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睎:仰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 圮缺:塌落缺损的地方

B.旦则复出营职 营职:谋求职业

C.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贫窭:贫穷

D.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自得:自已感到得意舒适

2.下面四组句子,全都是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 )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由东轩联想到年少读《论语》时,对颜渊行事难以理解,今日来筠州,无一日之休,欲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不得,方才顿悟颜渊拒仕之苦心,即不欲以斗升之禄害学道。

C.作者阐发了学道的三重境界:未闻大道者,“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这是俗士;循理以求道,“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这是德者;“惟其所遇,无所不可”,这是达者。

D.感受到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特别珍惜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即便为了生计奔忙,却依然有着悠然自得的心境。

4.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3)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1.B(营职:料理工作)

2.C(①郡吏答应我的请求 ②我的疲倦情况 ⑥我对自己不能免于罪责情况的分析)

3.D(“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应改为“抒发归休田里的情怀”)

4.(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

  (2)晚上归来,我已筋疲力尽,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

  (3)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

参考译文:

我已经因为罪过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登上北岸,毁坏了刺史府门。盐酒税修建房屋向下对着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郡怜悯我没有归宿,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撑那倾斜的地方,填补那塌落缺损的地方,开拓听事堂的东面作为轩,种杉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就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过去用三个宫吏一起去做,我到那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辞官离去,事情交给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卖豚鱼,与做买卖的人争夺尺寸大小的地方来为自己争得利润;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来到。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务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晨晚上从它的旁边出去回来,看到它,没有不默然自己暗笑的。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渊凭借着一篮子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私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却对学习没有妨碍,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来到筠州,辛勤劳作在卖盐卖米之中,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虽然想抛弃尘世中的琐碎的事情,自己放情在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却每每被阻隔而放到了一边,这样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而供给自己过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碍的原故。

    啊!士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美玉丝帛儿子女儿是自己偏爱的,自己认为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脱落那些华丽的外饰而收获他的果实,做事从容得心应手,不知道天地是大的和生死是有变化的,更何况那不如他的人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自己反过来看一看缺陷,而想到差不多有颜渊的快乐,应该恐怕不能够得到那样的品德吧!像那孔子周游列国,最高的官是作鲁国的司寇,最小的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大概是豁达的人的事情,却不是求学的人所希望的。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这种惩罚的害处却感到没有能够脱身的态势。独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休息在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不是我所敢渴求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所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  参:弹劾

C.竟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币交敏政家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厚币聘之/某所,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学务穷研造化/汝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D.寅奇气时发,或寄画/月出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1.D(就,趋,这里指到任)

2.D(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可要)

3.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参考译文: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只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和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

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唐寅见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谋反的心思,于时装疯卖傻,宁王只好放他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颇有唐宋名家笔法;(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秆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②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译文:

(2)孔孟二人对“古人”和“今人”有什么共同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2)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学本领,现在学习的人学花架子。孟子认为古代的君子善于改过,现在的君子不肯改过。由此可见,孔孟二人都“是古非今”。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洛口,前军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诸将欲乘胜深入,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召诸将欲议旋师。吕僧珍曰:“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为然。”柳惔曰:“自我大众所临,何城不服,何谓难乎?”裴邃曰:“是行也,固敌是求,何难避?”马仙琕曰:“王安得__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昌义之怒须尽磔,曰:“吕僧珍可斩也。岂有百万之师,轻言可退,何面目得见圣主乎!”朱僧勇、胡辛生拔剑而起曰:“欲退自退,下官当前向取死!”议者已罢,僧珍谢诸将曰:“殿下昨来风动,意不在军,深恐大致沮丧,欲使全师而反。”又私裴邃曰:“王非止全无经略,庸怯过甚。吾与言军事,都不相入。观此形势,岂能成功。”宏不敢便违群议,停军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遗巾帼。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武谓韦叡也。僧珍叹曰:“使始兴、吴平为元帅,我相毗辅,中原不足平。今遂敌人见欺如此。”乃欲遣裴邃分军取寿阳,大众停洛口。宏固执不听,乃令军中曰:“人马有前行者斩。”自是军政不和,人怀愤怒。

  张惠绍次下邳,号令严明,所至独克,下邳人多有欲来降。惠绍曰:“我若得城,诸卿皆是国人;若不能破贼,徒令公等失乡,非朝廷吊人本意也。今且安堵复业,勿妄自辛苦。”降人咸悦。

  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惠绍闻洛口败,亦退军。

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  

宏未几复为司徒。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谥曰靖惠。

  宏都下有数十邸出悬钱立券,每以田宅邸店悬上文券,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都下东土百姓,失业非一。帝后知,制悬券不得复驱夺,自此后贫庶不复失居业。晋时有钱神论,豫章王综以宏贪吝,遂为钱愚论,其文甚切。帝知以激宏,宣旨与综:“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虽令急毁,而流布已远,宏深病之,聚敛稍改。(选自《南史》卷五一,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洛口 次:驻扎

B.何难避 之:助词,主谓之间,无义

C.遗巾帼 以:介词,把

D.乃食馈之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萧宏“恃(武帝)宠而为”的一项是 ( )

①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 ②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

③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 ④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

⑤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 ⑥期讫便驱券主,夺其宅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宏是染武帝的弟弟,曾被封为临川郡王。他虽没有才干,但凭借宗室近亲的身份先后担任扬州刺史,加都督等职,即便在统率大军北伐失败后,仍然能够继续担任侍中、司徒等要职。

B.天监四年,萧宏率领精锐__进攻北魏。军容严整,北方人认为是一百多年来从来未有过的,但他畏敌如虎,胆怯不进,被北魏人讥为“萧娘”。

C.张惠绍在下邳统车,号令严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下邳百姓前来归降,张惠绍推行人性化的招降政策,处处为民着想,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但是洛口大军失败后,他的努力也前功尽弃了。

D.萧宏极其贪财,曾经出借高利贷,用百姓的房屋做抵押,到期后就将原来的主人驱逐出去,夺取田宅。萧宏仗势敛财,官运亨通,皆与梁武帝国对弟弟的纵容是分不开的。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马仙琕曰:“王安得__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

译文:

(2)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虽令急、毁,而流布已远,宏深病之,聚敛稍改

译文:

1.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B[①迎接武帝大军,非恃宠而为;④别人冒用他的名义,不是他所为;⑤表示武帝与他的兄弟情深]

3.A[“能够继续担任侍中、司徒”,继续担任的是司徒,洛口之败后不久又担任司徒]

4.(1)马仙琕说:“王爷怎么能有这样的__之言,天子将扫平境内(的任务)交付给王爷,只有向前一尺而战死,不能向后一寸而求生。”

  (2)“天下文章题目有那么多,为什么要做这个?”虽然命令赶快销毁,但流传已广,宏深深以为耻辱,聚敛的行为稍稍收敛。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2)长星,劝你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注:①长星:彗星,古人看作不祥之兆。

译文:(1)太元末年,彗星出现,孝武帝心 里厌恶它。晚上,(孝武帝)在华林园中饮酒,举起酒杯对星星说:“(2)彗星,劝你一杯酒,从古代(以来)什么时候有活一万年的天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②谠:正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旧多盗,然未尝有获者 苦:苦于,为……所苦

B.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睥睨:斜着眼睛看,轻视

C.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 向使:假使

D.若而不诛 贷:推卸,推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

A.①伯雨处之如平常

②章八上,贬惇雷州

B.①邃经术,文力雄健

②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C.①知雍丘县,抚民如伤

②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D.①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②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

议大夫。

B.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入其

境。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

D.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译文:

(2)何为只若是行遣?

译文:

1.B  2.C  3.D

4.(1)(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前往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2)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

译文:

20090204

 
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为盗贼多而苦恼,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前往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采纳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予的恭敬。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把陛下与皇太后放到什么地方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告诫他少说或不说是根本。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奏疏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又被蔡卞陷害,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申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传到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赐谥号忠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 礼:用礼节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周太祖见器之 功未就帝崩

B.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 上悼惜久

D.叔略有巧思 朝廷叔略所在著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做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3)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

1.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2.D(而:表顾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之:代词|音节助词;以:都是连词,“因为”)

3.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4.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5.(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3)尉迥的部将宇文威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__,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又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年老,每称疾位 逊:辞让

B.于是自 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C.常其匮乏 振:使……振作

D.少,为外家宁氏所养 孤:幼年丧父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魏舒“不修常人之节”和“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 )

A.①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 ②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B.①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 ②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

C.①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②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20081010

D.①为事必先行而后言 ②乃命之,而竟无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舒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时,钟毓常与属下比赛射箭,一次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魏舒神态娴雅,箭不虚发,没有对手。钟毓慨叹说,自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B.魏舒很有才干,对于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而对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却有真知灼见,文帝非常器重他,称赞他是众人的领袖。

C.魏舒仪表堂堂,但大智若愚,并不为亲友器重。他毫不在意,不像常人那样沽名钓誉,总是宽容他人。生性喜好骑马射箭,常常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捕渔打猎。

D.魏舒的亲友曾劝他通过不参加郡里的考核来获取高名,魏舒不屑于此。魏舒做尚书郎时,朝廷想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充满自信地说:“我就是那最称职的人啊。”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译文:

(2)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译文:

1.C(振:能“赈”,救济)   

2.A(第一句是 说他所追求的与众不同,能表明他“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是说他的谋划大多超出众人的议论,能表明他有才干。  B组第一句不是魏舒的言行,第二句只能表明他不在意琐碎的事务  C组第一句表明魏舒年少有志,但不属于“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能表明魏舒有才干  D组第一句是说他说话办事谨慎,与“不修常人之节”无关,第二句是说他命运通达,与有才干无关)

3.D(原文魏舒说:“吾即其人也。”意思是:“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所以下文用包裹裹着被子就出去了)

4.(1)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素”(副词,平素、平时),“清论”(好的名声),“咸”(副词,都),“称”(动词,称道、称赞、称颂),“同僚素无清论者”定语后置】

(2)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未有过。【“时论”(当时舆论),“晋兴”(晋朝建立),“辞荣”(在荣耀时辞职), “三公能辞荣善终者”(定语后置),“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认为魏舒年幼而聪慧,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成就这所宅子的征兆。”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魏舒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沽名钓誉之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渔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又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该帮您经营。”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若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通过不参加考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努力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后来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全坐无不为震惊。没有对手。钟毓边慨叹边道歉说:“我不能充分发挥您的才能,就像这射箭,岂只是一件事啊!”转任相国参军,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至于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从容替他们筹画,大多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是众人的领袖啊。”升任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很有声望。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以政简惠民著称。晋武帝因为魏舒清明廉洁,特意赐给他绢百匹。

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重德望,傣禄赏赐分给九族亲友,家无余财。陈留人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魏舒做事一定先做后说,退职的时候,没有谁知道。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未有过。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__,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后汉书·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自厉:自我发奋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赙给:为办丧事提供财物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办公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见拜:看到就拜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客初有荐士丹者,因选举之 辄载酒肴田间

B.结侣将行,丹怒挞之 遵闻有惭色

C.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办 不设食以罚之

D.交道难,未易言也 子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__“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是 ( )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__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__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父亲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__结交,但__却拒绝了他。

C.大司徒侯霸派自己的儿子在路旁迎接__,__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D.__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2)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3)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1.D(D“见拜”意思是“拜见我”。)

2. C(A“于”前者介词,“向”,后者介词,到;B“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承接关系;D“之”前者为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主谓之间。)

3.B(②是说__“好施周急”,⑤只是陈述__被免这一事实,⑥表现__的宽容。)

4.A(A“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富裕起来”有误。)

5.(1)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__就晓谕(告诉)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

   (2)邓禹上表举荐__任左冯翊,__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免官回家。

(3)不久__又被征召人朝为太子太傅,于是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断绝关系(离开我),为什么把我__想得那么薄情呀?”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玉丹,字仲回,是京兆下邽人。汉衰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__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__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__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__给办理,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淳厚了。

__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__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__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__成为好朋友,__拒绝不答应。

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__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__任左冯翊,__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后来被征聘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__交朋友,等到__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__下车答札。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__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

__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__的儿子跟__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__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选样做的原因,__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__推荐了一位士人,__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__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__断绝了关系,而__一直没说什么。不久__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__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莱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__后来扰退休了,死于家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②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乍:刚,才③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穷尽 B:①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这里指自己②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于,在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之:结构助词,的 C:①安能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③微风浪,水石相搏 鼓:名词用作状语,像鼓一样 D:①后五年,吾妻来 归: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②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借指性命③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