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点:人名)也。”(《论语先进》)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以下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千乘之国(shèng) B:毋吾以也(wú) C:冠者五六人(guān) D:夫子喟然叹曰(kuì)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舍瑟而作 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端章辅 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 恃坐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冉有 无吾以也 夫子栖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②有国有家者 国:天子的土地叫“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家。 ③河内凶 凶:灾荒、荒年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旋:掉转 ⑦为国之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⑧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⑧ D:①③⑤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①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C: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人而不仁,如乐何? D: ①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受命
1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9处)(4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选自《论语》)
(4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断对2处得1分,全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着他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追随他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16.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评分标准:对三处1分,共3分)
16.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有:A.循循善诱,因材施教。B.兼容并蓄,鼓励个性。C.自主交流,赏识学生。(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要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文言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了解文本的含义,理解文本含义可知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此次师生闲坐聊天,可谓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文中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这分明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言谈中孔子不多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谈话,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___ , ______ ,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