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果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引师霍邑 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而走 仗:兵器

C.悬门,老生引绳欲上 发:拿出

D.及将,谓左右曰 旋:凯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率兵略徇西河 ②良入,具告沛公

B.①此为贼耳,何自全 ②不然,籍何至此

C.①遇小敌班师 ②匪来贸丝,来我谋

D.①收群盗图京师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各项都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

①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③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④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⑤冲断其军,引兵奋击 ⑥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

⑦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⑧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A.①⑤⑦B.①②④C.②⑥⑧D.③⑦⑧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十八岁时就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B.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C.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曾巩的评论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突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清明的。

D.曾巩在评论对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古代的帝王是圣明的,而唐太宗的功绩与他们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1.C(应为“放下”。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

2.C(A乃:副词,就;B何:疑问代词“什么”;C即:①副词,就;②动词,靠近;D以:连词表目的,“来”)

3.B (③从侧面表现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其他都是表现其军事才能)

4.D(不合原意,应为“唐太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5.(1)常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折节下士,礼贤下士;推,散发;莫,没有谁)

(2)您无攻城的器械,轻骑逐敌,不等待步兵来到,径直接近城下,大家都以为不能攻下,可竟然攻下,为什么呢?(待,等待;薄,逼近,靠近;下,攻下,占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瞷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嬴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穣,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阖户罢市 阖户:阖家,全家。

B.出慰之曰 亟:急忙,赶快。

C.以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

D.一乡其患 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

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

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次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2)用“/”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1.A.(阖户:关门。)

2.D.

3.B.(“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错,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4.(1)①诸位因饥饿而要求得一点食物,(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②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2)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文言文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一带州县发生旱灾。含山滨江一带,有铜城闸镇这个地方,连年有好的收成,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看那些饥民。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焦躁不安了。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诸位因饥饿而要求得一点食物,(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第二天,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方铺上草席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能按人口数分发粮食;然后雇佣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各地的农户家里,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让他们自种菜蔬;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把受雇佣的丁壮劳力的应得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还喊着“善人!善人!”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好友姓过名竹潭,淳孝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拿书一册,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五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利益而不去作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

善事,但回报并不是可以一定得到,那么就将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啊。啊!当那些饥民焦躁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都把回避当作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关门拒绝,那么他们(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积极主动地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突然而来的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之人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事也是可以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的其他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某御史家人,偶立布间,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渐问主人姓字、官阀,家人并告之。其人自言:“王姓,贵主家之内使也。” 语渐款洽,因曰:“宦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尊主人所托何人也?”答曰:“无之。”王曰:“此所谓惜小费而忘大祸者也。”家人曰:“何托而可?”王曰:“公主待人以礼,能覆翼人。某侍郎系仆阶进。倘不惜千金贽,见公主当亦不难。”家人喜,问其居止。便指其门户曰:“日同巷不知耶?”家人归告侍御。侍御喜,即张盛筵,使家人往邀王。王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临别订约。王曰:“公但备物,仆乘间言之,旦晚当有报命。”

越数日始至,骑骏马甚都。谓侍御曰:“可速治装行。公主事大烦,投谒者踵相接,自晨及夕,不得一间。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侍御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曲折十余里,始至公主第,下骑祗候。王先持贽入。久之,出,宣言:“公主召某御史。”即有数人接递传呼。侍御伛偻而入,见高堂上坐丽人,姿貌如仙,服饰炳耀;侍姬皆着锦绣,罗列成行。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自内传赐缎靴、貂帽。

既归,深德王,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疑其侍主未归。三日三诣,终不复见。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访之居人,并言:“此间曾无贵主。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使反命,主仆丧气而已。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八·局诈》)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 悉:详尽

B.自晨及夕,不得一 间:一会儿(的时间)

C.既归,深王 德:感激

D.使人询贵主之门 诸:众位、各位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行骗者别有用心、设置圈套的一组是 ( )

①渐问主人姓字、官阀 ②某侍郎系仆阶进

③家人喜,问其居止 ④今得一间,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⑤前有数人僦屋而居 ⑥主仆丧气而已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骗子租来豪宅,设计多种角色相配合,谜局环环相扣,终于得计。

B.设局者先后蒙骗了御史、侍御、公主三人,可谓“一箭三雕”。

C.御史企图谋求靠山的“覆翼”。利令智昏,以至于损失白银千两。

D.骗子得逞,与“仕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的政治环境有关。

1.D “诸”应为“之于”的合音。

2.A

3.B 御史和侍御是同一个人,“公主”是假扮的,不是被蒙骗的对象。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晋.苻郎《苻子》)

(1)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译文:

(2)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译文:

(1)后羿(听了夏王的话)脸色变化不定(神情十分紧张),气息在胸中急促难平。(慌乱之中),挽弓射去,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

(2)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干扰,置万金厚赏于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

参考译文:

夏王叫羿射一个一尺见方的兽皮靶子,靶心直径只有一寸。他命令羿说:「你射吧!射中了,就赏你万金!射不中,就减去你一千户的封地。」

羿听了夏王开出的条件,脸上失去了平时的自信,也没有平时那种游刃有余、轻松自在的表情。他呼吸急促,慌慌张张,拉弓射箭,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

夏王问太傅弥仁:“这个羿啊,平日箭无虚发,可是今天和他定了赏罚条件,就射不中了;怎么会这样呢?”

太傅弥仁回答说:“像羿这种情况,内心忽然高兴或恐惧,不但不能增强实力,反而是祸害,夏王的万金重赏反成了灾难。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干扰,置万金厚赏于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躄者,因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与赵俱亡 竟:竟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之不杀笑躄者 举匏樽相属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师焉,或不焉

C.赵亡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于其身也,耻师焉

D.使秦破赵,君得有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在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争相倾以待士

③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 ④ ⑤B.① ③ ⑥C.② ③ ⑥D.② ④ 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

(2)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D  2.B  3.C  4.D

20081224

 
5.①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居、稍、怪、定语后置)

过了一年多,身边逐渐离去的门客超过一半,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

②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遂、之、却、被动句)

李同于是和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年二十余就乡人席坦受书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武帝借其书二车遂博览。太子中庶子、议郎征并不就,终于家。(选自《初潭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年二十余/就乡人席坦受书/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武帝借其书二车/遂博览/太子中庶子、议郎征并不就,终于家。(选自《初潭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__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 扳留:挽留

C.子瞻黄人刻之于石 为:替

D.君之吾吴有情如此 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 )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 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

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

自王符《实贡》)

译文:

(2)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

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

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译文:

1.A  (沉浸:浸入水中)

2.C  (③句是说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  ⑤句是说魏用晦对吴地山川增加色彩)

3.D (“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原文中没有信息。)

4.(1)国家因为有了贤能就兴盛,因为有了谄佞就灭亡;君主因为有了忠臣就平安,因为有了佞臣就危险。可是衰亡的国家、危险的君主(相继)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难道是当时没有忠诚正直的士吗?的确是苦于他们的主张不能实行啊。

   (2)董叔将要娶范氏,叔向说:“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亲事呢?”(董叔)说:“想要(作为)绳梯攀援(上去)。”有(某)一天, 董祁向范献子诉说:“()不尊敬( )范献子抓住(董叔)并(把他)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叔向路过那里(拜访他),(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说情呢?”叔向说:“(你)寻求绳梯,已经绑上了;寻求攀援,已经攀援上去了。(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参考译文:

       吴、长洲两个县,在州府官署所在地,分境治理。而郡西面的众多的山,皆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是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的故宫在那里,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太湖广大无际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入太湖中间,是海内的奇特的景象。

       我同一年中举的好友魏用晦出任吴县县令,没等三年,凭借高第被召入朝中做给事中。你治理吴县,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百姓挽留你,没能成功,然而你也不忍心离开百姓。因此,有喜欢多事的人绘制了《吴山图》来作为赠品。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实在重要。县令真的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恩惠而兴旺;县令真的不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灾祸而辱没。你对吴县的山川,大概增加了威重。他日我们百姓将在山峦之中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将来在fó jiāo 寺院、道观把你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本来就是应该的。然而你也已经离去了,为什么又在这座山呢?过去苏轼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然而思念它不能忘记,发展到作《思黄州》诗,苏轼的诗被黄州人刻在石头上。这样之后才知道贤良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仅是使那些百姓不忍心忘记他罢了,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百姓。

魏用晦现在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和我一同在宫廷之内,拿出这张图来看,张开品玩出声长叹,于是让我为它写记。哎!他对我吴县有感情像这样,怎么能让我们百姓忘记他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①毂(gǔ):车。②阃(kǔn):国门。③彀(gòu)骑:善射的骑兵。④尺籍五符:指军法条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李牧 善:与……关系好

B.军市之租皆自用土 飨:犒劳

C.当是之时,赵霸 几:多次

D.其赏不行而吏法必用 奉:遵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尚不如廉颇、李牧为将也 也言晋王将终也

B.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跪推毂 汝姊在吾怀,呱呱

C.故李牧乃得尽智能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尚率车骑击之,杀甚众 失其与,不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唐任中郎署长时,曾与汉文帝有过一次交主炎,在谈到廉颇、李牧的时候,冯唐直言不讳,触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不了解、不放心廉颇、李牧,对他们有很多约束,所以冯唐认为汉文帝不可能用好廉颇、李牧。

C.冯唐认为,魏尚爱护士兵,战功卓著,即因为上报斩杀敌军数目有误而被削职,实在是罚得过重。

D.汉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冯唐的意见,很快就恢复了魏尚的官职,并且提拔了冯唐。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1.C(“几”的意思是“几乎、差不多”。)

2.C(“其”分别代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A项“之”的用法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而”的用法是连词,起修饰作用;D项“所”为“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

3.B(廉颇、李牧为战国时名将,文中意思是“汉文帝假如与廉颇、李牧同时代,也不能用好二人”。)

4.(1)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怪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2)(士兵们)整天奋力作战,斩杀敌首,捕获俘虏,可是向衙门报功时,一个字不相符,法官就依据法律制裁他们。

附: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他的父亲迁移到代郡。汉朝建立后,又迁居安陵。冯唐因为孝行出名,任中郎署长,侍奉文帝。文帝乘车经过中郎官署时,问冯唐说:“老人家,为何当了中郎官呢?您家在什么地方?”冯唐都如实回答。文帝说:“我居住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对我谈到赵国将领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城下战斗的故事。如今我每次吃饭,都会想到李齐鏖战巨鹿的雄风。老人家知道李齐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作为将领,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才。”皇上说:“凭什么这么说?”冯唐说:“我祖父在赵国时,担任官职率领将领,和李牧关系好。我父亲从前当过代王的丞相,和赵将李齐关系好,所以我了解他们的为人。”皇上听了冯唐讲述廉颇、李牧的事迹后,非常高兴,拍打着大腿说:“唉!我当下偏偏得不到像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我的将军,不然,我又何必担心匈奴呢?”冯唐说:“臣诚惶诚恐!陛下即使得到了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也不能任用。”皇上大怒,起身进入宫里。过了很久,召见冯唐责怪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粗鄙的人不知道忌讳。”

    恰好这个时候,匈奴新近大举入侵朝那,杀死了北地郡都尉孙卯。皇上正在为匈奴入侵担忧,于是终于又问冯唐说:“您如何知道我不能任用像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时代君王派遣将领时跪着推车子,说:‘国门以内的事,我来控制;国门以外的事,请将军来控制。军功、爵位和赏赐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再上奏朝廷。’这并不是空话啊。我的祖父说,李牧任赵将驻守边疆,把从军中市场上交易所征收的租税都用来犒赏将士,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而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既然交给他任务并责令他建立功勋,因此李牧就能够完全施展他的智慧和能力,派遣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善射的骑兵一万三千,精锐的士卒十万,所以他能够向北驱逐单于,击败东胡,灭掉澹林,向西抑制强大的秦国,向南对抗韩国、魏国。那个时候赵国几乎成了霸主。那以后适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本是个卖唱的艺人。赵王迁即位,就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终于杀死了李牧,而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逃跑,被秦国俘虏消灭。如今我私下听说魏尚担任云中太守时,他把军市交易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更拿出私有的钱财,每五天就杀一次牛,来宴请宾客、军吏和属官,所以匈奴远远地躲避,不敢靠近云中要塞。有一次匈奴曾经入侵,魏尚带领车兵、骑兵攻打他们,杀死很多敌人。这些士兵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从田野中间来参军,他们哪里知道‘尺籍’‘伍符’之类的军法条令 ?士兵整天奋力作战,斩杀敌首,捕获俘虏,可是向衙门报功时,一个字不相符,文吏就依据法律制裁他。该赏的不赏,犯了法,文吏却一定按法令处分。我愚蠢,认为陛下法令太严明,赏赐太轻,刑罚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由于上报斩杀敌军的数目差了六个首级,陛下就交给司法官治罪,削夺他的爵位,判了他的罪。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也不能任用。我实在愚昧,触犯了忌讳,该得死罪,该得死罪!”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派冯唐拿着节令去赦免魏尚,让他重新任云中郡守,而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兵车。

    汉文帝后元七年,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国的国相,后被免职。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人材,乡里推举冯唐。冯唐当时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就让冯唐儿子冯遂任郎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合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臣,臣乃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十万众来降汉。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至老,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栎:栏杆之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妇于长安中好女 取:选择,选拔

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之曰 难:诘问,责难

C.愿赐美酒梁饭大臣,臣乃言 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

D.匈奴混邪王果十万众来降汉 将:率领,领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至老,朔死时 ②不出,火

B.①陛下以赐臣,臣朔言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C.①诏拜为郎,常在侧侍中 ②敛赀财送其行

D.①时诏赐之食前 ②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方朔爱好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辨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

译文:

(2)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

译文:

1.A通“娶”   2.C   3.B

4.(1)假使张仪、苏秦和我同生在当今时代,他们连一个掌故(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上官都得不到,怎么敢期望做侍郎呢?

 (2)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问身边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晓经学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它是什么动物。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题。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高祖义师起,茂私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以为不然。高祖发雍部,每遣茂为前驱。师郢城,茂__加湖,破吴子阳等,斩馘万计,还献捷于汉川。从高祖东下,复为军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叛,茂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伯之奔于魏。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四年,魏侵汉中,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六年,迁尚书右仆射。固辞不拜,改授侍中。时天下无事,高祖方信仗文雅,茂心颇怏怏,侍宴醉后,每见言色,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十一年,进位司空。茂辞京尹,改领中权将军。

明年,出为江州刺史。视事三年,薨于州,时年六十。高祖甚悼惜之,赙①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茂性宽厚,居官虽无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丽,须眉如画。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初,茂以元勋,高祖赐以钟磬之乐。茂在江州,梦钟磬在格,无故自堕,心恶之。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茂谓长史江诠曰:“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乐既极矣,能无忧乎!”俄而病,少日卒。

——《梁书卷九 列传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大父深所异 大父:祖父

B.师郢城 次:临时驻扎

C.高祖常而不之责也 宥:宽恕

D.在一室衣冠俨然 俨然:庄重严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②高祖赐钟磬之乐

B.①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茂受诏西讨,魏班师 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D.①高祖常宥不之责也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高祖信任、恩宠王茂的一组是 ( )

①成门户者必此儿也 ②每遣茂为前驱

③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 ④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⑤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⑥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茂才几岁时,被长辈称赞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后来王茂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B.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朝廷派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兼江州刺史,并赐给鼓吹礼乐一部,让他到南方讨伐陈伯之。王茂不负所托,赶跑了陈伯之。

C.当天下安定后,高祖开始信任文学之士,使王茂等武将心中很不高兴,王茂酒醉后,常常把不满表露于言色,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

D.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高祖赠给他三十万钱,布三百匹。做官虽无美名,官吏和百姓基本感到很安定。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

译文:

(2)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

译文:

(3)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

译文:

1.D俨然,整齐

2.D(A以,前一句表凭借;后一句为“把”。B.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C.乃,前一句为“于是、就”;后一句为“才”。D.而:连词,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

3.C.

4.B(A.王茂的父亲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C.“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文中无据。D.高祖“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是在王茂去世之后。)

5.(1)译文: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

  (2)译文: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

  (3)译文: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

参考译文

王茂,字休远,是太原祁县人也。祖父叫王深,担任北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王茂才几岁时,被祖父王所看重,王深常对亲人相识的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等到王茂长大,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身高八尺,面容白皙漂亮。齐武帝还是一介平民之时,见到王茂感叹说:“王茂年纪轻轻,相貌堂堂,一定会成为公辅大才。”

高祖起兵,王茂私下里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却不以为如此。高祖发雍部,每次都派遣王茂为前锋。军队抵达郢城,王茂进攻平加湖,击破吴子阳等,斩杀敌人数以万计,回来到汉川报捷。又追随高祖东下,再次担任前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朝廷赐给鼓吹礼乐一部,到南方讨伐陈伯之。陈伯之奔逃到魏。当时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四年,魏进犯汉中,王茂接受诏西讨,魏于是班师回军。六年,担任尚书右仆射。王茂坚决推辞不拜,改授侍中一职。当时天下无事,高祖正信任文学之士,王茂心中很不高兴,侍宴酒醉后,每表露于言色,高祖也常常宽容不责备他。十一年,进位为司空。王茂辞去京尹,改任中权将军。

第二年,出任江州刺史。在职治理三年,死在州任上,时年六十。高祖非常悼惜,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王茂生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也衣冠严整,即使是仆妾也没人见过他懒散的样子。姿容瑰丽,须眉漂亮如画。出入朝会,常常被大家所瞩目。

起初,王茂以元勋,高祖赐给他钟磬之礼乐。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梦见钟磬在架子上,无缘无故自己掉下来,心中很不高兴。等到睡醒了,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王茂对长史江诠说:“此些乐器,是天子用来赏赐功臣的。乐器既然到头了,我能无忧吗!”不久就病,没几天就死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