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人所杀,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予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手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司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所以待侯生者矣 备:完备,周到。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曾经。

C.晋鄙嚄唶宿将 宿:旧,老。

D.请公子行日 数:计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B.①如姬欲为公子死 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①无他端,欲赴秦军 ②公子往臣不送

D.①赢闻如姬父人所杀 ②如姬之欲公子死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述的是魏公子夺晋鄙军、却秦救赵一事,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的急人之困和侯赢的足智多谋。

B.选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的同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C.选文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信陵君微秦兵救赵国的战争过程,表现出了信陵君卓越的军事才能。

D.侯赢设奇计帮助信陵君从窘境解脱,自己却陷入“自刭”的绝境中。侯赢用“自刭”的行动表明对信陵科的忠义,更可见信陵君之“得士”。

1.B (曾,竟然)

2.C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①用来……的;②表原因。B项,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指示代词,这。D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为。)

3.C (“详细地描述了……战争过程”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徒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洪领蜀郡太守,从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侮据南中,洪曰:“元素言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资明察,长于治剧,才诚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亮于是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后事也 典:掌管

D.同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状得褒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中益州咽喉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B.牧曶、绰但南交道口遮 不拘于时,学

C.裔后还闻,深为恨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相明 作《二京》赋,因讽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义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人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1.D (奖:辅助)

2.D (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扬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元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侮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智、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留、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扬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群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都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扬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较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成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们之所以离开我们的亲属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的品德啊。

(2)公子屡次前去拜访他,朱亥有意地不答谢,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3)三个等级的马比赛完毕,结果田忌一场不胜而胜两场,终于赢得齐王的千金。由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4)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老臣心。 济:

(2)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

(3)岁暮阴阳催短,天涯霜雪霁寒宵。 景:

(4)为国以礼,其言不,是故哂之。 让:

(1)扶助     (2)怎么  (3)影,日光       (4)谦让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的意思。

(1)东野云,汝殁六月二日 以:

(2)垣墙周庭,当南日 以:

(3)吾一日长乎尔 以:

(4)如或知尔,则何哉 以:

(1)在    (2)用    (3)因为      (4)做、用

从句式看,下面不属倒装句的一项是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不吾知也 C:浴于沂,风于舞雩 D:惟利是图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1-3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使负栋之柱,多子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钉头磷磷,多余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顷,持一象笏至

B.①剽掠其人,倚叠山 ②举以予人,弃草芥

C.①秦爱纷奢人,人亦念家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

3.选文划线②句中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比较对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C(A可怜:古义为“可惜”;B地方:古义为“地方方圆”; D童子:古义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2.B(B项两个“如”都是“好像”的意思。A项“之”:到:助词。C项“其”:他们的;一定,祈使语气。D项“于”:比;在。)

3.一方面是突出了阿房宫中的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突山了老百姓的辛苦的劳作,两相对比,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键,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

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

复,如锁上练,引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志,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

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鬻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

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粟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兄河南 省:探望。

B.故尝与宋将军 过:访问。

C.时座上有健客 啖:谈话。

D.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如锁上练,引长丈许 遽扑,入石穴中

B.不冠不袜,蓝手巾裹头 臣险衅,夙遭闵凶

C.久居,祸及汝一 若属皆为所虏

D.夺物,故仇我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3.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于:介词,到……(某地)

B.故尝与(之)过宋将军 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C.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 之:代词,你,指宋将军。

D.客不得已,与(之)偕行 之:代词,他,指宋将军。

4.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

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这几句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1.C(啖:吃。)

2.B(B项“以”:介词,用;连词,因为。A项“之”代词,它。C项“且”:副词,将要。D项“其”代词,他的。)

3.B(之:代词,他,指陈子灿)

4.C(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诚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①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 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 内:进入

C.今策渊、郃才略,不国之将帅 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高鼓噪攻之 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必人所教也

B.愿共戴奉,未有缘 留夏候渊、张郃屯守

C.阴献策先主 以响应

D.将军之英才 此盖天与我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溯江而西,与璋会(于)涪。B.(郑度)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C.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渊、邰)。D.此盖天以(时)与我,时不可失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5.翻译。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②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1.B(A.交好;C.超过;D.登上)

2.B(B项“而”:均相当“却”,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为”:“对”,介词;

“被”,介词,表被动。C项“于”:“向”,介词;“在”,介词。D项“以”:“凭借”,介词:“把”,介词。)

3.B   判断“不能用”的是刘璋,不是郑度。

4.C(A.文中只说“正人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

B.法正向刘备献策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D.法正并没有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

5.①这以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借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②刘备听说后非常忌讳(担心)此事,去向法正询问对策。

参考译文: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刘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州别驾(州剌史助理)张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们揣度着,觉得不值得与刘璋共图大业,常常暗自叹息。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但在刘璋的坚持下,他不得已去了。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因刘璋听说曹操要派遣将领征伐张鲁而心中害怕,张松就乘机劝说刘璋应当迎请刘备,让刘备去征讨张鲁。于是刘璋再次让法正领命出使。法正向刘备转达了刘璋的意图后,便暗地里向刘备献计说:“凭将军您的英雄才略,趁着现在刘璋懦弱无能,张松是州中的重要官员,可在内部接应,然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藉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刘备认为他说得很对,就逆长江西上,和刘璋在涪地相会。刘备向北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增高壁垒,深挖战壕,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到来。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这时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谋。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没有趁着这个形势夺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邻驻守汉中。如今估量夏侯渊、张邻的才智谋略,比不上我们的将领,发兵前往征讨,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在战胜他们之时,我们就发展农业,积蓄粮食,寻找时机,上可以消灭敌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凉州,拓展疆域,

下可以坚守险要之地,作长久的打算。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刘备认同他的计策,就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攻击他了。”刘备命令黄忠率兵登上高处擂鼓呐喊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杀。曹操西征,听说了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知道刘玄德不具备这样的谋略,一定是被人教授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之 当:承担

C.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春申君 咎: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黄歇楚太子计曰B.①请封江东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激义而死焉者也

C.①出身徇其主D.①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

②子之鲁,慎无国骄人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3.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现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为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1.C       与:亲近,友好。

2.D      都是连词,并且。A项介词,给.替;动词,治理。B项介词,在.到;介词,被。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3.B       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4.B       “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文言文译文: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好几年。后来楚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楚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侍奉秦国一定很(尽心)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是亲近结交国家而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侍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结交的国家而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友好关系,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是想凭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没有能够使秦国得到好处的力量,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继承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怒,要听凭黄歇自杀。应侯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于是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使(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将自己)封到江东。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