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B:秦人憙,秦军解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 C: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出塞,出东道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仁爱士卒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D(竟死,一直到死;将兵,带兵;曲折,委曲详情,事情的来龙去脉)

2、A (A凭  把  B恰逢   D无论)

3、D(①是迷惑敌人的手段③李广热爱射箭⑥李广受到将士的爱戴)

翻译文言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译文: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译文:

(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9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2)(鹏)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3)父老乡亲苦于秦朝苛虐的法规很久了(“苦”亦可译为“受……苦”),非议国政的人灭族,相聚而语的人处死刑。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太 祖 尝 出 猎 雪 初 霁 恐 草 上 浮 雪 沾 濡 撷 衣 而 行 侍 卫 辈 私 语 曰 上 何 所 不 有 而 惜 一 衣 耶 太 祖 闻 之 笑 曰 吾 岂 无 衣 而 惜 之 吾 常 以 衣 赐 汝 等 与 其 被 雪 沾 濡 何 如 鲜 洁 为 愈 躬 行 节 俭 汝 正 当 效 法耳 自 是 八 旗 臣 民 无 敢 以褕 衣 华 服 从 事 者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 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②火尚足以也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 ④人皆得以使之 ⑤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⑥外连衡而诸侯 ⑦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倾襄王 ⑧朱亥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⑨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⑩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

A:①②⑧/③⑥/④/⑤⑦/⑨⑩ B:①⑨/②⑤⑦/③⑥/④/⑧⑩ C:①⑨/②⑤/③⑥/④⑦/⑧⑩ D:①⑧/②⑦/③⑥/④⑤⑨/⑩

下面选项有两个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而母里于兹/ ③使人听此凋朱颜 B:①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终老不复取/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C: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③思厥先祖父 D: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③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下面选项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左右种梧桐 ⑥汝岂的自由 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⑧剑阁峥嵘而崔嵬 ⑨莅中国而抚四夷 ⑩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A:②④⑥⑦⑨⑩ B:②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⑥⑦⑧⑩ D:③④⑤⑥⑧⑨

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豫州今欲何至 ⑦何由知吾可也? ⑧是乃仁术也 ⑨申之以孝悌之义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⑾而君幸于赵王 ⑿嬴乃夷门报关者 ⒀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⒁惟奕秋之为听

A:①⑥⑦/②⑩/④⑾/③⑤⑨/⑧⑿⒁/⒀ B:①⑦/②⑥⑩/③⑾⒁/⑤⒀/④⑧⑿/⑨ C:⑥⑦/②⑩⑾/①③④/⑤⑧⑨/⑿⒀/⒁ D:①⑥⑦⒁/②⑩/③④⑾/⑤⑨/⑧⑿/⒀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①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②,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③,是自求祸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迨:趁着。 ②彻彼桑土:彻,通“撤”,撤去,剥离;桑土,桑树皮。③般乐怠敖:般,大;敖,游玩。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译文:

②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译文:

(2)孟子在这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

(1)①现在有的国君,不愿蒙受耻辱却去做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却偏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②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

(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或: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能得荣耀,不仁不义之人,就会蒙受耻辱。现在有的国君,既不愿蒙受耻辱,却又甘为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偏又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若是国君真不愿蒙羞受辱,莫如崇尚道德,尊敬有德之士,假若能使贤者居于高位,有才能的人做官任职,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修明政治,制定刑赏措施;如果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对此感到恐惧的。《诗经》上说:“‘鸟儿趁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紧剥取桑树皮,来缠好巢上的缝隙,及时做好应变准备,那巢下的人,谁敢来欺负我呢?’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能及早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欺负他呢?’而现在的国君呢?遇着国家太平无事,就趁机纵情享乐,懈怠游玩,这是在招致祸患啊。《诗经》中说:‘要常常想到上天所赋之命。多行善事,以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中说:‘天降的灾祸,人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下的罪孽,那就活不下去了。’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赏析】

执政者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当常思有无构成对国家生存的重大威胁,不仅古代如此,现代国家更应如此!不仅执政者如此,其实每个人也应如此。

“人必自侮也,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也,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也,然后人伐自。”咎,多由于自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

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身创不顾 被:遭受B.时人知也。 叵:不可

C.巡许诺 阳:假装D.吾恨不割肌以众 啖: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巡有义节的一组是 ( )

①巡下车,依法诛之 ②(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③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 ④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

⑤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⑥巡不屈,年四十九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②⑥

1,3,5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巡严于执法,更调真源县令,一上任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杀要叛变的六员大将,甚至杀死小妾让士卒吃,这些都表明他对朝廷忠心耿耿。

B.张巡“晓战阵法”,任清河令时,曾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为此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  

C.安禄山反叛,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节义,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

译文:

(2)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译文:

1.D(使…吃;让…吃;)

2.B(①讲的是张巡严于执法④讲的是睢阳被困窘况⑤讲的是敌人趁机加急进攻)

3.B(“任清河令时”有误)

4.(1)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张巡)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

 (2)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并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

参考译文:

  张巡字巡,是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气节高尚,不太注重小节,他结交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官员和年高德重的人,不和平常的人结交,当时的人不可能知道,开元末年,中进士第。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任清河县令,治理的成绩最好,很有义节,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再调为真源县令。当地有很多强横狡猾的人(豪强),大吏华南金建立了自己的威势恣意妄为,张巡一到任,就依法杀了他,赦免了他的党徒,(其党徒)没有不改恶从善的。

  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己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

  到了睢阳……皇帝有诏收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睢阳)被围困久了,粮食吃尽了,张巡的士兵大多饿死,活着的人都受了伤,气力都用尽了。张巡交出他的受妾说:“各位,我们长期缺乏粮食,但忠义一点也没减少,我很遗憾不能割下自己的肉来让大家吃,难道舍不得一个小妾而坐看着士卒受饥挨饿?”于是就杀了她来让士卒吃,在座的人都哭了。张巡强令大家吃,以至到了张网补雀挖洞捉鼠、煮衣服和弓来吃的地步。叛贼知道(城内)没有外援了,围攻更加紧急。大家商量向东撤退,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贼就会乘胜击鼓向江南进攻,江淮一带一定会失守。况且率领饥饿的__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