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题。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高祖义师起,茂私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以为不然。高祖发雍部,每遣茂为前驱。师次郢城,茂__加湖,破吴子阳等,斩馘万计,还献捷于汉川。从高祖东下,复为军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叛,茂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伯之奔于魏。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四年,魏侵汉中,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六年,迁尚书右仆射。固辞不拜,改授侍中。时天下无事,高祖方信仗文雅,茂心颇怏怏,侍宴醉后,每见言色,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十一年,进位司空。茂辞京尹,改领中权将军。
明年,出为江州刺史。视事三年,薨于州,时年六十。高祖甚悼惜之,赙①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茂性宽厚,居官虽无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丽,须眉如画。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初,茂以元勋,高祖赐以钟磬之乐。茂在江州,梦钟磬在格,无故自堕,心恶之。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茂谓长史江诠曰:“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乐既极矣,能无忧乎!”俄而病,少日卒。
——《梁书卷九 列传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大父深所异 大父:祖父
B.师次郢城 次:临时驻扎
C.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 宥:宽恕
D.在一室衣冠俨然 俨然:庄重严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②高祖赐以钟磬之乐
B.①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 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D.①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高祖信任、恩宠王茂的一组是 ( )
①成门户者必此儿也 ②每遣茂为前驱
③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 ④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⑤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⑥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茂才几岁时,被长辈称赞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后来王茂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B.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朝廷派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兼江州刺史,并赐给鼓吹礼乐一部,让他到南方讨伐陈伯之。王茂不负所托,赶跑了陈伯之。
C.当天下安定后,高祖开始信任文学之士,使王茂等武将心中很不高兴,王茂酒醉后,常常把不满表露于言色,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
D.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高祖赠给他三十万钱,布三百匹。做官虽无美名,官吏和百姓基本感到很安定。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
译文:
(2)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
译文:
(3)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
译文:
1.D俨然,整齐
2.D(A以,前一句表凭借;后一句为“把”。B.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C.乃,前一句为“于是、就”;后一句为“才”。D.而:连词,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
3.C.
4.B(A.王茂的父亲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C.“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文中无据。D.高祖“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是在王茂去世之后。)
5.(1)译文: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
(2)译文: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
(3)译文: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
参考译文
王茂,字休远,是太原祁县人也。祖父叫王深,担任北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王茂才几岁时,被祖父王所看重,王深常对亲人相识的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等到王茂长大,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身高八尺,面容白皙漂亮。齐武帝还是一介平民之时,见到王茂感叹说:“王茂年纪轻轻,相貌堂堂,一定会成为公辅大才。”
高祖起兵,王茂私下里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却不以为如此。高祖发雍部,每次都派遣王茂为前锋。军队抵达郢城,王茂进攻平加湖,击破吴子阳等,斩杀敌人数以万计,回来到汉川报捷。又追随高祖东下,再次担任前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朝廷赐给鼓吹礼乐一部,到南方讨伐陈伯之。陈伯之奔逃到魏。当时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四年,魏进犯汉中,王茂接受诏西讨,魏于是班师回军。六年,担任尚书右仆射。王茂坚决推辞不拜,改授侍中一职。当时天下无事,高祖正信任文学之士,王茂心中很不高兴,侍宴酒醉后,每表露于言色,高祖也常常宽容不责备他。十一年,进位为司空。王茂辞去京尹,改任中权将军。
第二年,出任江州刺史。在职治理三年,死在州任上,时年六十。高祖非常悼惜,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王茂生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也衣冠严整,即使是仆妾也没人见过他懒散的样子。姿容瑰丽,须眉漂亮如画。出入朝会,常常被大家所瞩目。
起初,王茂以元勋,高祖赐给他钟磬之礼乐。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梦见钟磬在架子上,无缘无故自己掉下来,心中很不高兴。等到睡醒了,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王茂对长史江诠说:“此些乐器,是天子用来赏赐功臣的。乐器既然到头了,我能无忧吗!”不久就病,没几天就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父昉,殿中少监。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擿奸伏,冤人得雪。
至道中,通判陕州,再部送刍粮赴灵武,就改国子博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贼平,分川峡为四路,以佶为利州路转运使。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诏书褒之,赐锦袍、金带。景德中,徙益州钤辖,加宜州刺史,迁文思使。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
大中祥符四年,会秦州李浚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骐骥使,就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请拒绝之,事具《吐蕃传》。朝廷始务宁边,以佶轻信易事,徙邠宁路钤辖。
论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审玉、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煦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皆可取。济、旦以孤城捍强寇,援绝战死,一代死事之表表者,其可泯诸。
(节选自《宋史·张佶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徙华州渭南 徙:调动(官职)。
B.再部送刍粮赴灵武 部:率领。
C.佶不甚存抚 存:抚恤。
D.以扼平夏 扼:控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朗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C.拔陷将于重围之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代死事之表表者,其可泯诸 吾其还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佶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承
②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
③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泾原钤辖兼如镇戎军
④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
⑤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
⑥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厦,佶请拒绝之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4.下列对本 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张佶年少时就有志向,开始由于父祖有功而做了殿前承旨,他通 晓儒家学说,向朝廷献上文章求试,结果换任国子监丞的官职。
B.至道年间,任陕州通判,正好遇到夏人来侵犯边境,他率军队击败敌人;后来奉诏讨伐王均,督运军需有功而升任虞部员外郎。
C.王均叛乱被平定后,张佶做了利州路转运使。后来任麟府路钤辖,他率兵迎击来犯之敌,大获全胜,受到皇帝褒奖和赏赐。
D.秦州李浚暴死,马知节推荐张佶前去赴任,于是皇帝任命他为左骐骥使,兼任秦州知府。到任后,设寨开拓疆境,边境的部族都非常怨恨。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擿奸伏,冤人得雪。
(2)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
(3)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
1.A(徙:迁居。)
2.C(介词,从。A项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来。B项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者为副词,表反问;后者为副词,表婉商。)
3.C
4.B(“夏人来侵犯边境,他率军队击败敌人”一事不是在陕州通判任上。)
5.(1)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者查究这个案件,揭发出陷藏的奸邪之人,蒙冤的百姓冤情得以洗刷。
(2)张佶治理军队安抚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蜀地人很久都还怀念他。
(3)又靠近渭河设置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房离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友人彭雪涛书
于成龙
广西柳州罗城,偏在山隅,土司①环绕,山如剑排,水如汤沸,蛮烟瘴雨。北人居此还者不得一二。
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同年生王吉人,劝勿往。私心自度:“古人‘利不苟趋,害不苟避’之义何为?”俯首不答。抵舍,典鬻田屋,得百金,携苍头②五人,拜先祠,别老母,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
行及湖南冷水滩,卧病,扶掖陆行。之桂林,皆劝以善调治,勿亟赴罗城。抱痾之人,至是胆落,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到县庭,无门垣,草屋三间,内廨支茅穿漏,四无墙壁。郁从中来,病不自持,一卧月余。从仆环向而泣,了无生气。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凡有陋弊,清察厘革。无几何,一仆死,余仆皆病。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枪以自防。然思为民兴利除害,囊无一物,猺獞虽顽,无可取之资,亦无可杀之仇也。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申明保甲,不得执持兵器。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渐次人心信服,地方宁静。而地与柳城西乡接境,其人祖孙父子,生长为贼,肆害无已。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渠魁③俯首,乞恩讲和,掳掠男女牛畜皆送还。敢有侵我境者,竟行剿灭,而邻盗渐息。
嗣后官民亲睦,环集问安,如家人父子。而民俗婚丧之事,亦皆行之以礼,感之以情。罗城之治,如斯而已。
自数年来,本非为功名富贵计,只欲生归故里。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长官之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回想同僚诸人,死亡无一得脱。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偶书寄,以发知己万里一慨。
(节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土司:元、明以来,在西北、西南等蛮苗地区设置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世袭的
官职。②苍头:仆人。③渠魁:盗寇中的首脑。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鬻田屋,得百金 鬻:卖。
B.凡有陋弊,清察厘革 厘:整理。
C.皆劝以善调治 调治:调整,治理。
D.申明保甲 申明:陈述,说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作者于成龙“利不苟趋,害不苟避”的一组是 ( )
①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
②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
③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
④万里一身,生死莫主
⑤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
⑥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罗城赴任之前,朋友王吉人曾劝告于成龙,不要去那蛮荒僻野之地,于成龙没有动摇。
B.于成龙熬过了数年的艰难生活,既是为了能向朝廷表明自己的节操,也是为了能有朝一日能加官进爵。
C.于成龙经常一个人喝酒吟诗,想到自己的处境则痛哭流涕,可见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D.在于成龙的精心治理下,罗城安定太平,官民之间像家人一样和睦融洽。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
(2)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
(3)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
1.D(调治:调养,治疗)
2.C(②④⑥三项是写她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和遭遇)
3.B(只是为了生归故里,不是为了功名。)
4.(1)经过选定授予官职后,亲戚不把我当亲戚,老朋友不把我当作老朋友。
(2)偶尔有在路上拦截伤人性命,(以及)没有踪迹的盗窃案件,务必要查明捉拿,推究详细真实。
(3)因此到四川赴任的日子,会更加勉励以前的节操,到死不变。
文言文译文:
广西柳州府的罗城县,在山脚的偏僻处,土司官环绕期间,山像剑一样排列,水像汤一样沸腾,山川湿热郁蒸的气弥漫着。北方的人住在这里,能回去的十个人中不到二三个。
经过选定授予官职后,亲戚不把我当作亲戚,老朋友不把我当作老朋友。跟我同年的王吉人,劝我不要去,我私心忖度自己:“古人说‘不苟且追求财利,不苟且逃避祸害’的意义是什么?”低着头不回答。回到家里典押卖掉田屋,得到一百金,带着五个仆人,拜祭了祖先祠堂,辞别了老母,门内外只听得哭声一片,我没有再回头看看。
行到湖南冷水滩,生病了,仆人搀扶着我走陆路。到了桂林,都劝我好好调养疗治,不要急着赶赴罗城。抱病的人,到这时胆小起来了,往日的豪气,不知道消磨到哪里去了。到了县署,(看到)没有门墙,只有三间草屋,里面的官舍由茅草支撑着,破败有漏孔,四面没有墙壁。忧郁从心里产生,病重不能自己坚持,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跟来的仆人围着我哭泣,毫无生气。请求回家没有门路,(只有)拖着病体办事,立志做善事,来挽回天意。凡是有坏的弊端,就清理改革。没过多久,一个仆人死了,其余的仆人都生病了。一个人离家万里,生死不能自主。夜里枕着刀睡觉,床头立着一把枪来自己防备。然而想到替百姓兴利除弊害,袋里没有一件东西,猺獞(少数民族)虽然贪婪,没有可以得到的资财,也没有可杀的仇怨了。事情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就勉强去做。申明采用保甲的乡兵制度,百姓不能持有兵器。偶尔有在路上拦截伤人性命,(以及)没有踪迹的盗情,务必要查明捉拿,推究详细真实。渐渐地百姓相信佩服我,罗城县一片安宁。然而罗城与柳城西乡接境,那地方的祖孙父子,世代都是做贼,放肆为害没有停止。约定让某乡民练兵,我亲自督师前去剿杀。(后来)那首领乞求宽恕请求讲和,掳掠的男女生畜都送回来了。敢有侵犯我边境的,都要剿灭,于是邻近的强盗渐渐少了。
后来官民亲近和睦,环聚着来问安,像家人父子一样。而且百姓风俗婚丧的事,也都依照礼节去做,用真情来感化(百姓)。罗城的安定太平,就是这样罢了。
这些年以来,原本不是为了功名富贵打算,只是想要活着回到故乡。每天吃一餐或两餐,在堂上读书,也在堂上坐睡,露首赤脚,不再有官长的礼节。夜里拿四文钱买一壶酒,没有下酒菜,就畅快地吟诵着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的是酒还是泪啊。回想同官署做官的许多人,都死去了,没有一人能幸免。因此到四川(赴任)的日子,会更加勉励以前的节操,到死不变。偶尔给你写这封信,来抒发知己在万里之外的一种慨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逍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 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 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 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1.答案: D(丢弃)
2.答案:C(②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孔子在卫国被驱逐)
3.答案:D(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4.(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参考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道晓谕夏禹说:‘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无须纹饰来矫造身形,当然也就不必有求于外物。’”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十分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
2.俞廷镳说:“ ‘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认识的?试作简要分析。
1.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2.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一切努力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了。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①,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③,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斯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③叠足:翘足,指不费吹灰之力。登垅断:垅断指断而高的冈垅,登垅断指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舍于娄公所 舍:留宿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今夫乾没氏之属 属:类 举酒属客 属:连接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终:结束 终期于尽 终:最后
D.言,身之文也 文:修饰 其文漫灭 文:碑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隐,自闭之义也 及其所之既倦
B.今为小女子所知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不害其为廉 其孰能讥之乎
D.君其以我故为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作者的一位姓李的朋友,代娄公求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开端,借此引出作者对隐士的看法和对娄公的评价。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要到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才算是隐居。
C.作者认为能初步懂得大道,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以隐居山林为小隐;而能做到把握操守,不被外物__,喧寂两忘,所以以隐居朝市为大隐。作者进而强调隐居在朝市的人一定是大隐。
D.文章最后引用的韩伯休的故事旨在说明真正的隐士就不需要文饰,不需要求得显贵。言下之意,娄公的“隐”,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士大夫喜欢娄公,是硬要为他写诗文而扬自己的名。
1.B(属客:劝客人喝酒)
2.D因为(A的/到 B被/成为 C他/难道)
3.C(前几句话是作者引述前人的观点,依作者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您还是因为我的面子缘故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娄先生交往,是强加给了他名声,并不是他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注释】
①填填:稳重的样子。 ②颠颠:专一的样子。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译文:
②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译文:
(2)庄子在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社会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本能)。
②人人都蠢笨(无智慧),人类的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2)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无知无欲。
[参考译文]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素朴的人就是得了天性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囚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宗:推崇,归附。
⑤方山冠:汉代祭礼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使酒:酗酒任性。
⑧前十有九年:即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倘或,或许。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骑逐而射之 登高而招
B.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因人之力而敝之
C.晚乃遁于光、黄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呼余宿其家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人之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请翻译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A(A“而”:都是连词,表顺承。B“因”:连词,因而。/动词,依靠。C“于”:介词。在。/介词,被。D“其”代词,他的。/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2.C(①③中描述他的“侠”)
3.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引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4.(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眇倡传
吴倡有眇一目者①,贫不能自赡。乃计谋与亲游京师。或止之曰:“倡而眇,何往而不穷。且京师天下之色府也,美眄巧笑,雪肌而漆发,曳珠玉,服阿锡②,妙弹吹,籍于有司者以千万计。使若具两目, 犹恐往而不售, 况眇一焉?其瘠于沟中必矣!”倡曰:“谚有之:‘心相怜,马首圆。’以京师之大,是岂知无我俪者?”遂行。抵梁,舍于滨河逆旅。
居一月,有少年从数骑出河上,见而悦之。为解鞍留饮燕,终日而去。明日复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倡饭,少年亦饭;倡疾不食,少年亦不食。嗫嚅伺候,曲得其意,唯恐或不当也。有书生嘲之曰:“间者缺然不见,意有奇遇,乃从相矢者处乎③?”少年忿曰:“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
赞曰:前史称刘建康嗜疮痂④,其门下二百人,常递鞭之,取痂以给膳。夫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多矣,何特眇倡之事哉!
[注释]①眇:一只眼睛瞎。②阿:细缯;锡:通,细布。③相矢:发箭时用一目瞄准。因以喻眇一目者。④刘建康:名穆之,官至尚书右仆射,此人嗜痂成癖,事见《南史》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贫不能自赡 赡:丰富
B.抵梁,舍滨河逆旅 舍:住宿
C.间者缺然不见,意有奇遇 意:料想
D.其门下二百人,常递鞭之 递:逐个
2.下列不能说明少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项是 ( )
A.见而悦之,为解鞍留饮宴B.美眄七笑,雪肌而漆发
C.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D.嗫嚅伺侯,曲得其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地有一个倡伎,家里贫穷,就想着和母亲去京城
B.有人出言制止,认为瞎了一只眼睛的倡伎在京城肯定没有市场。
C.有一个少年十分喜欢这个倡伎,甘心为她做许多事情。
D.这个少年的行为受到作者由衷的称赞。
4.将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若具两目,犹恐往而不售,况眇一焉。
译文:
(2)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
译文:
(3)夫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多矣,何特眇倡之事哉!
译文:
1.A(赡:养活,供养)
2.B(此句说的是京城其他女子)
3.D(“赞”是“评论”)
4.参见文言文译文
(1)注意“使”、“售”(本义指东西卖出去,此处意译)和全句的反问语气。
(2)注意“足”、“奚”与句式。
(3)注意主谓之间的“之”、“何”、“特”与全句语气。
译文:
吴地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倡妓,生活贫困不能养活自己,于是打算与母亲往西到京城去。有人劝阻她说:“倡伎却盲了一目,到哪里去不是一样的处境艰难呢?况且,京城是天下美伎最多的地方。美目顾盼,笑容妩媚,肌肤雪白,头发黑亮,缀饰珠玉,身著华服,精通音律,在相关机构注册的倡会用千万来计数。即使你有两只健全的眼睛,还担心去了没人理睬,何况盲了一眼呢?你将受穷而死是肯定的。”倡伎说:“谚语有这样的说法:‘心里喜欢对方,马头都是圆的。’凭京师那么大,怎么知道就没有和我匹配的人呢?”于是就去了。到达汴梁,住宿在旅馆里。
过了一个月,有个年轻人带领着随从从黄河边上来,看到倡妓后非常喜欢她。为此停留下来吃东西,过了一整天才离开。第二天又来了,对倡妓非常宠爱,把她安置到正宅之外的府邸居住。谢绝新朋好友,亲自烧火做饭来侍奉倡妓。倡妓吃饭,年轻人也吃饭;倡妓生病不吃饭,年轻人也不吃饭。年轻人说话吞吞吐吐,小心伺候,想尽办法来探查倡伎的心意,只担心有不妥当的地方。有个书生嘲笑他说:“进来你消失不见了,以为你有了什么奇遇,原来就是和用一只眼瞄准射箭的人相处在一起吗?”年轻人生气的说:“自从我得到了这个人,回过头来看世上的女子没有一个不是多了一只眼睛的。美丽的眼睛,有一只就够了,又哪里用得着更多呢!”
评论说:前代史书说刘建康喜欢吃人身上的疮痂,他门下有两百多人,经常轮流鞭打他们,取疮痂给他食用。(世人由于个人好恶习)认识被蒙蔽,把恶当作美的多了去了,哪里只是这个瞎了眼的倡伎的事情(这一件)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③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②甓(pì):砖。③锸:铁锹。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⑤甘茂:秦丞相。 息壤:秦国地名。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禨( )
(3)而亡其说( ) (4)其言不经见( )
2.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圆其说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D.貌合神离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鲧窃帝之息壤B.岂帝之所爱耶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D.而唯异书之信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5.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
1.(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2.B
3.B、C
4.(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得分点: 盟、盖、是)
5.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