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四库全书》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中国传统的知识为什么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这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数字“四”其实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代表着方正和秩序。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国学的“国”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仅仅有方正还不够。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圆比方高。圆这个东西很微妙,搞不好就落到了圆滑,就成了方正的反面。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还拿“国”字来说,方正里面有个玉字,这块玉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
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fó jiāo 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和均衡。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zōng jiāo 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shèng jīng 》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zōng jiāo 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王博《中国式生命》,有改动)
1.对第二段中“特别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圆比方高,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B.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C.代表着方正和秩序,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
D.指的是《四库全书》中涵盖中国古代最重要书籍、最重要知识和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
2.根据有关信息,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是生命的常态,因而那些生活中永远不忘的东西,就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B.“史”是拓展生命经历的东西,让人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C.“子”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多元化的生命样式,也就是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D.“集”体现着生命的内涵,是生命的情感宣泄,是生命喜怒哀乐的均衡调整。
3.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比较”的一项是 ( )
A.国学和西学B.人的经验和神的启示
C.信上帝和信圣人D.guān yīn pú sà 和太上老君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所谓“中国式生命”,或者说“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和均衡生命的人。
B.“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C.佛家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D.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摈弃其他,“经”“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