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乳人怜其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孝绪见而骇愕,启其父彦之送还王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兹尔躬。”答曰:“愿迹松子②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③为精舍,以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自是钦慕风誉者,莫不怀刺敛衽,望尘而息。唯与比部郎裴子野交。子野荐之尚书徐勉,言其“年十余岁随父为湘州行事,不书官纸,以成亲之清白。论其志行粗类管幼安,比以采章如似皇甫谧。”天监十二年,诏公卿举士,秘书监傅照上疏荐之,与吴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昔周德虽兴,夷、 齐④不厌薇蕨。汉道方盛,黄、绮⑤无闷山林。为仁由己,何关人世?况仆非往贤之类邪?”
[注]①三加: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淄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②松子:神仙松子。③鹿床:古人坐卧具。④夷、齐: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二人。⑤黄、绮:汉代的隐士夏黄公、绮里季二人。
(《南史·隐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其父彦之送还王氏 启:告诉
B.宜思自勖 勖:勉励
C.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倒台
D.欲造而不敢 造:造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②举以与人
B.①家人莫见其面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追许由于穹谷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犹遁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孝绪把本应属于他的财产全部交给琅邪王晏的母亲,听到的人都感到惊讶;阮孝绪还把别人为他偷的东西归还给王晏的母亲。
B.当父亲教育刚成年的阮孝绪时,他表示不愿意受尘世牵累,而希望像许由等人那样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C.阮孝绪非常有孝心,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穿用棉纩做的衣服,连有味道的蔬菜也不吃。
D.阮孝绪受人景仰,当皇帝叫臣下举荐人才时,他的好友裴子野和秘书监傅照都推荐了他,但他并没有接受。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2)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1.D(“造”这里应该是“拜访”的意思)
2.A(两个“以”都是介词,“拿(它)”的意思。B项,①是代词,“他的”的意思;②是代词,“那个”的意思。C项,①是介词,“到”的意思;②是介词,“从”的意思。D项,①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D(裴子野没有向皇帝推荐阮孝绪)
4.(1)等到王晏被杀,亲戚都为他担心。阮孝绪说:“虽是亲戚但没有结为朋党,(我)怎么会受到牵连而定罪呢?”(他)最终没有获罪。(2)(任昉)望着(他的家)叹惜道:“他的房子虽然离我很近,但人却离我很远。”阮孝绪就是这样被名人们崇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 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
2.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下请求。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不顾风险,就上书要求释放那些因酷刑而屈招的犯人,最终使皇帝醒悟,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1.C(谢:谢罪)
2.B(①说明袁安刚到任,④只能说是间接,⑤谢罪之举,看不出题干所要求的意思。)
3.B(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4.(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因为这)连累你们。(“合”、“坐”、补出“以”后省略“之”、“相”)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负信”“还”“中国”“贷”“诚便”)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我们又前往掠夺他们(的土地),北方的单于认为我们欺负他们,谋划着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 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 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 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 时间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观察等之为此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 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4.把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
1.D A次,编次; B章,通“彰”,清楚明白; C端,开端
2.C 定语后置,表原因 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因为;D难道
3.A “历三代”不是经过三代人,而是历经三个朝代
4.(1)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
(2)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古文参考翻译:
《陈书》有六本纪,三十列传,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写的。
起初姚思廉的父亲姚察是梁、陈两朝的史官,记录这两个朝代的事件,没有完成陈朝就灭亡了。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这本书,又没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临死之时嘱咐姚思廉继承他的事业。唐朝兴起,武德五年时,唐高祖认为从魏以来,二百多年,统治者屡次更替,史事散失,于是下诏撰写编次(前朝史书)。姚思廉于是受诏编写《陈书》。很长时间还没有写完。于是(皇帝)在贞观三年下诏,在秘书内省编写(《陈书》)。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时,才把《陈书》献上。
看姚察等人编写这本书,历经三个朝代,父子传承,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写成,编撰的困难到了这个地步。然而等到《陈书》写成以后,和宋、魏、梁、齐等朝的史书,世上流传的也很少,所以求学之人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陈书》也因为少有传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脱漏错误。嘉佑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诏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发行。而我们这些臣子说:“梁、陈等史书很少,只靠馆阁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准编定。希望(皇上)下诏给京师和州县收藏书籍的人,让他们把手中的史书全都献上。”先皇帝于是下诏办这件事。到嘉佑七年冬天,才渐渐收集起来,我们用这些版本相互比对校正。到了嘉佑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才校正完毕,可以传布给求学之人。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也不敢增减,特别各自在篇末书写注释。《陈书》以前没有书目,列传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错误,于是另外做了一篇目录,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
陈朝之所以成为陈朝,窃国篡政是一切的根本谋略,没有先王礼义风化的美德,统治使社会安定的法则,可以明白显示给后世之人的。但是掌权者崇尚谋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达,恭顺勤俭,爱护百姓,就是陈朝一开始兴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兴亡的开端,没有不是从自己招致的。说到那些因循旧制,自己创造的法度,(陈)把它作为号令刑罚和管理官员、地方的政策,虽然这些制度短时间内就废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时间内施行过,都是求学者不能不考证的东西。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更何况在乱世之中,仓皇之时,安于贫困,喜好节义,取舍选择不被忧患祸事和权势名利打动的士人,在当时也没有消失。像这样的人,可说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见的(我们)不能再见到,写作《风雨》诗的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在众人之间,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陈朝的历史,难道可以废弃吗?
这本书的写成已经很艰难,写成后又长久地不能流传开来。到宋朝兴起已经百年,(《陈书》中)古时的文章,遗缺的历史,没有不全都讲出的,这才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在求学之人中列名,《陈书》流传的困难又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吗!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断对两处给一分,共三分)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师:以……为师。
B.王趣见,未至 趣:催促。
C.闻晋约诸侯图楚 图:谋取。
D.或可少售其妄 售:实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 顷之,烟炎张天
B.尚得奠枕而寝耶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5.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意思是说,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这一类现象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不少于200字。
1.A(“师”的意思是“为师”)
2.C(C项前后句中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项中,前“之”是代词,指代尊卢沙;后“之”是助词,补足音节。B项中,前“而”表修饰,后“而”表顺承。D项中,前“然”是代词,这样;后“然”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
3.B(②为晋约诸侯盟誓所说;⑤表现尊卢沙无计可施;⑥为尊卢沙的自省)
4.A(A项在文中的对应内容是尊卢沙一到楚国即遭遇“关吏絷之”,而不是礼遇)
5.认识应该切近宋濂的评价所包含的事理,角度可以有区别,但需言之成理。
观点明确;生活实例贴切;分析有层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文言文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习惯于此而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就要去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要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歃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还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够用虚而不实的话向您陈述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见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以招惹祸患。”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偶尔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在我看来:战国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尊卢沙或许可以稍稍实现他的狂妄;只是他没有多久就遭遇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既然如此,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今 夫 水 非 火 则 无 以 济 非 木 则 无 以 屯 非 金 则 无 以 节 非 土 则 无以 比 是 故 夫 智 不 丽 乎 仁 则 察 而 刻 不 丽 乎 礼 则 慧 而 轻 不 丽 乎 义 则 巧 而 术 不 丽 乎 信 则 变 而 谲 俱 无 所 丽 则 浮 荡 而 炫 其 孤 明
(取材于《周易外传·卷一》)
今夫水 / 非火 //则无以济 / 非木 // 则无以屯 / 非金 // 则无以节 / 非土 // 则无以比 / 是故夫智/ 不丽乎仁 // 则察而刻 / 不丽乎礼 // 则慧而轻 / 不丽乎义 // 则巧而术 / 不丽乎信 // 则变而谲 / 俱无所丽 // 则浮荡而炫其孤明。 (《周易外传·卷一》)
【文言文段译文】
(五行中)水不依靠火(的加热)就无法升华,不依靠木(的生长)就无法聚集,不依靠金(的约束)就无法节制,不依靠土(的沾润)就无法和顺。因此那(和水相应的)智,不附着于仁就会表现得过于精明而苛刻,不附着于礼就会表现得狡黠而轻佻,不附着于义就会表现得虚伪而俗套,不附着于信就会表现得不正常而又诡诈,不附着于仁礼义信中的任何方面就会让人轻浮放纵而只会矜夸自己孤零零的聪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随便,轻易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道:规律,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余船以次俱进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志岂易量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B.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D. 买臣见弃于其妻
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4.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
【简析】A、不得志 ,不显贵 B、轻视 D、叙述, 宣讲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A
【简析】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 ;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D
【简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简析】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5.(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B。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评分标准:①当断句而不断,算错;②不当断句而断,算错。)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①只是(追求)把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②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西湖七月半 (明)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肉相发 歌喉B.茶铛旋煮 旋转
C.轿夫擎燎 火炬D.吾辈始舣舟近岸 停船靠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B.其一,小船轻幌/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吾尝终日而思矣
D.以五类看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
A.①②B.③⑥C.④⑤D.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有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5.翻译与断句。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线部分断句。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淘之汰之沙砾在后
1.B
2.A
3.D
4.B
5.(1)①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②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注意“怖”“列”的翻译及倒装句式各一分,通顺一分)
(2)将前 / 更相推在前/既移久 / 王遂在范后 / 王因谓曰 / 簸之扬之 / 糠秕在前 / 范曰 / 淘之汰之 / 沙砾在后
文言文译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用(分成)五种类型(的办法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杭州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返回,躲避月亮好像(躲避)仇人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少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游人)一进到船里,(便)催促船夫赶快驶向断桥,(为了)赶上盛大的集会。因为(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喧闹嘈杂,)好像水在沸腾,如有巨物震撼,又好像有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一般,还好像聋子大声说话和哑巴张口乱叫似的。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在岸上的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不多时全都走光了。
我们这些人这才将船向岸边靠拢,断桥的石阶开始变凉,(我们)在它的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同游)客人纵情畅饮。这时,天上的明月,好像刚磨出的镜面;远处的青山好像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眼前的湖面,好像刚洗过脸似的又恢复了平静光洁,刚才慢慢地喝酒、轻声歌唱的游人(从船中)出来了,藏身于树下的游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过去跟他们互相招呼问答,拉过来跟(他们)一同闲坐。高雅的朋友来了,著名的歌妓到了,酒杯和棋子安置好了,乐器伴和着歌声开始了。天上的月色(变得更加)幽凉,东方将要(露出)白光(天快亮了),客人才分散离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的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服极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服,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因为
C.佐读勤苦,幸获名成 幸:希望
D.相国遽惊谢曰 谢:歉疚
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多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十多年前,饥寒交迫,故觉得芋头很香;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阐述得清清楚楚。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然 就 其 不 忘 一 芋 固 已 贤 夫 老 人 而 芋 视 之 者 特 怪 老 人 虽 知 书 何 长 于 言 至 是 岂 果 知 道 者 欤 或 传 闻 之 过 实 耶?
(2)翻译: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②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③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1.C(幸:幸运地)
2.D(②③与④分别是“时位移人”在书生和读书人“乙”身上的体现)
3.A(根据原文意思,当是慈水丞、尉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去做工了)
4.(1)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断对2处得l分,全对得2分)
(2)①相国(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到这里),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
②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
③不知相国像前面哪一种,会不会愧对老人的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锱铢:贵重的东西B.九土:代指全国
C.呕哑:难听的音乐D.可怜:可爱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
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
亡。
C.第一段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惋惜之
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
深刻。
1.B 2.A 3.B 4.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