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及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 帅 坠 马 死

(2)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 帅 /坠 马 死

(2)答案:①你是县令,敌人入侵时你应当守城;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

②而见识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它的真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汤中丞杂记

冯景

予问黄进士春江:汤中丞潜庵,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曰:“海忠介、周文襄,得公而三。”

因言:公莅任时,某亲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而其日为菜韭。公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只鸡,公愕问曰:“吾至吴未曾食鸡,谁市鸡者乎?”仆叩头曰:“公子。”公怒,立召公子跪庭下,而责之曰:“汝谓苏州鸡贱如河南耶?汝思啖鸡便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能作百事者哉!”并笞其仆而之。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公辞焉。众曰:“汪琬撰文在上。”公命录以入,而返其屏。

及内擢詹事,将行,百姓号呼,如儿失母,罢市三日,各绘像以祀。去之日,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民共阖城门,不得出。公劳且慰曰:“吾何德?而劳父老,至于此!”民皆罗拜,涕泣良久,乃得行。敝簏数肩,不增一物于,惟《二十一史》则吴中物。公指谓道左诸公曰:“吴中价廉,故市之。然颇累马力。”

呜呼!清兴以来,八座之中, 一人而已。宋李及知杭州,在郡数年,不市吴中一物。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当时贤之。然李则郡守,而汤公位开府,又贤于幼几(李及,字幼几)远矣。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谨记之,备异日史官之阙。

注:①八座:指六部及各督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明至今吴者谁比 抚:官职,巡抚

B.而其日为菜韭 给:供给

C.并笞其仆而之 遣:驱赶

D.不增一物于 旧:原有的(物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能作百事者哉 骊山北构西折

B.而劳父老,至于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又贤幼几远矣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备异目史官之阙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召公子跪(于)庭下B.公命录(汪琬文)以入

C.民共阖城门,(汤公)不得出D.而汤公位(之)开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以问引出对汤潜庵的评价,肯定其地位,然后叙述典型事件,最后以作者的议 论作结。构思简洁,主旨突出,形象鲜明。

B.文章第二、三两段按时间顺序叙述能表现汤潜庵清廉品格的典型事件,有正面描写 的,有侧面烘托的,条理清楚,手法灵活。

C.文中多处地方用了衬托手法,其中前代的李及、海忠介、周文襄和同代的汪琬是正 面衬托,“清兴以来,八座之中”则是反衬。

D.文章赞美官员清廉的品格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并且认为官职越高清廉越难能可 贵,这对当今执政者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

(2)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

1.A(抚,动词,担任巡抚) 

2.A(转折连词,承接连词) 

3.D[而汤公位(于)开府] 

4.C(汪琬不是用来衬托的)

5.(1)汤公生日的时候,当地缙绅知道汤公谢绝送礼,(所以)只是制作了一扇屏风祝寿。

  (2)说他(汤公)可以媲美海忠介、周文襄而成为明清时期第三个清廉的苏州巡抚,是适宜(恰当)的啊!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土自)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土自),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土自)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土自),但和裴(土自)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入傲慢苛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1.C(期待,期望)

2.A(分别删除B②、C①和D①)

3.D(“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并非贬意,不是待人“傲慢苛刻”。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附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瓣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固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丰成季等人担任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土自)告坼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耶、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打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既:“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险。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衣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性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因,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莘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土自),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宜卷甲而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处 审:谨慎

C.方西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铜禁 弛:放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 )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答: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答: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

1.【答案】A

【解析】趋:奔赴。如“夜趋高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答案】D

   【解析】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认为一定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

3.【答案】C

【解析】(不是“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

4.【答案】(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

(2)下诏催促方平前往,并答应(他)让他斟酌事宜自行处置。

(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做防备了。

附文言文翻译: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 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 让:责备

C.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办妥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真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常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1.A ( 正:纠正)

2.B

3.B ( 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4.(1)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2)无视小民百姓的优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文言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净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思,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要,我不如戴胄;把谏净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阅读以下文言文,按要求回答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A.故使为 理:处理

B.自拘死 当:判决

C.不与分利 下:下属官员

D.受禄多 为:是

(2)下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离,晋文公之理也。 马之千里

B.子则自以为有罪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公臣能听微决疑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D.失刑刑,失死则死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

AD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蛇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日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竞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日:“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数武:没有多远。②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③从谏也如转圜: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yuán,通“圆”,圆的物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青亦 渺:无影无踪-

B.辄中规矩 规矩:要求

C.饲以美饵,而纵之 祝:祷告

D.朱点俨然 俨然:宛然;仿佛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二青、小青情深意厚的一组是 ( )

①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②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③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 ④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⑤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很是着急,但又因为以往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所以他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最后果然不出所料。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凶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并叮嘱它们从此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天谴,两条蛇听从了劝告,消失在山林中。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冉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4.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2)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王,转思下井复投石焉。

1.D(俨然:真切、明显的样子)

2.B(①是表现大青和二青之间的情谊;③是表现小青的机灵驯服;⑥耍蛇人说的话,不是直接表现)

3.D(A项,以往也出现过的不是二青自己跑掉后的情况,而是耍蛇人有意为之。B项,耍蛇人是因为二青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舍不得丢弃。c项,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是恰巧路过而不是听说后有意所做)

4.(1)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

  (2)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

附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茏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苹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感惑宰宰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选餐一样。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

       一般对耍蛇人,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过了几年后,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诚,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跣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闻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鬣《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惰府,拜郎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公卿议者成同.诩闻之,乃说李惰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弃之非计。”惰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一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惰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絷,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成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词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日:。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④采艇:通“彩线”。

1.下面各旬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太尉李惰府 辟:征召

B.子之言,几败国事 微:如果没有

C.窃忧然有非常之变 卒:突然

D.诩为飨会,悉其罪 贳:惩治

2.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 )

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缝其裾为帜

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__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州后三辅将妻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C.羌人入俊,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为,问心无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

(2)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1.D(赦免)

2.C(①是虞诩的爷爷②是虞诩孝顺祖母③是大家采纳他的意见后的结果,间接的)

3.C(A不是劝大将军邓骘,而是劝李惰。B不是招募贼人,而是偷抢之徒和芽丧服不做事的人。D“问心无愧”错。虞诩临终之时也对此表示后悔)

4.(1)凉州人民手执兵器、毫无反顾之心的缘故,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

(2)羌军听说了以后,便分头到邻县劫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前进了一百多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敌人旦暮至击汝 且:并且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 (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C【解析】且:将要

2.【答案】B【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3.【答案】D【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妻子刚从市场回来,(曾子)就要杀猪,,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孩子说着玩的。

(3)现在你欺骗孩子,是教孩子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附:文言文  翻译与点评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邑,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就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限。到了原邑十天了还没有攻下原邑,就鸣锣收兵,准备撤退军队回去了。原邑的士兵有从城中逃出来的,说:“原邑再攻打三天就被攻克了。”左右群臣劝谏说:“那原邑城内已粮食耗尽兵力衰竭了,君主姑且再等几天。”晋文公说:“我与战士们约定十天,不回去,就是失去我的信用,我不干。”随后收兵离开。原邑城中的人们听说后说:“有这样的国君如此守信,我们可以不归附他吗?”于是就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说后说:“有这样的国君如此守信,我们可以不随从他吗?”于是就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说后记录这件事说:“攻打原邑而得到卫国的,是守信用。”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从古到今,很多领导人大都不守信用,他们的借口是:“计划不如变化。”社会形势变化太快,使得他们不得不经常废除旧法令而重新设置新法令,然而这种“朝令夕改”,就使得人民百姓无所适从。刚刚适应了一个法令,突然又改了,又要去适应新的,这必然是让人为难的事。领导人对人民不守信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自认为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只是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出发,为自己着想,没有为人民大众着想,所以他们经常“朝令夕改”。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被“朝令夕改”害得很惨,所以当一个君主守信时,人们就会欣喜万分,愿意随从他了。

【译文】

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份、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份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不论是救济饥荒还是治理国家,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信”字。没有信用的“朝令夕改”,会使人们很难适应。就象天时一样,一忽儿晴一忽儿雨,人们就很难做事。在四季分明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耕耘、收获。如果老天爷不讲信用,冬天暴热,夏天酷冷,人们也就很难生产与生活了。所以领导人不论怎样改革,大方向一定要分明且守信用,才能真正管理好一个国家、一个企业。

【译文】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的,你先回去等我。”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吴起的这个行为的确是守信用,也许现代很多人会认为他很傻,可是他这种行为却使人们都相信了他。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那么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做了。

【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魏文侯的这个行为也是很守信用的行为,如果失信于人,那么以后别人就很难再相信你,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什么事也就难办了。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母亲,这不是能成为教育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做人要诚信,不论对谁都是这样,尤其是父母亲对子女。孩子还小,缺少知识和经验,一切都是跟着大人在学。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可以骗一下,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这些父母亲的借口往往是“善意的欺骗”,可是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善意的,什么是恶意的,他们只知道,大人欺骗了我。既然我被骗了,那么我也可以骗人。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学得一口谎话,到处骗人。

【译文】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酒醉了和身边左右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这个故事很象“狼来了”的故事,也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其实这种不守信用而造成灾祸的例子很多。这些故事都说明,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译文】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他们就要来袭击你们。”象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点评】

本节是对第六节“重点在诚信”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相信别人,都会造成许多很不好的结果,所以,人们在交往之间一定要讲诚信,是什么就是什么。

【译文】

另一种说法:李悝与秦国人交战,告诉左边营垒中的将士说:“快冲上去!右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他又骑马跑到右边营垒中对将士说:“左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说:“我们冲上去。”于是都争先恐后冲上去。到第二年,又与秦国人交战。秦国人来袭击,到后几乎消灭了李悝全军。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出自2009高考山东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