A: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为赋新词强说愁(替)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呢) D: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童子何知 C:等终军之弱冠 D:彼且奚适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跌倒
C. 且尔言过矣 过:责备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虎兕出于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⑥ D. ④⑤⑥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过:犯错
【小题2】A项到,介词;B项在,介词;C项引进对象,不译,被,介词;D项对,向,介词。
【小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