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B:虫跃去尺有咫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D:此小大之辩也
阅读《窦娥冤》片段,完成1—5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罚:发
B.你道是署气暄 暄:暖,炎热
C.你道是天公不可期 期:期侮
D.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每:们
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也显不出天理昭彰
B.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在八尺旗枪上挂上白色的布帛
C.断送出古陌荒阡——发送到十分荒凉偏僻的地方
D.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为什么三年见不到雨水
3.文中的“无头愿”指的是什么?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溅素练B.六月飞雪C.亢旱三年D.无从人愿
4.这几支曲子中包含了几个典故,对典故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苌弘化碧B.望帝啼鹃C.六出冰花D.东海孝妇
5.窦娥的“誓愿”最后得以实现,对此解说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B.充分揭露了官吏昏聩、吏制的腐败,人们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现实。
C.充分表现窦娥冤情重大,使上天都得到感动。
D.通过奇特的构思,让天地、人神共怒,有力地表现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1.C 2.B 3.D 4.C 5.AC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译文: 。
乡邑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应考,长时间考不取。(操……业;从事……行业,意思是在读书;售,考取)。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译文:
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了人们的视野,纡回的河流、湖泽使人看了吃惊。(倒装句:“山原”、“川泽”为单音词;“骇瞩”为意动)。
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译文:
倘若获得回信,即使去死,也一定要报答你。(脱:倘若;回耗:回信;虽,即使;必:一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之以饥谨 因:继,接着
B.且知方也 方: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C.舍瑟而作 作:站起来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为……而伤感
2.下列各句“而”的用法与“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D.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B.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子路太过于重视军事了,他要使老百姓个个都有打仗的勇气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C.孔子赞成曾点的志向,是因为曾点所描绘的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礼治社会的理想图景,这也恰是孔子所无限向往的。
D.本文以简要的叙述和生动的对话,再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侍坐孔子时的情景,刻画可人物的不同性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③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D ( 伤: 妨碍)
|
3. B.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可知)
4. ① 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怎么做呢?
②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或
至于它的礼乐,只能等待德行高尚的人来做了。
③ 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一个国家呢? 或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 涉猎:广泛地阅读
B.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 主帅:军队的最高统帅
C.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 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 故事:先例,成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授也,何可疑乎!
(2)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3)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主帅:负责管理的人。)
2.D(①为韩褒年少时事,也不属谋略;⑥反映的是武帝对韩褒的敬重。)
3.B(明榜昭告在任用“杰黠少年”之后,“以毒攻毒”也不符合文意。)
4.(1)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或者:这是上天赐予的好机会,还犹豫什么!)(得分点:①疑:犹豫,迟疑;②反问语气。)
(2)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得分点:①起:出身;②督:查究,督促;③赖:依靠,仰仗。)
(3)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得分点:①废:废止;②前后:偏义复词,偏于“前”;③莫:没有人;④扦:抵御,抵挡。)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__,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左右复问 辟:使……避开
|
C.泾卒固悖慢 悖:谬误
D.宿以老,数乞谢事 事:事情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清谨忠实的一组是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④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⑤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
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
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宿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件,经过他单独而仔细地审问,终于弄清事情的真相,使这一冤案水落石出。
B.胡宿在担任湖州知府时,一些官员对前任太守花钱大兴学校,待其离任时,又“疑以为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胡宿毫不留情地进行责备。
C.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当面对胡宿义正词严的告白时,包拯就将相关官吏赶走了事,免得授人以柄。
D.对于“北方”、“捕鱼伐苇”、“侵诬尺寸”引发的争端,胡宿主张“外和”,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
(2)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
(3)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1.D(事,职务,官位)
2.D(①③勤政为民)
3.C(“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不对,包拯是想袒护相关官吏的;“赶走了事”不对,而是立即对相关官吏作出处理。)
4.(1)胡宿怀疑案件有问题,就审问囚犯,囚犯因害怕遭受杖刑不敢说出真相。
(2)却暗__观,等待他离开时就指责他。
(3)忧患来的时候,大多隐藏在隐蔽细小的地方,生于人们不重视的地方。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处断句(限6处)。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2.简要说明《大雅》《小雅》《诗》这三者的关系
3.写出这段文字中“相如”的全名和朝代。
1.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2.《诗》中包括《大雅》、《小雅》(或《大雅》和《小雅》是《诗》的一部分)
3.司马相如 汉代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用斜线(/)为文中没有断句的地方断句。
颜 渊 曰 请 问 其 目 子 曰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颜 渊 曰 回 虽 不 敏 请 事 斯 语 矣
2.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论语》的主要内容是
(2)这段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1.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迟钝,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
2.(1)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克己复礼或者依礼而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