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
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问者诸将集会,羌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日: “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嚣:yin,奸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杀郡守,兴坐免 坐:坐视
B.嚣矜己自饰 矜:夸耀
C.常以为西伯复作 作:兴起
D.嚣病之而止 病:感到不妥,有所顾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同学者皆师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兴闻而谓嚣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 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诸将集会,不道忠信之言 ②大将军之听,阿而不察 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 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 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 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B.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C.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D.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精通《左氏传》,造诣高深 ,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1.答案:A
解析:(坐:受牵连获罪)
2.答案:B 解析:(而:连词,表示承接接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A.者:助词,与动词或动宾短语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C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作“来”或“用来”。D.于:介词,“对”或“对于’’)
3.答案:D
解析:(①是郑兴指出隗嚣诸将不说忠信的话。②是郑兴指出隗嚣听了阿谀的话也不觉察。⑥郑兴对隗嚣‘‘/—置 职位”的劝阻,不是对“称王”的劝说)
4.答案:C
解析:(“将领心怀异志”说法不合文意,原文“不道忠信之言”是说“将领没说忠信的话”,不是说“心怀异志’’)
5.(1)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供复止之曰/夫中郎将/;k中大夫胶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2)①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
②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附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竟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
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__,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__、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 云 得 经 师 易 得 人 师 难 诸 生 得 人 师 矣 遂 避 席 去 端 亦 高 其 行 谊 命 诸 生 延 致 之 讲 明 正 学 。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志研究 笃:忠诚。
B.就墓次受学 次:指(服丧人临时的)住处。
C.毁淫祠百余 淫:滥设的。
D.末学鲜或及之 鲜:很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画地以质之父 以静存为要
B.其学务躬行实践 至其知古今
C.曹子之盛德也 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
D.为霍州学正 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品德的一组是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B.、既葬、庐墓六年。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
C.、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其知古今,达事变。
D.、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专心致志地研究宋代儒学《太极图》《通书》《西铭》等著作,以致于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被磨穿了。
B.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
C.曹端认为官员要治理好政事,首先应该做到公正和廉洁。做到了公正,老百姓就会很敬佩你;做到了廉洁,老百姓就会与你坦诚相待。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且做官为政公廉,为霍州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 云 得 经 师 易 得 人 师 难 诸 生 得 人 师 矣 遂 避 席 去 端 亦 高 其 行 谊 命 诸 生 延 致 之 讲 明 正 学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②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1.答案:A(考查实词。“笃”修饰“志”,应解为“坚定”,即志向坚定。)
2.答案:B(A 前者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介词,把。B “其”都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C 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他,指曹端。D 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动词,写。)
3.答案:C(前句属教化和公德一类,后句称赞曹端学识渊博。)
4.答案:B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的“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应该是在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时”。)
5.(1)答案: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答案:①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注意文言虚词“其”“而”“以”“为”的用法和意义。)②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注意译出判断句式。)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fó jiāo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fó jiāo 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dào jiāo 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 负:背靠
B.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被:给予.颁布
C.佗即移檄告横清……曰 移:改动
D.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王之 王:统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天下熙熙,皆为得来;天下攘攘,皆为得往
D.佗因此以兵威边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秦为无道,……中国扰乱 ②恐盗兵侵地至此
③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④颇有中国人相辅
⑤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
高 帝 立 我 通 使 物 今 高 后 听 谗 臣 别 异 蛮 夷 隔 绝 器 物 此 必 长 沙 王 计 也 欲 倚 中 国 击 灭 南 越 而 并 王 之 自 为 功 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译文:
1.答案C。(移:移送,传送)
2.答案B。A中的且均为“将”,B项分别为“的”和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因为”;D项均为“凭借”。
3.答案A。②⑥句不是原因。②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指高后,而非赵佗。
4.答案B。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5.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些地方,同越人杂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时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并对他说:“听说陈胜等发动了叛乱,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项羽和刘邦.陈胜.吴广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聚集民众,组建军队,象猛虎般地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方得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南海郡偏僻遥远,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再说番禺这个地方,背后有险要的山势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东西几千里,有些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国家。南海郡的长官中没有谁值得我同他研究这些事,所以把你召来告诉你这些事。”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谿关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同他剖符定约,互通使者,让他协调百越,使其和睦相处,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南越边界与北方的长沙接壤。
高后时代,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赵佗说:“高帝立我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我们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正遇上酷暑潮湿的气侯,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又过了一年多,高后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其制稍异于前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6、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
呜 呼 世 之 为 令 但 管 钱 粮 完 不 管 百 姓 死 何 以 异 于 此 医 也 哉 夫 医 而 至 于 死 人 不 如 听 其 驼 之 为 愈 也 令 而 至 于 死 百 姓 不 如 使 赋 不 尽 完 之 为 愈 也 虽 然 非 仗 明 君 躬 节 损 之 政 下 宽 恤 之 诏 即 欲 有 司 不 为 驼 医 不 杀 人 可 得 哉?
1、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比岁,连年。
2、D.均为代词。 A.而,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C(其余均为被动句。)
4、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5、(1)译文: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吧!
(2)译文: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老百姓啊!
6、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
呜 呼/ 世 之 为 令/ 但 管 钱 粮 完 /不 管 百 姓 死/ 何 以 异 于 此 医 也 哉 /夫 医 而 至 于 死 人 /不 如 听 其 驼 焉 之 为 愈 也/ 令 而 至 于 死 百 姓 /不 如 使 赋 不 尽 完 之 为 愈 也/ 虽 然 /非 仗 明 君 躬 节 损 之 政/ 下 宽 恤 之 诏/ 即 欲 有 司 不 为 驼 医 /不 杀 人/ 可 得 哉?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安抚体恤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这是在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喝了。追赶、呼喝后,百姓还不缴纳赋税,就鞭打、刑罚。鞭打、刑罚后,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就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八了啊!
唉!舀干湖水来抓鱼,第二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痛心吗!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形容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相信了,请他治疗自己的驼背。于是医生拿了两片木板,把一片放在地下,让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又用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用脚使劲踏,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这个医生,但驼医却说:“我的职业是医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哪里管得着他的死活。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不管老百姓死活,这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啊?医治而让人死亡,不如任他驼着;发号施令使老百姓处于死亡之地,不如交不全赋税。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英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下达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赋税连年减少,连年减免,也令人觉得今古有巨大差别啊!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复为慷慨羽声
下面与其他三项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⑵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往问学焉。淳祜四年,举进士。调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迁太学博士、国子监丞,转秘书省著作佐郎.入对,言火不循轨①。帝以星变为忧,宗礼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迁尚左郎官兼右司。时丁大全拄国柄,以言为讳.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对,言:“愿为宗社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入选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迳以引贪浊.”拜太常少卿,迁秘书监。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②两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自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献者必诛。”以《诗》进讲,固奏:“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权礼部侍郎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也。”
迁礼部侍郎,以老乞退,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逾年,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来尝不可回也。”卒官,遗表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
注:①火不循轨;火星不遵循轨道.②追:追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丁大全擅国柄 擅;专权
B.左右之言利者必斥 斥:责备
C.信不可不谨也 谨:慎重
D.因其未坠而加绥定 绥:安抚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的一组是 ( )
①此可一日居乎
②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
③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
|
⑤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
⑥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宗礼年轻时家中贫困,刻苦读书,在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的时候,陈宗礼曾前往向他讨教学问。
B.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监察御史虞虑的弹劾,第二次是因为起居舍人曹孝庆的弹劾。
C.陈宗礼有两次辞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借口年老乞求退职,不过没有被皇帝批准。
D.陈宗礼从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便调任邵武军判官。此后一直居于官位,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2)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
(3)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
1.B(斥:排斥、斥逐、斥退)
2.C(①陈宗礼对丁大全专权表示的不满;②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亲近忠良,疏远小人;⑤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应该顺应天意 )
3.B(第一次只是降职而非免官,第二次是没有升职,也不是免官)
4.(1)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够遏止这种现象。
(2)帝王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细小的地方不被人知道的,这就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缘故。
(3)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
参考译文:
陈宗礼,字立之。年轻时家庭贫困,他读书刻苦,(当时)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陈宗礼前往向他讨教学问。淳祐四年,他考中进士。后陈宗礼调任邵武军判官,进京担任国子正,升迁为太学博士、国子监丞,后又升迁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一次陈宗礼)入朝奏对,说火星不遵循轨道。皇帝因星相变异感到担心,陈宗礼说:“老天显示警告,全在于陛下修明仁德、施行政教来挽回天意。”又说:“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遏止这种现象。”(陈宗礼)兼考功郎官,后升迁为尚左郎官兼右司。当时丁大全把持国家政权,忌讳进谏。陈宗礼感叹道:“这还能待得住一天吗!”入朝奏对,说:“希望考虑宗庙社稷这些大的方面,不要光考虑粮仓府库这些小的方面,希望收服天下四海的民心,不要光收服身边宠臣外戚的心;希望对忠良寄托重任,不要光让卑顺的近臣充当耳目;希望四面开放来招揽君子,不要只是盈门耀道地呼引贪污之辈。”(陈宗礼)拜授太常少卿,升迁为秘书监。后因监察御史虞虑弹劾被追削两级官阶,送往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陈宗礼)拜授侍御史。升迁刑部尚书,后因起居舍人曹孝庆弹勃罢免。度宗即位.陈宗礼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他上疏说:“恭敬勤俭的道德从皇上自身开始,廉洁的规矩从皇宫里面开始,身边提到谋利的人一定斥逐,暗地里私自进献的人一定杀掉。”他用《诗经》进呈侍讲,就禀奏:“帝王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细小的地方不被人知道的,这就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缘故。”
陈宗礼代理礼部侍郎兼给事中。他进呈侍读《孝宗圣训》,便禀奏:“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天下的动乱,没有不是在小事中发生,在明显的事情中形成的。”又说:“不因私心妨碍公家法令,这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说:“孝宗的国法,只有奖善罚恶是尤其谨慎的。”陈宗礼说:“有了功劳不奖赏,有了罪过不惩罚,即使是唐尧虞舜也不能够治理天下,确实是不能够不加谨慎的。”
陈宗礼升迁礼部侍郎,借口年迈请求辞官,皇帝说;“难道是我不值得(与你)一起有所作为吗?”让他以华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做隆兴府知府,他再次推辞。过了一年,他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代理参知政事。他上疏禀奏:“国家之所以存在,靠的是天命民心。按照它的警示来加以敬畏,天命没有不能够挽回的;趁着它还没有丧败的时候加以安定,民心是未尝不能够回转的。”陈宗礼在任上去世,临终表文奏上,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号文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过错 ②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称许 ③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倾斜 ④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查 ⑤其文约,其辞微 微小,细小 ⑥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称赞 ⑦使于齐,顾反 回来,还 ⑧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A:②④⑦⑧ B:①②⑤⑦ C:③⑤⑦⑧ D:①③⑥⑦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 D: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