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代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桶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梁俪(1i):屋的正粱。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u):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D

3.示例: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潭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垠:边界。②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③梁木丽: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④数:密。⑤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⑥中州:中原。⑦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⑧更:经历、经过。⑨伎:同“技”;技艺、长处。

1.本文和《小石谭记》都是柳宗元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写法上,两文既写出了小石谭,小石城山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门焉( ) (2)投小石( ) (3)奇而坚( ) (4)则果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小石城山记》的作者柳宗元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抓住“奇”这一特点,突出其酷似石城。

C.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开发了小石城山景点,假如你是一名当地的导游,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参观游览的旅游团写一篇解说词。(150字左右)

1.永州八记  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

2.(1)像  (2)把  (3)更加  (4)难道

3.(1)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2)有入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4.A

5.示例:欢迎各位游客到小石城山参观游览。它的上面,是垛墙望楼的形状;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有像城门似的洞穴,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优美的散文《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因此闻名遐迩。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向西

2.那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消失。(大意对即可)

3.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北而东 (2)类智者所施设也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稍微,稍稍 (2)好像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数(cù):密。②《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之者谁 ( ) ⑵云归而岩穴( )

⑶愈以为有 ( ) ⑷自西山道口北(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太守与客来饮

B. 投小石 太医王命聚之

C. 良久不知有汉

D. 环可上 辍耕垄上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6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⑶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5.文段理解。(4分)

(1)两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试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2分)

(2)小石城山与柳宗元有什么相似点,你能够结合文章说说吗?(2分)

12.(每字1分,共4分)

⑴命名       ⑵昏暗       ⑶确实(答“果真”算对)       ⑷直往,径直

13.B(2分)

14.(每题2 分,共6分)

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⑵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偃” “类”译对一个得1分。)

⑶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或”“夫” 译对一个得1分。)

15.(每题2分,共4分)

(1)①甲文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乙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思想感情。(各1分,共2分)

(2)小石城山处偏僻荒远之地,不被人赏识这与柳宗元被贬永州,不被重用相似;②小石城山自然质朴而不矫揉造作,坚毅、刚强而能坚守孤独这与柳宗元正直、执著,坚持操守的美德相似。(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乙】文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墨池记》《小石城山记》的后半部分都以议论为主,但引发议论的前半部分表达方式不同,《墨池记》一文以    为主,《小石城山记》一文以    为主。

答案:记叙 描写

《小石城山记》以      比喻作者自己,以      比喻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以      比喻自己的才华不能施展。

答案:奇景胜地 胜景埋没不彰 不得一售其伎

【类】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中绘殿阁,类兰若 《促织》(似,像) B: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石城山记》(类别) C: 闭关读书,不杂非类 《陆文学自传》(种类) D: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类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1】(1)稍微,稍稍(2)高昂,激越(3)经历

【小题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小题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窥之正黑,投以小石,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环之可上,望甚远,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 、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