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荣字长荣,自云太原人也。荣容貌魁岸,外疏内密,与其交者多爱之。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护察荣谨厚,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时齐寇屡侵,护令荣于汾州观贼形势。时汾州与姚襄镇相去悬远,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护从之。俄而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护作浮桥,出兵渡河,与孝先战。孝先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护令荣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护又以稽胡数为寇乱,使荣绥集之。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荣少与高祖亲狎,情契极欢,尝与高祖夜坐月下,因从容谓荣曰:“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典代之。”荣深自结纳。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高祖受禅,为内史舍人,以龙潜之旧,进爵蒲城郡公。仁寿初,西南夷、獠多叛,诏荣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岁馀悉平。

炀帝即位,入为武候骠骑将军,以严正闻。后数岁,黔安首领田罗驹阻清江作乱,夷陵诸郡民夷多者,诏荣击平之。从帝西征吐谷浑。辽东之役,以功进位左光禄大夫。明年,帝复事辽东,荣以为中国疲敝,万乘不宜屡动,乃言于帝曰: “戎狄失礼,臣下之事。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岂有亲辱大驾以临小寇?”帝不纳。复从军攻辽东城,荣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馀日。帝令人窥诸将所为,知荣如是,帝大悦,每劳勉之。九年,帝至东都,谓荣日:“公年德渐高,不宜久涉行阵,当与公一郡,任所选也。”荣不愿违离,顿首陈让,辞情哀苦,有感帝心。后数日,帝谓百僚日:“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卒于怀远镇,时年六十八。帝为之废朝,赠兵部尚书,谥曰恭。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护令荣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便:熟习

B.高祖受禅,为内史舍人 引:提拔

C.夷陵诸郡民夷多者 应:答应

D.帝令人窥诸将所为 每:常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荣有谋略和受皇帝关爱的一组是 ( )

A.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 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B.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 尝与高祖夜坐月下

C.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

D.戎狄失礼,臣下之事 帝大悦,每劳勉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荣是北周至隋时的重要军事将领,不仅率兵讨平西南夷、獠的叛乱和田罗驹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还曾随帝征讨吐谷浑、辽东,为隋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

B.郭荣很有军事才能,北周时随大将宇文护与北齐作战时崭露头角,随后在平息稽胡的骚乱时,通过筑城切断了稽胡进攻要道,使稽胡知难而退,兵不血刃即保境安民。

C.郭荣从小就与高祖关系亲密,情契极欢。一次闲谈中高祖告诉郭荣北周气数已尽,自己将取而代之,郭荣对此深信不疑。高祖受禅后,还曾对郭荣说及此事。

D.郭荣一生效命沙场,即使年事已高,也勤于职守。在隋炀帝让他任选一郡安居养老时,他诚恳拒绝,辞情哀苦令隋炀帝感劫。后在随帝出征中,病逝于怀远。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

(2)帝谓百僚日:“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

1.C   2.A   3.C

4.( 1)郭荣认为两座城是孤城且相距遥远,(战时)力量上不能相互援救,请求在汾州、姚襄镇之间另外修建一座城,(战时)可以相互照应依靠。

 (2)隋炀帝对众官吏说:“像郭荣这样诚心纯至的,一定(确实、实在)没有能与他相比的。”郭荣是如此的被信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累转殿中侍御史,征入,真拜本官,转侍御史。丁继母忧,服阕,除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兵部侍郎许孟容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公侯之 器:才能

B.宰臣不能 夺:争夺

C.及穷之 按:查办

D.因疾让 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 ,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辅助王栖曜管理军中事务,后来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不能广求端十,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1.B(夺:强行改变。)

2.C(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3.(吐突丞璀兵败,是皇上用人不当,并非元膺致使。)

4.(1)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受到怪罪、责罚。

 (2)然而吕元膺坚守晕城门,指挥军队、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注]①芦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正不言之 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矣 备:齐备

C.千五百年 更:更加

D.学者诵其言而忘味 徒: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四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数百千年天下 得不传之学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 盖者不得已

C.更相讲习传之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求诸吾心

D.《六经》,夫了之书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C.③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有错误,但也是可取的,因为它对于当时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作者认为,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5.把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2)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3)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1.C(更:经过。)

2.C(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都可解为“在”。B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递进。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助词,表判断。)

3.A(“察于动静有无之机”意思是“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是正确的读书方法,BCD项都含有④,故不正确。)

4.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5.(1)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

  (2)上天所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

  (3)的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有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在世上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被各家之说所迷乱,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内在自我的修养,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喜怒不于色 形:显露

  B.临府 诣:到

 C.辞甚清壮,为时所   重:重视

D.乃赍酒挟琴焉 造:拜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D.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而文帝总是保护他。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重:推重) 

2.B(“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

3.①阮籍爱好喝酒,常常放歌长啸,善于弹琴。(每每弹到)尽兴时,无拘无束,忘记自己的形体。

②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地上,醉眼直直的瞪着裴楷(不予理睬),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开了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名叫禹,是魏国丞相的属官,在社会上很有名望。阮籍的相貌杰出不凡,气度豁达豪放,傲然独立,性格旷放,不受拘束。高兴和愤怒的表情不表现在脸上。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老子》和《庄子》。爱好喝酒,常常放歌长啸,善于弹琴。(每每弹到)尽兴时,无拘无束,忘乎所以。当时的人都说他是个痴呆子。

阮籍本来怀有投身社会的志向,东汉归魏以后,天下混乱世事多变,当时的名士很少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再参与世事。于是尽情喝酒成为经常的事。当初,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迎娶他的女儿,阮籍大醉六十天没有醒酒,不能说话,只好作罢。钟会多次拿当时的一些事情(故意)询问他,想趁他回答是或不是来(挑毛病,使他)招来罪过。都因为阮籍喝的烂醉被免了机会。等到文帝登位从政,阮籍很从容自若的对文帝说:“我生平曾经游历过东平郡,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非常高兴,当即授予他东平相的官职。阮籍乘车来到郡所,拆除官府房屋里的隔离屏障,使整个房子相通彼此都能看见。清除繁复的法律使之简化,只上十来天的班,(觉得无事可做了)就回来了。文帝又推举他做大将军从事中的官职。

当时(司马炎早有篡魏登帝之心,表面上)推辞退让,各位官员准备上劝进书劝武帝登上皇帝位,让阮籍写劝进书。阮籍喝酒酩酊大醉,把写劝进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临到上朝时,有官员派人来取,使者看到阮籍正在睡觉。使者把他忘写劝进书的事告诉他,阮籍便写在几案上,让人抄写。阮籍一气呵成,没有改动调整,词句非常清新有力,为当时的人们所看重

阮籍虽然不被礼法所拘束,可是平时说出来的话奥妙深远,口中不对当时的人和事进行褒贬评论。他的内心是对母亲非常孝顺的。母亲死了,他正和人下棋,对弈的人请求停止(让他快点回去),阮籍(执意)要他留下下到底一决胜负。之后饮酒二斗,放声大哭,哭得过于悲伤,吐血数升。等到母亲快要下葬时,阮籍吃了一条蒸熟的祭品小猪,又喝了二斗酒,这样以后才与母亲的遗体告别,率性地说了很多话,说完话又放声大哭,于是又吐了好几升鲜血。因哀痛过度而严重伤害了身体,瘦弱不堪的站着,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地步。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地上,醉眼直直的瞪着裴楷(不予理睬),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开了。

阮籍又能用青眼和白眼(分别看待客人),看见讲究礼义的庸俗的士人,就用白眼珠对着他。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着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挟着古琴来到阮籍家里,阮籍非常高兴,就用青眼接待他。因此讲究礼义道德的人士像仇人一样嫉恨他,可是皇帝常常保护他。

阅读文化经典《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二十一)》)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尽心下(二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今茅塞子之心矣”来批评高子学仁义之术半途而废,犹茅塞心,终不能明道。

B.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而时习之”,也可以理解为是心路的“间介然用之”。

C.高子认为大禹的音乐不如文王的音乐,因为大禹传下来的乐钟,钟纽都快断了

D.孟子指出城门下面的车辙是因为天长日久车马经过造成的,以此来反驳高子的说法。

2.《孟子·尽心下》这两则内容,对你学习上有什么启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高子认为大禹的音乐高于文王的音乐。)

2.①学习贵在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牢固掌握,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效。②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能针对某一点就片面下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新唐书》)

【注】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旌显       被:受到

B.故可之以宽简       易:代替

C.祠祝毕,刍狗       捐:捐献

D.出为郑州刺史,遂仕    致:交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敬则家世代因孝义而得到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并得到唐高宗的赏识,但因有人毁谤他,所以当时只当了个小官。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__,因此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身为右补阙的朱敬则当时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行而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捐是“抛弃”的意思)

2.C(武后执政之初朱敬则还没担任右补阙的官职)

3.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

②(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

【参考译文】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文化经典阅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

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孟懿子向孔于询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子由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啊!”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通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享受;仅仅选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让------进来

C.则斗卮酒 与:给

D.沛公起厕 如:去.到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头发

A.令将军与臣有 B.常以身蔽沛公

C.范增数项王D.先破秦入咸阳者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闯帐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对刘邦集团鸿门宴的部署是一个破坏,没办法的情况下,刘邦不得不逃回营中。

B.项羽暴露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是自己安插的眼线,一方面说明项羽的自大轻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

C.宴会席上的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的有理有节,占据主动。

D.刘邦一开始就坦言谢罪,说明刘邦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1

2

3

A

B

B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之 纳:接受

C.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这里指绳子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盛锦囊;而告成功

B.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下沾襟;座中下谁最多

D.君臣相,不知所归;三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4.把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B 

2.C 

3.C

4.答案略。采分点:

(1)用兵、从事,“盛以锦囊”省略、倒装;整体通顺

(2)“忧劳”“逸豫”“兴”“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