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标点,除……之外都有错误()
A: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礼,曲礼上》) B: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觳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果惠王上》) D:但杨上善爵里时代,古书无据。其每卷首题。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中国医籍考》)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之,他)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语气助词)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助词,了)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A:若无罪而就死地 B: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D: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最终趋于灭亡。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您要是爱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羊又有什么选择呢?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是: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今王田猎于此 D: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E.直好世俗之乐耳 F.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G.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H. 为是其智弗若与 I. 之祭者乞其余 J.必餍酒肉而后反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这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您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您要是爱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解析:
【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
【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
竟然。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小题5】
(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
(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见译文
解析: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不要紧,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开厨房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