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世为陈州牙将。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昶击破之。巢从后至,闻大怒。
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置舂磨,糜人之肉以为食。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
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己恩,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馀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 表:上表推荐
B.弩矢激五百步 激:袭击
C.以其子岩尚太祖女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而陈去蔡最近 去: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在州县,往往陷贼
B.糜人之肉以为食
C.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
D.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为人勇果”,这一点在本文所记叙的历次陈州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B.黄巢攻陷长安后,正如赵犨所预料的那样,又驱众东走,结果被早已准备好的赵犨兄弟击破。
C.陈州被投靠黄巢的秦宗权包围,陈人惊恐。赵犨对陈州百姓说:“我家三代陈将,一定能保卫陈州……”陈州百姓深受鼓舞,踊跃御敌。
D. 梁太祖率兵击溃巢将黄邺。赵犨为感谢救陈之恩,亲自为梁太祖建造生祠,并早晚拜谒。
4、用“/”给文中加曲线的句子断句。
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 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
(2) 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1、D(去:距离)
2、D(往往:处处,都。 以为:以之为。 因此:趁此 )
3、A(黄巢并没有攻陷长安,而是在长安陷于困境;包围陈州的不是秦宗权,而是黄巢,赵犨动员的话只是对部下说的,不是一般百姓;赵犨没有亲自为太祖建祠)
4、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1)便修建城墙和护城河做好防备,把六十里以内的人都迁入城中,从中挑选年轻人,给他们配备兵器和铠甲,并让他(犨)弟弟赵昶和赵珝担任将领。
(2)但是赵犨心里明白太祖一定会成就大业,便抑制欲望,行事不张扬,做好了依托太祖的打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注】①递:驿站。 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息:休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后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
1. A
2. A
3. B
4.(1)常以优厚的报酬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驿站远近相望,来打探并报告各地的物价。
(2)丰收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时就用低价卖出粮食,或者用粮食交换其他各种货物供给官府使用。
(3)将十艘船编为一纲,让军将带领着,运送十次未出现闪失,就给予优厚的慰劳,让此人做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注释:魏禧 (1624—1680)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人。与兄魏祥、弟魏礼(字和公,号季子)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明亡,绝意仕进。康熙十八年征为博学鸿词,不就。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视勺庭为胜焉 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B.其将怀安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客或以闻诸家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又唯子言之从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B.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喻做事过慎。
C.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D.志士不忘在沟壑:指显贵后不忘微贱患难的时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之为人,突出魏礼冒险危而远游的性情。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
B.作者从吾庐爽朗优美的环境入手,引出对弟弟外出远游和归山隐居两种看上去矛盾的行为的议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为志趣。
C.作者对其弟“举债冒险危而游”的行为并不赞赏,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只是“得行其志为适”,但人各有志,不应强求。
D.“人间最苦是飘零”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之基本文化共识。然而,明遗民之于漂泊和云游似乎心存痴迷,“客死如家”,“江湖之死如衽席”的说法流露出作者的复杂心态。
4.翻译句子。
1.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2.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
1.B 2.D 3.C
4. 1、喜欢游遍奇山异水,寻求良朋好友,收集(历览)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与死在家里一样,死于祸乱如死于疾病一样,死在江湖野地如死在床席之上一样,如果是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强迫他死守在家里的。
2、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而多不得志。难道是这样吗?大概世间的流传的诗多是古代不得志者的言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 琼 传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英才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注】 ①襚:送丧服吊丧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粮尽,欲引去 (领兵去攻打)
B.众莫对 (认为不对)
C.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 (丈夫的配偶)
D.历二百余战,数重创 (身受重伤)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B.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C.寻授秦王右三统军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D.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rú lái 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战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4.翻译问中划线的句子。
(1)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
(2)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3)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1.DA
2.A
3.A
4.(1)敌军有十余万,而张须陀所统帅的兵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
(2)我自认为不能在您的手下做事,请让我走吧。
(3)跃马挺枪在万军中,没有可以抵挡他的,于是秦琼颇为自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 ]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 ]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 ]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注】①递:驿站。 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息:休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 视徒隶则心惕息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死有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王曰:“谁可使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担任转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后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ABB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爷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扬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吏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
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乏,除伏渡将军。廷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思纪。还,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监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吏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术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郡县标其门闾 标:做标记,用以表彰。
B.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省、俭省。
C.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德纂 德:认为……有仁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孝昌中,为葛荣围逼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久之,除伏波将军 鹏之徙于南冥也
D.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纂“轻财”的一项是
①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
②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③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④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
⑤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
⑥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纂少年时因清苦而自立,曾出资办理了县令齐罗的丧事,在守父丧时又很尽礼,后来被推举为孝廉。
B.杜纂从任积弩将军开始,到正始年间做汉阳太守,都能尽职尽责,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清白的名声。
C.杜纂调任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时,因为母亲的担忧而离开了职位,这与他尽礼守父丧的表现是一致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孝心。
D.孝昌年间,杜纂迫于葛荣围逼,投降了葛荣。葛荣灭亡后,定州刺史薛昙尚念及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他因病推辞。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
(2)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
(3)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
1..B(俭:歉收,年成不好。)
2.D(“而”,连词,表转折。A项“以”,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介词,用。B项“为”,前者是介词,被;后者是动词,是。C项“之”,前者是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后者是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C(③有才干。④赏罚分明。⑤受命赈济。)
4.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5.
(1)杜纂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
(2)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
(3)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札纂有仁德.把她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碱,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 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被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成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人葭芦中 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 绐:蒙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之反也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人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
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
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
1.B(败逃)
2.B(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被动。B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主谓间结构助词,后老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拿、用”,后者为“因为”)
3.B(①交待杜伏威和辅公祏逃亡做强盗的经过⑤主要反映杜伏戚的残暴⑥反映杜伏威从严治军的做法)
4.D(“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
5. ①辅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他,辅公祏的姑母心生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
②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
③听说杜伏威的兵士少就轻视他,就派使者召唤杜伏威,要求与(他)合并兵力。
附录:文言文翻译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年轻时放荡不羁,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困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__偷东西。与辅公祏是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于是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当时下邳有个叫苗海潮的,也聚集了不少人做强盗,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知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管,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军讨伐杜伏威,杜伏威和他作战,假装败逃,将宋颢的军队引入芦苇丛中,然后从风向的上方纵火,迫使宋颢的步兵骑兵都陷在沼泽里,火势蔓延开把他们都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整肃军队屯住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社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又屠安宜城。
宇文化及谋反时,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后来又率部转移到丹阳,提拔任用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那些犯了盗窃的人以及贪污的官员,无论轻重都杀掉。唐太宗围攻王世充时,派使者招抚他,杜伏威请求投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社伏威派遣他的将军王雄诞在杭州讨伐李子通,捉拿后将李子通献给了太宗。后来又在歙州击败汪华,完全占有江东、淮南的地区,在南与五岭相连,向东直到东海。不久听说太宗平定了刘黑闼,进攻了徐圆朗,杜伏威害怕于是前来朝拜,被授予太子太保,仍然兼任行台尚书令。留在京师,朝廷对他以礼相待十分优厚,地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表示对他的宠爱不同于众人。辅公祏谋反,假称是杜伏威的命令,来哄骗杜的士兵,高祖派遣赵郡王孝恭讨伐他。这时杜伏威在长安生急病死了。等到辅公祏被平定,孝恭得到辅公祏__的言词,不知道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禀皇帝,于是废除杜伏威的名号,罚没他的家产和家小。贞观元年,太宗知道了他是冤枉的,于是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爵,按国公的礼仪予以安葬。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史。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梁冀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寝遏。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乃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又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遣案罪。帝乃从之。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之,梁太后省奏,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皓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皓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事免归 坐:因为
B.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 擢:提拔
C.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宣:说明,传达
D.免遣案罪 案:审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驰奏之 顷之,烟炎张天
B.诏报,太子乃得去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D.顺帝末,为侍御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种皓“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的一组是( )
①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
②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遣案罪
③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
④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
⑤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⑥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常侍高梵无诏令驾车迎接太子,太傅杜乔不知如何处置。种皓指出太子在国家中地位重要,没有诏令不能妄动并以死抗争,最终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B.种皓做了三年益州刺史,向偏远少数民族传达皇帝恩德,后巴郡服直聚众叛乱,种皓因__不力被梁冀陷害逮捕,后得李固相救,又被赦免。
C.种皓做凉州刺史时,甚得民心,后转任汉阳太守,凉州男女老少千里送至汉阳界,乌桓反叛,但得知种皓做了汉阳太守,又很快归附。
D.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提拔种皓为度辽将军,他恩威并用,放还羌人先前俘虏;对拒不降服的部族,加以征讨,很快使边境安定。
1.A (坐:因……犯罪)
2.C (A前“之”,代词,代这件事,后“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前“乃”、副词“才”,
后“乃”。动词“在”;C均表“凭借”,D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
原因.因为,由于)
3.C ③是种皓__叛乱,⑤⑥是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4.C (乌檀归附是在种皓调任辽东太守后)
【参考译文】种皓字景伯,是河南洛阳人。汉顺帝末年.做侍御史:当时朝廷所派遣的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八位使臣.向朝廷检举了很多人.而大将军梁冀和很多宦官交互为他们请求开脱罪责,案件都被搁置。种皓目己凭借侍御史的职份主持案件侦察和检举,决心审查惩处奸邪违法之人,就又弹劫被八位使臣所检举揭发的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昭彰之人,按律直当斩首、又上奏请求皇帝下令四府列举近臣父兄及其亲近之人做刺史、太守特别残暴而又腐败不能胜任官职的,或免官或贬谪一律审查治罪。皇上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拔种皓在承光富监护太子。中常待高梵从宫中单独驾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事关民命。现在常侍您来接太子却无诏书信物.怎么能知道您不是出于歹意呢?现在我只有一死罢了一”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回答.骑快马回去上奏。诏书下达后.太子才得以离开。杜乔回家后叹息不已.面对种皓临事不惑而惭愧。皇帝也赞赏他遇事稳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出京做益州刺史,向偏远少数民族传达皇恩,使他们开化明理.岷山一带杂居的部落都感怀接受汉朝恩德。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铸成带纹饰的金蛇,来献给粱冀,种皓检举揭发逮捕了他.快马上报朝廷,但二府畏惧怯懦.不敢审查此案,粱冀因此怀恨种皓。恰逢巴郡人服直纠集徒众好几百人.自称”天王“,种皓和太守应承讨伐捉拿这些人,没有成功,官吏有很多人被伤害。粱冀因此陷害他,传令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嗣上疏救他们,梁太后看了奏章,就赦免了种皓、应承的罪过.只是罢了他们的官罢了。
后来凉州羌人起事,朝廷以种皓为凉州刺史.很得老百姓的欢心,后来被朝廷征召应当升迁,官吏和百姓到宫殿前面请求缝留任。太后感叹说:“从来没听说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答应了他们。种皓又留任了一年,后调任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他至汉阳界.种皓和他们行礼告别,走了千里也不能够乘车。等到了汉阳郡,在羌胡人中行开化之风,禁止侵略抢劫;当时辽东乌桓__,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望风披靡、全部归服,在汉阳界迎接拜见。以后因某事犯罪被免官回家。
匈奴侵犯并、凉两个州郡,汉桓帝提拔种皓做度辽将军。到了军营,先说明传达皇帝的恩宠信义。诱导降服所有的胡人部落,他们当中有不臣服的,然后加以讨伐。羌族人当中在这之前有被生浮在郡县当作人质的.全都遣返回家。诚心诚意地怀柔安抚.讲求信用赏罚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都来归顺服从。种皓于是撤除烽火台、嘹望台.边境从此安然没有警报。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指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选自《宋史·陆游传》)
(1)招权植党,荧惑圣听
译文:
(2)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
译文:
(3)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译文:
②张焘马上就告诉了皇上,皇上责问这些话是谁说的,张焘回答说是陆游。
③进谗言的人指责陆游结交谏官,带头鼓动(议论朝政)是非,极力劝说张浚抵抗金朝侵略.(陆游)被免官回家。 (评卷重点看划线部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