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到)溉少孤贫,与兄沼、弟洽俱知名。
溉长八尺,眉目如点,白皙美须髯,举动风华,善于应答。上用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绎为会稽太守,以溉为轻车长史,行府郡事。武帝敕绎曰:“到溉非直为汝行事,足为汝师。”遭母忧,居丧尽礼。所处庐开方四尺,毁瘠过人。服阕,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历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书。时何敬容以令参选,事有不允,溉辄相执。敬容谓人曰:“到溉尚有余臭,遂学作贵人。”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溉祖彦之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后省门鸱尾被震,溉左迁光禄大夫。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后为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表求列武帝所撰《正言》于学,请置《正言》助教二人,学生二十人。尚书左丞贺琛又请加置博士一人。
溉特被武帝赏接,每与对棋,从夕达旦。溉弈棋入第六品,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后因疾失明,诏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就第养疾。溉少有美名,遂不为仆射,人爲之恨,溉澹如也。
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得禄俸,皆充二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武帝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性不好交游,唯与朱异、刘之遴、张绾同志友密。及卧疾,门可罗雀,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置酒极欢而去。
以太清二年卒,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曰:“气绝便敛,敛以法服,先有冢竁,敛竟便葬,不须择日。凶事必存约俭,孙侄不得违言。”有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置酒极欢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世以为讥云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因断腥膻,终身蔬食 相如因持璧却立
D.举动风华,善于应答 良曰:“长于臣。”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到溉“性又率俭”的一组是 ( )
①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②朝服或至穿补
③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④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
⑤武帝每月三致净馔 ⑥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溉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敛罢便葬,不需要特意选择下葬的日子。丧事一定要节俭,孙子侄子都不能违背遗言”。
B.到溉很受武帝赏识,常常和他下棋,从夜晚直到早晨。到溉下棋的水平被评为第六品,常常与朱异等在皇帝座前进行下棋比赛。
C.到溉额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别互相友爱,起初和弟弟到洽总是住在一所斋房中,到洽死了以后,便把这所房子施舍给寺院。
D.到溉身高八尺,眼似黑漆,眉如墨画,脸色白净,胡须很美,举止很有风度。他为官正直,曾因顶撞上司何敬容,被免掉了官职。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
译文:
(2)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
译文:
1.C.两个“囚”都表示顺接上文,可释为“于是”(A项上句中的“而”表承接,可释为“就”,下旬中的“而”有递进之意,可释为“并且”;B项上句中的“以”可释为“把”“拿”,下旬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释为“因为”:D项上句中的“于”可释为“在”或“在……方面”,下旬中的“于”表示比较,可释为“比”)
2.A(①句是到溉为母亲守孝的做法,表明孝顺;④句表明武帝对到溉的信任和赏赐,与“率俭”无关;⑤句是说到溉与兄弟和睦相处)
3.D(错在“曾因顶撞上司何敬容,被免掉了官职”,根据原文,何敬容并非到溉的上司,而且也并非因顶撞上司而被免掉官职)
4.(1)何敬容一天天富贵得宠,人们都看他的脸色行事,到溉则像当初一样和他对立。
(2)只有上述三人,每到年节总是不怕绕远驾车来慰问他。
参考译文:
到溉少年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困,与哥哥到沼、弟弟到洽都知名天下。
到溉身高八尺,眼似黑漆,眉如墨画,脸色白净,胡须很美,举止风度好,善于应对。皇上任命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萧绎做会稽太守,让到溉担任轻车长史、代理府郡事。武帝给萧绎的诏令说:“到溉不只是为你办事,而且足可以做你的老师。”母亲去世,守丧非常尽礼。所住的房子仅四尺见方,因哀痛而过分消瘦。服丧期满,仍然素食布衣地过了多年。
他曾历任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书。当时何敬容依据诏令参与选拔贤士,做事不够公平,到溉坚持不同意。何敬容对别人说:“到溉臭味未尽,却学做贵人了。”何敬荣一天天富贵得宠,人们都看他的脸色行事,到溉则像当初一样和他对立。到溉的祖父到彦之起初曾经靠担粪谋生,所以社会上有人拿这来讥笑他。后来因所任职的府门上雕刻的鸱鸟的尾巴被震坏,到溉被降职调任光禄大夫。在所任职位上都是用清白自我约束,性格朴素节俭,不好声色,居室简单,只有一张床,旁边没有姬妾服侍。鞋帽穿十年才更换新的,朝服有时穿到破烂缝补,出门传呼清路,只是显示具有朝廷规章罢了。
后来担任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上表请求把武帝所撰写的《正言》列为学校的教科书,请求设置《正言》助教二人,学生二十人。尚书左丞贺琛又请求加置博士一人。
到溉特别被武帝所欣赏和接待,常常和他下棋,从夜晚直到早晨。到溉下棋的水平被评为第六品,常常与朱异、韦黯在皇帝座前进行下棋比赛。后来因为生病,眼睛失明,诏令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的身份回到家中养病。到溉少年时代就有美名,最终没有当上仆射,人们都为他感到遗憾,而到溉却把它看得很淡。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别友爱,起初和弟弟到洽总是住在一所房中,到洽死了以后,便把这所房子施舍给寺院。蒋山有座延贤寺,是到溉家族的人建立的。到溉得到的俸禄,全都捐给了这两个寺院。于是他吃饭断绝了腥膻,终身吃素食。他另外盖了一座小房子,一天到晚跟着僧徒礼拜诵经。武帝每月三次送来净食,恩赐和礼遇十分丰厚。他性格不好交游,只和朱异、刘之遴、张绾等志趣相投,友谊密切。等他卧床生病,门可罗雀,只有上述三人,只有上述三人,每到年节总是不辞路远驾车来慰问他,大家摆上酒菜,尽兴而去。
他于太清二年去世,临终托张、刘二人监督子孙实行薄葬礼仪。他说:“气绝就要殡敛,穿上合乎礼法的衣服,先挖好墓穴,敛罢便葬,不需要择日子。丧事一定要节俭,手孙侄儿都不能违背遗言。”著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流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②,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③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 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罪:治罪,加罪
B.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C.士争临城死敌 敌:敌人,仇敌
D.景帝召田叔案梁 案:通“按”,审查,追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①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然孟舒自髡钳,随赵正敖之所在 ②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A.②④⑥B.①③④C.③⑤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1.C(C项“敌”敌对,对抗。)
2.B(B项前者是代词“什么”,后者是副词“怎么”,A都是连词“于是”,C都是连词“……的原因”,D都是连词“然而”。)
3.A(①句说田叔的性格为人。③句表明田叔等人对赵王的忠诚。⑤句是贯高等人对赵王的评价,与田叔无关。)
4.D(D项中孝文帝事先并没有想用孟舒)。
5.(1)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周到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叛乱。
(2)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端着食盘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却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请求__。”赵王咬破手指说:“我的长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着赤褐色的囚服,自己剃了头发、颈上套着刑具,假称是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封作了宣平候,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田叔做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做云中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士卒战死的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了头发、颈上套着刑具,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说出战,士卒据城拼死抵抗,如同儿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做了云中太守。
几年后,田叔因犯法失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梁孝王派人__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文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__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皇上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若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选,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遏,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抚司克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以表闻,辞不就职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1.D 2.C 3.B 4.C
5.(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2)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夜间点火能照见我军虚实情况,白天点火烟尘遮蔽金人就看不到我军的行动,敌军已经败逃不敢追赶,我军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傅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点火能照见我军虚实情况,白天点火烟尘遮蔽金人就看不到我军的行动,敌军已经败逃不敢追赶,我军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摄:提起。)
2.D(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3.B(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4.(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衡,字平子,南了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以……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高雅听说。
C.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到职工作。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衡因上疏陈事 因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遂乃研核阴阳 乃幽武于大窖中
C.宦官惧其毁己 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 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 央凸起,形状象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 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知堪辱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文: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1.B(雅闻:素常听说。)
2.A(A前“因”,连词,于是。后“因”,介词,通过。B两个“乃”均为副词,就。C两个“其”均为代词,他。D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但。)
3.D(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
4.(1)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2)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至5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有都柱 都:大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皆共目之 目:眼睛 D.出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以精铜铸成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覆盖周密无际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D.衡下车,治威严
4.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着重介绍了代表张衡成就的候风地动仪,详尽记述了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内容。
B.第一段用“似酒尊”形象地描写了地动仪的形状,用“合契若神”的夸张语言表现以仪器的准确无误,平实中透出情致。
C.后两段主要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整治法度收拿奸党一事虽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为政果敢,不畏权贵的官员形象。
D.文段按时间顺序表现了张衡善机巧、善理政的特点,主要从自然科学和文学两方面突出了张衡的杰出才华。
5.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译文:
1、C (递眼色)
2、D(D是连词,表目的,其他三项均为介词,译为“用”)
3.C(均为骄横奢侈;A古为“四周严密”,今为“周到而细密”;B古“方向”,今“指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D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4、D(应为“主要是从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
5、(1)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2)(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或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至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困于平城 而君幸于赵王。
B.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何以汝为见?
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译文: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1、A 匿:躲藏。
2、C、均为动词,到;/A、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介词,凭借;介词,把;D、介词,向;语气助词。
3、D ①是朱家的话,是说季布忠于职守。③是讲高祖之事,非季布行为。④是季布叙述自己被召的原因。
4、B “说服吕后收回成命”错,提出出击匈奴的是樊哙,太后只是召诸将商议匈奴单于写信之事,并未做出决定。
5、(1)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2)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窃不逊 窃:谦辞,私下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
C.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会:恰逢,正好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任
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B.重为乡党所笑
C.为十表,本纪十二D.故士有画地为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记叙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编写体例、所记事件起止年代等。
B.“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话,是司马迁为创作《史记》不惜忍辱求生、隐忍苟活的心志表白。
C.司马迁的创作目的,是要将《史记》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鸿篇巨制。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1.D 2.A 3.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予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手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司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备:完备,周到。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曾经。
C.晋鄙嚄唶宿将 宿:旧,老。
D.请数公子行日 数:计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B.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①无他端,而欲赴秦军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
D.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述的是魏公子夺晋鄙军、却秦救赵一事,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的急人之困和侯赢的足智多谋。
B.选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的同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C.选文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信陵君微秦兵救赵国的战争过程,表现出了信陵君卓越的军事才能。
D.侯赢设奇计帮助信陵君从窘境解脱,自己却陷入“自刭”的绝境中。侯赢用“自刭”的行动表明对信陵科的忠义,更可见信陵君之“得士”。
1.B (曾,竟然)
2.C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①用来……的;②表原因。B项,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指示代词,这。D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为。)
3.C (“详细地描述了……战争过程”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徒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从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侮据南中,洪曰:“元素言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资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堪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典:掌管
D.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状得褒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中则益州咽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牧曶、绰但于南交道口遮 不拘于时,学于余
C.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义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人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1.D (奖:辅助)
2.D (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扬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元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侮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智、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留、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扬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群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都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扬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较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