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新唐书》)
【注】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
C.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
D.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 致:交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敬则家世代因孝义而得到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并得到唐高宗的赏识,但因有人毁谤他,所以当时只当了个小官。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__,因此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身为右补阙的朱敬则当时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行而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捐是“抛弃”的意思)
2.C(武后执政之初朱敬则还没担任右补阙的官职)
3.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
②(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
【参考译文】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文化经典阅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
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孟懿子向孔于询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子由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啊!”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通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享受;仅仅选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让------进来
C.则与斗卮酒 与:给
D.沛公起如厕 如:去.到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头发上指
A.令将军与臣有郤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范增数目项王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闯帐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对刘邦集团鸿门宴的部署是一个破坏,没办法的情况下,刘邦不得不逃回营中。
B.项羽暴露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是自己安插的眼线,一方面说明项羽的自大轻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
C.宴会席上的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的有理有节,占据主动。
D.刘邦一开始就坦言谢罪,说明刘邦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1 | 2 | 3 |
A | B | B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纳之 纳:接受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这里指绳子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而告以成功
B.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泣下沾襟;座中泣下谁最多
D.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4.把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B
2.C
3.C
4.答案略。采分点:
(1)用兵、从事,“盛以锦囊”省略、倒装;整体通顺
(2)“忧劳”“逸豫”“兴”“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 见:通“现”,展示
B.摘其瑕疵 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 当:相称
D.穷造化之微 穷:探求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译:
(2)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译:
1.A(见:副词。有称代作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2.B(对方苞的说法,作者是认同的。)
3.(1)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
(2)(老人)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
【参考译文】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访您,您留我在家住了两夜,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文气都很奇特。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却谬赞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问起这些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今年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我的文章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荣幸啊!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才敢动笔。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习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于是拿着琵琶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现在,您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又是一个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这就是我想要让您为我的文章写序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注]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
【注】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1)C(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伦常,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所以必须格外慎重。)
(2)“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情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
【参考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对他说:“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它有年代久远而高大的树木,而是说它有累世立功的大臣。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这累世立功的大臣,)就连个可亲近的臣子都没有啊。以前被王所进用的人,现在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齐宣王说:“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说:“国君进用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贤能,不要马上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能,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贤能,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贤能,这才起用他。假如大王的近臣郝说某人不能任用,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不能任用,您还是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不能任用,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真的不能任用,这才弃置不用。假如国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该杀,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的确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人杀掉他的啊。能做到这样,那才能称作人民的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十四年,从祠太山 祠:祭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译文: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译文:
1.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2.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3.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4.(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参考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__,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4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考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久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成服焉。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日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躬亲侍养 躬:亲自。
B.含课励家人 课:督促。
C.豫讨苏峻功 豫:预先。
D.为恶彰露 彰:明显,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的一组是 ( )
①本州辟,不就 ②隐伏之奸,非圣不诛
③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④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
⑤惟与邓攸深交 ⑥遗命素棺薄敛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得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事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理丧事期间邻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2)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1.C.豫:通“与”,参与。
2.B.(①项颜含不接受征召是因为父母在堂,②句评价的是被孔子杀掉的历史人物,③句表明他治理能力强:都不能表明他“注重实际”)
3.B(“礼乐教化得以恢复”错。原文说“如其礼乐,俟之明宰”,意思是“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4.(1)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
(2)当时论事的人认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位高名重,百官应对他行跪拜礼。
文言文参考译文:
颜含,字弘都,是琅邪郡莘县人。颜含少年时就有德行,以孝悌闻名。兄长颜畿,咸宁年间得病,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颜含于是放弃一切俗务,亲自服侍,十三年足不出户。石崇看重颜含的高尚品德,赠给(颜畿)美味佳肴,颜含委婉地谢绝了。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病人身体虚弱,神智不清,生理未能恢复,既不能吃饭,又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如果错误地留下,哪里是施惠人的本意!”
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颜含督促鼓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亲自品尝汤药察看饭菜,打探病情时一定别上簪子穿好鞋,整饰衣冠系好腰带。
本州征召,没去就职。东宫初建,颜含因儒雅质朴、品行敦厚,补任太子中庶子,参加讨伐苏峻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授予吴郡太守。王导问颜舍说:“您如今任职名郡,治理将从哪方面入手?”回答说:“国家的军队每年都出动,百姓虚耗,南北的豪强竞相招募游民,国家空虚而豪强充盈,这是当权者所忧虑的。我将从权势之门招募游民,让他们回到土地上,经过几年努力,想让家给人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颜含所任各职,为政简易而对百姓有恩,开明而善于断案,但使用威力统御下属。王导慨叹说:“颜公在任,吴郡人该收敛些了。”未到任,又被任命为侍中.因年老离任。晋成帝赞美他的品行,特加封他为右光禄大夫,门前设走马,赐床帐被褥,令太官四季供奉膳食,颜含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当时论事的人认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位高名重,百官应对他行跪拜礼。太常冯怀拿这事问颜含,颜含说:“王公虽贵重,但没有为他一个人专设一种礼节的道理,这或许是各位(考虑)的事。鄙人老了,不识时务。”之后对人说:“我听说攻打邻国不去问仁爱的人。刚才冯祖思向我问奸佞的事,我难道有邪恶的德行吗?”
人们曾评论少正卯、盗跖谁的罪恶更深重。有人说:“少正卯虽奸诈,不至于分割人体做饭吃,还是盗跖罪更大。”颜含说:“明目张胆地做坏事,人们想着杀掉他;不为人知的奸佞,除了孔夫子没人能诛杀他。由此看来,少正卯罪更大.”众都佩服他.
郭璞曾遇到颜含,想替他卜筮。颜含说:“寿命取决于上天,地位取决于世人,修养自己若上天不帮助的,那是命;遵守正道若世人不了解的,那是性.我自有性命。不用劳烦卜筮。”
桓温向颜含请求结为儿女亲家,颜含因为他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只和邓攸交往很深。有人问江东士人的优劣,回答说:“周伯仁的正直,邓(攸)伯道的清廉,卞望之的节操,其余的我就不知道了。”他一向务实,拒绝做虚浮的事都像这样。
告老还乡二十多年,九十三岁去世。留下遗嘱让家人薄葬,谥号“靖”,办理丧事期间邻家失火,移棺时绳索又断了,火将烧到棺材时(可巧)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美德感动了神明。
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宅后古墙因雨溃陷,得钱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筑之。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之。军中愤怒,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母出坐听事,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附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将挞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让母郑氏,性严明 严明:严厉而聪慧
B.矜其贫而赐之 矜:夸耀
C.母出坐听事 听事:厅堂
D.天子付汝以方面 方面:古指一个地方的军政要职或其长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居于东都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B.①吾闻无劳而获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①天必以先君余庆 ②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D.①久而乃释之 ②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郑氏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
①诸子皆幼,母自教之 ②遽命掩而筑之
③母往,焚香祝之 ④立景让于庭而责之
⑤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将挞其背。
A.②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②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郑氏早年丧夫,独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她善于言传身教,当家人从墙下挖出钱来时,她以不取不义之财来教育和激励孩子。
B.郑氏的家人从古墙下挖出大批钱财,郑氏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让她用这些钱来帮孩子们学业有成;但又考虑"无劳而获,身之灾也",所以又没有接受。
C.景让苛责部下,致人死命,引起军心浮动,形势危急,依靠母亲郑氏的帮助,才得以解围。
D.郑氏听说景让打死部下,害怕引起众怒,于是当机立断,采用当众教子的方法感动了景让的部下,从而使军心安定下来。
1、B 2、B 3、C 4、D
译文:
当初,景让的母亲郑氏,为人性格严厉公正,早年守寡,家里很贫穷,居住在东都。家中孩子都还年幼,郑氏就亲自教他们。她家的宅子后面有段古墙因雨水冲刷而塌陷,从古墙下面找到了许多钱,足可装满一船,家中的奴仆非常高兴,跑着报告郑氏;郑氏前往找到钱的地方,设案焚香祷告说:“我听说如果不劳而获,这是自身的灾难。上天必然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留的恩德,上天怜惜他家里贫穷而赐给我们的,希望这些钱能帮助他所有的孩子今后能学有所成,这是他的愿望。但这些钱我不能拿!”于是就命家人将钱掩埋并在上面重新筑墙。
景让在浙西为官,有个左都押牙触怒了景让,景让对他使用杖刑并打死了他。引起军中将士的愤怒,将要发生哗变。景让的母亲郑氏知道了这件事,景让正要议事,母亲出来坐在景让办公的地方,让景让站在厅堂之上并斥责说:“天子把一方之地的事务交给你管理,国家的刑法,怎么能作为供你喜怒时滥用的东西,随意的杀掉没有罪的人呢!万一导致一方不安宁,岂不是对上辜负了朝廷,让你年老的母亲带着羞愧死去,(对下)凭什么去见你死去的父亲啊!”(于是)命令身边的人脱去景让的衣服治他的罪。准备(当众)鞭打他的背,(景让手下的)将士都替他求情,(向郑氏)跪拜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过了好久才放了景让。军队中也因此才安定下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