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圬者王承福传(节选)
韩愈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圬:(wū)涂抹墙的丁具,俗名抹子。此处指泥瓦匠的工作。
②镘:抹子,涂抹墙的工具,也指泥瓦匠这种职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其言,约而尽 尽:明白,透彻
B.丽归其屋食之当焉 当:当作
C.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冒:冒进,硬要去干
D.抑丰悴有时 丰悴:兴旺和衰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色若自得者B.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其道也固先乎吾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惟其所能D.用力者使于人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官府)发人为兵。
B.有余,则以(之)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C.(吾)皆待人力而后完也。
D.或曰:“(主人)死而(产业)归之官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王承福“自食其力”和他批判“食焉而怠其事"的一项是
A.丧其土田,手镘衣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B.视时屋食之贵贱,丽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C.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D.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不慕功名。战乱时当兵立功,却弃官回乡做了自己都认为很卑贱的泥瓦匠。
B.王承福谋生勤恳。务工吃住在主人家,必以劳动所得偿之,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C.王承福懂得分工。他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D.王承福认识深刻。他认为人事充满变化,并从显贵之家的衰败中懂得了做人之道。
6.阅读上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用“/”为这一段文字断句。
夫 镘 易 能 可 力 焉 又 诚 有 功 取 其 直 虽 劳 无 愧 吾 心 安 焉 夫 力 易 强 而 有 功 也 心 难 强 而 有 智 也
1.B。[当:相当(的食宿费用)。]
2.B。[A项第一句“其一:代词,领属性定语,“这个人的”;第二句“其”:代词,作小主语“他”。B项两个“所以”为固定结构,可以解为“用来……”。C项第一句“惟”:副词,只、仅仅;第二句“惟”:副词,表祈使,“希望”。D项第一句“于”:介词,“被”;第二句“于”:介词, “在……中”]
3.C [“皆待人力而后完也”这句的主语应该是上文“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4.B。[A项第一句“手镘衣食”充分表明他自食其力的准则;可第二句说的对象是“各级官吏”;并非专指“食焉怠其事”者。B项第一句说王承福吃住雇主家都要用劳动所得来偿还,充分表观他自食其力的准则;第二句直接对“食焉而怠其事”者进行批判。C项第一句是说王承福心地善良,肯于周济弱者,与“自食其力”无关;第二句是批判。“食焉而怠其事者”聪明反被聪明误。D项第一句说王承福自陈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是对“自食其力”准则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第二句是王承福对富贵之家衰败原因的思考,指出“盛衰无常”的世间常理,谈不上“批判”。]
5.A。[王承福并未做官,所以他放弃的只是官勋。做泥瓦匠卑贱是一种社会认识,并非王承福的认识]
6.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用泥瓦涂墙作为一种技艺,是卑贱并且劳苦的。可是有个人从事这项职业,这个人的神色好像很满足的样子。听他的话,简洁而透彻。
(我)问他,知道他姓王,名叫承福。他家世代是京兆长安的农民。天宝之乱的时候,(朝廷)招募人当兵,他就拿了十三年的弓箭,立了足以当官的战功,可是他放弃当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的土地已经没有了,于是他拿起瓦刀来维持生活。三十多年来,他住在雇他干活的主人家中,因而付给主人房租和伙食的费用。看当时房租、伙食费的贵贱而增减他做泥水匠的工价来偿还主人食宿费用。若有多余的钱,他就将它送给路上的残废人、患病者和饥饿的人。
(承福)又说:“谷子是经过耕种才生长的。至于布和绸,一定要养蚕纺织才能得到。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东西,都是要依赖人力才能制成的。我的生活都需要这些东西。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去做,应当各人尽自己的才能,来互通有无地生活。所以做君主的,是用来管理我们使我们得以生存的人。而各级官吏是辅佐君主推行教化的人。责任有小有大,仅仅看他们的能力来决定,就像容器一样。只知道享用食禄却又懒于做事,那么就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因此我一天都不敢放下瓦刀而去游荡玩乐。摸灰涂墙是简单的技能,只要肯用气力就好,又确实能取得功效,拿到做工的报酬,虽然辛苦,却没有什么惭愧的,我得心是安稳踏实的。体力活是容易强行发挥并取得功效的,而心智就难以强行使它变得聪明了。劳力的人,被人役使;劳心的人,役使别人,这也是应该的。我只不过是挑那些容易做又问心无愧的事情去干罢了。
“唉!我拿着泥刀进出富贵人家已经有多年了。有的地方曾经到过一次,后来再路过那里,就已变为废墟了;有曾经到过两次三次的地方,后来再走过那里,也已经变为废墟了。问他们的邻居,有入说:‘唉!因犯法而被杀了。’有的说:‘主人已经死去,他的子孙不能保住产业啊。’有的说:‘主人死后,产业归公了。’我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道理,他们不就是因为只吃不做因而遭到天灾的吗?不正是强使心智以便显现自己聪明却并不真聪明,不加选择冒进去做与他的才能不相称的工作的吗?不正是那种多干问心有愧的事.明知不应该做而硬是要干的吗?或许是富贵难以守住,微薄的功劳反而得到丰厚的享受吧?还是兴旺和衰败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固定不变的呢?我心中伤感,因而就选择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为富贵而高兴,为贫贱而忧愁,我难道同人家有什么两样吗?”
他的话有能警戒我的地方,因此我给他立传,自己引以为借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作1~5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①,累举进士,辄仰于有司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日:“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茬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荫补为吏,宋代官员按级别享有子弟受封官职的特权,称为荫子。②有司,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1.A 2.B 3.B 4.D 5.C
用“/”线在下面文言文上为其断句。
嵇 康 素 与 吕 安 友 每 一 相 思 千 里 命 驾 安 来 值 康 不 在 兄 喜 出迎 安 不 前 题 门 上 作“凰”字 而 去 喜 不 悟 康 至 云 凰 凡 鸟 也
嵇康素与吕安友/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来/值康不在/兄喜出迎/塞不前/题门上作“凰”字而去/喜不悟/康至//云/原//凡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①,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②。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选自王禹稻的《小畜集》)
注释:①杪:树技的细梢.这里指箭梢.②上军:皇帝的禁卫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妪持绠缶趋井 趋:向,往
B.国之备塞 备:防备
C.或不能充 充:充足
D.贻于有位者云 贻:赠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因胡语呼虏为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C. 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诚能定其军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民)不以为怪
B.或父母(为其)辔马,妻子(为其)取弓矢
C.盖(朝廷)选归上都,(边人)离失乡土故也
D.(有位者)诚能定其军,使(其)有乡土之恋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宋朝边防不当措施的一组是
①国之备塞,多用边兵 ②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
③选归上都,离失乡土 ④月给微薄,或不能充
⑤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 ⑥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④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由唐河店妪之勇引出透辟说理,指出政府边防措施不当,并提出了改良意见。
B.唐河店妪机智勇敢,设计将辽兵推到井中,她的行为得到当地官吏及百姓的赞扬。
C.辽兵南下,很长时间不敢经过上谷,因为当地的静塞骑兵是勇于杀敌守土的。
D.作者认为当政者应积极建设边军,边兵一万的战斗力就相当于敌人军队的五倍。
1.A 2.C 3.C 4.B 5.D
[参考译文]
唐河店位于常山郡南边七里远的地方,因为(靠近)唐河而得名。平常日子,辽兵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当作怪事。兴兵伐辽以来,(人们)才防备抵御辽兵,可是也没有感到很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独自呆在店里。正赶上一个辽兵来了,(辽兵)把马系在门口,拿着弓箭坐下,吆喝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打水的绳子和水桶快步走到井边,把井绳放下去却又停住了,用辽语喊辽兵为王,并且告诉辽兵说:“绳子短,不能够到水。老太太力气弱,王要自己取水。”辽兵于是把井绳系在弓梢上,低头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到井里,(然后)老妇人骑上马到郡里。马身上的护甲齐全,马鞍后面还悬挂着一个猪头。常山官吏百姓看了都称赞她的勇敢。
国家防守边关,多用边地的兵,是有原因的,因为边兵习惯了战斗不畏怯。一个老妇人尚且这样,其他人就更可以知道了。近代边地骑兵中勇敢的人:在上谷叫静塞,在雄州叫骁捷,在常山叫厅子,这都是习惯了拿着刀枪战斗,不畏怯的人。听说辽兵到了,有的父母(为儿子)牵马,妻子(替丈夫)拿弓箭,甚至有不等穿好战甲、戴好头盔就出发的人。近年辽兵南下,很长时间不经过上谷,是因为静塞骑兵勇敢。会当守边的将领把静塞马分别配属帐下来自卫,因此上谷失守。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存在,但士兵不多了,虽然又招募边兵,边地的人不响应。为什么呢?(边地的人)怕被选为禁军,驻防京都,离开乡土的缘故。又因为每月的供给少,有时不能维持生活。发的盔甲易坏,鞍马瘦弱,不能抵御辽兵,那些坚固的盔甲,壮健的鞍马,全被禁卫军取走了。等到去打敌人,这些人却走在前面,自然他们不高兴干了。如果能固定边兵,让他们依恋着乡土;增加他们的供给,让他们有丰足的衣食;再给他们坚固的盔甲健壮的马,那么什么样的敌兵不能破?像这样,得到边兵一万人,可以抵得上从别处调来的士兵五万人。替人谋划国家大事的人,不再这个问题上留心,我没看到他的忠心。
因此,我由一个老妇人的勇敢,全面记录边塞上的事情,赠给有权位的人。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
(选自《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吏,后仕郡。后避乱江东,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召,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中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卒。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善其计 善:认为好
B.收嘉系狱 系:拘禁
C.权闻之,幸仪舍 幸:皇帝到某处
D.惧于不称 称:赞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故民之从之也轻
B.群臣为之屏息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见知信如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权尝责仪以不言事
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句中括号内补充的文字,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吕蒙图袭关羽,权以(此)问仪
B.太子登留镇武昌,(权)使仪辅太子
C.奉使称(蜀)意,后拜尚书仆射
D.为傅尽忠,动辄规谏(鲁王)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直接表明是仪正直廉洁的一组是
①欲复授兵,仪甘以为非材,固辞不受。
②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③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④事上勤,与人恭。
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⑥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A. 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受孙权征召任官,很得孙权信任,在击关羽、破曹休等战事上立了功。
B.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只有是仪在孙权严厉追问时仍据实答问,使遭 诬告的刁嘉免罪。
C.是仪身为高官,屋舍仅能容身,衣食极俭朴,受到孙权的叹赏。
D.是仪为官数十年,奉公守法,吕壹逐个地告发朝廷官员的罪过,唯独没有找出是仪的过失。
1.D(称:称职)
2.C(A项第一个“之”是动词“到”。 第二个“之”是助词,起“取独”的作用。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当“替”讲,第二个“为”是介词“向”。C项两个“见”都是助词“被”。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拿”,第二个“以”是连词“来”)
3.C(应是“孙权”)
4.A(②句主要是叙述太子敬重是仪也侧面表明是仪见解高明,④句言其尽职善待人,⑥句言其守法无过失)
5.B(“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不正确,是他们都因畏惧而附和说听到了刁嘉谤讪朝政)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是北海营陵人。他起初当县吏,后来在郡做官。后来他到江东避乱,迁移到会稽。孙权继承掌管人业。用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朝廷受到亲近信任,专门主管机密,被任命为骑都尉。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拿此事问是仪,是仪认为吕蒙的计谋好,劝孙权听从。是仪跟随讨伐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是仪陈述推辞,孙权下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您怎能不自己屈身做周舍呢?”平定荆州以后,建都武吕,他被任命为裨将军,后来封为都亭侯,任侍中官职。孙权想要再授他兵权,是仪自己认为他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坚持推辞不接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去皖地到将军刘邵那里,要引诱招来曹休,曹休来到,被打得大败,提升为偏将军,入宫执掌尚书职事。
皇帝车驾东迁,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吕,孙权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敬重是仪,遇事先咨询是仪、然后才施行,后来是仪跟随太子回到建业,义被任命为侍中。典校郎吕壹诬告先前的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孙权发怒,逮捕拘禁狱中,向所有的人调查、当时一同在座的人都畏惧吕壹。令都说听到过刁嘉诽谤国政,.是仪独自说没有听到。于是是仪被追究责问好几天,皇帝下令的意思变得严厉,各位大臣为是仪屏住气息。是仪同答说:“现在刀锯已放在我脖子上,我怎敢为刁嘉隐瞒不说,自取灭亡,成为不忠的鬼!不过我认为听到的知道的应当符合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他依据事实答问,话语不偏侧改变。孙权于是不再追问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留意西州的事,派是仪出使蜀国加强巩固结盟友好关系。是仪奉命出使符合孙权心意,后来任命他为尚书仆射。是仪凭本官职兼任鲁王傅,他任傅尽到忠心,对鲁王时时进行规劝.侍奉鲁王很勤劳,待人恭敬。他不置办产业,不接受赠送财物,建造房屋仅能容身 邻居家有人建大房子,孙权出行望见,问建人房子的人是准,身边的人回答说:“好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一定不是他。”派人去问果然是别的人家。他受到如此的了解信任。是仪穿衣不讲究精细,吃饭没有多样饭菜,他救助贫困的人。家中没有积蓄财物。孙权听到这些,到是仪家,要求看看菜饭,亲自尝了尝,面对他叹息,立即增加俸禄赏赐,增加他的田宅。是仪多次推辞谦让,把受恩赐当做忧苦之事。
是仪时常推荐人并使他们得到重,不曾说别人的缺点。孙权曾拿不提出正事见解责备,认为他没有什么赞成反对的意见,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士在上,臣下担任官职,我害怕不称职,实在不敢用愚昧浅陋的话,对上干扰皇帝的听闻”侍奉国家几十年,不曾有过失。吕壹逐个地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一个人因罪被告发的有多次,唯独没有什么用来告发是仪的。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全像是仪一样,会哪里用得上法令条文呢!”等到是仪卧病,他留下遗嘱让给自己用简素的棺小,用当时穿的衣服入殓,一定要节俭办丧事,八十一岁去世。
请用斜线“/”为这一段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 心 灵 役 声 气 连 朝 接 夕 不自 知 其 苦 非 魔 而 何 偶 同 人 当 美 景 或 花 时 宴 罢 或 月 夜 酒 酣 一 咏 一 吟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虽 骖 鸾 鹤 游 蓬 瀛 之 适 无 以 加 于 此 焉 又 非 仙 而 何?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九书》)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知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周昌者,沛人也。泰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沸,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祖方拥戚姬,昌还走。高祖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延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宝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释:①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还走 还:转身
B.然尤惮周昌 惮:怕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D.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置:安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高祖)击破泗水守监
B.(周昌)从入关,破秦
C.吾私忧之,(于是)不知所出
D.吾念(这件事)欲如是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不讳、敢于据理力争的一组是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
⑤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虽口吃,但为人耿直,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以社稷为重、处处为国着想的君王。
C.周昌坚决反对立赵王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赵王安全。
D.赵王如意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饮药而死,最终解除了吕后心头之患。
1.C(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2.A(A代词,没有谁;B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c①代词,他的,②代词.自己;D①连词,于是,②介词,通过、经由)
3.C(应是“但”)
4.A(④是赵尧所说,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涉及“直言不讳”)
5.B(并非“处处”为国着想,从宠爱戚姬、欲废太子一事即可见)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秦朝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那守、郡监。从此周昌以卒史的资历追随沛公,沛公命周昌担任职志。(周昌)跟从沛公入关,推翻了秦。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昌为中尉。曾经跟随(沛公)打败项籍,在(高祖)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周昌曾经(在高祖)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拥抱成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追赶上(他).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高祖大笑,但是(从此却)特别敬畏周昌。等到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但)都没能成功。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高祖问他的理由.周昌本来有口吃的毛病,又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嘴不太会说.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我期……期……不接受您的诏令。”高祖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曾)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见到周昌时,为(此)跪下感谢(周昌)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此后,如意立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就)不能保全了。赵尧侍奉高祖,高祖独自心中不高兴,慷慨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对。我考虑想这样,但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大臣都一直敬畏他。只有周昌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调周昌为赵国相国。
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返了三次,周昌坚持不送赵王(入朝)。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忧虑(这件事),就派使臣召周昌(入朝)。周昌被召(入朝)之后.吕后(又)派使臣召赵王,赵王果然来了。(赵王)到长安一个多月,喝药死了。周昌于是称病辞职,不上朝觐见,三年之后去世了。
掌握关键,如同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是天地运行的准则,不能冒犯违背它。违背它的人,即使(暂时)成功.(最后也)必然失败。所以君主也掌有治理天下的关键,生长、养育、成功、收藏,也是不可冒犯违背的。违背者,即使(一时)兴盛,(最后也)必会衰亡。这是自然运行的法则。(也)是君主治国的基本纲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持枢①,谓 春 生 夏 长 秋 收 冬 藏 天 之 正 也 不 可 干 而 逆 之 逆 之 者 虽成 比 败 故 人 君 亦 有 枢 生 养 成 藏 亦 复 不 可 干 而 逆 之 逆 之 者 虽 盛 必 衰 也 此 天 道 人 君 之 大 纲 也
(取材于《鬼谷子》)
注释:①持枢:把握枢纽.掌握关键。
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越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崴/影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见行而从之者也
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始吾望儒而贵之
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非人不得其故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夫子)是吾师也
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1.C(这里的“过”,意思是“超过”。)
2.D(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其他三项,A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
3.D(此句的“是”不是判断词,本身即为代词。)
4.B(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后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
5.C(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的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