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句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坏府舍屏障 坏:拆除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
A.而喜怒不形于色B.籍由是不与世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当其得意,忘其形骸D.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则齐国其庶儿乎?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 )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因又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司马昭却很赏识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并且登帝位后,总是保护他。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 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3)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1.D(D造:访问)
2.D(A而:(1)表承接 (2)表修饰 B与:(1)参与,动词,(2)跟,介词
C其:(1)自己,代词 (2)大概,语气副词)
3.B((1)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4)是“性至孝”)
4.A(“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5.(1)钟会多次拿一些时事问题问他,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数”“因”“可否”为得分点)
(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3)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仪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让阮籍替武帝司马炎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际籍虽然不掏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①君其图之 ②吾其还也
C.①吾是以先之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①赵亡则君之次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译文:
(2)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译文:
(3)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译文:
1.A(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2.B两个“其”均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两个“以”字,前一个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表示顺接,相当于“而”;两个“则”字,前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3.B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4.B(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也与文意不符。)
5.(1)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2)即使有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的功劳,也不如尊崇大义高尚。
(3)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主还是仔细想想吧!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盈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人情初不怿也( )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
2.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请诸帅而释之B.而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D.某谢而觉
3.“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2)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5.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属下
(2)愉快(高兴)
(3)满
(4)年成
2. AD
3.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4.(1)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
5.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②方:原则。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1.《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4.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
(1)
(2)
(3)
5.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汉书
2.声音、动静、节奏
3.C
4.(1)君臣和敬(和顺恭敬) (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
(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
C.知伊阳县 知:掌管。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又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译文: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译文:
1.B(困境)
2.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3.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
【文言文参考译文】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
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人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我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征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__,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提出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论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义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帮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 ③ ⑤ ⑥B.② ③ ④ ⑤
C.① ② ④ ⑤D.② ④ ⑤ 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2)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1.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2.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3.D (“都提出恳切建议”错)
4.(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太重”、“身蔽”、判断句式为三个得分点。)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诚”、“高枕而治”为三个得分点。)
(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封宠庆赏”、“不先知”、“非臣所率” 为三个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__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加线句断句,并回答问题。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陈)群上疏(魏主)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 舍 此 急 而 先 宫 室 臣 惧 百 姓 遂 困 将 何 以 应 敌 今 中 国 劳 力 亦 吴 蜀 之 所 愿 此 安 危 之 机 也 惟 陛 下 虑 之。”(选自《三国志》)
1.请用斜线给上文画线句断句。
今 舍 此 急 而 先 宫 室 臣 惧 百 姓 遂 困 将 何 以 应 敌 今 中 国 劳 力 亦 吴 蜀 之 所 愿 此 安 危 之 机 也 惟 陛 下 虑 之
2.陈群上书进谏的目的是什么?他提出的现实理由有哪四点?
答:
1.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2.(1)劝说魏主不要因“营治宫室”而耽误农时,劳民伤财。
(2)丧乱后人口数量剧减;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吴蜀未灭,国家还不安;魏国耗费劳力,为吴蜀之所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阅江楼记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通赐)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通隘)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通廷),蛮琛(珍宝)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阁名),非不华矣;齐云、落星(楼名),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令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宽袖的衣服)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岷(铭刻于碑石)。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大致
B.往往倚之为天堑 堑:壕沟
C.臣不敏,奉旨撰记 敏:敏捷
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亵:轻慢、亵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六朝迄于南唐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截哉
C.见江汉之朝宗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益思有以安之 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励精图治功绩”的一组是 ( )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②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③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④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⑤登览之顷,万象森列
⑥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是作者奉皇上的旨意撰写的,故篇中多规颂之言,目的是追述皇上励精图 治的功绩。
B.皇上要在此处建“阅江楼”,是因为这里地势雄伟壮丽,想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
C.这座楼的兴建,只是皇帝用来振奋精神的,借物抒发各种感慨,寄寓使天下大治的愿望,并不只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D.在本文中,作者借“阅江楼”的兴建一事,对皇上极尽赞美之词,显示了他是一个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的小人。
5.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6.填空
阅江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请你填写其它的三座名楼,它们分别是位于湖北的( ),位于湖南的( )以及位于江西的( )。
1.C( 敏:聪明)
2.B(A到,在;C取独,的;D用来,因为)
3.B(①说明我朝皇帝和王气的关系 ③句是皇上建造阅江楼的原因 ⑤句是登楼所见)
4.D(评价不当)
5.(1)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上天融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的臣民和后世效法。
(2)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或借以抒发各种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愿望,哪里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风景呢?
6.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译文](仅供参考)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这里,才足以与王气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天同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来。长江犹如虹霓一样盘绕在它的脚下。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当风清日丽,皇上光临,登上高山之巅,凭栏远眺,遐想一定会悠然而生。看到那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一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看到那波涛浩浩荡荡,张满风帆的船只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来朝,南方的珍宝争相入贡,一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内外才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去怀柔远人。”看到那长江两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家女子有采桑送饭的辛勤,一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转瞬之间便使人为之感叹,我不知道这到底该怎样去解释。虽然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东海,白浪奔腾,碧波翻卷。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它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那末,这究竟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难道能不油然而生吗
我很愚钝,奉皇上的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唯恐有所亵渎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加点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然B.酾酒临江 酾:饮酒
C.物各有所主 主:主宰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用
2.比较下列句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不拘于时
(5)渔樵于江渚之上
A.(1)(5)相同,(2)(4)不同B.(1)(4)相同,(3)(5)相同
C.(1)(4)相同,(2)(3)不同D.(1)(5)相同,(3)(4)不同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
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
4.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驾着一只扁平的小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 要取用。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获取它们没有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5.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一句是( )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B(斟酒)
2.C(五个“于”分别是:被动/在 / 比/被动/在)
3.A(侣,是“以……为伴侣”,是意动用法)
4.A(“扁舟”为“小舟”的意思)
5.B(注意“最能体现”)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2)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向老师学习,那些作为疑难问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3)在天地之间寄托这像蜉蝣一样短促的生命,渺小得像那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这短促的一生,羡慕那长江的没有穷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