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喜怒不于色 形:显露

  B.临府 诣:到

 C.辞甚清壮,为时所   重:重视

D.乃赍酒挟琴焉 造:拜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D.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而文帝总是保护他。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重:推重) 

2.B(“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

3.①阮籍爱好喝酒,常常放歌长啸,善于弹琴。(每每弹到)尽兴时,无拘无束,忘记自己的形体。

②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地上,醉眼直直的瞪着裴楷(不予理睬),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开了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名叫禹,是魏国丞相的属官,在社会上很有名望。阮籍的相貌杰出不凡,气度豁达豪放,傲然独立,性格旷放,不受拘束。高兴和愤怒的表情不表现在脸上。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老子》和《庄子》。爱好喝酒,常常放歌长啸,善于弹琴。(每每弹到)尽兴时,无拘无束,忘乎所以。当时的人都说他是个痴呆子。

阮籍本来怀有投身社会的志向,东汉归魏以后,天下混乱世事多变,当时的名士很少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再参与世事。于是尽情喝酒成为经常的事。当初,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迎娶他的女儿,阮籍大醉六十天没有醒酒,不能说话,只好作罢。钟会多次拿当时的一些事情(故意)询问他,想趁他回答是或不是来(挑毛病,使他)招来罪过。都因为阮籍喝的烂醉被免了机会。等到文帝登位从政,阮籍很从容自若的对文帝说:“我生平曾经游历过东平郡,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非常高兴,当即授予他东平相的官职。阮籍乘车来到郡所,拆除官府房屋里的隔离屏障,使整个房子相通彼此都能看见。清除繁复的法律使之简化,只上十来天的班,(觉得无事可做了)就回来了。文帝又推举他做大将军从事中的官职。

当时(司马炎早有篡魏登帝之心,表面上)推辞退让,各位官员准备上劝进书劝武帝登上皇帝位,让阮籍写劝进书。阮籍喝酒酩酊大醉,把写劝进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临到上朝时,有官员派人来取,使者看到阮籍正在睡觉。使者把他忘写劝进书的事告诉他,阮籍便写在几案上,让人抄写。阮籍一气呵成,没有改动调整,词句非常清新有力,为当时的人们所看重

阮籍虽然不被礼法所拘束,可是平时说出来的话奥妙深远,口中不对当时的人和事进行褒贬评论。他的内心是对母亲非常孝顺的。母亲死了,他正和人下棋,对弈的人请求停止(让他快点回去),阮籍(执意)要他留下下到底一决胜负。之后饮酒二斗,放声大哭,哭得过于悲伤,吐血数升。等到母亲快要下葬时,阮籍吃了一条蒸熟的祭品小猪,又喝了二斗酒,这样以后才与母亲的遗体告别,率性地说了很多话,说完话又放声大哭,于是又吐了好几升鲜血。因哀痛过度而严重伤害了身体,瘦弱不堪的站着,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地步。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地上,醉眼直直的瞪着裴楷(不予理睬),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开了。

阮籍又能用青眼和白眼(分别看待客人),看见讲究礼义的庸俗的士人,就用白眼珠对着他。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着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挟着古琴来到阮籍家里,阮籍非常高兴,就用青眼接待他。因此讲究礼义道德的人士像仇人一样嫉恨他,可是皇帝常常保护他。

阅读文化经典《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二十一)》)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尽心下(二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今茅塞子之心矣”来批评高子学仁义之术半途而废,犹茅塞心,终不能明道。

B.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而时习之”,也可以理解为是心路的“间介然用之”。

C.高子认为大禹的音乐不如文王的音乐,因为大禹传下来的乐钟,钟纽都快断了

D.孟子指出城门下面的车辙是因为天长日久车马经过造成的,以此来反驳高子的说法。

2.《孟子·尽心下》这两则内容,对你学习上有什么启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高子认为大禹的音乐高于文王的音乐。)

2.①学习贵在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牢固掌握,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效。②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能针对某一点就片面下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新唐书》)

【注】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旌显       被:受到

B.故可之以宽简       易:代替

C.祠祝毕,刍狗       捐:捐献

D.出为郑州刺史,遂仕    致:交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敬则家世代因孝义而得到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并得到唐高宗的赏识,但因有人毁谤他,所以当时只当了个小官。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__,因此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身为右补阙的朱敬则当时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行而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捐是“抛弃”的意思)

2.C(武后执政之初朱敬则还没担任右补阙的官职)

3.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

②(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

【参考译文】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文化经典阅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

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孟懿子向孔于询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子由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啊!”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通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享受;仅仅选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让------进来

C.则斗卮酒 与:给

D.沛公起厕 如:去.到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头发

A.令将军与臣有 B.常以身蔽沛公

C.范增数项王D.先破秦入咸阳者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闯帐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对刘邦集团鸿门宴的部署是一个破坏,没办法的情况下,刘邦不得不逃回营中。

B.项羽暴露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是自己安插的眼线,一方面说明项羽的自大轻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

C.宴会席上的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的有理有节,占据主动。

D.刘邦一开始就坦言谢罪,说明刘邦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1

2

3

A

B

B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之 纳:接受

C.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这里指绳子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盛锦囊;而告成功

B.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下沾襟;座中下谁最多

D.君臣相,不知所归;三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4.把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B 

2.C 

3.C

4.答案略。采分点:

(1)用兵、从事,“盛以锦囊”省略、倒装;整体通顺

(2)“忧劳”“逸豫”“兴”“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示 见:通“现”,展示

  B.其瑕疵 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方君之所谓奇 当:相称

  D.造化之微 穷:探求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译:

(2)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译:

1.A(见:副词。有称代作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2.B(对方苞的说法,作者是认同的。)

3.(1)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

  (2)(老人)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

【参考译文】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访您,您留我在家住了两夜,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文气都很奇特。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却谬赞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问起这些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今年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我的文章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荣幸啊!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才敢动笔。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习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于是拿着琵琶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现在,您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又是一个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这就是我想要让您为我的文章写序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注]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

【注】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1)C(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伦常,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所以必须格外慎重。)

(2)“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情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

【参考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对他说:“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它有年代久远而高大的树木,而是说它有累世立功的大臣。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这累世立功的大臣,)就连个可亲近的臣子都没有啊。以前被王所进用的人,现在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齐宣王说:“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说:“国君进用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贤能,不要马上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能,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贤能,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贤能,这才起用他。假如大王的近臣郝说某人不能任用,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不能任用,您还是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不能任用,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真的不能任用,这才弃置不用。假如国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该杀,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的确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人杀掉他的啊。能做到这样,那才能称作人民的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 化:造化

D.十四年,从太山 祠:祭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译文: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译文:                                   

1.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2.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3.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4.(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参考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__,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